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找个的文章 / 找个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找个串门的邻居

文/李成炎

最近刚买了房,搬进新房时才发现,我是最早搬进这层楼的,楼道里总是静悄悄的。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虽然和老公住在一起,但还是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心里盼着有别的住户早点搬入,可以到邻居家串门,拉拉家常,也许是受我以前的居住环境所影响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盼来了搬家的新邻居,本想帮邻居搬运东西,可邻居请了搬运公司,全都由工人搬运。只好跟邻居说了几句欢迎的话语,以示问好。邻居却反应平平,我想也许是过于陌生,不太习惯罢了。后来几日,我又继续表示我的热情,遗憾的是她对我的话语不冷不热的,大概是她太忙吧,我只好作罢,期待有新邻居搬入。

盼来盼去,虽陆续有新邻居搬来,可都交往平平,大家习惯了回家就关门,对于邻居间的交往不那么热心,也许这就是高楼里的一种特色吧,时间一长我也习以为常了。直到那天,我刚下班回家,就有人来敲门,我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陌生的老太太,老太太笑着对我说道:“你好,我就住你隔壁,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请你多关照,这是我亲手做的糕点,请你尝尝。”说着就把手里糕点递给了我。老太太的热情让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位面善的老太太不正是我日思夜想要寻找的邻居吗?我赶紧把老太太迎进了门,和老太太交谈起来。

我和老太太一见如故,虽然在年龄上有些差距,但不影响我们的交流。老太太告诉我,她一直住在郊区,这几年她儿子在城里做生意赚了点钱,就买下了这套房子,她也跟着住进了新房,但还是想念在郊区生活的日子,因为郊区熟人多,到处都是认识的人,住在高楼里,感觉特清静,找个人说话都难,希望以后能与我常来往。想不到老太太跟我是如此地投缘,生活中许多想法和观点都一致。

老太太厨艺很不错,经常会做出一些我从未见过的小吃,而且味道很不错,每次做出来,都会邀请我一起品尝,并告诉我制作过程,和一些制作要点,不但让我大饱口福,还让我学会了做小吃;老太太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郊区一趟,说是在郊区还种了不少菜,需要打理下,舍不得放下,回来时便会带回一些时令蔬菜,总要客气地送给我一些。我也只好笑纳,礼尚往来,我也做些家常菜请老太太吃饭。

有了可以串门的邻居,空闲之余可以打发时间,相互间也有个照应,生活也会变得充实而快乐。

找个理由

文/罗尔夫·多贝里

巴泽尔和法兰克福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发生拥堵,原因是道路在整修。我很生气,烦躁地在逆行车道上蹭着前行了15分钟,直到开出拥堵的地段——我也只是自认为开出了拥堵地段。半个小时之后,路又被堵住,车子不能前进,还是因为道路在整修。但奇怪的是,这次我没怎么生气,因为路边以相同的间隔立着些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

这个堵车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20世纪70年代做的实验。她在图书馆里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去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很少有人会同意。她接着做实验,这次她找了一个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几乎每一次被问到的人都会同意她先复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赶时间是个很好的理由。令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的实验,她还是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去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要复印5页,可以让我站在你前面吗?因为我想复印。”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同意了,尽管这个理由很可笑,因为每个在排队的人都“想复印”。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一块通知“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实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还能有什么原因,我们从车窗向外瞥一眼就会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说出一个理由会让我们感到平静。

在法兰克福机场,航班登机时间推迟了。机场不停地在广播:“航班LH1234晚点3个小时。”我到登机处询问原因却未得到答复,我当时非常生气地说:“太气人了,都不让我们这些候机的乘客知道原因!”还有一次,机场广播是这么说的:“航班LH6578因为内部原因晚点3个小时。”这是个什么都没说明白的理由,却足以让我和其他乘客感到安慰。

人类对“因为”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当领导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给员工一个“因为”,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小。如果只宣布你创立的制鞋公司的目标仅在于生产鞋是不够的——尽管的确是这个目标,但表达出来的目标应该类似于,“我们要用自己制造的鞋引起市场变革(就像经常说的那样)”,或者“我们要使女人的腿变得更纤美,使世界变得更美”。

如果你被问到为什么错过了最后期限,你最好回答:“因为我很遗憾地没有赶上。”这是个多余的信息(因为如果你赶上了也就不会错过最后期限),但这个理由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有一次我看到妻子很仔细地把黑色和蓝色的衣服分开洗,在我看来这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这两种颜色的衣服都不会掉色。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把蓝色和黑色的衣服分开洗?”她说:“因为我想分开洗。”这个回答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巷口的老人

文/刘兵

据说十几年前,他老伴得急病去世,接着又因家庭琐事跟儿子媳妇狠狠地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老人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独自跑到城里谋生。

他还就看中了巷口的那块“风水宝地”。搜寻废弃的编织布和木条,临时一搭,就成了栖身的“窝”。然后积攒四处弄来的砖块,攒钱买来油毛毡,搭建了一间狭长的棚户房。老人挺有心眼,把“门”开在临街口,写上修鞋、擦鞋、打气的牌子,以维持基本生计。房后摆了个煤炉子,弄碗清汤面,有时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当一顿。步行百十米到菜场旁边上公共厕所。

有了稳定的住处,慢慢地,我们发现老人把自己也当成本地居民,很有“主人翁”意识。生意闲暇,他注意观察进进出出的人,谁叫什么、住哪栋、家里几口人、上没上班等摸得八九不离十。对于神色慌张背着鼓鼓囊囊大包的陌生面孔,或莫名地搬了大件物品,老人定上前问个仔细。由于他的警觉,两次拦截了小偷,叫来了片警。这些壮举传开后,大家对他产生了好感,等于无形中多了个“门卫”呀!街道里虽然无法给他办低保,但逢大节破例发点慰问金,拆违中帮他说好话,打马虎眼,默认他能住这儿。

对于这些照顾,老人把更多的心思回馈在社区里。他本来手就巧,又琢磨着学会了修下水道、小家电等。谁家临时有事,只要在巷口一喊,老人背起工具包就跟着去。弄好后,工钱随便给,多点少点无所谓。有些慷慨些的居民,除了正常的报酬,还顺手送些食品饮料,过期的课本和辅导资料,老人托人捎回去给孙女。逢哪户买新房后搬家,他更是闻风而至,忙前忙后,招呼上车,打扫房间和走道。末了,就“讨”不要的破旧家具、电扇、电饭煲等修补修补低价倒给租住在这里的打工者,既为自己创收,也避免了乱扔大件生活废弃品。实际上,他在间接地为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出力。

前几天,我路过巷口。因为是“老街坊”,老人热情拉我谈家常。我朝他屋里瞥了一眼,所有的摆设都是捡来的,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看书的小姑娘。

老人兴奋地跟我说,那是孙女,考上了这里的大学,周末来看他。他早已跟儿子和好了,打算陪着孙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最好能帮孙女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现在,农村老人也有指望了,能办医保,还有生活补贴。他希望再过个三五年,能回老家找个老伴,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