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云南的文章 / 云南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蹄印深深

文/张桂柏

从云南昭通盐津县城西行20多公里,远远看见巨大的山体,像是被利剑劈成两半,形成了两扇敞开的巨大石门。“好雄伟的一道关!这就是着名的豆沙关?这就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大家惊呼。

沿着峭壁边沿直直向上的石板路,我被一个又一个马蹄印震住了。慢慢走着、数着,蹄印深深,240多个呀!此刻,时光隧道被我穿过——豆沙关,曾经的疆界,向北为中原,向南为边陲。先秦以前,对峙的绝壁形如石门,故得名“石门”。秦汉时建造石门古城堡。唐宋时定名石门关。元明时彝族首领罗佐驻石门关,关名易为罗佐关。清初来了将领窦勺,关名又为窦勺关,后来演称为豆沙关。几易关名,显示了这“滇南第一关”的旷远、深邃、厚重。

公元前250年,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修筑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承担了起于今宜宾、经昭通、止于曲靖,穿越磅礴乌蒙大山,绵延1900公里的开路任务。秦始皇接着派将率军,沿李冰道,拓筑南下,“五尺道”诞生了。

石门关,屹立在险峻如削的山崖边。迎面是高耸云天的绝壁,脚下是一眼望不到底、只能听到滔滔关河湍流的深谷。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兵家必争之地。置身古关,心中瞬时迸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脑海里立刻浮现刀光剑影、鼓角铮鸣。

身立石门关,眼观对面万丈绝壁上僰人悬棺。你一疑我一惑,到底也得不出“为什么能把棺木送那么高”“僰人后来又去到何方”的答案。说僰人会飞,从字面理解,“僰”字就是棘字下面一个人,即生活在荆棘丛中的人。他们会飞或许就是借助荆棘,攀藤跳跃,绝壁生威吧。

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获,从五尺道凯旋;忽必烈挥师迂回,包抄南宋,借走五尺道;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数十万大军入滇,平定云南,过的五尺道;清朝鄂尔泰率兵西南,改土归流,走的又是五尺道;民国之年,蔡锷率军北上护国,卢汉率军北上抗日,以及中国远征军赴滇西缅北抗战,其中部分卒伍走的仍是五尺道……正乃“雄关漫道真如铁”啊!

五尺道还是商之贾道,“山间铃响马帮来”,生动呈现了千年马蹄印、千年马铃声、千年边贸事、千年生意经。

约在战国年间或更早时,西南地区就有一条以成都为起点、连接四川和印度的商旅之路。其中一条支线经今四川宜宾、云南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与另一条走四川邛崃、汉源的支线会合,一路往西经云南保山,出瑞丽抵缅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国。这条路史称“蜀身毒道”,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我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当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海域,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的交通和交流。到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也说明巴蜀到印度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

不难想象,南方丝绸之路有过怎样的繁华。五尺道上,驮着盐巴、茶叶、药材的马帮,络绎不绝地运往京都。马帮回来时,又把中原精美的物产、用品、技术带回云南,送至边疆。到了清代,万里云铜押京城,朱提银颗入万家……

马蹄儿音声脆脆,古镇里炊烟袅袅。马帮买盐卖茶、销丝售绸、运铜送银的结果,是一条古街、一个古镇的兴盛。过去古街两边有很多挂着名号的马店。鼎盛时期商贾云集,每天过往马帮马匹达千余匹。清光绪年间,这条盐茶古道年关税收入占云南全省收入1/3以上。

千年逝去,如今古镇无不倒映着曾经的繁华。你走在街面一眼望去,热火朝天,商意浓浓。踏上高卧的古道,放眼流光溢彩的古街,“入滇第一关”雄在眼前,“云南第一镇”亦魅眼前。如今的豆沙关,形成了“狭路相逢”的5条立体交通风景线,即五尺古道、关河水道、国道公路、高速公路、火车道。古今五道的奇观,豆沙关独有,世界唯一。

朝官骑乘,军兵骑乘,商贾民骑乘,无数队伍策马踏来。凹凹凸凸、满履古道的蹄痕,远远赓续着大中华的历史,声声回响着中原和边疆交融的故事,绵绵传播着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交汇沉积的乐章……

淡淡山茶

文/唐琦

山茶是云南的魂。

那如同江南女子新做胭脂般的朱红,从山脚下一点点蔓延到山顶上。如同一把多情的火,悄悄地钻入我的心里,融化了我的情思。那吴三桂也应是被这如火的山茶融化了情思,才在山茶花开的地方建了金殿吧!

“唯有山茶殊耐寒,独能深月占春风。”山茶花开,钟爱山茶的云南人便会携着妻子儿女,嗅着山茶不浓不淡的茶香。像孩童静静躺在她的怀里。倾诉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心事。

“花繁艳红,深夺晓霞。”那山茶,或红,或紫,或粉白。她们簇拥在一起,形成一条永不停歇的花海。笑着,叫着,欢乐的涌向云南的每一个角落。我想,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瀑布似乎太淡了,若与她相比,这淡淡的,居于一隅的花又怎能像她一般牵动我的情思呢?

“雪裹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我拥抱着这如火的山茶,红白细嫩的花瓣拂过我的脸颊,仿佛回到了初次见她的时候,想起了茶树下爷爷与我的呓语。

“爷爷,这山茶为什么这么红啊?”

爷爷回忆似地闭上眼睛。

“这山茶啊,原本是素白的。云南危难,革命先烈被丑恶的敌人逼到山上,无情的机枪将他们接二连三的射死,他们的鲜血撒到素白的花瓣上,那刺目的血色,一点一点的沁入花瓣中。这山茶才变成红的……”

半晌,只闻爷爷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山茶,是云南的魂啊……”

思绪回转,我身后的山茶火红如初。“火色宁妨腊月寒,猩红高下压回栏。滇中品有七十二,谁能一一取次看。”我伸出了手,摸着那血红的花瓣,竟感到一阵阵跳动的脉搏。我俯身倾听,竟听到话语声。那声音细若蚊蝇,又模糊,又渺远。会是谁呢?这小小的呐喊声,让我仿徨不知所措。

一阵风吹起,那山茶又烧起来了,融化了五月,融化了云南,融化了我的情思。

山茶是云南的魂,永不改变的魂。

有“心”的石头

云南之行首先抵达昆明,昆明小憩之后乘车前往楚雄。在前去楚雄的路上一直下着霏霏细雨。车窗外的群山、树林、民居都笼罩在烟岚雾气之中。有风吹过,烟云聚拢,飘飘飞飞,悠悠荡荡。无风时,烟雾就凝聚在山顶上、房屋上,忧郁笼罩着楚雄,诗意也笼罩着楚雄。

云雾笼罩的山川里还有一个奇异的景色就是云南的稻草人。目之所及几乎家家户户的稻田里都有形态不一的稻草人。这些稻草人和其他地区不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用稻草扎成一个简易的模型,用来吓唬飞鸟。云南的稻草人都是精工细作,形象逼真。而且大部分稻草人都身着五颜六色的艳丽服装,戴着草帽,站在青青稻田之中,分外的抢眼。这些稻草人有的俯身,有的昂首,有红衣绿裤“翩翩起舞的妙龄女子”,有白衫蓝裤的“八旬老翁”,远远望去好似一群农人正在田地里插秧、拔草、拉家常、表演节目。

由于一般的稻草很难染上艳丽的色彩,人在车上又看不清稻草人的用料,所以我分析云南的稻草人是采用塑料纸张和竹、木或者钢丝铁架扎制而成。这样的“武装”结实耐用,不怕风吹雨淋,而且形态逼真,酷肖真人。

云南的民居不像陕西讲究高庄子大瓦房,追求气派,他们的房屋在平坝上、山腰上、山脚下随地搭建,小巧玲珑地连成一片,或者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大自然中,所有的房屋都是白色的墙体、褐色的门窗、灰色的瓦,在绵延的青山之中、茫茫的绿野之畔十分引人注目。距离视线较近的还能看到房屋墙面上的民族绘画图案,有恐龙、有蘑菇、有羊牛等。我一直认为这些图案都是少数民族的图腾。听导游说,房屋上画的图案都是当地的特产,比如,当地就出土有恐龙化石。墙上的图案不但点缀美化了房屋,还起到了广告作用。

天气是说阴就阴,说晴就晴。雨来时淋漓满城,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有时候甚至是几分钟)又是烈日当空,一片晴明。像一个爱发脾气、直来直去的孩子,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或许是日照时间长的缘故,云南的土地呈现出红色。当地农人用红土和泥,打成泥胚,晾干后用来砌墙盖房和其他地区烧出的红砖一样,甚至比烧出的红砖色泽更鲜艳、更深沉、更耐看。

红土孕育出来的花木和用红土建造的房屋一样鲜艳而深沉。有一种叫三角梅的花树是云南地区大部分街区和旅游景点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八九月份是三角梅盛开的季节,紫红色的三角梅,紫得深沉、红得耀眼,一簇簇聚生成团,一瓣瓣红艳如火。火焰流行着、盛行着,走在哪里火焰就在哪里,水滨、花坛、假山、围墙、花圃、棚架、公园,三角梅无处不在,苍劲艳丽,繁花似锦,热情地欢迎来自各地的游客。

云南按地理性质属于旱区,但大山大河不绝于目,而且波澜壮阔。我们曾在丽江荡舟,观看水鸟捕鱼,曾在拉市海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蓝色的群山、蓝色的湖水、洁白的云朵,深绿、浅绿的植被以及呼吸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水洗了一样的洁净。

最难忘的是抚仙湖。抚仙湖的湖水是透明的,清澈见底,素来不习水性的我,也忍不住想拥抱亲近这如泪泉汹涌一般纯净的水域。我俯下身子和湖水说话,湖水沉默着不接我的话茬,却把一个宝贝送给了我。那是我俯身的时候,一块石头映入我的眼帘,我赶紧抱起来贴在胸前。无论它是丑还是美,都因为我一眼见到而与我结缘。没想到上岸后发现这石头身上竟有一个心形的印记。感谢苍天、感谢云南、感谢抚仙湖赐给我这块有“心”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