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小吃摊的文章 / 小吃摊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炒菜的女人

文/叶如槿

花慈拥有三榆埠位置最好楼层最好的大房子。

三榆埠村口的三棵大榆树下,人流熙攘。以三榆埠为中心,四周遍布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十家。三榆埠因此成了民工的集散地。

花慈是最早在村口支摊炒菜的买卖人。三榆埠的村办企业红红火火,一派兴荣。像花慈这个年龄的妇女都争先恐后进企业,当工人。工资福利按月发,保险年年交,这样的生活踏实安稳又体面。

花慈的体面在能干。凌晨三点,她的三轮摩托车就停在了菜市场。兜兜转转,精挑细选。花慈砍价砍得流,她买的菜既便宜又新鲜。

早上,花慈做馄饨,烙火烧。中午炒菜。晚上炒菜。十点钟的夜里,花慈站在晕黄的灯下还在炒,熊熊的炉火映红了黢黑的一片街。花慈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冬。别人歇了,她不歇。大年三十的那一天,花慈站在三榆埠的摊前四下里张望。路途远不能回家的民工照例来吃饭,大街小巷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花慈在烟尘弥漫的下午收了摊。她说,这一天的所得,足够给孩子们分磕头钱。

整日的烟熏火燎,花慈的脸变成了紫赯色。她把自己包在一件红细方格的大围裙里,身子略显瘦小。花慈的头发绾成了髻,一丝不乱。多年前,有个熟客在一盘西红柿炒鸡蛋里发现了一根卷曲的黄头发,花慈当即为他免费换了一道菜。可从此以后,那个客人再没光顾过她的小吃摊。

花慈舍不得顾人,她一个人苦撑了几年,摊子上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她才叫珺言来帮忙。珺言和花慈是妯娌,珺言有腿疾,一直闲赋在家。

珺言的手很灵巧,择菜,洗菜,切菜,焖米饭,包水饺,蒸小笼包,做花卷,烙蛋饼。花慈的小吃摊饭菜花样多了,人气更加旺。

珺言是打下手的,花慈才是颠勺的主厨。花慈的手艺不亚于饭店的厨师,这么多年来回头客络绎不绝,不仅是因为她的饭菜量足,价格实惠,更主要的是可口,好吃。

常年累月地站着,花慈的小腿青筋突兀,脉络膨胀,并有瘀滞的血色。夏天的花慈穿着短裤,汗流浃背地立在灶前,手里的炒勺上下翻飞。她小腿上交错暴突的线条像蚯蚓盘曲缠绕。

花慈的老公在镇上的中学当司机。他是个团脸,白胖的男人,常年穿西装。很少见他去花慈的摊上搭把手。

花慈的饭菜是做给顾客吃的,老公更愿意在学校食堂里对付三餐。他不喜欢菜里有花椒,食堂里的炒菜从不放花椒。花慈做菜,花椒是必不可少的佐料。他享受一群人一起吃饭的热闹氛围,人头攒动中,他时不时地会关注一下橱窗后面那个来回忙碌的身影。

眉眼清秀,身材颀长。这是他梦里遇到过的女人,微翘的嘴唇,略显高贵。花慈每天忙得顾不上喝口水,她的嘴唇干涩,起皮,有时还渗出血渍。

老公的工资并不高。他抽烟,喝酒,结交朋友。刚结婚时,他的工资是上交的。自从花慈经营起了小吃摊,他的工资就再也没拿出来过。花慈炒一个月的菜,就抵他上一年的班。花慈不在乎他那两个钱。

她是外地来的一个农村女孩,在学校食堂里做临时工。她身上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清纯的芳泽,不土也不媚,恰到好处的美。

他给她买廉价的衣服和首饰,她欣然接受。他的温情,让她温暖有底气。

花慈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十来年的时间,她手头已有不菲的积蓄。三榆埠开发了第一批楼房,花慈第一个交了首付。她有最先挑选房子的权利,她选择了最好的位置和楼层。

在三榆埠,花慈是第一个由平房搬到楼房里去的人。人们在那段时间里一直津津乐道她的小吃摊,不起眼的小买卖,竟能赚大钱。几年以后,花慈也帮珺言买了一套小房子。珺言干劲十足。

冬天的清晨,花慈从菜市场贩菜回来,路过青川影院。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从影院门口走出来,他旁边的女孩穿呢子白外套,围米黄色围巾,波浪一样翻卷的长发倾泻下来。她偎着他的肩头,在清冽的风里走着。

花慈的车速只是稍微慢了一下,继而又加速向前驶去。

接下来的日子花慈挺沉默,炒菜时不再与客人大声说笑和讨论。珺言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早先的耳闻,确实是真。珺言的眼睛潮了又潮。

一年后,花慈在女儿接到大学入取通知书后离了婚。老公先提出来的,原因是女孩怀了孕。

老公净身出户。花慈把公婆留了下来。那所大房子里的亲情还要延续下去,花慈的小吃摊也会延续下去。

花慈还是那样日复一日地忙碌。

生活如初。

2014年12月28日下午

温暖的小吃摊

文/陈洪娟

那天上完夜班回家,天出奇得冷。我下意识地裹紧了大衣,将头尽可能地缩进脖子里,低着头往家里赶。

在小区门口,远远地就看到有一盏昏黄的灯在寒风中若隐若现。走近了才知道,这是一对中年夫妇摆的小吃摊。看见我走过来,那女的忙站起身,轻声地问:“姑娘,来点什么?”我根本没有在小吃摊吃东西的打算,所以懒得搭理她,低着头继续赶路。身后,传来那女人一声长长的叹息!

我的心猛地一震,犹豫了一下,我折了回来。“来两根鸡肉串!”我递过去四枚硬币。

“好嘞!”那男的忙不迭地站起来,开始忙活。不一会儿,喷香的鸡肉串端了过来,我一边吃,一边和他们闲聊。那女的很健谈,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们来自农村,有两个孩子,女儿初中毕业去了外地打工,儿子正在上高中,隔三岔五都要向父母伸手要钱,光靠地里刨的那点东西哪够呀?实在没办法,他们就到城里摆了这个小吃摊,挣点辛苦钱。那女的做事干净利索,负责招待顾客;那男的总是在忙着煮、炸、炒。他们每天晚上六点钟出来摆摊,一直到凌晨三点才收摊,所以他们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此后,夜班回家,我经常光顾这家小吃摊,每次花上四块钱,买些鸡肉串、臭豆腐之类的。时间长了,那女的说,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不好,不如改吃面条吧,也算你四块钱一碗。我答应了,其实吃什么无所谓,我并不是因为肚子饿,才来小吃摊的。我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照顾一下他们的生意。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小吃摊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我依然去他们的小吃摊,一边吃着热腾腾、盖着厚厚一层肉丝的面条,一边看着他们在烟雾袅绕的小吃摊前忙碌,心里有种别样的温暖。

有一天,朋友拉着我去另一家小吃摊吃夜霄,我照例点了面条。面条端上来,味道却没有那家的好,连肉丝也少得可怜。结账的时候,摊主收了我五块钱。我有些不悦,说:“别的摊只要四元钱,你这里怎么这么贵?”摊主不信,说:“谁会这么傻呀!一碗面四块钱?不赔钱就不错啦!你让我喝西北风去?”第二天再去那家小吃摊的时候,我问那女的:“一碗面条四块钱,是不是真的赚不了钱?”那女的点点头。

“那你为什么卖给我只要四块钱?”我很疑惑。“因为看到你,我就想到了我女儿。”那女人微笑着说,“我女儿也上夜班,当她拖着一身疲惫回家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为她煮上一碗面条,该有多好!”

天啊!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施舍着善心,却不曾想到,是那对中年夫妇一直在默默关爱着我。

在这,我一下子泪眼婆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