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

2023/09/19经典文章

前言: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1:追忆奶奶

文/凤莲

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周围氤氲在一片薄雾里,虽然才过正午,天气阴阴沉沉的恍惚是黄昏时分,趁着周末,又踏上了这条小道,麦田碧波里奶奶的坟茔蒿草飘摇,没有特别忧伤,却不觉潸然泪下。

奶奶的一生是坎坷多难的,她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一个瞎眼的母亲历尽艰难带大了她和两个比她年长不了多少的姐姐,十八岁的时候,受饥贫所迫离家谋生却被人贩子拐骗,幸而遇见当兵的查获了人贩子,解救了她,后来奶奶没有选择回家,而是嫁给了救她的年长她二十岁的国民党军官,我的爷爷。或许她结婚后有一段日子是幸福的,衣食无忧的,可是我大伯出生后不久,全国就解放了,爷爷恋家,没有选择逃往台湾,而是返回了家里,自此拉开了又一轮苦难的序幕。

到家后,爷爷拖着在战争中受了伤的病躯,已干不动什么重活儿,家里家外全靠奶奶像个汉子般忙里忙外,这期间,二伯、三伯和我父亲陆续降生,父亲后面还有一个弟弟,我的五叔,五叔才几个月大时,"文革"开始了,爷爷成了红卫兵的靶子,批斗,罚苦力,没多久,爷爷就倒下了。奶奶没有掉泪,长期的磨难已经枯竭了她的泪窝,那年她才三十六岁,父亲八岁。

当时一个女人独自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其中艰难可想而知,看着满脸菜色的孩子们,尤其是没奶吃用菜汤喂养,已经皮包骨头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的我五叔,奶奶做了个艰难的决定,把五叔送走,送到山里有粮食吃的人家收养,这样才不至于饿死。五叔走了,一走就是三十多年,我记事的时候五叔才回来认奶奶,他说他不怨奶奶,奶奶当时那么做也是为了让他活命,有哪个母亲愿意骨肉分离呢?

后来,"文革"过去了,高考恢复了,父亲是我们街第一批考上师范的四个人之一,多年后,奶奶提起依然满脸喜悦,话中带着欣慰,却从不提及那时候她为了让父亲去上学而挨家挨户借钱的往事。

我记事时,日子虽然还是不富余,但也不缺衣少穿,家家户户还都能过得下去,奶奶已是满头银丝、皱纹沟壑、佝偻驼背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叔伯们都很孝顺,奶奶却坚持自己生活,两间房,外面一间垒个灶台,做厨房用,里面一间是卧室。那时候柴火不够用,父亲给奶奶买了不少山里的林木柴,她却不怎么用,经常自己拾些树枝,扫些落叶做柴火用。奶奶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烟瘾很大,那时候她已是一身病痛,整夜的咳嗽,去医院看过几次,未果,是经年累积的顽疾。几十年的不易,她已习惯有什么都自己咽,抽烟也许只是为了缓解病痛。

而今,日子越过越好了,我早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却无缘去孝敬奶奶,她早已没入黄土,孤寂的坟茔蒿草飘摇。但愿,天堂里的奶奶不再有病痛的折磨,健康快乐。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2:母亲其实都是一棵无花果树

文/刘炜

无花果树,只结果不开花。无花果树长在丈母娘家的院子里。我们都吃过它的果子。后来拆迁,院子没了,无花果树就成了回忆。

早晨妻弟打来电话,说让我们帮忙把住在小姨子家的丈母娘搬到他家去住,说妈现在年岁大了,身体也不好,要人照顾了。我听妻子告诉我这事起初挺兴奋,虽说妻弟夫妻俩拆迁搬新居时拒母亲于门外,不要父亲的遗像,后来妻弟背着妻子拿回家,也没给挂到墙上。必竟丈人老家房子卖了的钱都给了妻弟,现在竟连一平米不到的墙也捞不到歇个脚,着实让人心寒。怪不得老人们说,只要子女有十分之一父母对待子女的心就是大孝了。但话说回来,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想不管怎么说这终究还是件好事。

只不过妻弟后来提出要我们给丈母娘买床的事,确实还是让我有点意外。我知道妻弟也有了工作,并且夫妻俩工作的地都离家较远,儿子又上了高中,家里确实需要一个人烧烧洗洗的,丈母娘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免费的保姆。

只不过,我从没听说过保姆还要自己带床的,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呢?我就奇了怪了。我想打电话给妻弟,问问他还差什么需要买的,顺便一道捎上。被妻子拦下了,妻子说妻弟再错,必竟还是她的弟弟,念点姐弟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我想也对,不要因为无花果不开花,而去怀疑它的果实。

丈母娘是个好人,70多岁了,还时常偷偷地从玩具厂拿些针线活干,我有时候看着她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的样子,很是于心不忍。就对她说,你也老了,不要干这些活了,钱不够用,可以跟我们开口。可她总是说,你们也不容易,谁的钱也不是地上拾得来的。我说,可子女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只是丈母娘依然如故,从不向子女开口。即便是过年过节给她点钱,还要硬塞,她才肯收下。不仅如此,平时但凡只要孙子孙女向她开口,她总能从袋里掏出个十块八块的给他们。她知道这是黑地里的钱,给了子女也许也不会知道,不会领情。但她总乐呵呵地掏,没有半句怨言,这样的母亲,我想留在谁的身边就是谁的福气。

可妻弟夫妻俩却偏偏把她拒之门外两年多。现在妻弟突然要母亲搬回去,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即使妻弟是真心接母亲回家,可不曾得到妻弟媳妇的同意,家里闹得鸡飞狗跳的,我想丈母娘住着也不会开心。我想普天下做母亲的都是一样的心情,只要子女过得好,自己受点苦和委曲都无所谓。再说,俗话说儿子好不算好,媳妇好才是好,这话还真的一点不假!

书上说,无花果是比苹果,香蕉,桔子,葡萄,草莓都好的水果。原来无花果树不只有丈母娘家拆迁前的院子里有,别人家也会有。无花果树,不开花却结果,确实是有点不可思议。

每年的七月,无花果就会青幽幽地挂满枝头,果熟时颜色有点黄,剥了皮放到嘴里,甜里杂着青稞味,味道独特。起初,我不喜欢吃,可年年无花果成熟的季节,丈母娘总要骑着自行车一家家送,说无花果好,养胃抗癌。我想人都是怕生病的,无花果既然能抗病,又何苦拒绝呢,再怎么说,总归比药好吃。

我不知道无花果为什么不开花却结果,我宁愿相信它开了花,而我们没有发现。就像母亲背着我们流过的泪水。

当我开始喜欢吃无花果的时候,丈母娘家却要拆迁了。记得那一年我们等着吃无花果等得发狂,不等它熟透,就摘着吃。甚至于吃出了经验,只要用手一捏,就知道熟不熟了,并且再也吃不出青稞味来。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又到了吃无花果的时节了,外面下着雨,要是那院子还在,要是那棵无花果树还在该多好呵。或者,丈母娘又要骑着自行车给我们送无花果了。

其实,一张床能有多少钱呢?大可不必再跟妻弟他们计较什么。买就买吧,只要老人需要,只要老人幸福就好。

母亲其实都是一棵无花果树,她把开花的美好全部都给了子女,给了果实。我们为什么非要在无花果树好好的时候,不管不问,等到无花果树没了,再去空怀念呢。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3:母亲的牵挂

文/紫陌

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母爱,一种无私而深沉的爱。但是于我,纵是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达这份爱。我笨拙的笔头几十年来从不敢提笔写我的母亲,因为我害怕会亵渎"母亲"这个神圣的名字,也不能诠释母爱的深切含义。

俗话说,养女方知娘辛苦,养儿才知父母恩。随着女儿渐长,我慢慢懂得了其中的含义,也常忆起母亲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父亲三班倒,一周一周转班,很少在家。母亲在农村要带我们年幼的姐弟三人,还要挣工分养我们。如果问我们是怎样长大的,我可以说,我们是在母亲的背上长大的。我们太小,母亲怕我们在家出事,去地里干活总是把大的放在地旁,小的背在背上干活。

母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吃祠堂饭、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文革"十年这些动荡岁月,大半生都在艰难中度过,勤劳节俭自不必说,小时候都没见她穿过几件新衣。但对于我们,她却是慷慨的,年节总要买新衣给我们。小时候我们不懂事,还要嚷着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这些"奢侈品"在村小里显摆,殊不知这是母亲种地卖菜才得来的。

母亲生在穷苦人家,没念过书,但她也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直都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来过城里人的生活,不再在土里刨食。那时候我还算争气,成绩不错,母亲很是欣慰。上初中那年,母亲给我来了个全新大换装:新衣、新鞋、手表、雨靴、雨伞、水壶等,我着实兴奋了好几天,现在想来那是母亲辛苦了好久的血汗钱啊!

上初中路远,要走四五十分钟。开始,母亲总是早早起来给我烧柴火煮面,后来我就自己早起煮面,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至今不变。后来大些了、懂事了,觉得该为母亲减轻些负担了。初中毕业,我没能考取当时包分配的中师、中专,只能上高中。恰好父亲厂里技校招生要包分配,我不想再给母亲增加负担,最后选择了技校。

现在母亲已年近古稀,几十年的辛苦劳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手指变形,脚也蹲不下去了,可她还是坚持劳动,说是耍不习惯。我知道她是在给自己攒钱,怕自己病了,我们没钱给她看病。每当看到她瘦小的身影在地里劳作,每当看到她背着菜篓蹒跚而行,每当想到她吃着冷饭剩菜……我心里就阵阵酸楚。

母亲未过过什么舒心日子,也很少见她笑,但我想看见她的笑容,虽然那笑容布满皱纹,但我觉得那是最美的。孩子们得了奖、考了好成绩,我都会告诉她,她都会会心地笑,看着她笑,我心里漾起阵阵甜蜜。

对着自己初生的白发和眼角的鱼尾纹,我常黯然神伤。母亲满头华发一脸皱纹,她会难过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哪个女人不爱美,可是因为经济条件,因为我们,她早已心力交瘁,放弃了自己爱美的权利。每次,姐和我给她买新衣,她都怨我们乱花钱,说庄稼人干活穿不了,也只见她走人户时才穿,平日里,她总穿我们的旧衣。

按理说,母亲这把年纪该享清福了,可不争气的我们还是让她操心。听说厂里要倒闭了,她就乡里四邻打听给我们找活,说我们娃娃要读书,要交房贷。我们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自己会解决困难的。"可她还是到处张罗。还好,现在厂里形势好转,她才放下心来。

母亲,我敬爱的母亲,愿您一切安好。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4:母亲

文/川农大叔

这几天一直在读和母亲有关的文章,看一次,自己流泪一次。看到了母亲辛酸的生活,看到了母亲无私伟大的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爱,读到此处克制不住自己,流下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回过来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母亲,一样为自己的儿女奉献了半生的母亲,她得到了什么回报呢?一身的伤痛,一身的辛酸。而作为儿女的我们,有时候竟因为母亲的罗嗦唠叨而恼怒,自己有这样的权利这样做吗?扪心自问。无论何时,这是母亲的权利,自己只有接受的义务,没有对抗的权利。

母亲这个词语很神圣,很伟大。现实中的母亲更彰显她的伟大。你犯错了,母亲会唠叨你两句,这些话中不是对你的责怪,而是对你的期盼;你伤心了,母亲不会用华丽的词语来安慰你,只是默默地为你送来冲好的茶水,热腾腾的水汽,清香,给你了莫大的慰藉……

母亲也曾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专门为她设计的节日,更不能想象在这天能有什么惊喜出现。她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外平平安安。曾几何时,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自己接通了电话,却迟迟不能开口说句:妈妈,母亲节快乐。在母亲的世界里,应该没有这个节日吧。

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儿女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每当一个离别时刻,她就会独自在某一个角落里,暗自落泪,为儿女的安危担忧,为自己的儿女祈福。

天下的儿女啊,改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些事情了,也就算是偿还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天下的儿女,别再远离在家思念儿女的母亲,她眼中充满了思念的泪水。

瘦弱的身躯,又在忙碌的一天中度过。夜深了,独自在油灯下流泪,思念的泪水,化作了祝福,带给了在远方的儿女……

关于亲情的优美散文5:天地母亲

文/牛洁

母亲那四十年的短暂人生,在别人的眼里可谓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去炫耀的地方。然而,在一个女儿的眼里,她就是我的天,她就是我的地,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母亲出生在一个中医之家。在她牙牙学语的时候,做医生的姥爷因为给国民党一位军官夫人医治好了久治不愈的重病,之后就做了军官所在部队的军医。在姥爷跟随部队走后的不久,姥姥为了追寻姥爷,就把年仅两岁的母亲寄养在自己母亲那里,也去当了兵。那时的姥姥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参了军,一定会找到丈夫的。当她到了部队之后才知道,原来她所在的部队是共产党的八路军,而姥爷的部队属于国民党。解放战争结束后,姥姥和姥爷自然是落了个各奔东西的结果。为此,母亲在出嫁之前也就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瘦瘦小小的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因为身体的原因,母亲常年养病在家。但是生性要强的她,却不顾身体的不适,把我们那个并不富裕的小家经营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她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快乐、祥和的生活环境。所以,在有她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家里充满的是欢声笑语!

在穿衣要布票吃饭要粮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我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用大人们穿坏了的旧衣,给我们这些孩子们"翻新"成一件件合体的"新衣",使得我们姊妹几个在儿童节和春节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新衣"穿,并且我们的"新衣"穿在身上,不比那些富裕人家孩子的衣服逊色,甚至还要出彩。那时候,人们家里很难吃到细粮,粗粮能吃饱已经不错了,我家也不例外。可母亲会粗粮细做,能把有限的几种粗粮,不断地换着花样给我们做成可口的美食,使我们百吃不厌,回味无穷。那时即使经常出现在我家饭桌上的咸菜,也是被母亲切成了细丝之后,再用有限的调料拌好盛在精致的小盘子里的。

那时候在我们家,一年之中的大小节日,母亲都会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做一些食物的……正月初一的油炸糕、正月初二的饺子、正月十五的花馍馍等等,都是节日当天不可或缺的美味食品,尽管数量有限。

在母亲做这些面食时,她总会让年龄不大的我和她一起学着做。或许,那时的母亲就已经懂得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常说:"一个女人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但回到家里一定要把女人应该做的事做好。"她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着她的女儿们,以至于料理家务之类的事儿,成了我和妹妹们成年以后的强项,我戏言之为"奶功".

母亲对子女们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她对我们的言谈举止有着严格的要求,"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每次母亲派我以一个家庭代表的身份,独自去参加亲朋好友家的红白喜事时,她都会嘱咐我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她说女孩子多参与这类活动可以多懂得一些"规矩",这也可能算得上是母亲对我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途径"吧。母亲喜欢看书,属于博览群书的那种,凡书她都看。每天晚饭后,我和弟妹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讲故事,已然成为我们成长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生活".为此,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许多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母亲像全天下所有做妈妈的女人们一样爱她的孩子们,但是她从不娇惯我们。我们是在母亲不断的"修修剪剪"中长大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母亲得知我们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即使错在同学,母亲也会严厉地批评我们。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严于律己。

熟悉母亲的人都知道她的善良和热心。我小学的一位同学,生活十分拮据,一年之中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善良的母亲就经常让我带她来家里吃饭住宿,还时不时送些学习用品给她。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母亲经常会背着我们偷偷地去接济一个刘姓的地主婆。我那时根本不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每当看见那个地主婆"鬼鬼祟祟"的从我家"溜走"之后,我恨她到咬牙切齿!我恨她一是因为她的地主婆身份,二是因为她身为地主婆,竟然还来和我们分享我家那本来就不够充足的食物。为此,我也因母亲的"不辨是非"而耿耿于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年仅四十的母亲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阎王爷再让我活十年,我的孩子们就都长大了"是挂在病重期间母亲嘴边的一句话。

"子欲孝,亲不在"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唉,如果我的母亲还活着,如果我的母亲还活着……只可惜,世界上不会有如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