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意思的文章 / 意思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说“俗”

文/张峰

说到“俗”,通常指的是“平庸”、“鄙陋”、“粗俗”、“庸俗”之类的意思,跟“高雅”是相对的。因此,与“俗”组合在一起的词,意思往往都不那么招人待见。比如“俗人”就是平庸的人,“俗吏”就是平庸的官,“俗士”则是指见识浅陋的鄙俗之人。评价一个人“庸俗”、“粗俗”、“俗气”,那是很严厉的批评了。至于说某某人“俗不可耐”,则是由反感上升到恶心了,直让人联想到“不共戴天”。

与“俗”相对的“雅”命运则好得多。传统文化里的“俗”和“雅”负载着深厚的道德意识。“俗”鄙陋,“雅”高尚;“俗”势利,“雅”纯朴;“俗”丑恶,“雅”良善;“俗”奸猾,“雅”真诚。在世人的心目中,勾心斗角是“俗”,与世无争是“雅”;利欲熏心是“俗”,淡泊名利是“雅”;损人利己是“俗”,舍己为人是“雅”……

正因为“俗”负载着太多的道德负面评判,所以,人们在做人方面都追求“脱俗”。这里的“脱俗”,就是脱离鄙陋走向高尚的意思,就是脱离势利走向纯朴的意思,就是脱离名利走向淡泊的意思。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以天下为己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脱俗”之人,以屈原、陶渊明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他们敢于向邪的恶权势叫板,绝不与恶浊的时世同流合污,是“脱俗”向“雅”的典范。

考察“俗”字的造型,其间包含着某种深刻的启迪。“人”从“谷”乃为“俗”,所谓“世俗”生活,首先要保证人吃饭的需要啊!可见“俗”实为人世间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要食五谷杂粮,人人都无法脱离人间烟火,这个层次的“俗”是人人都必须要“从”的。然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被一把“稻谷”给制约了,人除了物质的生存,还有更高贵的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还有高贵的思想,有崇高的精神。一个一辈子被功名利禄纠缠的人,是彻头彻尾的“俗人”;那些在物质生存之外,还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还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为浮云,他们才是“脱俗”出众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其实,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不但让人看不起,而且自己也活得很累,很没有质量。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干什么都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一天到晚脑子里琢磨的就是实惠和好处。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灵魂时刻在物欲的炼狱里煎熬,他们享受不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感受不到野草闲花自在潇洒的至美,更无缘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人生大境界。就说人际交往吧,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唯利是图,有奶便是娘。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能为自己所用的人,他们可以百般逢迎,千般讨好,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甚至不惜卖身投靠;对那些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人,则报之以冷眼、白眼,冷嘲热讽,侮辱践踏,无所不用其极。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心胸狭窄缺乏度量,容不得比他水平高的人,容不得比他成功的人,容不得比他活得滋润的人,他们习惯于嫉妒,根本无法分享他人的快乐,于是他人的优秀和成功便成了对他们的惩罚……

总之,“俗人”之“俗”害莫大焉;大写的人生,就应该照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走去。

戒掉废话

文/张大春

有些话,无论如何,就是改不了,免不了要那样说,有人随俗,称之为口头禅;有人尚古,称之为发语词。有人说无伤大雅,忽之略之可也。有人说这些都是转接语,不拘泥于字面之义而误会就好,何须望文生事?也有人直斥为无意义的废话——既然没意义,干吗一定要分析出内涵来呢?

它们无意义吗?还是体现了某些被吾人集体或个别隐藏起来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善于听人说话的人会注意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听得更传神。比方说:“你懂我意思?”这话根本上就是“夹带”着“我看你是听不太懂我的意思”的意思。

说的人也许未必真那么想,也未必真要那么没礼貌,但是出口如连珠,往往每三句话就夹一个“你懂我意思?”特别显着促迫。听见这样的话,我通常立刻回答“不懂”。对方也怪,经常根本不在乎我懂或不懂,只是继续说下去。所以这种“你懂我意思?”往往蕴含着“我不太确定我说了些什么,拜托你!请你说‘懂’,好让我能继续说下去”的意思。有了点儿资历的推销员、保险公司营业员经常说这样的话。此话看似对自己所言信心满满,然而却正是深刻缺乏信心的掩饰。

正如我原先说过的:常不自觉地把“其实”挂在嘴边的人多半有几个特质:一是不相信听者会立刻同意他的看法,二是不认为听者懂得他所说的内容,三是自己对所说的话确凿、真实与否并无实际的把握,必须用这个发语词来强调,以说服听者或者自己。甚至——第四——他明明是在说假话。

小说家阿城极擅谈吐,也不免有口头之禅,他的习惯用语亦非独有,而是很多北京人都会说的一句:“完了呢——”相当于吾人的“然后”。听人说一件事儿,有时间性,前一时到后一时之间,我们似乎总用“然后”带过。我儿子年幼时常滥用“然后”,如:“我想吃草莓吐司,然后呢,也可以吃蓝莓吐司。”你千万不要给他两种吐司,他的意思是草莓或蓝莓吐司都可以。

阿城不说“然后”,他说“完了呢”,即使没有时序性的叙述也免不了。如:“当年洋人那些个银子都是打墨西哥炼的,完了呢,中国的瓷器就换了墨西哥的银子。”

“说老实话”“说句老实话”也是一绝。当年有一烟友,开口就是“说句老实话”,我登时悄悄替他算了起来,一根烟,二十一句老实话,不可谓不是老实人了。这句话的确可以有反面的指涉,意思是:“我经常动些不老实的念头,但是我不会说出来;因为要在脑子里过滤过滤,所以说的时候,我把那些个不老实的玩意儿都留着不说了,单说这老实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常说“结果后来”,说得很快,听着像是“就来”。有一天我家老爷子听不下去了,跟我说:“你舅舅今天不会来。”我当然听不懂,老爷子很耐心地再问我:“你成天价说的‘就来’‘舅来’,又是什么意思?”

我一字一字说:“很简单啊,就是‘结果后来’呀!”老爷子接着问我一段话,教我至今难忘:“结果是结果,后来是后来;‘后来’还不算‘结果’呢,有了‘结果’,还有‘后来’吗?”从那一天、那一刻起,我硬是“戒”掉了“结果后来”这句台词。

戒掉废话,就是“把想说什么内容想清楚”的开始。

民间谚语里亦爱“鸡”

文/钟芳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凝练的口头文化,又是十分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语言艺术。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生肖是鸡年。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在我国民间流传了很多脍炙人口有关鸡的谚语,念起来既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又充满了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性情温和、勤勉,每日清晨打鸣报晓。《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鸡都守信报晓,从未有丝毫的懈怠。“犬守夜,鸡司晨”。我们的先辈就是借助于鸡鸣来掌握时间的,于是有了所谓“鸡鸣而起”、“鸡栖而息”、“鸡鸣盥漱”、“鸡鸣而食”、“鸡鸣而驾(乘车)”、“鸡鸣思贤”、“鸡鸣结带正衣裳”等说法,而老百姓则习惯于以“鸡叫头遍”,“鸡叫三遍”来判断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雄鸡报晓,不怠不误”这诸多谚语的由来,就是因为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

同时,鸡还是人类最佳的营养食物。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有“民以食为天,食以鸡为先”之说,在广东也有“无鸡不成宴,无鸡不成欢”的说法,充分说明中国人对鸡这一食物的喜爱。鸡的药用价值很大,有“济世良药”的美称。据《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记载,鸡肉性温味甘,有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及活血调经的功用。最适宜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产后及月经不调的孕妇食用。民间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冬至数九,鸡不离口”、“一九一只老母鸡,九九补个好身体”的养生谚语,意思是说冬季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较多,要经常吃鸡进行滋补,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而且可以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年前夕的腊月二十七,民谚称“二十七,宰公鸡”、“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除了要宰鸡为年夜饭做准备外,人们还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是因为谐音,“鸡”同“吉”、“七”,公鸡为大鸡,有大吉大利的意思,所以家家户户要宰杀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在日常用语中有不少关于鸡的谚语、俗语都是贬义。比如假鸡头、鸡婆都是爱管闲事的意思。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鸡毛蒜皮、鸡零狗碎是说东西很零碎,事情很小,看不上眼。鸡屎下土有三寸烟,讲的是鸡身虽小,五脏俱全,仅有一点本事。偷鸡摸狗指不正经的勾当。偷鸡不着蚀把米、鸡烂嘴巴硬,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另外,在民间流行的有关鸡的天气谚语也有很多。如“鸡搭脚,有雨落”,其意思是鸡飞到板凳、椅子上或飞到树枝上蹲着,天就快要下雨了。还有“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鸡回笼早,天气晴好;鸡回笼晚,大雨将至”、“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等等。这些农家谚语都短小精练、实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