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回忆里有芬芳

作者: 刘干2020/01/06现代散文

上世纪70年代,我读小学时,随父母居住在湖畔一个很小的生产队。该队29户151口人,住房是清一色的低矮土墙草屋,难见一砖半瓦。印象中,我家三间低矮的草房,一到刮风下雨,便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成为父母的心病。

那时我家七口人五个孩子,靠父母和哥哥三人在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养家糊口。因吃闲饭的多,劳动力少,是队里挂上号的透支户,生活比较艰难。

每次队里年终开会,会计公布透支户名单时,父亲总是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一股劲地猛抽烟。一年拼死拼活干农活,风里来雨里去,结果还透支欠队里钱。父亲心中难过,社员心里也不好受。因为你欠了队里钱,也就等于欠了大家的钱。生产队这口“锅”不就是大家的嘛,你往锅里掺水,大家碗里也就稀薄了。

为保证透支户的基本生活,每年的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生产队照样分配给透支户,但欠账要转入下年还,凭工分折抵。本来粮食就填不饱肚子,再打折扣,像我家这样的透支户等于是雪上加霜。

因连年透支,家父成生产队出了名的“负翁”,精神几经崩溃。队里和哥哥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而哥哥仍光棍一条。为给哥哥攒钱讨老婆,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正当父母和社员为生活愁眉不展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的春风很快吹到了农村,吹散了父母及全队社员心中多年的阴霾,大家兴奋不已。

刚过完年,会计就迫不及待地带领几个识字的社员,便开始丈量生产队土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叫“大包干”。 “大包干”当年,虽然我家粮食收成不高,但多少总归是自己的,起码解决了一家人吃饭问题,不再受“透支”困扰。父亲是种地能手,爱琢磨,他从责任田挖了几块土,用塑料袋包裹着,步行10多公里到县农科所找熟人化验,看土壤缺什么元素。化验后,他带回几袋农科所推荐的微生物复合肥。贫瘠的土地到了咱家,被父亲喂养的厚实健硕,茂盛的庄稼带着家人的体温,聚着家人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

“大包干”第二年,我家粮食总产量破天荒地达到1.5万斤,比第一年翻了两倍多。又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努力。家境大变样,哥哥结婚生子,余粮堆满仓,存款滚着涨,三间破落的草房不见了,住上自建的两层小洋楼。村里光伏发电,村道硬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种生活过去对农民来讲只是遥远的梦想,但90年代末在我家乡已变为现实。

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各种农机具进了农家,不仅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还空出时间让更多的人进城务工、经商,赚钱增加收入。2000年春天,我家凭借多年的积蓄,率先在县城购买了三室一厅商品房,全家搬到了县城居住。农忙时回村劳作,农闲时在城里开办农家乐土菜馆,过上城市快节奏、有情调的生活,还不断有收入进账,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历史风云,世事沧桑,再看我家今天的生活,有车有房有店铺,早已过上小康生活,再也不用为吃粮穿衣发愁了,全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