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菊花的文章 / 菊花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感悟秋天

文/川雪

当西风带着凉意驱赶盛夏的暑热,当蝉声由清亮变得涩重时,我们便走进了秋天。

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

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写了一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客居它乡,见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秋风里有哀伤,也有相思。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情思;秋风不息,寒冷不止,对边关亲人思念的深情愈加浓郁。读来让人怦然心动。此种思念,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中表现得更为深切:“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关怀和想念,极为真切感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三国政治家、诗人曹操《观沧海》中的着名诗句。迎着萧瑟秋风,诗人眼中的大海,波涛汹涌,气象恢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美。

将秋风落叶写得有声有色、极为凄怆动人的,莫过于杜甫的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描绘秋景,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展现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落叶漫天纷飞,万里长江波涛汹涌。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面对秋景,唐代诗人刘禹锡豪情满怀地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却并不悲观消沉。在诗中,诗人通过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的壮举,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有满园的累累硕果,更有霜染的遍野黄叶。刘禹锡对秋霜有独特的喜爱之情,他在《秋词》其二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夜来风霜,对大多人来讲是不堪承受的,但在诗人看来,山明水净,有秋霜,又何妨?远远地看,那几棵不同的树上,深红浅黄的树叶夹杂在一起,跌宕起伏,参差铺展出一层层趣味,酿就一片次第老去的秋光。秋天多好,清风入怀,涤荡了喧嚣,他感到诗情离他更近了。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在清秋时节,不堪上楼,但是刘禹锡走上去,独爱清秋入骨,甚至觉得春色不敌秋风,这是因为他心中对清秋的寥落之美有一份真正的懂得。

对秋霜情有独钟的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先看他写的《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经秋霜浸染,千树万树枫叶变红,在秋风中翻着红浪。再加上夕阳映照,整个骊山在夕阳中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杜牧的另一首诗《山行》中,更是对霜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绘的是秋天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寒霜降临,百花凋零的秋天,有一种鲜花开得格外耀眼,那就是傲霜怒放的菊花。晋代诗人陶渊明特别喜爱菊,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诗人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菊花赞美有加:“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后两句议景,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在秋天展示芳姿的还有桂花。桂花被誉为天上仙品:“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白居易《东城桂三首之三》)诗人极力称赞桂花是嫦娥在月宫中栽种的仙树。南宋诗人杨万里热情赞美桂花是天上的仙树:“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咏桂》)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发自天上,所以满山遍野飘香。诗人用神话传说的典故,盛赞桂花之香浓是来自天上的品种。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对桂花赞赏有加,称其为“天上人间物”:“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所有的秋光似乎都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桂花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室内的佳人与窗外的桂花都香气袭人。月圆的时候恰好花开得正好,花开始败落时月亮也开始变亏。要知道这本是天上才有的花,何必在意她只在清秋时分开放呢?诗人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对桂花十分推崇,她的《鹧鸪天》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诗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词人对桂花评价之高。词中的桂花,也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秋天有着最浪漫、最温馨的节日。七夕、中秋、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中国人心灵安顿的契机,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林杰《乞巧》),多少少女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无数少男少女在这个夜晚期望爱情如愿以偿!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鹊桥仙》)的美好赞颂,则显示出牛郎织女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对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所有的牵挂,所有的怀念,都在同一个时刻抒发、寄托。千古中秋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但诗人毕竟是乐观的,面对美好的圆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愿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真切感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身处异地的游子来说,是十分自然真切的人生体验。“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

走进秋天,在古诗词中徜徉,我们深切感受到秋天蕴含的审美情味,感悟到秋天在季节轮回中给予人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心灵在秋霜的素洁中得到净化,让我们的思绪在秋月的映照下归于平静。

那绽放的紫菊花

文/ZHAOMAN_O59

一提起菊花就会想起很多的诗句来,如唐代黄巢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宋代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魏晋陶渊明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古往今来人们对菊花有无限的热爱,也可能是因为在秋后百花凋零枯寂的季节,菊花带给人们新的希望,展示出了灿烂的生活向往。

记得刚开始看到妈妈家窗前的菊花时感到它们非常的可怜。因为那是去年秋季的时候父亲去北陵公园顺路捡回来的一小棵,回到家以后栽进了花盆,每次我回家以后看到这盆菊花也就是长着绿叶,跟外面的野草没什么两样,从来没有看到花骨朵,更别提开什么颜色的花了,而且春夏秋季节以来一直被放到窗台外,不管风吹雨打、严寒酷暑,每次我看到的都是孤零零一颗小草一样的野菊花,而且叶子上脏兮兮的、灰蒙蒙一片,每次看到这个样子,我心里想:活不了多久,老头老太太看看青罢了。

今年的夏季发现,家里窗前的菊花盆多了起来,不是一盆了,由原来的一盆变成了两盆、三盆,后来变成了五盆。后来妈妈告诉我:父亲一见花枝发叉就折下来,再栽倒另一个花盆,所以家里的菊花盆日益的增多。可是无论怎么增多我的感觉就是看青,只见绿叶不见花。

前几天回到家里,看见妈妈坐在床上望着窗前的菊花叨咕:看这花骨朵怎么这么多呢,都什么时候了,别人家的菊花都已开完了,我们家的菊花怎么才打骨朵呢。我走近前一看,每颗菊花真的打了好多小花骨朵,我心里想:都什么时候了,打骨朵花不一定能开,没几天天一冷就得冻死了,看看青得了。

上前星期一回到家,刚刚进屋妈妈就喊我:快来看啊,窗前的菊花开了。

我进屋一看,真的开了,而且开的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紫色花瓣。只见绿骨朵慢慢的绽开着,紫色的花瓣慢慢的舒展起来,一瓣瓣紫色的花丝向外散放着,如空中的礼花,一丝丝的,紫中带着微白,高贵典雅,舒缓不张扬,沉静中显示出高雅。绿叶中到处盛开着紫色的花朵,吸引着父亲和母亲没事就到窗前来看看,嘴里不停的赞赏。我原以为死去的野菊花没成想到如今能这么茂盛地开放着,而且生命力这么顽强地活下来,心中无不由衷地赞叹着它们。赞美它们的顽强、不怕任何的艰难困境;赞赏它们能耐住寂寞不让人夸颜色好而依然自我的生长着;赞赏它们洁身自好、孤傲的成长着。

为了让父母能更好的欣赏着眼前的美好景色,我也特勤快起来,把窗户打开,仔仔细细地打扫窗台,用抹布擦玻璃,我擦啊擦啊,把屋子里的窗户擦的干干净净的,看见眼前的窗明几净,窗外的紫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那紫色更加的耀眼夺目,父亲走到窗前,看见明亮的窗户,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嘴里叨咕到:你把这窗户擦的也太亮了,这花真好看,开的真美。

看到父母高兴的神态我心里也感到很高兴,父亲总是默默地走到窗前,久久地凝望着眼前的菊花,我心里明白:其实父亲就如眼前的菊花,虽然年老,但是很坚强,而且身上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去年,父亲虽已八十五岁了,但是做了胃部切除大手术,看到他术后孱弱的身体,我有时心里很难过,但是他依然很顽强。记得有一天,我去看他,只见他虚弱地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精装书,我一看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当时我就想这老头也太时髦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本书,以前我看过这本书,由于没看懂,还专门看了电影,病重的父亲看这本书,我想也许是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吧。术后一个月以后,他又拿起了笔挥毫着,他没有向我们子女哀叹过任何的痛苦,没有向我们诉说过任何的病痛,没有对死亡有任何的恐惧感。

在落叶纷纷的晚秋,秋菊虽老但是它给人们带来了馨香,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期盼,带来了未来的向往,”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那阳光下的紫菊,暗暗淡淡紫,看见它们,我就会想起父母亲闷得笑脸,会想起它曾给我们带来了欢笑、带来的那美好的回忆。

菊花黄时吃螃蟹

文/积雪草

提着捉在瓶子里的小螃蟹和恣意的快乐回家,路边的野菊开得正盛,父亲随手摘下一朵簪在我的鬓边……

父亲喜欢菊花,喜欢到痴迷的程度。闲暇时,他在院里辟出一块小园,精心栽种了各色品种的菊花,秋风乍起,大朵大朵,以怒放的姿态映入我的眼帘。

这些被父亲视若珍宝的菊花,以黄、白居多,也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被父亲冠名“二乔”,想是以美人命名的缘故,此菊在风中愈发的摇曳生姿。

自古咏菊花的诗很多,无论大小才子留下的传世之作,佳篇盈什。大词人苏轼认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肯零落随尘埃”才是菊花的风骨,因此写下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留下一段轶闻史话。

父亲不大读这些诗,艳阳高照的日子,会把小朵的菊花采摘下来,细心地洗掉灰尘,在阳光下烘晒,待干后收到透明的玻璃瓶子里送给我,说是常喝菊花饮,清热败火明目,保持身心健康。

有时候冲一杯菊花茶,看着茶杯中起起落落的菊花发呆,想起父亲,心中怅惘,父亲老了,鬓边已经开始有了白发。

有一天,父亲打电话给我,说是菊花开了。撂下电话,我兴冲冲地跑回家。菊花黄,螃蟹肥。父亲说菊花开了,想必是有螃蟹可吃。

推门进屋,果然,蒸好的螃蟹在屉上趴着,这个坏家伙再也不能横行霸道了,抓起一只握在手里,狠狠地啃,我知道我这吃相不够淑女,人家黛玉只吃一点子蟹夹肉就会心口疼,而我吃了三只竟然意犹未尽,贪婪的吃相让父亲忍俊不禁,后来才知道,那次我吃掉的不仅是自己的一份,连同父亲的那份也一并被我吃掉。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孩,看着小家伙吃东西,想起那次吃蟹,父亲站在边上,看着我贪婪的吃相,脸上露出幸福的笑,我开始懂得,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无条件地给予,幸福就是无条件地去爱。

秋风起,菊花黄,螃蟹肥,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海蟹鲜,河蟹香。我们常吃的是海蟹,如赤夹红,生的时候,是青色,挥舞着钳子一般的脚,有些霸道,蒸熟后,蟹脚以及蟹身都变成赤红。

蟹有很多吃法,闽粤人喜欢啖煮蟹,宁波人喜食醉蟹,南京则是蟹黄包的发源地,我是北方人喜欢蒸蟹,而我先生则喜食盐蟹,当然,煎炒烹炸随自己的喜好,随自己的口味,更随自己的心情。

吃蟹有很多的讲究,有的人喜欢用专门吃蟹用的工具,锤、斧、叉、剪、镊、钎、匙,一道一道工序下来,很繁琐,即俗称的文吃,当然也可以自己挥舞着双手上阵,吃得高兴,吃得快乐就好。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曾对吃蟹赏菊有过精彩的描写,碧水荷香环绕的藕香榭里,众人吃酒啖蟹赏菊作诗,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香的绿豆面子洗手,那一节的铺张和奢华令人望洋兴叹。

偶尔也会想起童年时,牵着父亲的手,去海边翻石板,捉小螃蟹,每次翻开石板,看到小小的螃蟹,横行逃跑,我就乐不可支。提着捉在瓶子里的小螃蟹和恣意的快乐回家,路边的野菊开得正盛,父亲随手摘下一朵簪在我的鬓边。

不大常常回望走过的来路,但还是依稀看见那个鬓边簪了朵黄色菊花的小女孩,在秋天的阳光下,扎撒着两只手,嘴里喊着,爸爸,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