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杂感的文章 / 杂感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东学杂感

文/周心愉

孔家林院,泛着苍凉的古刹,触目萧瑟。双脚踩在爬满青藓的石阶上,每一落,夫子的只言片语,便从足萦绕至耳,境若闻道。

明明才五月时节,本应正值酥酥暖春的额头,这条小径却仿佛铺满了孤绝的霜雪,延伸至丘那边的挂漏初心。踏离歌半阕,一步一顾,梦溪埋骨;路两旁不知名的野花摇曳,像极了点点流萤还乡,乘着清风,牵回夫子朝暮。

红尘紫陌,你袭一身白衣袅袅,大儒风范尽散人间;杏花坛下,你抚一曲周文王操,自诩荏弱难持江山。三千弟子,垂眼一遍,目波中说不尽的慈和爱怜……纵使泰山颓矣,造化自在各自心间。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明灭间破碎。隐约发觉,你伫立望乡亭已良久,口中喃喃似诉说着什么。寻一场参透?罢,朝闻道,无悔赴命。觅一轮摆渡?莫,道已传,香火何加。

淋漓过后,身子愈发轻灵。自泰山之巅而下,却没有应得的快意畅然。相反,如水波翻腾过后,湖面上笼罩着薄薄的一层迷雾。

莫名的压抑!

我的步伐,不知何时起渐渐加快。眼中尽是走不完的台阶,纷繁中乱了心绪。自顾自匆忙赶路,竟没有注意到身旁诧异的同窗。其呼喊,被硬生生隔在耳外,吹散在风里。

等回过神来,已经是扶着山石气喘吁吁了。不知怎的,这途中,有种异样的熟悉感。就像……就像是与入学以来的时光再度相逢一般。从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到一簇簇笑靥如花,走在这段路上,把昔人再重新遇到一遍。至此,脚下的山路已不再,蜿蜒至远方的,倒更像是岁月的河流。

独倚斜栏,山风裹挟着水气摇曳在树梢。远处几块巨石孤零零地各自为阵,人潮中却萌生一丝亘古不变的苍凉。

缆车挂在天际,沿着被安排好的轨道笔直地前行。如同人生,不过匆匆投宿,缘起缘灭前世早已注定。与迎面而来的另一辆擦肩而过,明明背道而驰,却还要装作不紧不慢,从容不迫间,谁看不出暗藏的悸动?就像风花雪月里,明明遇到了,却不得不沿着相反的方向前行。终究啊,只有一朝谋面的机会,从此再无交集。

相遇总是那么美好,美好得让人不知所措。而当我们,自以为在一次次的决绝中成熟起来后,街角的偶遇,却可怜得连一句问候,也说不出口。

岁月如此轻狂,划一根火柴,燃尽悉心折好的天堂。

闲聊杂感

文/张学斌

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无事不聊。聊到当今各色人等的处世之道,各有评说。

譬如说:强势的人,性子刚烈。虽说有点霸道,但对事直来直去,不会转弯,容易跌硬伤;弱性子的人,性格软,不易张扬,与世无争,容易受轻伤;老实的人,性子耿直,心眼不多,一生稳重;做好事的人,受人尊重,必有好报,有福在后。讲真话的人,虽说不受人喜欢,但最后不会吃亏;讲假话的人,一时占得便宜,但最终会露馅。心怀微笑的人,生活充满阳光,日子过得滋润舒坦;胸怀远大的人,事业有发展,受人钦佩。

又譬如,人生大道理,都讲些小故事。如看淡人生,处事周密,遇险不惊;糊涂的人,难得糊涂,而易得福。精明的人,大事处理得当;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却很聪明。懂你比爱你要幸运,懂你可以不动声色;爱你比懂你更难,爱你需要承担责任。

再譬如,教育孩子,首先要把自己当作孩子;当老师的,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快乐和生命同步,是一种享受;消费与年龄同行,是一种享用。淡泊名利,是要从一点点开始;淡忘恩怨,是要靠慢慢放弃。

人生怕输的是什么?是心情,是仁义,心累人更累;心情容易左右人生,心情好人更欢。钱多的人,可以买豪宅、别墅,但可能会空虚无奈;钱少的人,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亦可自得其乐,喜气洋洋。大文章都是忙人赶出来的;好文章都是闲人磨出来的;小文章都是那些在工作、生活中经历过的人逼出来的。

有人说得好:“有权势在身,切莫任性”,任性则大乱。人生在世要走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邪不压正,是真理。腐生败,廉生旺。

愿天下太平,国家富强,百姓安康。

历史杂感

文/王啸航

在纸上写下“史”字时,一定要格外虔诚,否则就是一种亵渎。

以前,看《说文解字》,就因这“史”而感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

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

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

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

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

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要以这一部史书,这一部微言大义的史书,将丑恶展示给世人,把“仁,孝,忠,义”宣扬,一身凛然正气,与天下丑恶为敌。“史”中正气之力量,后世评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官不惧屠刀,“中”更胜生命。中者,正也,正乃公正之正。

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命其改掉,太史不从,于是崔杼杀之,新一任太史仍然如此记载,崔杼于是又杀之,之后的史官们仍然凛然不惧。更有史官恐真相被罪恶掩埋,从外地赶回都城,只为了在无人敢记真相之时,写下“崔杼弑其君”,之后被杀。用一死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相的扞卫。最后崔杼无奈,只得由史官们记录下真相。史官对公正的秉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生命,它令世间一切权力都低下了头,一个“中”字,立于天地之间,炫耀着诸神也要惧怕的信仰的力量。

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记事者,其实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因为他们的“中”,我们能知晓并相信前人的故事。在五千年的文明之中,史官让丑恶无所遁形,让正气在世间传承。

抱着虔诚的心态看“史”字,我们可以领略到那记事者的灵魂是如何的高贵。

这个字,闪耀着正气,让人为之感慨唏嘘,为之击节赞叹。

这个字,是不是也宣扬着一种情怀,一种史官精神——公正,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