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过冬至

作者: 倪邦瑞2023/04/07现代散文

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地教书,母亲则在当地一家工厂做工,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兄妹四人,日子过得清贫而温暖。家乡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过冬至。据《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我们家过冬至既节俭又隆重,大体有吃南瓜粑粑、冬至面和祭祖三项活动。记得每年春天,母亲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种上南瓜。南瓜成熟时,母亲挑出两三个大个头的储藏起来。南瓜经过漫长搁置,瓜皮逐渐由青变黄变硬,拍起来咚咚响。冬至那一天,母亲事前把菜刀磨锋利,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削除坚硬的瓜皮,掏出瓜瓤和瓜子。母亲做南瓜粑粑是从外婆那里学来的,祖传的手艺,堪称一绝,左邻右舍都望尘莫及。其实,绝活不一定就复杂,或许只在某一关节点上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每当这时,我们兄妹都围绕在母亲身旁,看她将削了皮的南瓜煮熟后捣烂成泥状,再加入葱蒜末、精盐和糯米粉拌匀,日子好一点时还加上猪肉或牛肉末,做成直径五六厘米长的饼,然后放入烧得直冒青烟的油锅里煎,等到两面呈金黄色,便可以盛起来食用。母亲做的南瓜粑粑,细软可口、香甜味美,尝一口终生难忘。

冬至这一天,是母亲最忙也是最高兴的一天。她煎的头一锅南瓜粑粑,总是先送给外公外婆,让老人第一时间尝鲜。外公喜欢用南瓜粑粑下酒,一边吃一边说:"嗯,像***做的那个味儿……"我们兄妹送完这一锅,又去送下一锅,七大姑八大姨一个不能少,最后才轮到我们自己享用。晚上,母亲在堂屋的方桌上摆上南瓜粑粑和鸡、鱼、肉,点亮蜡烛让我们祭祖,祈福风调雨顺,传承家风家教。祭拜之后,便开始吃南瓜粑粑和面条。"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意思是说过了冬至,夜短日长,时不我待,要懂得珍惜大好时光。对于冬至吃南瓜粑粑,《北墅抱瓮录》中云:"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少水缓火,蒸令极熟,味甘腻,且极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南瓜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通过活化补体等途径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功能。古人把握冬至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关键时刻,注重冬令进补养生,这大概就是家乡冬至吃南瓜粑粑的风俗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上大学至今,一转眼,我已离开家乡20多年了,每年冬至,我总要回味母亲做的香甜的南瓜粑粑和可口的面条,忘不了那虔诚而又吉祥的祭拜场面,尤其是绽放在母亲脸上那慈祥幸福的笑容。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兄妹都相继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父亲去世后,已经退休的母亲和几位空巢老姊妹们,加入了社区志愿者服务行列,除了正常的志愿活动外,冬至这一天,她们以母亲为主首创"南瓜粑粑送亲人"活动,自费做南瓜粑粑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家庭,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被许多媒体广泛宣传,引起了多方面关注。母亲常用一个很时髦的词语说:"这叫‘分享’吧!"我想,南瓜粑粑虽小,可母亲她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纯洁而真诚的乡情。

多想再尝尝母亲做的南瓜粑粑,多想再重温装满母亲笑容的冬至节,因为,那是我难忘的乡恋,那是我藏在心底的无法释怀的乡情。

几年前的一个冬至,母亲千里迢迢赶到都市,说这么多年没有和我们在一起过冬至,很是遗憾。她像师傅带徒弟似的,将做南瓜粑粑、下冬至面等"真经"传给我的妻子,并一再叮嘱,无论走多远,也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好传统不能丢,老祖宗开创的好门风不能忘。我懂母亲的心思,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时令转换的习俗,更是让我们子孙后代领略爱生活、懂得生活的无限风光。

数九天,冬至情。也许若干年后,妻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母亲的传帮带,到那时,相信女儿做的南瓜粑粑一定更美味,下的冬至面一定更绵长,那烙印着母亲味道的永远铭刻在心灵深处、流淌在血液里的幸福的"香"愁,也一定记得更牢,拴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