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炉火的文章 / 炉火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雪花片片揪面飘

文/马忠华

热气暖暖的餐厅内,炉火正旺,熊熊火苗把冬日的严寒驱退殆尽,宛如春天来临。炉前,四个身穿白大褂的厨师前后各站着两个,手中拿着一条长长的宽面条,左手食指捻动面条,随着面条不断由下向上移动,右手拇指和食指如小鸡啄食般飞快地揪下来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面片儿,随手一抛,只见空中飘起了一片片雪花,这些雪花擦着锅沿飘进了沸腾的大锅里,如一条条轻盈灵动的小鱼儿在锅里旋转、漂浮。一会儿,面片煮熟了,只见厨师用一只特大号漏勺在面锅里海底捞月一般地将面片儿捞起来,倒进旁边一只刚刚炒好菜的锅里面,用漏勺上下翻动,很快,面和菜就融为一体,一锅美滋滋香喷喷的炒揪面就做好了。将面端上了客桌,客人们尽管早就已经饿了,但是看着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炒揪面,却又舍不得狼吞虎咽地把它消费掉,所以一个个慢慢地品尝着。旁边仍在等待的客人,时不时地投过来馋馋的眼光。

这是我上大学时,在银川凤城拉面馆和舍友一同吃炒揪面所看到的动人景象,算算时间,而来已经十六七年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唉!今生今世如能再一次重温大学梦,重温那一抹兄弟相聚凤城享受炒揪面的温馨时光,那该多好啊!何止是我,恐怕当年和我一起在银川上大学的同学们,也一样对这个难圆的梦耿耿于怀。

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宁夏人,爱吃面食--尤其爱吃揪面的宁夏人呢!正如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小吃,揪面,是宁夏人的最爱。

揪面以其简单易做、筋道爽口而使得宁夏人对其情有独钟。

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陶瓷盆子扣起来大约十分钟,面团就变得富有柔韧性。用擀杖将面团擀成薄薄的面张,然后用切刀切成长约10--15厘米、宽约1--2厘米的面条,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面条,让面条露出大约一厘米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用力向前方揪,就揪下来一块长宽各约有一厘米的面片,顺势扔进锅里。很快,揪面就煮好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做成或炒揪面,或烩揪面,或干捞揪面,等等。但要记住,揪面的动作一定要快,否则,后面的面片还没有煮熟,前面的已经煮的太软了,甚至煮烂了。在宁夏,那些动作熟练的人们可以不看手中的面和炉上的锅,一边和旁边的人说话,一边揪面,只见大小均匀的面片儿好像白色的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飞舞,又像雪花片片飘,轻盈盈地落进了锅里。

不过,如果你的手比较生,动作太慢,你也可以学聪明一点,先把面片揪下来放在案板上(同时撒点面粉用手翻搅,以免面片粘在一起)。等到所有的面片都揪完了再放进锅里煮,就不会存在前烂后生的问题了。--只是这样的话,面片因为在案板上放的时间稍长而有点皴,煮熟后也稍微失去了一些筋道。所以,最好的话还是揪下来就扔进锅里。

宁夏人不但喜欢吃面,而且能够翻着花样地吃。同样是简简单单的揪面片儿,宁夏人可以把它做成烩揪面、炒揪面、汤揪面、连锅揪面、干捞揪面、羊排揪面、酸汤揪面、麻辣砂锅揪面,等等,真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每一种形式的揪面都有其独特的风味。

烩揪面,就是事先把菜汤做好,然后把煮好的面片用漏勺捞出来放进盛有菜汤的锅里,用勺子不断翻搅,烩一会儿就可以吃了。炒揪面跟烩揪面比较相似,不同的是菜汤锅里菜多汤少,面和菜掺和到一起后,就像平常炒菜一样用饭铲翻搅着炒,等到菜的味道全部渗透进了面片就可以吃了。连锅揪面,是把面片直接揪进熬好的菜汤里,边揪边煮,面片揪完了,放一些韭菜、菠菜或小白菜,再稍微煮一会儿就可以直接舀出来吃了。汤揪面与连锅揪面相反,是把做好的菜汤锅端离开路子,把煮好的揪面片儿盛进碗里,然后舀适当的菜汤放进碗里吃。干捞揪面最简单也最省时省力,不用做菜汤,直接把面片揪进锅里煮好后,放一些绿菜,舀进碗里,然后调入适当的辣子、盐面和醋酱等,用筷子翻搅一下就可以吃。羊排小揪面,顾名思义,就是用羊排和其他的菜做成菜汤,因为面片揪的小小的,所以不容易用筷子夹起来,要用小勺子舀着吃。酸汤揪面,就是菜汤放入的西红柿或者醋比较多,也有放入酸菜,而使得菜汤酸酸辣辣,那味道,绝对比什么老坛酸菜面要强多了。麻辣砂锅揪面,因为用砂锅煮成,而菜汤里放入了麻辣火锅底料,使得煮好的面片和面汤又麻又辣而得名。在宁夏,也有的饭馆不用商场买来的火锅底料,而是现场制作麻辣底料调进菜汤里,因此吃起来味道更好真可谓酸香辣麻百般味。

在宁夏,揪面还有一种吃法,叫做生汆面,主要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北部川区人们很少吃。关于其做法和味道,有位网友这样介绍:"锅内加水煮沸,将宽面条揪入沸水中,然后加入肉丁,等水再次沸腾后,撇去浮沫,加入其余配料,香喷喷的生汆面就出锅了,配上油泼辣子,真是嘹咋了!加点香菜末,味道会更好噢!"

宁夏揪面,一起独具特色的风味而神的宁夏人民的钟爱,成为宁夏特产和饮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俗话说,走遍天涯路,长忆宁夏川。宁夏川之所以让宁夏人乃至外地人久久眷念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点就在于宁夏的面食,当然也包括揪面。《宁夏风味面食营销策划》一书这样介绍宁夏面食:"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地区,以面食为主,由于地理的特殊性和口味的偏好,形成了具有宁夏风味的特色面食,如羊肉臊子面,炒揪面,炒拉条,丁丁面等一系列面食,虽然名声不如山西面食出名,可是口味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网友这样夸赞宁夏炒揪面:"味道鲜美,爽滑适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幼皆宜。"另一位网友这样介绍羊排小揪面:"一道宁夏银川的地道面食,汤汁鲜香,面片筋道,舀一勺送入口中,酸酸辣辣又有嚼劲,别提有多美了;汤面中的羊排不仅增加了汤的鲜美,而且吃起来香酥软烂,是碗中的精华。"还有网友介绍砂锅揪面,认为"砂锅小揪面,将面食与砂锅完美结合,味道鲜香,品后舌尖微麻,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我曾经走过好多地方,别说吃揪面了,就连一般的面条,也很少能有宁夏面食这样具有浓郁特色、令人食而难忘的醇正味道。兰州以拉面而名扬天下,可是,当我漫步于兰州街头,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做揪面的面馆后,面对着那不但变味、而且变形的所谓揪面,勉强吃了不到一半就无奈放下,然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掏钱,走人,直到离开兰州再也没有吃过揪面。都说生汆面是从平凉传到宁夏的,可是,当我和同学们旅游崆峒山夜宿平凉,在饭馆要了一碗生汆面,吃到嘴里,第一感觉就是根本比不上咱宁夏的揪面。前几年有个从太原来的青年志愿者叫陈勇,来到在通伏中学,问他:"宁夏面和山西面哪个好吃?"陈勇大嘴一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山西面好吃。可是没想到一个学期完后,小伙子竟然对学校灶上的干捞面吃上了瘾,回太原后还念念不忘。呵呵,要想吃好面,就来宁夏川,天下面食在宁夏啊!

今天,当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因为妻子不在家,马伊春嚷着要到外面吃饭。我说:"咱们别处去吃,省点钱,爸爸给你做麻辣揪面。"小家伙不情不愿地勉强答应了。于是,我就把土豆切成小小的疙瘩,然后香菇、豆腐、大葱、蒜薹,再加上少许豆芽菜,一股脑儿地切了满满的一碗,待锅里的香油半熟时,放进一块"红山河"牌清真火锅底料,把盐、鸡精、调料等放入锅里,待到火锅底料溶化后,把切好的杂烩菜放入锅里,炒了几下,放入切碎的西红柿,用饭铲翻搅几下后,放入少许水,等锅开后继续沸腾一会再加入更多的水,第二次锅开后,就把面片揪进了沸腾的锅里,面片和各种菜一起上下翻滚,来回漂旋,搅起了无数细小的水泡。又往锅里放进切好的韭菜和小白菜,顿时,满锅的红红绿绿令人仿佛看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色。腾腾热气伴随着"噗噗噗"直响的菜汤声,引逗得马伊春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没想到她老爸还有这一手。

饭好了,舀一碗给马伊春端到桌子上,小家伙尝了一口,"哇--"尖叫一声:"爸爸,太好吃了!我好崇拜你哦!我再也不到外面饭馆吃饭了!"

炉火映红除夕夜

文/徐泰屏

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在鄂南西凉湖沿岸一带的村落中,许多村民仍保留着在除夕之夜燃着炉火守岁的过年习俗。

也许是因为西凉湖沿岸一带林木稀少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湖风吹老少年人”的缘故,千百年来,村民们总是对熊熊燃烧的炉火充满了渴望与憧憬,甚至把在冬日里拥有一炉温暖之火,当成了四季里最大的奢侈和享受,并慢慢形成了在除夕之夜燃着炉火过年的习惯。岁来岁去,习以为常。对于一种传统民俗的钟情与坚守,使得西凉湖沿岸一带村民在“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的同时,各家各户也早早地为准备除夕之夜的柴火而忙开了。一到腊月,各个村落之中就呈现出一派东家老爹锯木头、西家小伙劈板柴的忙碌场景,家庭主妇和年幼的孩子们则在冬日的暖阳里,忙着晒柴和搬柴,邻里之间似乎拉开了一场精心筹集除夕之夜柴火的比赛。

除夕之夜的炉火,一般是在村民们吃完了团圆饭之后,由家中的长者在青砖砌成的火塘里点燃,点火之前还要燃放鞭炮,整个过程充满了一种神圣而虔诚的宗教气息。炉火一旦点燃之后,家中的长者就自动成为了固守在火塘边的添柴看火人。他一边用一把铁钳把一块块干柴夹进火塘之中,一边护着一炉熊熊燃烧的兴旺之火。这火从腊月三十夜,一直红红火火地燃烧到大年初一清晨。

在除夕之夜用一炉熊熊燃烧的热烈之火守岁——对于鄂南西凉湖沿岸一带的村民来说,既是一种幸福和富裕的象征,也是一种对于红火日子的由衷期盼与祈愿!

怀念炉火

文/张常胜

秋风乍起,寒意渐浓。几场连绵的秋雨后,树叶纷飘,屋里一片冷清。小区虽说已供暖,但若有若无的气息,不由地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炉火。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只要一变天,气温下降了,家里的炉火便安办起来。点一炉玉米轴轴,放上几块废旧木头,土房便变得温暖如春。坐在热热的火炕上,那更是万分的惬意。农家的冬三月,不事农事,都猫在家里。妇女们操办家人过年的衣物,男人们一边筹划第二年自家的农事安排,一边转着喝烧酒。学校的教室虽生着个大火炉,但冷热不均,挨得近的冒汗,离得远的冻得手脚冰凉。我的个子小,上学一直坐在第一排,饱尝冷冻的困扰。课间休息或放学后赶着围在火炉边烤火。不过这烤火,也是有技巧的。在外边呆久了,身体寒气重,手脚都僵的时候,是不能一下子围到火炉前烤火的。否则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发挥作用,让人疼痛难忍。儿时没有这个概念,大人们也说不清楚原理,只是告诫。受冻性急的孩子哪能顾及,总要亲自尝试一番才会体会这一疼痛的教训。

俗话说家暖一盘炕,农家的大火炕,承载着一家人的温暖与生活。但在寒冷的冬季,每家的炉火是必不可少的。农家人缺钱买炭少,但决不缺烧的。白天采光好时用秸杆、玉米轴轴、葵花杆、麻橛橛、树枝、废木头都是引火烧炉的好材料;夜里为了保温,才放上几块炭。炭火发热量大,一会儿功夫,炉肚变得通红,家里的温度立马升起来。为了尽最大程度利用这炉炭火,农家人就会把山药蛋放在炉排下烤,炉圈上用猪皮或麻团胡油蹭几下,把切好的山药片放上烤。炉条下的整山药蛋烤熟要费些时间,炉盘上的山药片片,需勤翻着些且用了不多少时间,焦黄香溢的山药片片就可享用了。坐在炕桌边一边写作业,一边吃着母亲烤好的山药片片、烧山药,心里美极了。

土默川盛产高热量的焦煤,但压不住火。那时交通不便,一河之隔能压火的伊盟煨炭竟然用的极少。当然主要是当地各乡都有煤窑,且有给村民分低价煤的福利。每日凌晨,天色未明,母亲就起来生火,一炉麦草、麻橛,家里就热起来,赶紧放上二块炭再压上一些上次未燃尽的炭团,屋里立马热了。窝在被窝里的姊妹们在母亲把各自衣裤烤热了,才钻出来穿衣服、洗涮;吃罢母亲做的酸粥,背着书包去上学。我自幼畏寒,一天都离不开温暖的火炉,稍有不慎,就会感冒咳嗽;这让母亲慌慌不安,一冬都对我呵护有加。姊妹都说我是家里的“大熊猫”。整个冬日,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其乐融融。

楼内供暖依然冷冷清清,找物业、找供暖人来了几帮排气、放水折腾了几趟,依然如故。一向怕冷的我,受寒伤感咳嗽不断,吃药打吊瓶一周多尚未好。我与妻说,假如母亲还在,老家的土屋还在,我回去住上几日,喝上几顿母亲的红糖姜粉蜂巢水,拔上几个火罐,咳嗽大概早就好了。可母亲去了,老家的土屋也没了,温暖的炉火也已成为一份追忆。

近日,天气愈冷,小区暖气的温度也终于升起来了,但我依然怀念那曾经的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