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优秀散文 > 正文

梦想花开

作者: 杨海标2023/05/12优秀散文

听说大寨村变化很大,趁着农历六月初六村里举办"晒衣节",我决定去看看。

大寨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龙脊景区中的一个行政村。

一走进大寨村,人就被四周的山峰团团围住了,闯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仿若千层天梯,直抵天际。那梯田,似一圈圈年轮,使人想起那筚路蓝缕开山造地的岁月,瑶族先民惊天动地的呐喊。这些用血和汗开垦、垒砌的梯田,如丝似带,仿若流动的音符,在大山间奔跃起舞,它气势恢宏,磅礴壮观,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我忍不住用手去触摸这带着体温的泥土,我深信,这泥土是有灵魂的,它见证了大寨村的坎坷历史,也载着大寨人的梦想与希望。

大寨村全是"红瑶",它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瑶家住在大山里,终年云沉雾重,为了驱赶雾霾寒气,给生活增添亮色,所以他们十分崇尚红色,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又因女性喜欢穿红色刺绣服装,"红瑶"因此而得名。

"六月六,晒红绿".每到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红瑶同胞将一年四季所穿的衣裳都拿出来晾晒,意在杀毒、灭菌、去霉,图个吉祥好运。近年来,随着大寨村旅游业的飞跃发展,在村委会的组织带领下,"六月六"被精心打造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隆重节日,并命名为"晒衣节".此时,在被梯田拥抱、被水光映照、被云影拂弄的吊脚木楼林立的村巷里,涌荡着潮水般的人流,有操汉语的,有说外语的,京腔粤调,吴侬软语,云集了语言各异、肤色有别的天下来宾。抬头望去,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晒排上整齐地晒满了一排排色彩鲜红绚丽的红瑶刺绣服装,犹如一道道夺目的彩虹,把寨子点染成"红衣晒红半边天"的别样风景。

大寨村一带,因为四周高山环拥,地形像个巨大的天坑,又曾出产过金子,过去取名为金坑。然而金坑的群众没有因金子而发财致富,却因为交通闭塞,山高水冷,没有产业,成了龙胜县有名的特困片区。当年这里大多数人吃饭靠国家救济,住的大都是东歪西倒、盖木皮或茅草的木屋。更为艰辛的是,买农药化肥,买日常用品,都要跋山涉水50多里山路到镇政府所在地的和平街,一天来回两头黑。因为贫穷,因为偏远,整个村没有几个小孩能读上初中。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那时村民因为没有文化和技术,外出打工都是干重活、苦活、脏活,每每谈到这些往事,村支书潘宝玉神情动容,心情显得格外沉重酸楚,迷离的双眼涤荡着一层湿厚的云雾。

大寨村发生根本变化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一年,群众盼望多年的公路在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下,终于在挖掘机轰隆隆的推进中修通了。当这条在山中千转百回的公路与外界联通后,最先到来的是一批摄影师和记者,他们把这里的梯田风光和民族风情拍摄下来,在书报上刊出,在电视上播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寨梯田才被外界所发现,人们惊叹原来山里这么美:每一片梯田都是诗与画的组合,每一道民风都是独具特色的风景……越来越多的人呼朋引伴成群结对,不辞遥远纷至沓来,为的是来看那举世无双的梯田,看那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和风情,品尝那韵味独特的水酒、竹筒饭,呼吸那醉人的新鲜空气。

当山外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涌来,世居山里的瑶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耕种并靠它吃饭的梯田这么迷人,这么有价值;他们平常穿的刺绣红衣被视作艺术珍品,频频在各大报刊上亮相;他们饲养的土鸡、土鸭,园里侍弄的菜蔬,溪间捕捞的鱼虾,都被游客奉为上品。原来这些年,他们一直痴守着的这个金坑真的变成了"金坑",为他们带来了滚滚的客源、财源。

县乡扶贫工作队如及时雨带着扶贫政策来了,他们与村干部和群众谈打算,做规划,作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路子,把旅游扶贫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来抓。群众也很快意识到,没有梯田的魅力,就不可能有游客慕名而至,脱贫致富也就无从谈起。在经过认真讨论和筹备后,2003年5月,大寨金坑梯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村委与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发景区协议:村民负责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以梯田资源进行入股,旅游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的7%返还给村民,作为入股分红,即实行"公司+农户+旅游"模式。梯田景观得到了保障,村民既有稻谷收获,又有旅游股份,两全其美。仅2019年大寨村旅游分红就达720万元,共有271户1232人获益,村民潘应芳一家6口人,曾因缺乏劳动力被评为贫困户,他通过耕种自家的8亩多水田,共得到分红5.8万元。通过旅游扶贫,大寨村已顺利摘掉了祖祖辈辈戴在头上的贫困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许多村民顺时就势,摆起地摊售卖茶叶、辣椒、红瑶绣制品等本地特产,而更多的人将旧房子进行改建,村上崛起了一座座上了防腐漆,安着玻璃窗,配套卫生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舒适方便的新木楼。他们把外出打工的身影收回来,把自己新建的房舍腾出来,然后开张办起了吃住并举的农家乐。大寨村目前"吃住行游购娱"各项设施已日臻完善,仅农家旅馆、酒店就有100多家,每天车水马龙,客来客往,年营业收入几十万元的人家不在少数,名声比春雷还响的"万景楼""云上梯田"等宾馆年收入达上百万元。过去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陆续回到村里吃起了"旅游饭",村民们通过发展旅游,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放下锄头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如今的大寨村,一幢幢鲜亮的吊脚木楼点缀在如画的梯田间,家家户户庭前院后鲜花竟放,寨子里的石板路干净古朴,从窗户里流泻出的流行音乐让人仿如置身于都市。身临其境,好像在梦中行走。

沿着寨子走一圈,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大爷,还是在村里表演节目的瑶嫂,他们的脸上总是笑意盈盈的,让人感觉到村民的那份自豪和自信,那是对生活富足,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发自内心的欢愉。他们红红火火的生活,犹如屋檐下挂满的鲜红辣椒,不经意地把内心的幸福写在了甜美的笑脸上。

我登上大寨梯田的最高点金佛顶,从这里放眼望去,脚下像一个硕大的天坑,四周梯田层层叠叠,从山脚盘绕到山顶,组成了一个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梯田世界。在灿烂的阳光里,梯田似琴弦,似丝带,似律动的音符,更像大寨飞向未来的金色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