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左权的文章 / 左权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从左权到武乡

文/王向力

晋东南区域正处于太行山脉的中段,这里的武乡县王家峪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总指挥部所在地,就是在这里,八路军酝酿并实施了历史上着名的百团大战。武乡县东临黎城,北接着左权。在这个区域内,眼见的是一个山峁连着一个山峁,山虽不高,人处其中,也有了入万山丛中的感觉,惊叹当年的伏击战正是因地制宜了,进能迂回攻敌,退可以迤逦藏身,又兼军民一心,倭寇岂不是陷入汪洋大海之中。而愈往深处走,便见奇峰陡起,壁立千仞,连绵不绝,而或峡谷幽深,仰头仅见天空瘦成一条线。看路上的行人,个头都不高,一脸的朴讷实在。如果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从这里的山水亦可窥见其人的性格,言语不多,待人温恭,却在性情内里透着坚毅执拗与刚硬。

在左权县,拜谒了左权将军的陵园。说是陵园,并不是将军的埋骨之处(左将军葬于晋察鲁豫烈士陵园内),是在1946年,左权县军民为将军专设的纪念之地,以志敬仰,此后原来的辽县即易名为左权县。左将军阵亡时年仅37岁,为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当时日军以3万之众疯狂围攻总部,敌机亦在空中盘旋轰炸,第一批炮弹投下,左将军以经验判断转瞬又有炮弹下落,乃不计个人安危,疾呼大家卧倒躲避,遂不幸以身殉国。

从彭德怀当年撰写的碑文上了解到,左权将军是湖南醴陵人,“幼聪敏,性沉静”,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继而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其人“戮力军事,埋头苦干,虚怀若谷,虽临百险,乐然不疲。以孱弱领军长征,倍见积极果决之精神。中国红军之艰难缔造,实与有力焉……”

照片中的左权将军个子不高,脸瘦削,清癯的面容给人温良敦厚的感觉。想象中左将军沉静少言,并不爱多笑。钢铁般的战士大抵都是这样。然而就又看到了他遗留下来的11封家书,有两封是这样写的: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左将军女儿,时年两岁)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儿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最后一封家书写于1942年5月22日,是他殉难之前三日所写。大丈夫亦有千转柔肠,亲情无一日不系之。可是正值烽火连天的岁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军则义无反顾投身沙场,伫马太行,将自身安危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深系为一体了。

夜宿武乡县城,半轮明月,清朗地悬在窗前。听到附近传来一阵阵弦歌声,循声寻觅,广场上有乐团正在演唱,说是“武乡鼓书”。见一瞽者,倚坐在圈椅里,怀抱一米多长的三弦琴,铿然弹动,仰面高歌;他的左膝下绑缚数页竹板振响而和之。这腔调悲怆激越,其间亦有婉转动人之处,不觉得就听得发了呆。想的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折不弯,砸不碎,摧不垮,虽历千百年而豪气永驻,这正是从民间孕育生成的坚忍不拔之精神,百折不回之气概,这也正是这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精神沃土与挺直脊梁的信心所在。

家书里的历史与情怀

文/仵埂

家书,是亲人之间抒发情感,了解彼此近况的信物。家书同时具有私人性和隐秘性特征,除非有人在写家书时,内心就存着将其公之于世的想法,借家书以达其另外目的,除此而外,家书无疑是一个人情怀的最为诚挚的流露。

阅读左权将军抗战期间的家书,历历可见八路军之英勇,日寇之残酷,民众之艰辛,将军之情怀。情真意切中,既有为国捐躯之慷慨悲歌,又有儿女眷眷的深情,左权将军报效国家的大义,艰苦卓绝下的坚韧和乐观,无不令人动容。

抗战爆发,红军在朱德、彭德怀等将领的率领下,开赴太行山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将军任副总参谋长。在太行山上,极为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打击日寇,成为抗日的两大战场之一。因为日寇要经常扫荡,我军要反扫荡,为了妻子刘志兰和女儿左太北的安全考虑,左权将军将妻女转移到了延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之间在日寇封锁线阻隔的情况下,让去延安和从延安来太行山区的同志带信,左权将军前后写给妻子刘志兰书信十一封。从这些带着亲人的体温的信件里,人们看到了一个抗日将领的风骨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崇高情怀。这些家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真切状况,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将领的情怀和向往,更为真切地令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处境和忧思,家书作为一个私人物件,它的真挚性使后人真切地领悟到写信人的伟大人格,看到了在抗战烽烟里挺起的一个民族的脊梁。

左权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叙述了他所亲历的日寇的兽行:“敌人的残酷如故,新的花样就是放毒……因为毒伤老百姓很死了一些人,伤的更多。女县长刘湘屏中毒非常厉害,全身发烂,皮肤掉了三分之二……其痛苦之极也可想而知。”毒气本来是世界公约中禁绝的武器,但是日寇无所不用其极,用来摧毁我抗日之决心和勇气。在战争环境下,日寇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孩子妇女亦不放过。左权在信中写到:“在敌人此次清剿中妇女儿童被害者特多”,“大章同志的孩子寄养在群众家中,亦不幸遭万恶的鬼子连同奶奶一齐枪杀了。听说孩子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日寇在太行山区的扫荡中,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左权给妻子叙说前线的境况:“敌人的政策是企图变我根据地为一片焦土,见人便杀,见屋便烧,见粮食便毁,见牲畜便打,虽僻野山沟都遭受了损失,其状极惨。”在这样的境况下,一个人正常的个人生活便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遥想,左权身处抗日疆场,也向往着孩儿绕膝的天伦之乐,“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真是太快乐了”。这一切只能是想象,而且这个想象对于一个伟大的抗日将领左权来说,是再也无法实现了,他于1942年5月25日日寇的一次扫荡中壮烈牺牲,长眠地下。看着左权将军书信,看着一个时代的缩影,看着他叮嘱妻子:“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给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敌寇战斗着。”忍不住眼眶发热。是的,他们当年所祈求的正是我们今天所历经的最为平常的日子。

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这一批洒血疆场的志士仁人,有这样一批脊梁,我们才有不一样的日月和天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谨以这样的文字告慰这些在抗日战争中为了中华民族而捐躯的先贤的英灵。

那被鲜血染红的历史

文/严沁蕊

烽火连天八余载,叹国之殇;

愿拼热血卫中华,祭英烈魂。

号声呜咽,石碑肃穆,七十载的光阴抹不去那被鲜血染红的历史,更磨灭不了英雄们那钢铁般的意志。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倾,石不烂,绝不改变。这也是左权将军至死的信念。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在率部队突围日军的包围圈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而就在他牺牲前三天,刚刚写了一封寄给妻子的家书,铁血柔情,壮怀激烈,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更包含了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国家已被日军侵略,我军将领愿与东北军民共生死。”字字坚决,句句坚韧,显露着爱国将领为国为家赴死的决心,凝聚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被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铁血历史,这用行动与文字凝集的意志与精神,今日今时更加清晰,更加深邃。

风雨匆匆七十载,左权将军在信中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仍历历在目:“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只可惜,这个简单的愿望终是没有实现。然而,正是有了无数左权将军这样把有限的生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的革命烈士,才有了今日我们的和平安康。

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华这条巨龙已渐渐苏醒,上九天可揽月,下五洋可捉鳖,如今的中国,已不是任人欺凌的弱者,而是灌注了钢铁意志的巨人。七十年前那以无数烈士鲜血染红的历史会溶入我们的骨髓,永记于心;那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那钢铁般坚定的意志,会引领着我们,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