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 正文

崂山画瀑

作者: 管用和2020/09/04经典散文

对于瀑布,我自幼爱之。因我从小爱画,在那些古画上,早已观赏到瀑布的形态和气韵了。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更加丰富了我对飞瀑的想象。由于爱画,曾得一乡村老先生的指点,曰:画瀑法有多种,除了飞流直下者外,还有“之字”、“人字”、乃至“众字”形的。于是乎还没有见到过瀑布的我,也居然手绘过几幅飞瀑的水墨丹青。

这次有机会到了青岛,一打听,附近的崂山有两个驰名的瀑布,一个叫潮音瀑,较远;另一个叫龙潭瀑,较近。我自然喜溢于怀。大凡到崂山去的人,都想看看太清宫,见见崂山的道士和变化为红衣女子绛雪的耐冬花。这大抵是知道《聊斋》里的故事的缘故。我却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瀑布。于是,便决定先看较近的龙潭瀑,匆匆地乘了公共汽车,直奔崂山。

崂山在青岛市区东部,山濒海,海连山,是个“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的胜地,十分雄奇壮阔,素有“泰山虽云高,不及东海崂”之说。

我坐在车窗临海的一面,难得看山,就一心看海。海中不见大船,只有少数小舟,静静地滑动着。几个翠玉似的小岛,寂寞地嵌在蓝玉一般的海水之中,给人以空旷、洁净、悠远、安宁之感。约莫行了一个小时,才到达登山之处。

我因特意前来观瀑,便拣离龙潭瀑近的八水河进山,拾级而上。其时正值炎夏,烈日朗照,自然是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绕过几道弯儿,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山谷。由于山的高峻险陡,使谷显得很深很深。放眼望去,青峰鵠立,远山如黛,翠崖高撑,深壑凝碧。随处有野花点色,阳光濡彩,果然分外幽寂、清静。

整个山谷,是个石头的世界,怪石嶙嶙,奇岩累累,似人似猿,似塔似堡,如卧牛驻足,如走马腾空,难以──名状。再看那岩石的褶皱,横的、斜的、竖的、弯的,还有挤得毫无规律地凑合在一块的,真可说是乱七八糟,但整个形体又是如此统一、和谐、协调。

急于观瀑,不敢贪看山色,径自举步向上。愈登高愈觉得静谷空阔,幽壑深邃。极目远望,一直能看到它的尽头了。回首来处,谷口已被两山封锁,整个山谷恰似一个船形。

瀑布在哪儿?我的双眼急切地四处搜寻。发现远在“船”的尖头,横亘着一个马鞍形的绝壁。绝壁下聚满了黑点似的人,我断定那儿便是瀑布了。可是,为什么既不见“飞流直下”,也不见“之字”、“人字”、“众字”呢?我有些疑惑了。再仔细看去,在那绝壁的阴影里,似乎有一线银光飘闪。哦,我不禁哑然失笑——自己离那儿还远着哩。

又足足走了两里来地,才到绝壁之下。我立足巨石之上,仰颈而视。嘿!这才赏识到飞瀑壮美的形态和神妙的气韵了。阳光中的飞瀑,真有点儿像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所描写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龙潭瀑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瀑布,既非飞流直下,也不是老先生所云瀑布画法中概括的那样儿。看:从马鞍形绝壁的凹处,冒出一股不太粗的流水,大约泻到绝壁三分之二的地方,便撞在光滑的岩石之上分散开来,最后滑落于潭里,声喧乱石之中。

原来,这个岩壁像弥勒佛的胸和肚,上面微挺,而胸窝下凹,再下肚子又鼓了出来。这样,就使得整个瀑布成了如此形状:上面一段长长的腾空离壁,下面落在岩肚之上,流泻成鱼鳞般的细浪,愈展愈开,恰如孔雀开屏一样。如果从上至下统而观之,则很像一根倒悬着的麦穗──上面细长的流水是麦杆,下面鳞状散开的细浪则像结着许多麦粒的穗子。于是,我根据自己细致观察所掌握的形象,作了一幅速写画。

当场的游人看了,都说我画得很像。有的人甚至说画比摄影省事得多,不必冲洗放大,又快又好。我实在是高兴,竟沾沾自喜起来。不由得想到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名言,感到自己今日来得值得──不来龙潭,焉得此画啊!于是乎我倒怀疑古画中那些大同小异的“一字”、“人字”、“之字”、“众字”等瀑都是些因袭之作,或者按照所谓“瀑布画法”如法炮制的。不是吗?这自然界的景致千变万化,千差万别,难道是几种画法能概括得了的么?

然而,当我游罢崂山,回到青岛的住所,将速写画给一位同房者看时,他却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说得我目瞪口呆。

我疑惑自己的画技不佳,又重作了一幅,将那散开如穗子的部分改了,改为一线直下。再看,像倒像是个瀑布,可又与龙潭瀑的实况不一样了。为什么在龙潭画瀑时,当场的人看了我的画都说像,而现在不在场者看了则说不像呢?

我长久地琢磨这个问题:是我太拘泥于现实生活呢,还是依那“瀑布画法”所作的画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形态呢?是画者与观画者都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见其逼真呢,还是艺术家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已有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观念来作画,才能相得益彰呢?那泻入大大小小石头之中的龙潭飞瀑,不断地在我的头脑里划出一个又一个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