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过日子

作者: 王德亭2020/01/06现代散文

家里有一块菜板,因着岁月的打磨,中间已凹出了一个湾,让人想起“弯刀对着瓢切菜”那句俗话。找木工修理一下,这事儿爱人已跟我酝酿了有些日子。国庆长假最末一天是逢三排八的广饶大集,爱人说去趟广饶吧,说不定有卖案板的,说不定人家带着工具呢。

广饶县城已今非昔比,辛(店)河(口)路带动了县城的发展,孙武路两侧高楼成林,俨然一新城矣。集街也由过去窄窄巴巴的破马路,变成了“宽大广”的柏油路。向人打听,才知道广饶“赶会”(多少年前我们这里秋种结束后也赶会——全称“物资交流会”,让累了一季的农人进城稍得放松一下。可是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赶会销声匿迹了),广饶赶会从上一集起到今集止,我们今天赶了一个尾巴。向人打听卖案板的所在,说往常一日集中在东北角,好找。赶会不知给撵到哪里去了。打听了几个人,好歹在一个院落一角找到了木货市。卖案板的有三家,但像商量好了似的,价钱让人咂舌,还不肯让讨价还价。“一块板”的柳木案板,40X60大小的,少下70块钱免谈,真是老母鸡下蛋——确实(缺食)。但与我们用的合成的菜板相比,高低还是立判的。虽然我们是为了修菜板而来,还是禁不住诱惑,一张“老人头”买了一块新的。

我们曾有一只簸箕,因为亲友讨要,送了出去。后来生活中的不便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幼稚:住上楼房,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说声“拜拜”,比如爱人很喜欢到加工点加工煎饼食用,买来的杂粮总难免夹杂草或砂子需要簸净。住在楼上,借簸箕也成了难题。难怪我们看到一只簸箕一见如故,合集上只看到一只簸箕,70元居然买了。

我们跟一位卖案板、也售撑凳的李姓老人约定,待到六天后的白兔丘集找他修菜板。一周的时间眨眼就过。到了集日,我电话跟他约好,我们去集上找他。你说为了一快菜板跑几十里路,这趟腿跑得值不值?要我说,有很多东西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我们在大集上找到了老人。他说,你们赶集去吧,等你们回来,保证你们一个满意。

我们去菜市场逛了一遭儿,回来时,见他正推动刨子将菜板找平。菜板支在车盘上,他在推动刨子,推一推,车身晃一晃,推一推,车身晃一晃。我连忙去帮他。老人已八十挂零,做了一辈子木工。他说现在快做不动了,年轻人没人愿意弄这个。——不是人心不古,他的担忧让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很多珍贵的东西正在失去,而我们却很麻木,麻木的不仅仅是感官,还有心灵。

过日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从“小不求人”的立场出发,工具的置备应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二十多年前,为了买到一只簸箩,我们曾骑车跑四十多里路赶广饶集,带着一只簸箩、一节橡皮水管回来,像得胜还朝。将东西带到家中,不知什么叫累——那时还年小,累来得快褪得也快。二十多年后,我们有了代步工具,跑几十里路赶个集,那累,与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月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将我们的两鬓染白。而今,农民的手工制作的工具看涨,一只簸箩居然要200元,还不准还价——可恨我忘了当年那只簸箩的价钱,要不,一比,一定又是一朵奇葩。而我偏偏喜欢这些带“农字号”的工具,着魔似的喜欢——用脱过粒的高粱穗子缚的炊帚刷锅,高粱莛秆编的盖垫摆水饺,葫芦切半的瓢子舀水或挖面。你该不觉得可气吧?

我建议爱人为案板剪彩——“改善改善生活”。她最明白我喜欢吃水饺,两块案板正好派上用场,一块圈面擀皮儿,一块切肉剁馅子。我吃上了水饺,味道嘛,那还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