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民间的文章 / 民间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合肥女红

文/王贤友

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合肥女孩最初的女红操练是从缝“小补丁”开始。所谓的“补丁”,就是直接将布块缝接在衣衫破漏之处,覆盖于衣衫的表面。“托巴”——不是将补丁覆盖在上,而是托贴在衣衫里面,破漏处只用针线将破毛边收折起来再绞合,多用在衣衫破漏眼不大的地方,不至于破坏衣衫的整体美观。“过肩”——由于肩挑磨损严重,衣衫肩部最易破损,而衣衫肩部不平整,补缀起来特别难。合肥有句俗语“女人挺当(合肥方言:精巧、能干)上天,才会衣衫过肩”。过肩用的布块要大,裁剪时就要考虑背、颈、肩三部分的过渡,缝补后要能服服帖帖。“接插”——衣服穿了几年,人长大了或长胖了,原来的衣服不合身,但也舍不得扔掉,于是就通过接插改小为大,改瘦为肥。接插主要是用缝接新布块的方法对旧衣衫“扩容”,上衣是将身腰加宽和袖口接长,裤子是将裤腰加宽和裤脚接长。节俭的家庭往往一件孩子的衣服要从五六岁一直接插到十五六岁,特别是棉衣裤。“打翻”——是对一些布料比较厚实的衣衫,穿了几年,面子显得“败色”,往往还可以“旧貌换新颜”,将衣衫整体拆分,里外翻个“脸”,或部分翻个“脸”,再依原样缝接,衣服仍是原来的布料,但已变成“新衣”。接插和打翻都是女红中的“高难度”技巧,能胜任此活的不多。

缝补工具也很多,持家妇女几乎都少不了备一个专盛散碎布块、针头线脑的藤编器皿,合肥人俗称“针线篮”。此篮子直径不过40厘米,但里面的“珍藏”却不少,有各种型号的缝衣针、锥子、纽扣、鞋样、剪纸花样、丝棉线团、剪刀、顶针、尺子等,可谓应有尽有。它们成年累月和女性相伴,是女性艰辛劳苦的见证。

做鞋是合肥妇女常年的女红活计,还是广大农村的一道风景线,在村头、庭院、火盆边,上至白发奶奶,下至豆蔻少女,大家常聚在一起,边拉家常边纳鞋底。

鞋垫直接垫入鞋内,有着舒适、保暖、吸汗之功效。合肥民间的鞋垫通常是手工“十字绣”,寓意保佑长寿、步步平安。民间对于鞋垫的钟情,远不止它对人足的保养功用,还凝聚着女性最微妙的情感表达。俗语说:“迎新先迎嫁,首看鞋垫花。”合肥民间姑娘出嫁的陪嫁物品中少不了亲手绣的鞋垫。能绣出一手好看鞋垫花的,定是心灵手巧的新娘子,所以年轻少女把纳出缜密精细的鞋垫作为练习“女红”的第一课。男人们喜欢互相炫耀老婆给自己纳的鞋垫花。如今的鞋垫花已成一些地方的特色工艺品走进市场,成为商品。

洗衣浆衫是合肥民间女性的主要家务。塘边“汰(合肥方言读dai)衣服”是合肥民间一道最动人的女性风景,女人的精干洒脱、婀娜妩媚尽显无遗,许多民歌民谣都给予了吟唱和赞美。

菏泽古郡赏牡丹

文/翟利军

如果能把“富贵”和“平凡”这两种极不对等的生活状态和谐有致地交融,怕要数山东西南角的菏泽。这个三省交界的地域曾因所处运河两岸而一度繁华,历来民间广种的牡丹就是个明证,都说:“曹州牡丹甲天下。”曹州,就是菏泽的古称。

菏泽是曾经的江北水乡,在古代,这里是济水汇集而成的大湖泽。清朝雍正年间,曹州去州升府时,雍正皇帝因此赐名菏泽府。《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就在这里,至今仍有梁山县,是对古代大水泽的一个有力佐证。还有郓城县,大家更是妇孺皆知,“及时雨”宋江就在那里名扬天下。

与鲁菜大系有所不同,菏泽流传下来的多是特色小吃,比如:曹州烧饼、菏泽水煎包、单县羊肉汤等等无不浸透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平凡的市井万象、普通的芸芸众生,与想像中菏泽的中华牡丹之乡、雍容华贵之地有些落差。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着名的《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首七绝就将牡丹的风华绝代通过芍药、荷花反衬出来。诗人没有用浓妆艳彩去描述牡丹,而是拿芍药的娇艳却缺少格调、荷花的清净却缺少热情,以及牡丹花开后让整个京城的人们动容的特点来映衬牡丹的华美。

相传武则天冬天酒醉令百花开放,唯有牡丹仙子没有及时赶到而不曾开花,女皇一怒将牡丹尽数发配洛阳。本人觉得,这个传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渐渐东移,导致牡丹花事跟着东进,洛阳在之后必然兴盛的一个前兆。到了宋朝,洛阳的牡丹花事几近鼎盛,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们更是不吝笔墨地将牡丹花刻画得传神动人,每年花期都是一次官民同乐的重大盛会。欧阳修说:“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还写过一首吟咏白牡丹的绝句:“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更是将白牡丹惊艳传世的美丽刻画入微。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结束,洛阳牡丹跟着这个城池也就此渐渐淡去,散落民间。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万态破朝霞。”中华牡丹生生不息,宋朝以后山东菏泽力擎国花大旗,不但将唐宋牡丹传承,更在民间广泛种植,在花株、花朵、品种上发扬光大。唐宋时以官方巨贾为主的牡丹花市在菏泽民间坊间叠放异彩,菏泽牡丹就此独步华夏五百年。

如今菏泽牡丹栽种面积遥遥领先洛阳和亳州等牡丹观赏胜地,也让广大花农发家致富。从观赏景点来看,洛阳牡丹以数个大型官办公园为载体,突出牡丹花株的数量和品种,间以殷实的历史文化做底蕴铺垫,尽显牡丹国花的华美富贵。菏泽牡丹则以官民结合、以民间为主的花市特色占尽浓浓市井风。菏泽牡丹三园中以曹州牡丹园最大、花的品种最多,是菏泽观赏牡丹的主要所在。其他两园系民间管理,古今园突出明朝洪武年间王梨庄王氏先人王猛在其庭园广种牡丹,引领民间牡丹栽培。百花园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何应瑞个人花园基础上修建,改革开放后百花园大量栽种名贵牡丹,塑造精品,花龄四百年的牡丹王是百花园的镇园之宝。牡丹王“玉翠荷花”花朵粉白,花型宛若出水荷花,婷婷袅袅,清香四溢,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与洛阳遥相赏花不同的是,菏泽几个牡丹园内,或者是街边、道旁不时有女性花农售卖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牡丹花朵,现场牵接在新绿的柳枝上,一副牡丹花冠即刻做成。花朵红白紫黑搭配,戴在女士们的秀发上,雍容华美、芳香袭人,让人恍然领略唐代簪花仕女的至美。

旧时王谢堂前蕾,落入百姓头上花。

寂寞高手在民间

文/李晓

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碗饭吃,这是我进城那年,乡下堂伯安慰我的话。堂伯说,再大的苦,忍一忍,都过去了。我的堂伯活了87岁,他是一个棉花匠,就是做棉花被子的。

我来到城里,发现城市之中,有一些隐藏在民间角落的人,他们都有一手绝技绝活儿,但大都活得冷清,是寂寞的高手。

老鲁在这个城市,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其实,老鲁也没啥绝技,我说他是高手,就是通常说的口技。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叫,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还会模仿黑熊、狗、鸡鸭、鸟雀等动物禽类的声音。我问老鲁,你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老鲁嘿嘿一笑说,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自从我知道老鲁有这手绝活儿后,我家的水果差不多都是在他那个水果摊上买,我算是以实际行动给寂寞高手的一种支持。有时在他的水果摊边,他对我嘀咕说,你要听喜鹊叫,晚上来小区那个公园里找我。

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他大量的诗歌像蘑菇云一样腾起。但过了60岁,他已惜墨如金,一般一年也就能写出十多首。但他那些简洁的句子,都是在大水烈火里滚煮过,是老神仙的自言自语。每个句子,都能打开人的胸腔。你看有一年坐火车回东北过年,他这样写道:“一列列车,又是一列列车,一年总是盼望这最后几天,石头,睁开了眼睛……故乡啊,谁谁就要回来了,山山岭岭都在准备,我的内心有多少穿不完的隧道,列车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一个梦被运到更远的梦中。”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

老朱,我在城里认识的一个能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雕刻着,几分钟后字就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有年夏天他去乡下,看见一个老农匍匐在经历了风雹的稻田里伤心抽泣,让他明白了一粒米的艰辛。回来后,他就练起这门绝活,后来,他在一粒米上刻下了五个字:“粒粒皆辛苦。”但老朱从没把这门绝活拿去挣钱,他对我说,在米粒上刻字可以养心。

在城里,还有我认识的在墙边倒立悬空半小时的刘三、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他们,都是城里几个寂寞的高手。

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冷清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