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牵动的文章 / 牵动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牵动心灵的声音

文/黄鑫颖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水沿着屋檐往下滑着一颗颗晶莹的珠子。走到窗前,天依旧很暗,下着蒙蒙细雨,像是被轻轻地涂抹上了一层墨水。望向远处,只见房屋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白雾,与墨色的天相交,形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周围一片静谧,只有偶尔的那几声鸟鸣,为这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气。

滴滴答答,雨声轻敲着我的耳鼓,忽轻忽重,时缓时急,像是一位温柔的女子正在低声哭泣,那样的轻,那样的柔。那雨,绵如丝,细如发,打在芭蕉叶上,形成了一首“雨打芭蕉”的经典古乐,那雨声又像一曲悲壮的《十面埋伏》,千年后的风依然不曾抹去那历史的痕迹,千年后的雨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那荡气回肠、高低起伏的声音是一首歌,一首用生命镌刻在大地的歌,是一种信念,一种海誓山盟般的执着。

倚窗而坐,我感受着雨的歌,雨的神韵,雨的音律,对那个细细柔柔而又断断续续的声音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情,总也忘不掉它。我不禁想起数百年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是否也曾惆怅地坐在窗前,静听雨声,静观雨打芭蕉到黄昏?

“啪啪啪……”,雨变大了,狠狠地打在窗户上,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恍惚间,思绪竟飘了很远。耳边传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它带来了一种新生的活力……

对于我来说,能牵动我心灵的声音有很多:人们真情流露时的话语,作曲家费尽心思作出的曲子,毫不矫揉造作的笑声……但是,最能牵动我心灵的,还是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想起那声音,总会有一番感慨。或许,那种声音已经成为我心尖上的寄托,我心头的依靠,它总是在任何时候牵动着我的心灵。

牵动我心的声音

文/王格

中华上下五千年,许多记载历史的音律让昨日重现。在这些音律中,我更听到了一些牵动我心的声音,令我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能不肃然起敬。

在一个由64件大小编钟组成的古典音乐演奏会上,“奏乐——!”随着着古装的官吏高声宣告,随即,一声略沉重的大钟最先被敲响,渐渐地,多人合作使一支沉重大气、灵动悠扬的乐曲缓缓奏出,我听出了周朝百姓对礼制朴素而庄重的情感。

从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或到西安仿古入城式,许多重大、重要的场合,那些仿制的古老器乐所发出经典音律,让世界感受到了文明古国的与众不同。而每每聆听这种深沉古老的音律,便让人顿生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你的指尖,跃动于琴弦之上时音符便倾泻入我的耳畔,流淌成旋律。你我相视一笑,也许便为知音。

伯牙心念高山,便奏出雄壮巍峨之声。子期正砍柴欲归,闻此声,曰:“似有高山之音”。伯牙大喜:“高山流水觅知音也!”从此以后,一人弹,一人听,不需多言,却畅快无比。

直至一天,伯牙想再次奏琴,子期却已不在。没有知音,谁还能听懂他的心。

心念至此,伯牙心大悲,遂摔裂至爱之琴,他的指尖再未流淌出那天籁琴声。留给世人一个美丽的遗憾。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位艺术家最快乐的是拥有知音,知音才是他创作与演奏的动力。而从琴声中,我听出了古人对理想与美的执着。

京剧大师梅兰芳位居中国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首,一生中成功塑造了无数个角色。善良痴情的白娘子,华丽凄美的杨贵妃,善解人意的虞姬,敢爱敢恨的崔莺莺……这些历史戏剧人物,在大师的精彩演绎下,不仅感染了无数国人,更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演出大获成功,带给西方观众深深的震撼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梅兰芳把中国的京剧唱出了中国,更唱出了中国魂。他为民族而唱,为传播中华文明功不可没。

鸣钟叮咚,是远古的呼唤。

琴音流连,是知音的默契。

唱声咿呀,是民族的雄起。

这些历史之声,永远牵动着我的心。今天,我多么期盼,这样的民族之乐,传统之音,能更多更多一些。

总有牵动

文/胡令峥

自从妻子怀孕,看见小朋友游戏的时候,肆无忌惮地疯跑,就会有种莫名的担忧。与其说是担忧,不如说是害怕。貌似这世间存在的一切,都会变成对他的无形伤害。

悸动多了,自然心安就少了。成年人和孩子比,成年人看起来胆子很大,好像什么都不怕,孩子看起来胆子很小,好像什么都怕。深想起来,结果恰恰相反。成年人的畏惧往往比孩子的恐惧要深邃和久远。那种感觉本身,就很让人发怵。或许,男人就是从他带来一个真正的小生命那天,才开始学会读懂这世界。

人是盼望美好的,所以总会把不美好往自己身上联想。从怀孕伊初,就多出来一个句式叫“千万不要是”。比如,千万不要是宫外孕,千万不要是先天畸形,千万不要是胎心异常,千万不要是早产等等。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恐惧来源于自己吓自己,可是这种联想还是那样无休止。仿佛,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瘾。因为珍爱,所以害怕失去。

总有牵动,让人胆战心惊。可是总有牵动,却让人从人性最原初的地方开始洗礼内心。一个角色的转变,到一种生存心态的换位。结婚固然从仪式上推动一个人,走向成熟。而生子才是最质性地把一个人,送到一种生命状态。或许,孩子的存在赋予了成年人一种把握世界的新方式、新视野和新境界。孩子的世界馈赠给成年人一种重新思考话语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新界定选择与标准。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累?一种在放怀一笑后回答的累,似乎是对这问题最真实的回答。就像和朋友聊起来这个话题,我习惯性地调侃为“虐心”。对于种种的承载,第一承受点和最终承受点都是“心”。就像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写的他的感受,痛并快乐着。如果说从价值的角度去追问是否值得,这时才真正感悟到张爱玲那句“不要问我值得不值得,爱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里面起伏绵长的情愫。如此坦然的被虐和如此从容的担心,或者只有当所有痛变得自然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开始相信痛其实和快乐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天,总觉得自己是望着那背影离去的人,从来不会想过自己会变成那个背影。除了不会想这些,也不会有如此切肤之感地体会因一个生命的到来把以后的几十年倾注给他。细细想来,父爱可以这样恒久地不需任何表现力地代代再现。就是因为如此清淡的两个字“牵动”,就埋下了因循更迭的宿命。

如果爱有来生,容得我去选。我还是愿意去当一个儿子,踏着生命最美的诗意,游弋于岁月芳华之后最美的时光。就像一个欠了情感债,逃之夭夭的调皮顽童,只知道笑着点数我父亲带给我生命最多的快乐。可是这样,世界不乱了吗,都来做儿子,那父亲谁来当。笃信六道轮回的佛教大和尚,你说呢?因果循环的法则还是需要种下福报的,总有牵动或许就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