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表情的文章 / 表情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年的表情

文/张建春

春节对于我们而言,总有着拂之不去的表情。“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过年和贫富无关、和地位无关、和地域无关,红红火火的春节,将所有中国情的元素聚合在一起,亲情、友情、爱情、邻里之情、同事之情,在一段日子里浓得无法稀释。

年三十自不必说,除夕夜团团地围坐,让一家人相互传达彼此的关爱,在热情的眼神里,我们读到最多的是长辈的期望,我们眼里流露的是对父辈们的祝福。我们在守岁中检点自己的一年,失望也好,得意也好,在浓浓的亲情中都是平和。记得逝去多年的奶奶在我迎来十岁的除夕时说:大孙子,十岁了,该干点活,做点事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干活”、“做事”却成了这么多年来的关键词。当奶奶把焐在贴身衣服里不多的压岁钱塞在我手心时,新的一年姗姗到来了,原野中的鞭炮声稀稀拉拉,乡村又一次醒了,但醒的是崭新的一年。此时年的表情丰富多彩,在酡红中泛出一丝丝绿色。

大年初一,如果有瑞雪更好,踏雪拜年,让年的表情带上别样的色彩。洞开的门扉张贴红红的喜庆,那时我们尚不足以认识所有的文字,对春联的认可就是“黑粗大”,春联必须盈满门扇,而春联上的字却必须是“大大的,粗粗的”,至于“五福”都是飘在门楣上。随着拜年的脚步,翩翩的肯定是美丽的,拜年的孩子嘴甜,就连最木讷的玩伴春虎,也会在花生、糖果、欢团前,咧着嘴,呈出一口大白牙,把最美的笑容连同不全的发音搞得轰轰烈烈。春节的高潮在乡村是大年初一,相互间的祝福消除了或多或少的隔阂,手自可紧紧地牵在一起。认真品味新年的第一场表情,细致的笑容带着缜密的真诚,真的好极了,许多年过去了,想起来眼角总是湿润的。

年初二当是走亲戚的日子,舅舅、姑父、姨父家是必去的,带上一斤红糖、一筒麻饼、一条糕就足够了,尽管此时的我们还年幼,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特别的热切,从里到外的温和融解了野外一丝寒冷。许多年里,我走的第一家亲戚是我的小姑家,我喜欢小姑、小姑父,更喜欢大表哥,每次拜年小姑和表哥都远远地接着我,接到时我就不用走路了,小时小姑搂着我抱着我,略大时表哥的脖子就成了我的“坐骑”,一路说着、笑着、叫着、吃着,到了吃饭时肚子已“铁饱”,不过可以放心的是,临走时,一碗面两个蛋是注定的,此时不吃是不行的,“一碗面两个蛋,吃了就滚蛋。”这是小姑挂在嘴边多年的话,现在回味,小姑多希望我多吃呀,那时粮食金贵,春节可以铺张点,平时的日子再难,也不能难了娘家的侄子。此时此刻我的眼酸酸的,小姑早已过世了,我对她的那种眷恋和情感却永远难以忘却。春节的表情又一次丰满起来,如一泓源远流长的水,润在心田,蓄在永远里。

三天大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但随后的好日子又开始了,往年酒、走亲访友仍在源源不断,“过了十五好种田”,年还得延续一段时间。放松的乡村比城里热闹些,春节的氛围在原汁原味的土地上土土的、俗俗的,不过此时勤快的人已下田了,浇油菜、锄麦子,一地的绿色闪现丰收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色彩也就是年的表情,好旺好旺,一望无际。

母亲的表情

文/彭思信

在我接触的老人中,母亲一生坎坷,饱经沧桑。母亲六个儿子,两个女儿,40多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既当娘又当爹,受尽世间磨难。不仅如此,母亲家庭成份不好,嫁给父亲后,在村子里一直受歧视,到文革时,由于家庭成份问题戴上了“四类分子帽子”,扫过街,挨过斗,睡过牛棚。即使这样,母亲一直是非常乐观的,小时候,常能听到母亲爽朗的笑声。就在母亲扫街挨斗住牛棚那样的日子里,一大家子人围到一起,母亲仍然给我们讲故事,讲笑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母亲终于被摘掉了四类分子的帽子,当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庆贺这一喜事,我们与晚辈们摆了一天的席,鞭炮放了一地,可那天却没有看到母亲的笑声。

生活好了,母亲也老了,反而笑声少了。有时问母亲,母亲说,过去笑,是为了鼓励大家的情绪,我们这一家子人都看我呢。现在政策好了,不仅我得以解放,我们全家都解放了,我还有什么笑的呢?

一直想给母亲照张像模像样的照片,却一直没有机会,母亲80大寿时,来我家的人非常多,我借来一部普通的130照相机,让母亲换一件崭新的衣服,母亲执意不肯,就穿着平时穿的那件衣服坐到了椅子上,想让母亲笑,可母亲不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这时,我看准机会按下了快门,等照片洗出来,我觉得这张照片是给母亲照的最成功的一张,看母亲,虽说没有笑容,可母亲目光坚毅,冷峻,从母亲的脸上能读出母亲一生中的苦难和痛苦,也读出了母亲为了这个大家庭而付出的艰辛。

拍了这张照片后,母亲一直拒绝再给她拍照。18年以后的1998年,母亲98岁高龄了,一天,母亲睡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人家都说母亲修的好,直到去世,没有遭过罪,我想,母亲的罪大概在年轻时已经受够了。

儿子的爱车情结

文/李慧霞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多,有车的人就更多了。走在街上,只觉得道路一天比一天拥挤。别人有钱就买车,本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可是这些车子挡了我的路,自然也就引起了儿子的注意。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儿子坐在我的电动车上看别人的机动车(不包括摩托车),不停地发出感叹。

一开始,儿子只是看着车子跑来跑去:看得多了,便开始给车子们分类。不过,儿子分类的标准很特别,不是按车牌分,也不是按车型分,更不是按颜色分,而是——车子的“表情”。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车子哪来的表情?第一次听儿子这么说,我也很奇怪,可听多了,自然而然也注意看一看,发现儿子没有说谎,车子的确有表情。

你看,那两盏大灯不就是一双大眼睛吗?车前的散热器隔栅和缓冲期分别是它的鼻子和嘴巴,那块亮堂堂的挡风玻璃自然就是车子的脸了。各种车型中的这些部件形态、位置各异,组合出来的表情自然也就不同了。儿子通过长期的观察,将它们分为“笑脸”和“哭脸”两大类,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你如果不信,就到大街上去瞧瞧吧!我家儿子说了,他就喜欢笑脸类型的,你呢?

自从瞄上车子以后,儿子的注意力就一直被它们所吸引,分了表情之后便开始注意车牌了。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只要见过或听说过的车牌标志就忘不了。只要走在路上,儿子便在我耳边数着:“一辆奥迪车过去了!”“一连三辆宝马!”“哇塞,那是一辆法拉利跑车!”……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边车子的增多,儿子又有了新的想法。“妈妈,那辆标志越野车真给力,我喜欢!”“妈妈,这辆白色的大众车真漂亮!”“如果我有一辆车的话,一定得是蓝色的!”……直到有一天,他叫嚷了几声之后突然安静了下来,过了好半天,才冒出一句:“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感觉一定很好。”我觉得很奇怪,问:“难道你没有坐过吗?”他低声答道:“坐别人的车多没意思。”

哦,我明白了,儿子是想坐我们自己家的车——希望家里买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