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 正文

筒车记忆

作者: 黄柏桂2021/03/28经典散文

孩提时的宜水两岸,有如伊甸园般美不胜收,记忆中湾村前每日咿咿呀呀不停转悠的筒车,也便成了这伊甸园的精灵。

老家洋泉大河湾其实根本没有大河,只有宜水潺潺绕宅而过。相邻村子的农田由于地势低矮,均能在小河上塞堰引水直灌,唯独我们小湾村这片不足二十亩的稻田高高挂在河岸上,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河水在田垅下汩汩流过,而稻田却缺水严重,十年九旱。

不知祖辈们从哪一代开始便在河边架起了两架筒车,将河水从河床提到河岸的田垅、灌溉稻田、滋润万物,让小湾村十来户人丁度过饥荒,延续生命。

有记忆时父亲便告诉我筒车这东西是鲁班发明的,父亲这话我一直无从考究。

父亲一介农夫,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腰臂上均能见到块块肌肉。

父亲农时在田里地头劳作,闲时常在宜水里撒网捕鱼,凭着小河过着亦农亦渔的日子,扛起养活一家几口人的担子。

父亲既不是铁匠又不是木工,由于天资聪明,每凡开春湾里制作筒车,他既是设计者又是娴熟的操作工。

一架筒车的寿命最长就是一周年,经过大半年的劳作后,旧筒车便基本骨肉分离散了架,而新筒车必须赶在春夏之交制作就绪,以便夏旱时能引水灌田。

其时宜水尚是一条原生态的小河,从莽莽大山中流淌出来,蜿蜒曲折如一条长长的玉带,遇滩涂便跳跃着如雪般的浪花,经平川便留下泓泓沚水,河的两岸傍水处是清洁的白沙和大小不等鹅卵石。沿岸是两条漫无尽头的茂密水草和葱茏岸柳。

筒车的制作场就设在宜水河岸傍水处的滩涂上,人们头顶蓝天,脚踩沙石,幕天席地,场面壮阔。

一架筒车有上百个竹木部件,各式部件按顺序摆成满满一个河滩,每个部件都有好听和好记的名字:如神桩、雷公、答子、筒管、车边竹、箭杆、龙篾、塞子、车尖、天笕、长笕等等。

开工时由一位长者执斧,把一只活公鸡的头一斧砍断,鞭炮一放,香纸一烧,酒杯一泼,叫声“开工大吉”,于是十来个壮汉便手持各种工具咣咣当当地干起活来。

整个制作完全有条不紊地按程序推进,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先装哪里,后装哪里都有讲究。经过大家起早贪黑地劳作,七八天工夫这筒车的制作便大功告成。

借着小河的潺潺水流,筒车做成后便转悠起来,唱着咿咿呀呀悠扬动听的歌,满满当当一个竹筒接着一个竹筒的河水从轮盘顶处连绵不断地倾泻下来,装入天笕,再从天笕注入长笕,引入水渠,最后流进稻田。

清晨,太阳出来,转悠的筒车从河里撩泼上来的水珠撒落在阳光里,看不清那无数的缕缕虹霞,南风吹来阵阵水珠的清香,伴着潺潺的水流声和筒车咿咿呀呀的歌唱声,使人如醉如痴,心驰神往。

每逢久旱无雨,宜水的水流便小了许多,加上上游层层筑堰引水,小河便成了涓涓细流。

没有水流的推动筒车便转得极慢,每转一圈都会发出一串串沉闷的吱嘎声,最终会停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时候,人们便会在河床里塞堰引水导流,以推动筒车恢复工作。

此刻,我们这群光着屁股的玩伴们便也自觉地加入了塞堰大军。

大人们在河床中用大小石头垒成的石堰密实度极差,水流透过石缝筛米似的直往下漏,小孩们便帮着大人们搬来草皮和泥巴堵塞石头之间的缝隙,直到把水流全部引到筒车的轮盘底下,推动筒车恢复如常的转动。

炎炎夏日是稻田的需水高峰,玩伴们走过田边,仿佛能听到禾苗抽穗拔节的吱吱喝水声。

知了在岸柳上长鸣,酷热难耐的小伙伴们便光着屁股来到河边。记得有一次,玩伴们趁大人不在便搬来一坨泥巴堵在筒车的木笕里,让筒车舀上来的笕水又从木笕里洒回河床,那景致就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在太阳底下放起五颜六色的光芒,好看极了。

赶来放水的大人们一眼就发现了我们的机关,便飞身操起竹条追赶过来,来不及逃脱的玩伴身上便有竹条阵阵落下,无情的竹条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条条痕迹,虽说竹条伤皮不伤骨,然而它却不仅让我们饱尝了皮肉之苦,而且更让我们深深体味到父辈们“野田禾稻半枯焦”的心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