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饮食的文章 / 饮食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饮食阅人

文/朱美禄

一啄一饮,虽说是小事,但也足以管窥人的某些侧面,故不失为有效的阅人窗口。

豪杰之士,饮食不类常人。廉颇一顿饭吃米一斗、肉十斤,在食量上异于常人。樊哙啖生彘肩,苏武啮雪吞毡,在食材上与众不同。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吃喝方式上与俗众有别。这些非同寻常的吃喝之举,充分凸显了他们的冲天豪气。

古之仁人,其食不甘。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有乃师之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是因了这种能吃苦精神,孔子称赞道:“贤哉回也!”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和颜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超越物质享受之外,弘毅致远,乐以忘忧,所以人们把这种至高的人格理想、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称为“孔颜乐处”。

士志于道,不以饮食好恶为意。以五柳先生自况的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能淡泊明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韦丛“野蔬充膳甘长藿”,却能拔钗沽酒侍奉丈夫,打破了女子难养的偏见。他们都堪称是“孔颜乐处”的忠实拥趸。

普通芸芸众生虽不以“孔颜乐处”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也唯俭朴是尚。“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因为一啄一饮来之不易,所以粗茶淡饭也觉滋味绵长。

“丈夫处世,不应于饮食求工,能饱餐粗粝者,真英雄耳”,所以中国文化对吃苦精神有着不遗余力的推崇。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便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勉励吃苦的箴言。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对吃苦精神的倡导,最后都落入了“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旨归,认为经过苦难炼狱的煎熬,方可以获得成功的回报。

中华文化既有对吃苦精神的推崇,也有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如“以酒为池,县肉为林”,虽然荣华富贵,但却是荒淫饕餮的表现。“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虽然自奉甚厚,但其靡费也显而易见。至于必欲列鼎而后食,则是偏执的奢侈而已。食不厌精,沉湎于口腹之乐,人就异化成了美食的奴隶,其格调自是不高。然而更为人所不齿的,则是饫甘餍肥却无所事事。所以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在孔子看来,哪怕玩博弈游戏,也比光吃饭不干事强呀。

需要注意的是,沉溺于酒肉中也不能一概贴上奢侈淫逸的标签。《世说新语》中张季鹰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说:“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在流芳百世与及时行乐之间,魏晋人士淡薄前者而追求后者,这是一种任诞和放达的表现。

当然,大千世界,素食主义者也不乏其人。一般说来,素食主义者多是佛教徒或者是具有护生情怀的人士,他们对动物有着足够的尊重,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故不食用动物肉、动物油和动物胶。不管茹素与否,应该承认,吃素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也是一种致力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有形形色色,其饮食固不可一概而论。暴饮暴食,是不善养生的表现。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食肉寝皮,乃是血海深仇,非如此不足以解心头之恨。至于易子而食,则是饥荒年头惨绝人寰的惨象。明乎此,则不仅是阅人,简直是阅世了。

饥餐渴饮乃人之大欲。一啄一饮,虽说是些些小事,但以此为窗口,却可以见出许多。

吃相

幼时的印象一直那么清晰、难忘。那时大人总是教育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尽管如此,那时我的吃饭姿势都是随心所欲,坐着、站着、蹲着、靠着。我有一个童伴,名叫景连,家境贫寒。不管春夏秋冬,景连吃饭都是一脸潮红,满头大汗。一次下午,他去集体的地里偷吃红薯。半夜时分,肚子剧烈疼痛难忍,炕上翻滚不停。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公社医院抢救,才算保住一条小命。事后他爹心痛不迭,说是“十顿肥肉也花不了这么多钱”!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男人吃饭如虎,女人吃饭如鼠”。据我观察,也不尽然。一次,我们接待一位来局实习的女大学生,发现她的吃相不雅。凡上好菜,她的筷头都是往返不停,连续作战,根本不顾旁人的感受。主人出于客气为她夹菜,她也来者不拒,埋头猛吃。那些平日光鲜亮丽的明星、政要,一般为了保持良好形象,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他们也食人间烟火。面对美味的诱惑,难免偶尔也会忘记身份——

曾经浏览网页,至今记得克林顿狼吞虎咽吞冰淇淋、希拉里香汗淋漓撒胡椒粉、小布什鲸吞牛饮喝啤酒、奥巴马呲牙咧嘴吃热狗……欧洲世袭的王公贵族,从来不以其娇贵的嘴唇直接喝汤,而是用调羹由外往里舀起,温文尔雅地送进尊贵的口中。贵族喝汤时从不弄出声响,否则就是没有教养的吃相。然而,当他们抓起烤肉撕咬一番之后,竟也津津有味地舔吮油腻的手指头,平素道貌岸然的绅士风度便荡然无存。一些影视明星吃相虽然各异,但是同样雷人。无数男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人、性感女神朱茵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嚼消夜,狼吞虎咽,直吃得青筋暴露,满脸沁汗,饭后挺起腰身连打饱嗝……

一般说来,吃相难看会被斥为“淑女不淑,儒男不儒”。除此以外,不会有甚其他问题。不过,事情有时并非如此。古往今来,吃得不好,掉了脑袋,也是有的。南北朝时,南朝的宋文帝跟弟弟刘义康聊天,说是今年进贡橘子味淡,个小。刘义康胸脯一拍,边嚼边说:我家有啊!皇帝看他牛气冲天不悦,命人调查,发现他把各地贡品都搁自己家了。皇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于是,致他死于非命……

人是要吃饭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然,吃相是门学问,体现一种修养,一种文明,一种尊重。古人认为,一个人对待饮食的态度,能够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弟子规》说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又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此文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我在这里随便说说,你在那里随便听听,莞尔一笑,如此而已!

趣谈冬至传统饮食

文/程中学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庆贺冬至节,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各地的庆祝方式多与饮食有关,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食文化。细细数来,颇具趣味。

北方的饺子 从古至今,不论贫富,北方人都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民谣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在寒天冻地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定会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曾经免费医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病,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这样的食物,以谢张仲景治病施药之恩。

滕州的羊肉汤 众所周知,羊肉滋补、驱寒、暖胃。喝羊肉汤这一习俗,自汉代沿袭下来,至今在山东滕州地区盛行。汉高祖时,有一年的冬至节奇冷,天寒地冻,天子尚难以忍受,何况平民百姓?为讨好皇帝,樊哙煮了一锅羊肉汤,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奉与皇帝。羊肉汤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皇帝大汗淋漓,欢畅无比。皇帝感念百姓冷暖,便将羊肉汤赏与平民。从此,冬至节人们都要吃上一锅羊肉汤,驱除体内的寒气,为身体补充营养。

江南的糯米饭 江南盛产糯米,旧时过节,人们少不了吃上一顿花样翻新的糯米饭。因此,冬至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糯米红豆饭,便是江南人的习俗。据说,吃红豆饭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地区的糯糕 在冬至节,台湾地区的人们讲究吃糯糕,是为祭祖。糯糕是将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蒸熟而成。祭祀时,长幼有序,虔诚无比,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台湾地区的人们借着这个冬至祭祀节,大摆宴席,联络同宗同族的亲人,增进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远亲人,真切地展示了台湾地区的人们重情重义的一面。

台州的擂圆 台州人冬至吃擂圆也与祭祀有关,同时象征团圆吉祥之意。何为擂圆?将糯米粉加温水捏成圆形、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此为“擂”), 擂圆便做成了。除了擂圆,还有一桌好饭菜。先祭祖,再食之。

苏州的酒酿 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姑苏人的一大习俗。酒可为身体驱寒,再配以各种卤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吃喝,便是谈生活、话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西的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且软韧、微冰,食后耐饥。

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以麻辣鲜香着称。冬至时节吃火锅,起源于明清,沿袭至今。重庆火锅呈现出的是和谐与淋漓酣畅相融合的场景和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冬至美食虽然不同,却皆是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驱除寒冷,保持身心的温暖与健康。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与文化,但都是以感恩之心回馈先祖、回报生活,并在寒冷的冬季营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