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情趣的文章 / 情趣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纳凉入诗情趣浓

文/李学开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酷暑难熬。古代没有电风扇和空调,那么古人采用什么方式避暑呢?阅读古代文人笔下的一些纳凉诗,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炎炎夏日,夜晚常常睡不好觉,因而古人也有午睡的习惯。唐代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一诗里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该诗描写了诗人临窗在茶几上乘凉午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宋代苏舜钦在《夏意》里写道:“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深深,曲径通幽,诗人卧于竹席之上,隔帘闲望榴花,安然入睡,不知不觉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听到小院里黄鹂清脆婉转的鸣叫,倍感清静、悠闲。

室内燥热难当,户外是乘凉最理想的去处。古人喜欢到水池边、大树下、深山里乘凉,在大自然的静谧中寻得一片清凉和安逸之境。宋代陆游在《桥南纳凉》一诗中吟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在酷热的夏夜,诗人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到村外的桥边纳凉,在莲池边的一株柳树下支起小床。这里月色明媚,晚风轻拂,船上悠扬的笛声萦绕水面不绝于耳;池中盛开的莲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置身于这般月白风清、诗情画意的美妙夜色中,自然会感受到别开生面的凉爽和快意。宋代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写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微风绕屋,凉意拂人,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品茗纳凉,烦热顿消。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暑热难耐的夏日,保持心气的平和亦不失为一种消夏避暑的途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对此,宋代诗人温革亦有同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说:“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常在夏夜闲步庭院,此时夜深气清,清则心静,静中生凉,个中意趣,令人回味无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代人的条件自非古人能比,有空调和电风扇调节气温,舒适无比,今人很难感受到古人纳凉时的那种愉悦心境。在夏日里细细品读古代的这些纳凉诗,似有丝丝凉意随之而生,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有生活情趣的孩子

文/箫笛

前几天,学校里组织班主任到苏州的一所学校参观学习,借鉴一下人家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学校的建筑,粉墙黛瓦,清新淡雅,如水墨画般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德育副校长为我们介绍学校的核心理念:美美与共。这个出自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把崇美、修美、彰美、创美作为培养孩子的重心。

学生社团培养出来的小导游们,娴熟而大方地为我们一一讲解地方的山歌、服饰、传统礼仪、风俗文化等等。在各层楼的墙壁上,都有一些学生的才艺展示,图片、绘画、书法……

德育副校长报告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感受颇深。一个孩子的家长是做辅警的,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是,孩子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家长很着急。这个德育副校长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喜欢在周末去钓鱼,春天花开了,喜欢去赏花。她就跟家长说:“你不用担心孩子的未来,他在周末去钓鱼,春天里去赏花,说明他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你会担心他将来会生活得不好吗?”

这个学校考取重点高中的人并不多,副校长说:“考不上高中没关系,可以上职业类的学校啊!将来照样可以走上社会,照样会有好的发展……”

讲得多好啊!这么多年来,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告和演讲听了很多,无非是怎样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习惯等。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有多少老师,有多少学校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看待呢?

在这个学校,学生们此前的礼貌习惯不好,两个副校长每天早晨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个进校门的学生问好,渐渐地,这种问候像火种一样在学生中间点燃,文明礼貌就这样播种、开花、结果了。

校长在做总结性发言时说,这个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建校初提出来的,经历几任校长一直沿袭到今天,以后将传承下去。他还介绍说,学校德育副校长曾经在大会堂接受过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接见,我们一个个发出了惊叹声。

“理念”这个词,我一直感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有什么样的理念,才会决定你有什么样的行动。

“要教会孩子做有生活情趣的人!”打道回府的时候,我反复在心底跟自己说。朋友茹皮肤白皙,俊眉修眼,典型的东方美女一个。可是,美中却有不足,她的小腿稍弯,走路略有些外八字。都说瑕不掩瑜,本来这点小小的缺憾,对于面容姣好、身材秀美的茹来说不算什么,可茹却常常因此而自卑。为了掩饰缺点,她放弃了许多时尚靓丽的衣衫,选择长裤长裙。不仅如此,由于这点小缺憾,茹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自信,总是怯生生的,让人忽略她的存在。

同样因为缺憾而郁郁寡欢的还有闺蜜丽君。丽君曾有一个深爱她的男友,既能挥洒浪漫,又洞晓凡尘世俗的生活,且工作稳定。这本是一个理想的伴侣,可丽君心下却总觉得不妥,原因是这位男士身材偏矮。丽君常常叹惜:要是他再高一点就完美了!可世上怎么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丽君的纠结和叹惜中,男友挥手远去,只留下后悔莫及的丽君。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很有舞蹈天赋,可是,她却有点轻微的跛脚,这使她很自卑,练习中总是心不在焉,她总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她的跛脚看。有时候,听到别人的笑声,她都认为那是在嘲笑自己。她甚至想要放弃。了解她的老师很快捕捉到了这一点,对她说:“你只要向人们展示你优美的舞姿和甜美的微笑就好了,这是你的优势,至于你的那点小缺憾,既然不能改变,不如就忘记它吧!”在老师的鼓励下,女孩尝试忘记自己的跛脚,只要站在舞台上,就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动听的舞曲中。终于,那一个个优美的舞蹈动作,脸上灿烂的微笑,为她赢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缺憾,如果你在意那些缺憾,那必将在缺憾里沦陷,迷失自我。可如果你不去和缺憾计较,甚至忘记它,努力去展示自己的美好,那你的未来也必将是精彩的!

情趣盎然话灯联

文/聂顺荣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元宵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之外,民间还流行一种灯联,即用红纸贴一副对联在彩灯之上,供人们赏玩。古往今来,不但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一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是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相传宋朝有一个读书人,自恃才高,元宵节之时,在彩灯上抒写了一句上联,令家人高挂大门之外,以求下联。联云:“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此联难度在于用了三个词牌名,又是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具体形象和动作。三年过去,彩灯换了好几种式样,却无人能够对出下联,这个读书人不免有些沾沾自喜,愈加睥睨一切。直至三年后的一个元宵节,一个姑娘经过门前,偶然抬头看到灯联,不假思索,即索来红纸,写出一联贴于彩灯右边。读书人观之大惊,只见姑娘对的是:“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读书人不得不放下架子,连忙向姑娘请教。姑娘一指脚下穿的红绣鞋,自我介绍道:“我本就姓虞。”读书人一拍额头,真是妙句天成。从此之后,读书人再不敢骄狂,潜心苦读,还与姑娘结为秦晋之好。因灯联而成就佳偶,想来自是一件浪漫的事。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着名“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皆为饱学之士,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上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天性聪颖,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元宵节欢庆场景跃然纸上。

相传,民国时期,有一年是闰八月之年,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俗称“两头春”。那一年某学社举办了一场元宵节灯联比赛,许多学子慕名前来,欲一试身手。内有一灯联引起了众人的注目,联为:“一岁二春又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上联简明扼要,数字用得自然,一时无人能够应对。不想在此看门的一个老者经过,向主办方索要纸笔。众人见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花甲老头,顿时哄然取笑,老者不理会众人,挥毫写道:“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旧时纪年用“甲子”,即以天干地支排列,周而复始。“花甲”为六十,“再周天”即六十一,自然是“重逢甲子”。此联一出,众人大为叹服,称为绝对。

在为数众多的民间元宵灯联故事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当数北宋时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恰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恰逢主考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得知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快婿。王安石巧妙地拿两处的联来应征,居然促成了他人生中的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这个故事中所提到的灯联的确算是佳联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