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诸暨的文章 / 诸暨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说说诸暨的方言

文/徐振宇

百度将诸暨的方言列为“吴语”,引来网友一片吐槽:一方面是地域的明显错误,而且当年吴越争霸,吴国还是诸暨(越国)的手下败将;另一方面,耕读传家的诸暨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必然会体现在方言中,诸暨人说的当然要叫诸暨话了。

说起方言,诸暨话真是蛮有特色的。所谓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一听口音就能分辨出你是何方神圣。比如“吃饭”的发音就能区分地区差异:说“切饭”的想必是诸暨陈蔡璜山一带的,说“食饭”的基本可以确定是诸暨安华同山的。一个“伊”字就把诸暨枫桥地方语言的温和、柔软体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伊”本身指代的是第三人称的他、他们,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到了枫桥倒有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款款深情的意境。诸暨偏居江南,自然有这阴柔的一面。不过诸暨人更有阳刚的一面,比如平常“切”的酒被称为“烧酒”,一个“烧”字就把暨阳儿女刚硬、坚韧的性格道得一清二楚。

我是一向支持小孩子说方言的,不过现在校园主打普通话,一来二去在家里自然而然也说上了普通话,偶尔暴出一句“土话”,小孩子也蛮有兴趣的,权当添加生活乐趣了。而微信朋友圈流行的“土话”,更显得贴心窝,无形中助长了方言的推广,可算是意外之喜。

当然我绝对没有剥夺普通话权威的意思,事实上方言保护已日益成为一个独特而难解的文化问题。有位舟山定海的朋友说过一件事:“有次上医院,我用普通话和医生说话,他偏要用兰溪话和我说,我就用兰溪梅江话和他说,结果我能听懂他在讲什么,他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最后还是用普通话交流了”,看来语言统一还是很有必要的,文字发音的统一也是政令统一的前提,要不然语不达意,难免会闹出笑话。从这个思路出发,看起来也得统一方言所对应的文字。朋友圈中方言的用字都是随心所欲的,什么样的都有,倒要花费好大一会儿工夫去揣摩,实不利于方言的推广,所以我想方言若要传承,相关部门必须先得研究出一套标准用词,编制出方言教材。

发展语言得从娃娃抓起,但在学校里大张旗鼓地推广也不太现实。我认为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成立方言兴趣小组,让方言口口相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等宣传媒体,以“跟我学说家乡话”的形式面向大众推广。乡音无疑会让人们倍感亲切,说教时还会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呢!

诸暨人当然要会说诸暨话了,你说是勿是个?为了让乡音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化繁为简的“香榧眼”

文/刘学正

说起大才子苏轼,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其实,苏轼不仅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家,还是历史上伟大的美食家之一,因他的赞誉而名扬四海的不仅有“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东坡肉,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惠州荔枝,更有“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的诸暨香榧。

东坡肉在我们老家是逢年过节的必备荤菜之一,如今荔枝也不少见了,倒是诸暨香榧一直都无缘品尝,我常暗自琢磨,这种谐音“香妃”的“玉山果”到底是哪般滋味呢?家居诸暨的文友乐于成人之美,在一次笔会上,特地为我带来一包香榧,这才了却了我的遗憾。

尝罢香榧,松酥甘脆满口溢香自不必说,更令我称奇的是香榧独特的剥法。香榧的果仁外面包裹着浅褐色的外壳,虽不如核桃那般厚实,只是薄薄一层,硬度却丝毫不比核桃差。我拿在手里,急在心里,手边又无可敲之物,索性直接放到嘴边用牙齿咬,岂料,牙齿硌得生疼,香榧却连裂纹都没有,顿生“香榧好吃壳难剥”之感慨。文友见了大笑不止,他捡起一枚香榧,放在指尖轻轻一捏,“咔”的一声,果仁竟然就冒了出来。

原来,在香榧的大头有两个酷似眼睛的对称突起,诸暨人称之为“香榧眼”,只要轻捏“双眼”,香喷喷的香榧肉便呈现眼前,命门一般神奇。关于“香榧眼”,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跟“浣纱双姝”有关。据说,越王勾践初识香榧时,想考考西施和郑旦,看谁先把香榧剥开。西施用手捏住香榧壳上的两个突兀点,轻轻一按,清脆声中,果肉凸现。勾践大喜,重赏西施,并将香榧上的两个小点命名为“西施眼”。

尘世间,看似棘手的事物数不胜数,胆怯者往往望而生畏,举步不前,勇敢者却常能坦然处之,险中取胜。其实,任何事情只要敢想敢干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譬如香榧,看似坚硬的外壳,也有“香榧眼”的存在。而找准了“香榧眼”,就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