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不肯的文章 / 不肯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为人所不肯为

文/谢志强

有个佛家故事:一个小和尚整天撞钟。照他的理解,晨起暮色,每天撞一次钟,就是那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机械单调和简单重复,每个人都会。半年下来,方丈却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难司撞钟之职。小和尚不服气:“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方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钟撞得不是不响,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无‘钟’”。

“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芸芸众生,达到激浊扬清、心灵空明的境界。为此,钟声不仅要响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胸中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在佛家的眼中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毫无意义。

也许“认真”是一项无法保证丰收的艰苦耕耘。认真是形而下层面的行为,它收获的往往是形而下层面的满足,它使人生的原生态得以展示,也使人生的丰富性得以体现。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一生穷困潦倒,以打磨眼镜片维持生活。白天,他在昏暗狭小的作坊里一丝不苟地淬炼、打磨、装配,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几乎比夜晚在灯下写哲学着作还要虔诚。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没有人意识到斯宾诺莎将是影响几个世纪人类精神领域的大思想家,却都知道他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艰辛的劳动使斯宾诺莎双目失明,英年早逝。但若没有认真打制眼镜片的劳动姿态,也就不可能有在思考和写作中燃烧自我的精神境界。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寻求永恒价值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另一种劳动形态上的升华。在为世人寻求光明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打制的每一副镜片与写下的每一页手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事事都认真的人,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他的认真而变得丰满而充实。他的人生没有虚度,而且在认真对待的每一件事情中被赋予了巨大的意义,为人所不肯为,终成人所不能成。

问屈原

文/贾欣玉

两千多年前,你挺立于天地之间,仰头傲视,愤发《天问》。两千多年后,一位炎黄子孙在深夜写下心中疑虑。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你绝不屈服,不迂回,想要在楚国推行自己的政令,想要让楚国百姓安居乐业,但无奈“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遂愤然辞世。

你在政治上饱受陷害,为何不反击?为何不迂回?若是你如此做了,战胜了佞臣,就能畅通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强国安民,何乐而不为?你说你好修姱,佩蕙纕,不屑于这种手段吗?难道你认为这样是污浊的吗?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若在政治中迂回搏击,最终受益的是整个楚国,你为的是整个楚国,这还不算高尚吗?就算有些污点,但为了楚国百姓,你一人承担这些难道不是大爱,不是厚德吗?

你是过于孤傲,丝毫不能委屈自己吗?你如同项羽一般,得意时惊天动地,失意时抑郁难解。你们都不肯原谅自己的失败,不肯委屈自己的自尊,不肯换个角度思考,最终都怆然涕下,与世长辞,留给后人无尽的追念。

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可吞吴;齐王韩信,忍胯下辱,终成名将;丞相陈平,历经四变,安详其生。他们都是懂得迂回、能伸能缩的人,也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若是你能像他们一样,恐怕也将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楚国也将会是另一番光景。但若当真如此,那么,汨罗江水就不会那么汹涌澎湃,人们就不会在端午节包粽子,而这世间就少了一份真性情,后人也就少了一个傲然正气的精神榜样。

不肯老去的心

文/周金花

相信许多女儿都为自己的母亲买过新衣服。也相信许多母亲都抱怨过女儿买的新衣服不合心意。

我的一位同事,给七旬老母买了一件新衣服。考虑到老人畏寒,自然以保暖舒适为首选,她在商场里左挑右选,最终选择了一件质地上乘、面料柔软的棉衣,欢欢喜喜地带给了老母亲。

没想到,老母亲试穿以后,并没有意料中的惊喜。她说,这件棉衣腰身太肥,颜色太暗,式样古板,穿起来像个老妇人……看着自己精心选择的衣服被老母亲数落得一无是处,她有些沮丧,忍不住回了一句:“您都七十多岁了,还赶什么时髦?”“七十岁怎么了?七十岁就不能赶潮流?”

无奈之下,同事只得将棉衣带回来调换。临走之前,老母亲再三叮嘱:“你别说是给七十岁的老人买衣服,就说是五十岁左右,调换的衣服腰线要明显,款式要新颖……”

听着同事在办公室里大倒苦水,我却在心里乐了,为这位母亲不曾被岁月磨灭的爱美之心。

身为儿女,真的懂自己的母亲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