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巴山的文章 / 巴山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邂逅柳林

文/蔡汝平

春天的气息是随着小草的冒尖同时出来的。它的到来一直静悄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甚至一边享受一边还在想,春天快来了吧!

其实早几天的鸟鸣就一直提示了它的讯息。现在的人们习惯了麻木,或者没有关注,心里说,反正该来的总会来。再后来,风吹过山头,渐渐地把山花吹开几朵,把溪流里的水撩起一些波纹,把小草叫醒行走在阳光下,人们才说,春天来了。

最懂春天心思的,是河堤的杨柳,平时静静的倒立着,水中多一些倒影。有一些遐思,让人看不出来。风是知道这些的,有时就过来做伴,说一些他们自己知道的事,柳开始情不自禁,不停的扭动曼妙的身姿。

这个地名也叫柳林,让人想柳肯定是传达了什么。以前也看过一些文人的诗句,说巴山柳的精神与巴山如出一辙,坦荡而自强。我觉得温顺祥和也是它内心的本真所在。

过了桥,就一直是柳,顺着河边一溜溜的下延。一丝丝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满天的柳絮在空中柔柔地飞。太阳在云中露一些笑脸,天空一片亮晴。

一群人就这样懒懒散散的走着,又有着莫名的兴奋。和柳树陪衬着的是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色的金黄,亮人的眼,空气里弥漫一些萌动的气息。正是蜜蜂忙碌的季节,他们扑闪着小翅膀,精灵般在花间四处翻飞。花树间显露出陕南特有的平利徽派建筑,青砖灰瓦,古木格窗,映在柳枝花丛间,恍如仙境。

访当地老人,方知柳林中的十八盘在解放战斗中的一场激战,带给这一方人真正的春天。1932年12月8日(农历冬月十一日),大雪初晴,贺龙率红三军3个师1万余人,由旬阳铜钱关南下跨鄂境越十八盘入平利连仙河(今双杨乡),后入四川。马江水(1925~1949),河南洛宁人,解放军2野19军55师163团2营5连连长。1949年5月25日,19军解放白河后,55师沿山区小道向平利进军。国民党98军构成以平利、竹溪之间的关垭子、老阳山,平利和白河之间的十八盘为重点的第二道防线,严密防守。5月29日16时,马江水连发起强攻,在黄昏时完成任务。55师由此直奔平利,并于31日首次解放平利县城。后在关垭子战斗中,马江水中弹牺牲。部队党委给马江水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第5连“突破鹰嘴岩,直取长安坝马江水英雄连”称号。

所以柳林,是带着巴山一般气质的,它外表柔弱,却内心刚强,邪恶势力在它面前永远是绕不过的道。

如今,这个有着红色革命历史的英雄之地仍然保持原生态的地貌,拥有着神秘的传说,保留着原始的“二仙传道”、“观音上马”天然景点,柳林,出身非娇非贵,却支撑着大巴山的魂和脊梁。

巴山放蜂人

文/马卫

胡万才隐居在渝陕鄂川交界的黄安坝,不是他想隐居,而是那十万亩草坪的野花在呼唤他。于是,他带着妻子——一位朝鲜族女人,和五岁的儿子,背着吊罐、帐篷,跋涉了两百多里,来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

胡万才独眼,那只已成了玻璃花的左眼,是他小时候烧牛角蜂被蜇瞎的。从此,他的人生路比别人的弯,也比别人的长。他独眼审视大巴山,独眼观照人生,从十二岁开始,胡万才和蜂,结下了不解之缘。野蜂害了他,他得在家蜂的身上补回。

胡万才被蜂蜇了好多个包,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十多岁学养蜂,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奔波。开始是给集体养,许多伙伴在一起,一路行走,一路歌唱。欢乐的日子并没有带来丰收,生产队养的蜂基本上是年年都要死一大半。每户年底能分两斤蜂糖已是让群众欢呼的年轮。直到包产到户,胡万才终于迎来了他等待了多少年的这一天。自由的生活,一直是他的梦想。

他刚开始独自养蜂时很不顺。发展到两百多箱时,一场病,从蜂王到仔蜂全部死掉,亏得血本无归。那时的胡万才穷得舔灰。乡信用社也来雪上加霜,追还贷款追得他东躲西藏,差点上吊。这时,他的结发之妻,又抛夫别雏,跟着一个来大巴山收羊皮的商人私奔了。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从陕南紫阳来的放蜂老人朴大爷救了他。

朴大爷是朝鲜族人,祖祖辈辈都养蜂,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有一手只有朝鲜族人才会的养蜂绝招。两位饱经沧桑的养蜂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去酿造生活的蜜。

朴大爷收下胡万才作弟子,尽管胡万才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但他心甘情愿地拜倒在朴大爷膝前。师徒俩从此相依为伴,踏遍了巴山蜀水,走遍秦岭的沟沟壑壑。他们的蜂一年比一年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省台都来拍摄报道过。正当胡万才又准备大干一场,轰轰烈烈拼搏一番,相依为命的朴大爷傍晚收蜂时摔下了悬崖。

胡万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痛失良师益友,他不得不再次面临孤独和寂寞。青山重重,朴大爷英魂飘荡,群峰唱鸣,让人难以丢下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业。好在朴大爷在长白山的女儿来安葬父亲后,愿意留下来,和胡万才一起继续朴大爷的事业。

黄安坝是宽广的,无边无际,一年四季都有野花芬芳。而且那儿没有人家,没有污染。胡万才和朴大爷之女,在缤纷的草地放牧蜂儿,酿造生活的欢乐。带着前妻留下的孩子,在蓝天白云间劳作。当秋蜜溪水般流进黄桶时,胡万才和朴大爷之女的爱情之果也熟了,生活终于给了胡万才丰厚的回报。

我是1992年的秋天下派到黄安乡时认识胡万才的,我到黄安坝去看大草原,胡万才用他的蜂蜜做出各类食品来招待我,他的新妻用朝鲜语唱《桔梗歌》,边唱边跳,明快欢乐,至今难忘。

二十多年匆匆过去,万才,你还好么?我虽然离开了大巴山,我多么想有一天能旧地重游,来看你,来尝你的新生活,来品咂你的新蜜浆。

巴山小豆汤

文/曹英元

小豆是五谷杂粮之一,可与其他谷类食物混合煮干饭、熬粥、做豆沙包等当主食,亦可做成多种菜肴,最有特色的应是与酸野油菜同煮而成的巴山小豆汤了。

说起这巴山小豆汤,就有一个故事不吐不快:相传清乾隆年间,岚皋平利交界的一座大山上住着一位姓冯的员外。冯员外一家三口,两口子已年过五十,膝下一女乃中年所得,刚及豆蔻,是老两口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平时和善大方,总是尽己所能干些福荫乡邻的好事,从不为富不仁。可灾难却没长眼睛,偏偏降临到了这个善良之家头上。农历八月的一天,院子里还晾晒着刚刚收割的小豆和黄豆,其女冯小姐忽然全身发痒、肿胀,不足半个时辰整个身体便肿如水桶一般粗了。女儿得急症,老两口自是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便让下人们去把十里八乡的大夫都请了来,最有名望的大夫还是冯员外亲自去请的。然而这些大夫看了冯小姐的病情后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般束手无策,丢下一句“从未见过、爱莫能助”的话语怏怏地走了。可冯小姐的病情在一分一秒地加重,到晚上掌灯时分,已经全身发黑气若游丝了。正在万般无奈之时,门口走进了一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老者,声称可以帮忙瞧瞧,冯员外一听赶紧迎进女儿闺房。老者仔细瞧过后吩咐只需准备二两红小豆和一把野油菜即可,冯员外说这两样东西手边上就有,老者亲自下厨用这两样食材烹了一碗汤,撬开冯小姐牙关喂了进去。不一会儿,冯小姐脸上就有了生气;再一会儿,身体活泛了起来;一个时辰后,冯小姐全身竟奇迹般地消肿了,又恢复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小美女模样了。晚上冯员外一家人强留老者吃住,老两口因高兴多喝了几杯,等第二天早起床后才发现老者已经走了,其住宿房间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首打油诗:令媛闯过鬼门关,缘因员外多行善。今日之后若恒久,福禄双全家平安。

原来这老者是一位神仙,出手相救冯小姐是冯员外平时广做善事积下的善果。自此以后,冯员外更加致力于赈济灾民、修桥补路等储多善事,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神仙走后,给冯小姐治病救命的巴山小豆汤便广为流传开来,只是在传承过程中将鲜野油菜创新成了浆水酸野油菜。做时先将红小豆用凉水浸泡,待其稍微发胀后用笊篱捞起,再将酸野油菜洗净挤干水分,去菜头后切成2厘米左右的小段,并将干辣椒、蒜苗切成小段,葱切成葱花备用。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油或猪油,油开后放入干辣椒段与酸菜,翻炒1分钟后起锅。再将沥干后的红小豆倒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约10分钟后,转小火再煮20-30分钟,至小豆完全软面时倒入酸菜充分混合,汤煮开后放入蒜苗和适量食盐,再煮约半分钟,关火撒入葱花,一盆香气四溢、酸辣可口的巴山小豆汤就做成了。喝汤,酸溜溜的;品酸菜,辣乎乎的;嚼小豆,香喷喷的,爽口极了!是岚皋人过节和招待客人必备的佳肴之一。

上网查询方知,原来小豆和野油菜皆具有消肿化淤之功效,尤其是小豆,还能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患者均有益。怪不得小豆和野油菜煮汤能救冯小姐的命,怪不得这样普通的两味食材,竟能入神仙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