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情绪的散文

2022/12/17好文章

关于情绪的散文(精选12篇)

关系再好,也怕翻旧账

文/渡兰君

1

与身边的人闹别扭时,你最不想看到什么?答案:翻旧账。翻旧账就像是揭伤疤,让彼此难受,还后患无穷。无论关系多好,都经不起翻旧账。

我有个同事近来很困扰,习惯早睡早起的他,以往每天最少睡8个小时,最近每天却睡不到6个小时。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邻居一对夫妻吵架了。本以为只是偶然的事,没想到连着五天,一入夜就吵,没完没了。

同事被吵到睡不着,干脆躺着听吵架的内容,结果发现,八成的内容都是过去的琐事。比如鞋子没放回鞋柜里,结婚前生病没有照顾,谈恋爱时少送了一次生日礼物……

最后,我的同事无奈搬着折叠床来公司睡觉,还调侃到:“都说争吵总会有人搬走,为什么小两口争吵,搬走的却是我?”

他这次经历,就是遇到典型的翻旧账。旧账一翻,地覆天翻。最终只会闹得双方不快,既揭伤疤伤害自己,也把对方伤到,毫无益处。

古话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过错误。而我们最不希望的,就是被人翻旧账,或是翻别人的旧账。一个人如果一有情绪就翻旧账,那他的生活将是一片黑暗。因为习惯翻旧账的人,看不到美好。

2

有人做过一场实验:让两组人分别在日记上记录最近一周生气的事情;再引导他们分开看一些剧,一组看低沉负面的,一组看搞笑喜悦的;最后,再让他们回忆自己记录在日记上的事情。结果显示:当被试者心情愉悦时,那些让人生气的事情,看起来就变成了“小事一桩”;当被试者情绪糟糕时,看到再小的事情,也觉得糟糕透顶。

这个实验说明了,旧账本身只是回忆里的一桩事,只是在我们情绪糟糕的时候被唤醒,便觉得是一件天大的事。

真正可怕的不是旧账,而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像是一把火,连水都能煮沸了,何况是一页页的旧账呢?

发泄情绪是本能,管理情绪是本事。一个能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不会让情绪的火失控,更不会把旧账“点燃”。面对旧账,如果我们无法忘记,又担心在哪一天被“点燃”,索性就坦诚布公,说开它。

余生,做个感情里的聪明人,生活中的高情商,不要轻易翻旧账。假如一定有事情过不去,也不要在生气时提起,而是等心情平和,气氛融洽时,再交心地谈一谈。

这岂不是比翻旧账的结果更好吗?我们要的是过日子,不是彼此怄气。

3

人生是一条不断往前走的路。如果你一直盯着身上的伤疤,反而看不清脚下的路,一不小心,就摔了满身泥巴。最正确的做法是,为了未来的日子,专注现在的生活,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既然过去无法回去,索性在忽视中,让过去慢慢淡化。

人要对自己负责,不只是身体,还有情绪。今后,做一个心疼情绪、照顾情绪的人,用积极的心态过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让坏情绪作祟。

也要学会淡忘旧账,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轻易翻旧账。毕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支撑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不是让人痛苦的旧账,而是美好的记忆。

怀旧情绪

文/李瑞华

其实,不想去怀旧

其实,不想写这些怀旧的东西。

老是去回忆,就好像显得我的过去有多么沧桑似的;也好像显得我过去的生活有多么五彩缤纷似的;又好像显得我念念不忘某个旧人、某段旧情似的。其实,我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那个男人,和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一样,踏着岁月的足迹,从无忧的童年,经过青涩的少年,到躁动的青年,然后到平淡的中年,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青春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所谓的回忆了。

有人说,如果你开始喜欢怀旧,那么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了。

很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年轻时候是不具备怀旧资本的。只有经历和阅历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思维才有可能在岁月的催化下发酵,酿造出甘醇的美酒,发散出浓浓的馨香。

如果哪个人一直怀旧,说明他已经老了,这话大体没错。可随手翻开报纸,满满的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难道这个时代老了?这个社会老了?

怀旧情绪,几年之前不过是文人们的嘀嘀咕咕,可眼下弥漫了整个社会,似乎中国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毫无来由地想起过去的事情。

对于怀旧,你是否会认为这种情怀并不真实?

不知何时,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怀旧之人。骨子里的怀旧情绪,随着岁月的潮渐涨。那时的平淡甚至生活的艰辛,在今天看来也有它浅浅的温馨与美好。所以,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怀念那时的一草一木,那时的童年游戏,那时的露天电影,那时的夏夜星空,那时的红枣桑椹,那时的郊游野趣……

记忆是握住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比记忆更加私人化的了。即使是面对同一范畴的集体性回忆,也不会出现任何细节上的完全重合。

记忆是一种回归,是现代人对抗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的最好武器。

而怀旧,是把令人恐惧的时间空间化的一种方式。只有在这被凝固的时间中,人才能完成对死亡的永恒降临的暂时性躲避。在对自我生命的历史性回望中触摸一些“事情本来的样子”。

怀旧,同时也是将集体记忆转化为个人记忆的一种方式。这正如克尔凯廓尔的主张,现代性的主要活动是群体社会的漂移,生活日益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意味着个体的死亡。集体的理性告诉我们未来怎样怎样其实那是大可怀疑的。未来到底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那个过程中的痛苦和希望曾经怎样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经络中行走。

有些事情,是很难重复的。也许是不愿,也许是不必。只是偶尔会把它捧上心尖,细细体味。

在同事之间,也时常会有一些怀旧的话题。末了,终于还是让它仅仅成为谈资。因为不愿这怀旧的情绪充斥于我的文字。否则,它们可能会在我的文字中泛滥成殃。

我想,我该面对现实的生活。这才是最贴近的真实。我把怀旧的情绪尽量冲淡,但它依然会在每一天执拗地出现。这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所遇的人,所持的物,有很多原本就是和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在某一次让你在这一刻想起当时那一刻的情形。它不是一种浪漫的粉饰,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真实的感觉,只有自己深味。

让我们怀旧的,无不是已经远去的。怀旧,让心底的温暖会增一分,亦更加懂得何谓覆水难收,对于今朝的拥有,也会更加珍惜一分。

当你面对一位老人絮絮地唠叨往事时,不要投以诧异甚或厌恶的目光,请抱着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去聆听,去感受。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因为你还不懂。但是,多年以后,你应该会懂。

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美好的记忆需要珍藏;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心灵的伤痛需要抚慰;怀念过去,是因为很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刻骨的教训需要吸取;怀念过去,是因为要感恩生活的赐予,怀念过去,是因为要获得灵魂的重生……

“物质文明向来是朝前看的,而精神家园往往在走过的路上”,人类就是在物质的展望与精神的怀想里走到今天的。展望是虚幻的,怀想则真真切切,逝去的过程永远地留在幸福的心灵之中。

想起从前,天总是蓝幽幽的天,路总是走不尽的远……

秋风秋雨莫秋愁

文/霍雨佳

一阵秋风起,落叶四处飘,秋风似乎真的很无情。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枯藤,老树,昏鸦”,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悲秋”情绪。

“悲秋”是怎么回事?秋季的气候和物候为什么容易引发伤感呢?

不可否认,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和万物的凋零,并且联想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感叹;“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柳永在初秋的阵雨中感受到了一种凄苦之情;“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而《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当然,“悲秋”情绪的产生,也有一定客观的生理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大脑的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产生抑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的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如果是秋风秋雨的天气,日照几乎没有,那么“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而“褪黑激素”的增多,则会使人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人的心情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更容易萎靡不振。

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除了容易“秋燥”,人们也容易产生伤感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些均有助于“悲秋”情绪的产生。

如何走出“悲秋”情绪呢?

首先,多读一些主题积极向上、昂扬的文学作品,少看一些凄凉、感情缠绵、充满失意情绪的文学作品;同时,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愉悦自己的生活,从而在心里把秋天当作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美好季节,这样的话,“秋愁”也就难有立身之地了。

其次,用饮食和光线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会无精打采,意志力也相对薄弱,容易感染“悲秋”情绪;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有清肝解郁的作用。多吃莲藕、红枣、龙眼等,有助于养心安神;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最后,用积极工作或活动的方法,转移对“秋”的注意力。一旦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自然就能使人忘记许多忧伤和愁苦,包括“悲秋”情绪。而体育锻炼和外出游玩则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而倾诉和乐观幻想也很重要。向亲人好友倾吐心里话,有益于减轻心理压力。

三月的天空

文/田丽

你是否有那么一刻,想离开人群,离开俗务,离开一切,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什么也不想?

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某天,某个时辰,为了某个不为人知的理由,忽然就有了某种异样的情绪———苦闷,惆怅,失落,忧伤……种种超标的负面情绪的微粒,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堆积起来,形成一大团情绪的雾霾,笼罩在整个心空,使你艰于呼吸,倦于视听。这样的日子,多么希望天外有一阵沁人心脾的凉风,将这浓郁的一团一扫而尽,还心空一片净朗与澄明?

然而,很多时候,天外并没有这样的凉风。你在等待和焦虑中恍然明白:天还是那片天,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是自己的心,无端酝酿了这样一大团雾霾。所以,还得靠自己的力量把它驱散。

坐在阳台上,什么都不去想,任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心上;捧一杯清茶,独坐静室一隅,让一缕茶韵慢慢地浸润肺腑;读一本闲书,不关乎仕途,让淡淡的书香滋养落寞的心灵;吟一首古诗,不考虑实用,只与一颗活着的灵魂,展开一场隔世隔空的对话,聆听伊人彼时彼地的叹咏……或者干脆走出户外,走向辽阔的原野,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大声地唱歌,给耳边的一阵风;又或者,干脆找一个知心的朋友,不用宽慰,只求对方当一回忠实的听众,允许你无拘无束,无遮无拦,一吐胸中块垒,然后,轻点心智的鼠标,删除垃圾,修复心情,让心空春和景明?

静心思量,情绪中的污染指数过高,不外乎对名与利的计较,对得与失的忧患,对是与非的左右权衡,对恩与怨的矛盾纠结……转念一想,再大的名利,不过是物质世界中的一颗绿豆或者芝麻;回头来看,再重的得失,也只是浩瀚星空中的一粒尘埃;恩与怨终究是过眼云烟,是与非也不过执着一念。倘若把这些原本渺小的东西,看得太重太重,就很难留住一份美丽的心情。有人说,人生不如意处,常常十之八九。宽容地想想自身,至少已经拥有了如意处的十之一二。所以,提醒幸福,懂得满足,切切珍惜,常常感恩,用知足与乐观两缕清气,汇成一股和畅的惠风,驱散心中日久堆积而成的雾霾,让太阳照在心上,让心空一碧万顷!

看见吗?我的朋友!三月里的天空是这样的净朗与澄明,空气中悄悄地酝酿着春的讯息,田野里四处萌动着春的旋律。依旧年轻的你们,来得及好好的年轻;不再年轻的我们,来得及优雅的老去。一切都刚刚好,不偏也不倚!何不做春天里一缕煦暖的风,轻轻地拂动丝丝暖意,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何不做阳光下一抹盈盈的绿,美了自己,也美了脚下那片可爱的土地?

一片阳光

文/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误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归根说,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么?果真珍惜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说。没有人的感觉,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没有自然的美,质或神方面更无所谓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一切生活艺术的表现!这样说来,谁该鄙弃自己感觉上的小小旅行?为壮壮自己胆子,我们更该相信惟其人类有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于用播音的圆润口调说:我们既然无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盘古到今种种的艺术——无论是抽象的思想的艺术,或是具体的驾驭天然材料另创的非天然形象,——则对于艺术所由来的渊源,那点点人的感觉,人的情感智慧(通称人的情绪),又当如何地珍惜才算合理?

但是情绪的驰骋,显然不是诗或画或任何其他艺术建造的完成。这驰骋此刻虽占了自己生活的若干时间,却并不在空间里占任何一个小小位置!这个情形自己需完全明了。此刻它仅是一种无踪迹的流动,并无栖身的形体。它或含有各种或可捉摸的质素,但是好奇地探讨这个质素而具体要表现它的差事,无论其有无意义,除却本人外,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我此刻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换句话说,这好奇与兴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生活的活动。一种力量又迫着我来把握住这个活动,而设法表现它,这不易抑制的冲动,或即所谓艺术冲动也未可知!只记得冷静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会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的情绪上一片紊乱!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绪分划为有闲与实际的两种,而权其轻重,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我也只有情绪上的一片紊乱。

情绪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负面情绪也有正面价值

文/李中莹

人们对于“情绪”这个问题,常常有一些误区:

哭泣不是情绪。很多人把哭泣当作一种负面情绪。哭泣不是情绪,更不是负面情绪。一个人在悲伤时的确会哭泣,但是我们也见过喜极而泣、怒极而泣等情况。一个人在十分焦急、担心、激动、恐惧、感激,甚至当内心充满爱、祥和、满足、喜悦的时候,也会哭泣。既然什么情绪里都会有哭泣的现象,哭泣本身当然不是情绪。

“不开心”不是某种情绪,而是负面情绪的统称。很多人被问及有什么情绪时,会回答说:“不开心。”不开心不是情绪的一种,而是一些负面情绪的统称。世上所有的情绪可以被分为两类:“开心”与“不开心”。这不过显示人们过去很少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对自己内心究竟是怎么回事所知很少。

准确知晓情绪的种类,并不能帮我们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不少人认为: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天生就是多愁善感的。”

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既无从预防,又无法驱走——“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惆怅!”

虽然认为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但同时又要求别人把情绪抛掉——“不要把情绪带回家!”

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外界的人事物——“一见他那个模样我就生气!”

情绪有好坏之分:愉快、满足、安静就是好的;愤怒、悲哀、焦虑就是修养不够——“不准在客人面前这个样子!真丢脸!”

不好的情绪,只有这两个处理方法:不是忍在心里,就是爆发出来——“我有什么办法?不忍,难道发火?”

情绪控制人生——“最近没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还是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

事情与情绪牢不可分——“每次他这样我都生气,这十年我过得真辛苦!”

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先不说它们何以错误,想想如果上述信念正确的话,那等于说: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完全由外界事物所控制,而情绪衍生出行为,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些效果的累积决定了人生里的成就(或者没有成就)。如此,人生岂不总是处于被动、无奈之中?这样一来人如何才能突破困境、有所提升呢?

人生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极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给我们一些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找寻更好的方向,有一些甚至两者兼备。以下是常见的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

愤怒: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电影中的主角警告对方不要激怒他(否则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便是最好的例证。内心力量不足的人,他们往往需要生活在愤怒里,以维持更大的力量去面对人生。这当然不成,就像一个人在冬天里燃烧自己的腿去取暖,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大。世人最大的错误是企图运用愤怒带来的力量去改变外面的人事物,这不会成功,这样的人以为需要更大的力量,于是变得更愤怒。用愤怒带来的力量改变自己,才是突破的方向。

痛苦:痛苦可分为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但意义一样——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的方向。把手放在火上感觉痛苦,手会缩开一点,若仍感到痛苦便会继续缩开,直到痛苦消失为止。心理治疗大师罗伯特·麦克唐纳在教授处理感情关系问题的技巧时说:在有痛苦的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做出改变的人!

焦虑、紧张:焦虑、紧张也是指引我们找寻解决的方向——事情很重要,需要额外的专注和照顾;往往也指出已拥有的资料和能力不足够,需添加一些能力。焦虑、紧张常常跟本人对自己的身份和本人与系统的关系不清晰或者误解有关。

困难:很少有人注意到困难也是一份情绪感觉。它也是在指引方向。困难的意思是:以为需付出的代价比可收取的回报更大。只要清晰地量化需付出的和可收取的,便能马上改变这份感觉。

恐惧:恐惧的意思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恐惧指引我们去找出:认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恐惧是维持动物生存下去的第一重要工具,人活着不能也不应完全没有恐惧。有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真正的勇气是:虽然有恐惧,还能继续走下去。

失望:失望其实可分为两种——对人事物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对人事物的失望必然来自想控制它们的企图:无法如愿便失望了。对自己的失望来自不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法”这个技巧最好用。

悲伤:悲伤的意义是,从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们更珍惜自己仍然拥有的,包括记忆。“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亦给予力量。

惭愧、内疚、遗憾:它们的意思是,以为已经完结的事里尚有未完结的部分。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它们能转化成为力量去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

我的研究里,只有“妒忌”和“憎恨”尚未发现有什么正面价值和意义。这两种情绪的性质,都要把本人维持在自己无法提升,同时必须把对方拉下来的境界里。它们基本违背了“本人有足够能力去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信念。所以,我的建议是:小心不要让自己沾上这两种情绪。

有人说,妒忌可以使自己更奋发,超越对方。当自己有能力提升的时候,那份情绪应该是“不忿”较为正确,“妒忌”有无能为力的感觉。

陪儿子战高考

文/吴建

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三,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了,真的进入了倒计时。

儿子学的是文科,经常要背一些课文,看着他念念有词的样子,说实话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很是紧张。儿子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孩子,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在班级中总是遥遥领先,所以他对自己一直比较自信。为了不把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在他背书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去打扰他。但儿子还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故作轻松地说:“我都不紧张,你们担心什么?”这下,我和妻子焦躁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二人悄悄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决定”:要给儿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复习环境,不给他太多的心理负担。我还特别跟妻子强调:“和孩子交代事情,嘱咐可以,但别唠叨起来没完。”

以后我们极少提到“高考”二字,只是在平时注意收集和考试有关的信息和经验。每天上班时,我都会买上几份刊登有高考经验的报纸,然后将其中对儿子有借鉴作用的内容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讲给他听,讲多少看儿子的情绪。如果儿子情绪好,我会多介绍一点,否则会立即打住。在饮食上我们也没给儿子搞特殊化,我认为自家的伙食一直都不错,每顿饭都有荤有素,每天都有新鲜水果,营养搭配,假如刻意改变反而会给儿子敏感的心加压。

二模考试,儿子发挥得不好,有点闷闷不乐,开始对自己产生一些怀疑。看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不用问也知道考试没考好。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我觉得儿子的这种自我怀疑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我安慰他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高考只是对于你高中学习的一次检验,只要你真正努力了,不管结果怎样,爸妈都不会怪你,你自己也不应该觉得有什么遗憾。”说完就拉着他去吃晚饭,然后聊聊社会上的事,给儿子的坏心情“打了个岔”。后来每次碰到儿子做试卷不顺利的时候,我都告诉儿子,“从来都没有常胜的将军,偶尔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即使最后考砸了也没关系,无论你上什么学校,你都是我们最优秀的儿子!”这样的“语言疗法”对于儿子非常有效,儿子的心态一步步得到了放松。

为使儿子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考场,我有时吆喝儿子出去打球、散步。儿子上完晚自习回家后,也不像以前那样还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拼命复习了,而是打开电脑听着歌、看着动漫,悠然自在。这哪像要高考了,分明是在休闲。但我们从不阻止他,因为我们知道,儿子从早晨六点就到校学习,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去掉吃饭时间,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呢。每天经过高强度的学习,回家后如果还硬逼着他再复习到深更半夜,如是睡眠不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这就得不偿失了。

再过几天儿子就要走进高考战场了,我想对儿子说,爸爸相信你早就准备好了,高考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所要经历的一次考试而已。与高考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这场经历,经过即是获得。给自己一份挑战,树立一份信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

陪儿子应战高考,我们紧张并快乐着。

莫名的情绪

文/王奕雯

天空是灰的,带动了纤细的神经,莫名其妙的情绪涌了上来。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任由它溢满身体。

情绪开始膨胀,款款而来的雨使它悄悄溜走。雨声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奏出似有若无的歌曲。窗上盖了一层白纱,使天空朦胧得不像话儿,手情不自禁地扶上窗角,白纱的一角迅速融化,露出了灰蒙蒙的天空。莫名的情绪再次翻涌,神使鬼差般地拉开了窗子。银丝一般的雨点有条不紊的明抛暗洒,雨点落到脸上,冰凉凉的。

我不自觉地看向地面,微风飒飒。雨有节奏地滴落着,时不时地荡起一片涟漪,“细雨荷塘现,好风襟袖知。”雨渐渐小了,天空呈现出黏稠的色彩。莫名的情绪愈加强烈。窗外的草原本生机勃勃的绿色变得异常潮湿。“海棠不惜脂胭色,独立蒙蒙细雨间。”可惜这里并没有脂胭色,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柏杨树叶终于承受不住雨水的重量,低下了头,期待着雨水的摔落、迸溅,雨后的柏杨树叶更加葱翠。彩虹慢慢浮现,映得玻璃窗上出现了淡淡的七彩琉璃色。

枯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莫名地想起一句话:叶子的掉落不是因为树的不挽留,而是因为风的追求。

莫名的情绪,慢慢平复。

雨,没有休止符

文/夕泠

感觉天漏了,不然怎么会连日的雨,没有停止的时候?雨,难道没有休止符?

休止符在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乐谱中用来表达音乐停顿时间的长短”。那么也就是说这种停顿是暂时的,但是只要出现休止符也就意味着乐音的暂时消失。可如今的雨为何没有这样的休止符,可以让人有稍稍的喘息呢?猜想着雨没有休止符,是因为天堂里有太多满溢的泪水吧,一定要用一种宣泄来释放吧。

心情也越来越潮湿,每天穿过雨帘,做自己必须做的事,然后就是迎接安静的夜晚。夜色里的雨更为肆无忌惮,却让黑夜显得更为安静。白天的烦躁与深夜的安谧形成反差,时常觉得这种反差是种压力,这种压力丰富了梦的世界,以至于感到梦境是真实的,现实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白天做的每件事都似曾相识,仿佛只活在一个内容里,人就是这样重复着自己,这种重复仿佛与雨没有休止符有相同之处,是与生俱来的宿命。不同的是人生是在一个狭隘的圈内,而雨上天入地存在于一个无边的空间。

窗外的雨,注入每一片叶脉,每一寸泥土。疯狂地席卷着每一处风景,根本就来不及寻找休止符。窗内的情绪也如这一场雨,想发散于天地,也想寻找休止符。我以为如果雨真正找到休止符,那么河床将干涸,人如果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止符,那么灵魂就会不翼而飞。

近日,有好几个朋友来新浪看我,心情的起伏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只是心如雨一般潮湿起来,记起与朋友们写诗的日子,那飞快的思绪可是互不相让啊,仿佛是两军对垒,难分胜负,那是怎样金戈铁马式的生涯?豪放与婉约并存,小令与慢词互补,这一切都保存在记忆深处。因为红尘中俗事太多,写诗的兴致竟然淡薄了许多,感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情绪在剧烈的颠簸中,于是只想着把一些情绪隐藏起来,让其慢慢褪色,然后消失。情绪消磨在白天的繁忙中,却坦露在黑夜深处。

原来某种情绪也没有休止符,不然为何如此起伏?

这不是“梧桐更兼细雨”,这是“一蓑烟雨”。在柔软的心底,那雨是绵长的,没有休止符,那雨在记忆深处,没有可以掩盖的紫幕。“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如果要寻找暂时的休止符,应该在那小舟里,轻轻盖着的一个帆篷下,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笼,诗意的双眼,提携着从古而今的文字。

眼睛被雨水打湿的时候,看见灯笼圈着一行朴素的文字:“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中飘摇的灵魂终须回归天地,生又何求,死又何惧。

我和手风琴的对话

文/三峡刘星

每个人都有一件最心爱的乐器。而我只有一件乐器,既不是竹笛,更非钢琴,既非小提琴也不是唢呐,而是这一部小小的手风琴。

第一次熟悉这乐器还是青春勃发的年代。不远也不近,仿佛就在昨天。

手风琴的历史也很短,可是他的源头居然和我们的叫做“笙”的器乐有直接的关联,而当我们用生命的气息发出原始的歌声的时候,很难想象这个经过改良的乐器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轻轻用劲拉动折叠的风箱,所有的情绪便会在我手指的跳跃下,抒发我洋溢的乐章。而这不是我偏爱的理由,从本质上讲,即使没有任何的气流,我们同样可以用各种音乐的方式,让所有的情绪获得自由自在的释放。尽管手风琴便于携带,可是背负我的手风琴,这部陈旧的手风琴去到我希望抵达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我的一个最美妙的希望,尽管这种机会不多。

手风琴不像钢琴那样的大气、雄浑、激越和悠长。我的这部手风琴却只能是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一些人人都会唱的一些小调——这些平凡、单纯、熟悉的小曲从我的键盘上散发出来,总是我心情至极的时候:极度的昂奋和过度的悲哀。

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在大起大落的情绪中使用被岁月染上阴影乃至有些变调的乐器呢?我不知道。

这是一个春月的黄昏,借着明亮的月光,我背上我心爱的手风琴,走进空旷的院坝。这是一个空寂的操场上,两颗高大的桂花树和几只准备晚餐的小鸟成为我的听众。此刻已经是黄昏在燃烧最后的余烬,山的剪影正路出锋利的刀刃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郊外的山谷林间小道上散步,而静静垂钓的钓鱼者正在收获丰厚的收获,我漫不经心的拉起我心爱的手风琴。

不成旋律的声音,好像和周遭的精致不协调,注意,这仅仅是开初,因为不听使唤的手指总是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摸索我失去的位置。我不擅场歌唱,但是我却习惯用我理解的音符派遣、组合我的情绪。也许平凡、单调、粗笨的是我的旋律。所以,最好是在无人的空寂的地方,让这也许是噪音的音乐成为我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和两个挚友的对话:一个挚友是自己的心灵,一个则是寂寥的空谷。

笨拙的手风琴和灵巧的手(不好意思,感谢上苍。我的手指关节很长,挽起“兰花指”的形状比起女人的手更青葱一般,在网络时代这只手便派上大用场,所以更多的时候是抚摸电脑的键盘了),折叠的风箱和珍藏的情绪,总是任由手风琴的歌声传递极度的情绪:高昂的旗帜在心头飘扬,悲戚的乌云在心谷回荡,抒情的田野飘荡心田的自由,而重复反复的节拍,让所有的歌词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奈。

当手风琴展开那些折叠的风页的时候,我总想高歌一曲。是的,键盘和着心的节拍高低起伏,一层层仿佛卷起的大海的巨浪,或者一阵阵掠过的松涛的风浪,粼粼的波光在青春的脸上荡漾,阵丝丝的心雨滋润在早春二月的远方……

大海开始和礁石对唱了,我仿佛看见飓风和海啸的画面,一切都是那样的暴戾、鲁莽、充满了力量,像天的末日;曲调一转,我更愿意倾听山涧开始和小鸟配乐的音乐,犹如春水在幽谷里流淌,小鸟在刚刚绽放的枝头婉转,然后,夜晚来临,我更是静静的回味《春江花月夜》的那种宁静之中不宁静的心绪。

我不是音乐家,也不是器乐演奏家,唯一值得我自豪的是我的家族出了一个女高音音乐家刘淑芳。我的演奏是那种不入流的水准,没有师傅,自学而已。不过我还在跃跃欲试,期待退休之后“院坝乐队”去当一名自娱自乐的器乐手。如今我的曲谱总是和民歌有关,而民歌又总是和爱情关联。当然爱情成为音乐的主旋律,这正是音乐和爱情最大的结合点。是的,爱情在歌声里诞生瑰丽神往的童话了,心声唱出了翅膀,这翅膀在理想的天堂般的世界传扬。尽管爱情的歌从来不缺少歌唱者,可是演唱的伤心曲调总是满含着失落的期待和美好的凄凉。此刻,所有的歌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唱,唱给什么人!

在这些普通的重复的间或按错键盘发出的不协和音都是一种快乐。简单的快乐,总是不经意的出现,仿佛是应正我的灵感,这虚无缥缈,又几乎唾手可得的,在我抚摸的下自然的流泻。我们从来不缺乏创造和发泄的元素,我们只是缺少足够我们施展的这样的舞台。

我找到了给自己的借口,像抚摸少女的手,游走在涌现情感沸腾的触点,又像摩挲母亲的手,再一次感受生命的本源,更如怜爱儿童的胖嘟嘟的手,在轻轻的触摸里传递生命的那种自然。

心花怒放的手风琴啊,得心应手的手风琴哦……在手风琴悠扬的歌声里,我的心纵横在山谷与草原,河流和大海,田野和天穹,历史和现实……

在这个春夜的月光下,我的陶醉无人知晓。

诗人与诗

文/王霁良

工业社会化到来之后,文化正处在与传统断裂的过渡时期,文学艺术渐渐变成鸡肋,文学艺术本身的市场化、包装化、平庸化渐成主流。有点文化基础的人都在写诗了,中国的诗人一下多出五、六千万,水平又参差不齐。虽说诗无定法,但真要往好处写,承认诗歌是一门艺术,一辈子想写出三两首像样的东西来,就必须在诗艺上有所磨砺。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首先要看到生活和艺术是两码事,诗与诗人的情感生活、个人心绪没什么关系,个人的情绪只有转化为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作品。当然,诗歌也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光去抒发琐碎的并无诗意的东西。诗写作首先是一种快乐,一种欣赏自然万物并融化其中的快乐,在诗歌中达成自我消融,摆脱情绪、摆脱自身狭隘的视角、节制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超越纯粹的认知去保存一个自然的世界,诗才会从本体上有所突破。里尔克主张诗人必须像臣仆一样去朝拜“物”,把“物”提升到一个必要的高度,对“物”,诗人唯一的任务就是接近、观察、模仿。当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冷静下来才有好诗,情绪都是杀诗美的。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当代女诗人玛丽·奥利弗这样看待诗写作:“我只是削尖了我的铅笔等待着。如果我们能依靠我们的想象行事,我们就不需要完全依赖于经验……这是我们突破自我生存限制的唯一途径。”我只是削尖了我的铅笔等待着,等待着,而不是让诗堕落成为一种技术。

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诗表达的是什么,而在于诗正在说着,诗歌的语言也仅仅为它的言说本身而存在。一首好诗应该有必需的距离感,过于直接地、无节制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是肤浅的,诗歌并不需如此,不需要依赖诗人日常生活的情绪的渲染,更不需要诗人冒充导师对社会问题指手画脚。“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艺术只有在这种非个人化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科学的境地(艾略特语)。”艾略特《荒原》之所以会写成那样的作品,与诗人遵循思想感性化的创作原则有很大关系,在诗人看来世界和我并不总是清晰的,更多时候是混乱而难以理解,跟着感觉走得来的《荒原》,过后很多连诗人自己也不能把握写时的那种感觉了。《荒原》语言服从于内容,没有什么说教,看不出诗人公开站出来谴责什么、评价什么。创作中只注重主观自我表现,标榜自我,处处表现诗人自我存在的作品,都难以称得上上乘之作。问题在于这些人认为“感受在诗歌中决定了一切。而一切的诗歌语言在我看来就是身体语言的延续。诗歌要替主人说话,说出作为个人的独特的认识(马知遥《文化转型期的山东”70后“诗群》)”;认为“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诗人具体感情的具体表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和倾向性(吕周聚《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分化与转型》)”。这类的诗歌观点无疑助长了国内诗坛滥情主义的泛滥。

另外要说的是,诗品与人品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当今社会许多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虚假得要命,几乎人人戴着一付面具,人的情感已经成为最不靠谱的东西,畸形的自恋式的私人化写作根本不是一个写诗的出路。

夜色中任情绪游走

文/姚瑶

独自步行横贯婴城东西,夜幕下,树影婆娑,露出点点灯光。行走在街上,看着盛世的辉煌,心里百感交集。活着的人,依旧贪婪。不顾一切的追求,现实也好、空虚也罢的金钱与利益。逝去的人们,时代如此的好,生活如此的富裕,你们却看不到、也享受不到了。活着的人们,依旧忘记亲情、忘记友情,经常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陷入万恶不赦之中。  

逝去的亲人,活着的人是那么的想念你们,那么的怀念与你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我不知道你们的世界是不是也幸福,也不知道你们可否还怀念着生者。也或者是喝了孟婆的汤,忘记了这一世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伤心欲绝,顾不得路人怎么看,我只顾嘴里唠唠叨叨着,诉说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那些一路陪伴我走过的日子,历历在目,而如今都成了美好回忆。我把回忆一件件的拿出来抚摸,温暖如初,更添了醇香无比,回忆里的故事个个都是今生绝版,珍贵极了。我小心得拿捏,只怕伤着一点皮毛。亲人的爱是此生的缘分,来世的约定,不敢马虎。在岁月的深处,挖一个坑,用牛皮纸抱住那些亲情浓浓的故事,埋下,只待如今日的夜,打开细细的品读,即使在冰天雪地,即使数九严寒,回忆亦如春天的阳光般温暖。穿越夜色,独醉在街灯里,念着亲人,心中隐隐作痛,泪水兀自顺着脸颊滑下,被零下的温度冻住,伸手轻轻掰掉脸上泪水做的冰挂,痛的我迷离的眼神、游离的灵魂顷刻回到现实。街灯很美,街灯下路边的绿化带干净整洁,耐寒的植物披着雪,在街灯照耀下,变得色彩丰富,妖艳起来,定是想与元宵节的花灯媲美。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经济发达、粮食丰收,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祝福,在挂满中国红的城市上空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