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祖父的文章 / 祖父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怀念祖父

文/施彩琴

祖父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八个年头了,他离世时八十五岁。他是那个年代的书生,知识分子,年轻时是师塾老师,他还边从教边行医,后来一生从医喉科,我记事起就知道方圆几十里的人经常慕名登门求诊。他在乡亲们中间口碑极好,乡邻关系十分融洽,乡邻四方老老少少见到他总是亲切地称他先生或医生。

祖父育有二子三女,他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在那时的生活条件下,除大姑只读到小学毕业外,其余四个子女全部是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后来他的子女或从教或行医或企业领导者。我父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了常州金坛教书。我爸是长子,我又是家里的长孙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祖父母舍不得父母带我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于是襁袍中的我就开始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了,我与祖父共同生活了二十八年(祖母比祖父晚十年去世),我对祖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祖父一生乐善好施、宽厚仁慈,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他都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祖父在七十多岁时还经常出夜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只要有人请,他总随叫随到。如果遇到家庭困难的病人,他总是少收或不收药费;如果遇到路途远的病人,他总是留人家吃饭。祖父就是这样,虽说自家生活并不宽裕,却经常想方设法周济他人。在我小时候他经常给我讲故事,讲过去生活的苦难,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要珍惜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正是从他朴实的话语和言行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祖父总鼓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常说“我们是知书达理的家庭,你们的言行一定对得起自家的称号”。1982年我考上大学后,祖父拿出一本繁体旧版的明代洪应明着的《菜根谭》赠予我,要我一定要好好地、仔细地阅读这本书,他说“等你完全理解了书中的全部内容,无论在处身、处世、待人、接物、情操上将会得到大大的升华”。于是这本书随我一起进了大学校门,空余时就拿出来阅读,越读越爱不释手。因书太破旧了,我工作后在张家港市新华书店购买了张熙江整理的《菜根谭》,踏上社会再读这本书,对它的理解又更深刻了,于是我就手工抄写了一遍,后来学习电脑打字,我又在电脑上打印一遍,真是受益匪浅。多年来,我一直按书中讲的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诚信做人,清廉做事。

祖父说话和蔼,话语清正。不论苦难和欢乐,他那清瘦的面容始终慈祥和蔼平静。祖父对我们家教极严,规矩很多,吃饭时不能翘腿、夹菜只能夹自己身边的、筷子不能在碗里翻来翻去、跟长辈说话不能大声、遇见年纪长的叫爷爷小一点的叫叔叔,有人进门一定要热情招待,起身相迎,让座敬茶等等,在他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后代个个懂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

祖父勤俭朴素。他经常告诫我们,“过日子要量入为出,不要攀比,不要虚荣”。“能自己解决的事情,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这样一方面既能锻练自己处事能力,另一方面又不欠别人的人情”。“与人相处,能让则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更不要贪小便宜,占小便宜会吃大亏的”。祖父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我感激祖父,感激他对我的慈爱与呵护,对我的教导,更感激他教诲了满堂儿孙,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一笔令人回味和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有祖父生命之光、精神之光照耀,他的后人心灵与人格不会匍匐下去!

因你,一切美好

文/手写秘密

岁月静好,时间如常,更换着季节与人世,淡定如流年偷换,总在明月窥人,暗香浮动的夜晚。不经意间,一缕光,一丝声,就轻易勾起了内心掩埋的情愫,在月光下,在夜风里,慢慢发酵,发酵,发酵成往日的光景,有夕阳的温暖。

就这样,想起了祖父,以及他的妻,他们的爱情。

曾问祖父,是怎样与祖母相识到相爱,希望听到一段轰轰烈烈或不温不火的浪漫。祖父却只是笑,说:“能有什么,别人介绍的呗。”说这话时,他正与我散步。他用他的老手,牵着我,小心地过马路。但他脸上淡淡的笑容里,有对过去的追忆。

祖母嫁与祖父时,祖父是有点家景的。曾祖父是经商的,虽算不上家财万贯,但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有钱人家。她,未读多少书,近四年级就辍了下来,听他说能让她过上好日子,便满心欢喜地成了他的妻,芳龄才十九。

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是,曾祖父去世,家境便不再似从前一样宽裕,微厚的积蓄,平分给祖父七兄弟,剩下的也不多。日子开始过得清苦了。祖母却不曾埋怨。父亲说,小时候,祖父到镇上去替人理发,祖母就独自一人在家,洗衣做饭,摆弄好琐碎的家务后,就下田农耕。祖辈留下来的十几亩地,都是她一个人,用那不坚厚地女人后背给犁好的。夏日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她也不回家,耕田种地一天,傍晚祖父回家时,却总能在厨房的窗下看到她准备晚餐的身影。米饭蒸熟了,水汽蒸腾,透过冉冉的白雾,他望见她脸上浅浅的幸福。

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只是祖母从不大花,他给多少,她就花多少。省一些,儿子们娶媳妇儿时花一些,女儿们出嫁时花一些,也没留多少给自己。

提起祖母,祖父总说害她吃了苦,人也变得犀利。我知道他是还记得那件事。在我三岁那年,家里要盖新房子,村里那些早看祖父不顺眼的人便来闹事。两家人吵了起来,祖母不认吃亏,扑上去作势要打人。一个女人怎敌得过一个高大粗犷的男人?祖母被推倒在地,那男人还把手中的烟筒砸在祖母身上,啐了一口唾沫。此时一向温文尔雅的祖父成了一匹惹急了的狼,红着眼将对方扑倒在地,抡起拳头就是一击,嘴里还念碎着:“叫你欺负我阿英!”

晚上祖母给祖父上药时,将祖父痛得龇牙咧嘴的,她还责怪道:“都快五十的人了,还与人打架。”祖父倒不在意这些,只看着她,笑。虽然我还小,却深深记住了那副美丽的画面:光着膀子满身瘀伤地祖父深情地望着祖母,他们对视着,时间仿佛停止。

祖母是在2010年患病的。半生随祖父受了那么多的苦,却得不到上苍的怜悯,高血压,高血糖,血管堵塞压迫了脊椎,中风在床,为祖父操劳了大半辈子的她,终于等到了祖父的伺候。祖父开始做尽一切她做过的事。洗衣做饭,挑水浇菜,给不能自理的她擦身子,换洗尿布,把她的一切照顾。祖母的意识日渐迷离,开始有点混沌,身体也愈来愈不济。她的头发,越发稀少,枯黄干瘪的脸,就像失水的苹果。祖父喂她药,她喝两口,可一转身,就又吐干净了。日子久了,祖父多少有些生气,便吓她:“再吐药,我就不要你了。”这时,她就会望着祖父,眼里盈满了哀伤,口齿不清地嘟囔着只有祖父才能听懂的话语。我多次看到,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个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一个身躯局偻跪在地上,抱在一起恸哭,泪水爬满他们沧桑的脸。这其中,有多少痛与爱?

后来,祖母得了癌,为了控制病情,祖父每个星期都要到镇上给她抓那些昂贵的药。去之前,他将她安放在院上,对着门,告诉她很快回来。祖父离开后,她便紧紧盯着门口,神情涣散,似乎想起了以前的许多故事,红了眼圈,待祖父回来时,她便满脸喜悦,眼睛放着满足的光,“呜呜”地叫唤着,一脸幸福。进门的祖父,总是晃了晃神才进屋。

最终,祖母的生命在去年初冬戛然而止。她入葬那天,祖父并不参加葬礼。

父亲过后提起,说祖母临时前,始终提着一口气,听父亲把一会安排的都告与她,还是没有咽下。她双手紧紧拽着父亲,双眼瞪大,嘴巴一张一合,欲说的话却始终说不出来。直到父亲说:“你不用担心爸,我们会照顾好他。你安心走吧。” 话音刚落,祖母便撒手了……

祖母去世后,祖父被接到市里与我们一起住,他却常常往家里回。每每回去,他总要带上一个小收音机放在客厅里,放一个下午的粤剧。我不解,却不敢问。有一天,祖父如以往,他独自一人,站在厨房的窗子下,望着门口,对我说:“这粤剧放给你奶奶听,她生前最爱听这个……”院子里很安静,客厅里的粤剧传过来,悠扬而辽远。黄昏时分,炊烟升起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推开院门,久久凝视着厨房下的窗子,深情温柔,目光遥远,仿佛又看到了,水汽蒸腾,白雾冉冉的窗子前,一位经世的妇女正对着他,淡淡的微笑……

后记

自祖母病后,与祖父相处,渐渐感到他对祖母的爱。如文章中提到,大部分故事是从父亲口中听来的。写这篇文章前,看到一句话:人生旅途中的感情,就像一条经过的河流,或许你看不出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或者带走了什么。他只是缓缓的流经你的心,温暖了你的血脉。我感动于祖父与祖母的朴素爱情。不轰轰烈烈,只不温不火。忽然想到,祖父不愿参加祖母的葬礼,也许是因为担心祖母看见了他,不肯安心上路罢。

作家笔下的童年趣事

文/聂难

童年是我们记忆的源头,童年趣事是作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儿童节之际,让我们跟随着不同作家对童年的追忆、憧憬、描绘,去领略丰富多彩的童年,感受童真童趣。

贾平凹在其散文代表作《月迹》中,开篇就道出了孩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作者对童心的描写传神而又逼真。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最后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了。

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重点写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宋学孟在《柳叶儿》中,描写了童年的“我”在饥荒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书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里描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淘气。文中写道,“天蒙蒙亮”就去抢摘柳叶,“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折柳叶儿并不是令人舒服的差使。而“柳叶儿”吃起来也并不可口,“苦中略带着些涩味”。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

捧读作家笔下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仿佛远去的美好童年时代又回到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