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杭州的文章 / 杭州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西子湖畔

文/王亭

第一次去杭州,除了西湖,一无所知,买了一张票,坐着大船,跟许多人一起走马观花地绕西湖一圈,然后告诉别人我游过西湖了。第二次去杭州,夜游西湖,黑幕降临时乘坐一只摇橹船,泛舟湖上,品茗听风。第三次去杭州,一个人骑车从苏堤出发,环绕西湖一周,赏桂花满地的美景,从九溪经过虎跑一路走来,领略着钱江西湖的别样风光。

每一次都带着无比的留恋离开西湖,每一次都有新鲜的感受,在心里增加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一口气看完十集的纪录片《西湖》,才发现曾经以为无比熟悉的杭城,其实是陌生的。如果说之前去杭州纯粹是为了领略湖光山色,那么看过《西湖》之后,更想要了解的却是杭城的人文地图。

因了苏东坡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从来都是靠着妩媚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曾经的南宋江山,高宗赵构的一句“西溪且留下”,临安城从此出现在宋王朝的社稷中。凤凰山上的皇家庭院、刺史李泌的开凿六井、江州司马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苏堤春晓……这些点滴记忆让杭城在历史的浪潮里留下了一道曙光,而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艺术家”,将西湖的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融合,展现着他们惊人的创造力,正因他们诗意的灵魂,才造就了这片令人为之振奋的天堂佳作。

提起了苏东坡,一定要说说杭州的美食,那道江南名菜“东坡肉”是东坡居士的杰作。苏东坡治理西湖期间,人们对他充满敬意,每逢佳节都会送上新鲜的猪肉以表心意,而苏东坡本身就对美食颇有研究,便吩咐下人将猪肉烹调得红酥酥的回赠给西湖的百姓,这段佳话便是东坡肉的来历。除了东坡肉,杭州的许多美食也都有其特别的意义。“宋嫂鱼羹”凝结着高宗皇帝的思乡之情,“定胜糕”是百姓为了鼓励岳家军出征必胜而特制的,而“油炸桧儿”是杭城百姓憎恨秦桧的明证……留心美食中的温度,才能吃出个中滋味,怀抱些许的情感,才更能体会杭城的美妙。

一面是精致的美食,一面又是热闹的香市。每年春暖花开的日子,来自江浙一带的妇女怀着对新年美好的祝愿开始了进香的旅程,这样的民俗让杭城的寺院和百姓间增添了许多联系,进香变成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望。杭州是东南佛国,亦是“勾栏瓦舍”,着名的《白蛇传》在西子湖畔谱写了一首爱情赞歌,让断桥、雷峰塔变得诗情画意;而万松书院也为《梁祝》的开始埋下伏笔,让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书院成为了八方游客慕名前来的爱情圣地。

西湖边,秋水山庄里仿佛还依稀瞧见史量才与沈秋水相识的场景,一生坎坷的才女陈端生还在继续书写着《再生缘》,王映霞与郁达夫正上演着爱恨别离的戏码……伊人在水,让西湖更有灵气,而西湖本身的婉约也滋润着这些水一般美人的心。水的形态千变万化,时而婉约,静水平流,时而豪放,狂澜万丈。西湖边出过这样水一般的佳人,也出过更多的忠贞将士,岳王庙里供奉着世人对岳飞的敬仰;于谦的《石灰吟》在西子湖畔唱响;面对故国湖山,埋骨西泠,这是女革命家秋瑾的最后遗愿;而抗日战争时期死守着西泠印社的叶秋生父子也让今日的杭州留下了画印的美名……西湖的水养育着大批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的忠贞之躯,西湖边的故事永远说不尽。

纪录片里介绍了一组获得荷赛奖的摄影,一名摄影记者在春夏秋冬四季拍摄西湖边的同一棵桃树,这棵桃树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四种不同的颜色。春天里柳花竞相开放,夏季里晚风吻过荷花叶,秋天桂花香溢满全城,冬日里梅花迎寒怒放,四种花代表着杭州西湖不同的气节。而从苏堤春晓,到曲院风荷,从平湖秋月到断桥残雪,西湖十景里亦包罗着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忆起杭州,心中莫名欢喜,爱其湖山晴雨,更爱其人文情怀。西湖的故事不知该从何讲起,也不知到哪儿才算结束,不如泛舟湖面,品茗听风,抛开杂念,情醉天堂……

沈括之瑕

文/曹正文

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沈括是个文理兼通的达人。他参与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本《梦溪笔谈》。这本古代科学论着,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光学、历法、医学、数学、文史、考古各种记载。“石油”一词的发明者,即是沈括。但如果说到个人人品,沈括就不那么光彩四溢了。

沈括与苏轼是崇文院的同事。由于苏轼以才名显露于世,沈括表面上对其很尊重,但心中滋生嫉妒之念。王安石获宋神宗支持下“变法”,沈括虽不属主要干将,但暗中附会,屁股坐到“新法”的凳子上。苏轼则是温和的改革派,他主张改革吏治,尤其他出外考察民情后,两次上书批评“新法”欲速则不达。王安石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他的手下开始诬告苏轼。宋神宗是十分赏识苏轼的,连皇帝的奶奶也是苏轼的“粉丝”。因此,王安石无法加罪于苏轼,便将苏轼赶出京城,贬到杭州当通判。

不久,沈括以“中央督察”的身份赴杭州视察水利,宋神宗特地对沈括叮嘱:“卿其善遇之。”要沈括关心苏轼,沈括当即允应。到了杭州,苏轼热情款待,视沈括为老同事、好朋友,沈括表面上也与苏轼谈笑风生,并问起苏轼新作,苏轼心无城府,马上把自己的诗作请沈括评判。沈括在喝彩之际,乘机把苏轼新作抄录一份。他一回到皇城,立即把他认为“反对改革”“诽谤皇帝”的诗句一一发现出来,并加“注释”,上报宋神宗。

由于沈括的“发明”,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龙,岂非讽刺皇上?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其30多位亲友也受牵连。

由于御史台又名“乌台”,“乌台诗案”也成了北宋第一桩文字狱。

沈括父亲的墓志铭为王安石所写,两家是世交。沈括入崇文院,王安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但王安石一下野,沈括便开始反对“新法”的一些法令,王安石后又复出,痛斥沈括为“小人”。

沈括这么一个文理兼长的通人,死后却没有人给建碑,也无人为他写墓志铭。作为科学家他是成功的,但其为人却相当失败。

杭州人吃茶

文/郑英

杭州人说话直个笼统,凡进嘴巴的一律叫“吃”。吃饭,吃菜,吃糖糕,吃水果自然是吃,而外地人精致地使用几个动词,如:嗑、啃、抽、喝,杭州人懒得用,不要用,一股脑儿仍旧统称“吃”,如吃瓜子,吃山核桃儿,吃脚爪儿,吃香烟。所以杭州人不说“喝茶”,说“吃茶”。

说起吃茶,从字眼上看,杭州人好像少了点品位,多了点粗相。你想:“品”字是三口的,把一个“口”的“吃” 改成三个口的“品”那是不是要下功夫?但仔细一想,杭州人自古生在天堂,祖宗传落来的西湖龙井是中国第一品牌绿茶,它老早赖哈(杭州话,意为在)杭州人肚皮里打滚。我绝不海马屁打混仗乱说西说(杭州话,意为胡说八道瞎扯)。娘肚里我就会闻茶香,就会嗒味道,外地人有没有?所以真的,“品”字杭州人是用不上的。

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我七十有五,从来就倒过来,茶放第一。一早起来烧水泡茶,再去张罗其他,小时光嘎套(杭州话,意为如此),大起来、老起来仍旧嘎套,不亦乐乎!想想老杭州人有这习惯的绝不为少。

我娘家有只绿缸,口径、高深好像四十厘米左右。里面颜色为咖啡,外头碧绿,锃光铮亮,从我有记忆的五六岁起,这只绿缸热天盛茶,过年放腊笋烧肉,年年如此。说起茶,不免怀念这只有感情的绿缸了。事过境迁,也不晓得这只绿缸在哪个兄弟屋里了,管牢!它也算得上古董,在郑家有上百年了。

话说远了,说回来,小时光热天空(杭州话,意为夏天),娘一早爬起,先倒掉绿缸里的剩茶,再洗干净,在围腰裙上双手一擦,抓上两把茶叶,用个碗样的铜瓢把锅里的滚水一兜一兜地兜进绿缸,嘎时光(杭州话,意为这时),热气冒出,香气飘起,等热气跑光,娘把一个平顶的锅盖盖上,缸边放上一只茶碗,全家大小八人一天用茶就定当了。大热天,我疯得像野鬼,回到屋里直奔厨房,掀开绿缸盖,碗儿一兜,嘴巴一张,咕噜咕噜灌茶,嘎清香嘎味道,一到喉咙就舒服,只要一杯落肚,嘴边就会“伊、呵”,好像老酒吃到了兴头,吃得醉人了。吃好嘴一抹,自然又神气活现,风一阵似的出去野了。

屋里来了人,送茶,敬茶,杭州人是一定的。八九岁时光,有一天外公娘舅来了,落座后,娘叫我送茶过去,我笑眯眯地对外公娘舅说:“外公娘舅吃茶”,不料,比我大七岁的小娘舅发话了:“阿英,递茶、敬茶是不一样的,我教你,敬茶是双手捧,你个毛(杭州话,意为现在)是递茶,下毛(意为下次)要改过。”我嘴“噢、噢”地应着,心里却怨:规矩嘎多!大起来了,想不到这规矩也无形变有形了。有亲朋好友到来,我双手捧茶,恭敬有加,客人总连说:“客气客气,谢谢,谢谢”,真的一杯小小的茶,一个小小动作融进了多少情分呵!

杭州人好茶,外地人无法比的。说完屋里再说说街上。童年的街上茶店远比米店、柴店、布店多,光卖鱼桥街上,江涨桥以东的茶店不算,江涨桥桥边西北角一家,信义巷口一家,卖鱼桥桥边一家,大夫坊我家对面一家,宝庆桥两家,用个毛(意为现在)话来说,一站路都不到茶店五六家,是不是也算星罗棋布了?如果说屋里家茶温馨、亲和,那么大街上的店茶就亲热、热闹了。第一,茶店人多,有挑担歇力的流客、有闲坐闲聊的常客,六分钱一壶,孵上半天,老板不会赶你。如果我娘要我寻外公,我一定目标准确,先寻茶店。其二,茶店有书坊,有书坊就会有唱戏文、唱小曲儿,就有卖花生瓜子的,杭州的男人没事了多半坐茶店,三三两两围坐一桌,要么听大书,要么谈空天,自得其乐。个毛杭州明珠台开心茶馆不算创新,嘎一套,杭州老茶店都有的。其三,每个茶店门口都有凉茶棚,过路人随意吃不要钞票,棚儿下面一张桌子,桌子高头(上头)一个茶桶,一截用毛竹筒斜劈出一个椭圆形的口子,筒儿边上装上一根竹柄,这就是稳当当茶筒儿了,比起个毛软泊泊的纸杯、塑料杯好用许多。还有烧茶用的是砻糠——稻谷的皮壳,印象中烧茶也没有烟雾腾腾,所以我大胆地说茶“是杭州老街上的一条生命线”,茶店兴隆,整个街面活络热闹。倒过来,茶店倒灶熄火,街面就萎瘪冷清了。

说了半天,杭州人对茶是不是情有独钟?是祖宗传承了这份茶的情感,创造了茶的世界,训导了茶的礼节,宣扬了茶的善良。杭州人吃茶比吃饭还多,爱它爱到了心肝,吃它,吃到了骨头,吃到了脑西(脑髓),不用品,吃茶外地人是比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