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有关乡愁的文章

2023/09/27经典文章

前言:有关乡愁的文章(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有关乡愁的文章1:晒谷的乡愁

文/赵自力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每年暑假都要帮着父亲晒谷。

其实晒谷并不是一门技术活,在稻场上把谷子均匀地摊开,让阳光晒干就行。但也有许多烦心事,太阳总是很毒,光脚踩在滚烫的稻场上,有时能烫起泡来。更烦心的是那偷吃的鸟儿,特别是麻雀,一来一大群,像吃自家粮食似的悠闲自在。它们擅长"游击战",你来它们就飞走,而且飞得并不远,一般是落在晒谷场旁边的树上;你一离开,它们立马又下来,不停啄食新鲜的稻谷。父亲总是嘱咐我们兄妹几个,要睁大眼睛看着那些麻雀,不能让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给它们糟蹋了。

在怎么照看好新谷的问题上,我们总要动脑筋。用竹筛捕鸟,但到处都是谷子,麻雀断然不肯跳到竹筛下面,因此效果不佳。后来,还是村里的老人教的办法管用,捉只麻雀,用细绳拴住一只脚,然后挂在竹竿上。麻雀总是挣扎着上下翻飞,惊恐的鸣叫自然吓得旁边的麻雀不敢轻易下来偷吃了。此方法果然见效,我和妹妹只需在稻场旁边的树荫下玩,偶尔抬头看看晒谷场上有没有鸡或者别的"不速之客".

当然,也有遇到突然变天的时候。我和妹妹赶紧拿起工具,又是扫又是铲,憋着劲儿把新谷拼命往蛇皮袋里装,父母也从田地里跑回来,帮忙抢收谷子。一阵手忙脚乱后,终于将晒的谷子全部抢在大雨前收进屋里,我们这才长长地舒一口气,扛着工具跑回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新谷晒上两三天,就可以入仓了。不久,父亲总要去打新谷,我总觉得新米煮的饭,有种阳光的味道。

后来参加工作,再也没有帮父亲晒谷了。不过我也常常把花生豆子类的放在阳台上晒,时常想起儿时帮父亲晒谷的情景。晒谷晒的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乡愁。

有关乡愁的文章2:乡愁,有时是一种纸牌

文/忘记号码

省道从村子边上经过,途经村子的汽车会慢慢停下,旅客在这里上下车,算是一个站点。村民外出大多从这里搭车。有年轻的村民从这里坐上汽车,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他们人生的舞台;也有年轻的村民从这里走下汽车,回到他们的老宅,来探望他们的留守亲人。

每隔一会就会有一辆汽车在这里停下,有农用车,有摩托车,也有私家车,但基本上准时的要数东来西去的公共汽车。只要有车停下,总有村民上下车。从早到晚有多少趟,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里现在是村民的一个聚集点,有等候乘车的,有送行的,有接送东西的,也有凑热闹的。大家在一个村里住着,彼此非常熟悉,聚在一起,传播着各种信息。

正对着公路,刘家开了一间杂货铺,门帘旧布拼,窗户新纸糊,卖点零食和日用杂品。门前放着两张小方桌,围着两拨老头在打纸牌。四个老头一拨,玩的是乡村流行的"牛九"纸牌。他们都是几十年的熟悉的联手,打牌中形成了一种外人难以明了的默契。出牌大有学问,看似随意,实则犹如捉迷藏的小孩,一捉一藏,彼此心领神会;又像武术馆里的年轻推手,一推一让,看似在试探,实则输赢已定。

我家邻居,八十多岁,一辈子生活在村子里,郁朴诚悫,处事随和,杖朝杖国之年,腿脚虽然不便,每天基本上准时来,准时回。我看到他的拐杖在桌旁支着,卷起的裤腿里塞着些毛毛钱,每一牌打完,要么从裤腿里取出几毛,要么放进去几毛。他抬头看到了我,笑了笑,敦劝着让我和他们一起玩会儿纸牌。我说我非常想和你们玩一会,但这种纸牌我不认识。他告诉我,每一牌几毛钱,每天最多输赢两三块钱,娱乐而已。

我从刘家小卖部里买了两包烟,每桌放了一盒;又给他们打牌的八个老头每人给了十元,我说今天我请客,你们尽兴。我家邻居拿着钱,不好意思起来,一边说不要,一边将钱塞到卷起的裤腿里。只见他从腰间解下了烟袋,将玛瑙烟嘴在撩起的衣襟上用心地擦了擦,装了满满的一烟锅捏碎的烟叶渣渣,递给了我。

"来,你也抽一锅锅。" 据说他的这个玛瑙烟嘴是个宝贝,平常是不让别人动的。

我不吸烟,但看到老人家有点激动的眼神,我还是接了过来,坐到桌旁,一边和他们聊天,一边看着他们打牌,一边在不断咳嗽中慢慢地抽完了那一袋烟。

看着这几位乡邻打纸牌,简约思维之中可见敛华蓄味,单调重复里洞悉处事之道。纳费无多,受惠不浅。一方面因久居高楼密布的城市而难得有如此闲暇来参与乡村娱乐之趣,另一方面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又渴望重温田园的孺慕,也算是一种寻找心中桃花源的怀古挽歌,虽非魏晋风度,却也其乐陶陶。

在文明的重重裹挟之下,我记忆之中的小村早已沦陷,曾经成片的农田抛了荒,葳蕤的野草蔓延疯长。在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义无反顾地离去之后,小山村已经出现断层,曾经人丁兴旺的家乡,只剩下留守在家的老人,他们是我们这个小山村坚定的守望者,也是我们村子最后的标本。传统的乡村文明也一点点的走向了没落,就像这些还在坚守在家乡的日薄西山的老人。当这些老人离去的时候,我们将成为失去故乡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乡愁将找不到归宿。

记得住乡愁,有时只需把心里搁置已久的油灯寻出来,擦一擦,点亮,你心灵的整个屋子就会亮堂。

有关乡愁的文章3:乡愁何愁

文/吴国荣

每个人心目中有每个人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最核心的是传统文化。不管是姥姥的歌谣、奶奶的童话、妈妈的故事,或者自己的记忆,都离不开儒、道、释的文化根源。而这些文化根源,在乡愁里大多附着于古建筑,具体地说,就是寺庙、宗祠、民居等。有了这些古建筑,就有了雕塑,有了碑刻,有了绘画,有了楹联,当然,也会有古树,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和其它文艺形式。有古建筑,也就有了空间规划布局,出现了街巷,连接出道桥,人们生活在田园林湖中,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这些都是记忆中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也就是朝思暮想中乡愁的魂魄。

乡愁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渊源。在寺庙设置上,不外乎孔孟之道的儒家、老庄哲学的道家和普渡众生的释家。还有其它文化形式的祠堂、牌楼、碑碣、壁画、楹联等,为考证一地的历史沿革和人物,印拓了永恒的记忆。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初心",是真正乡愁的自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中,一个有文化记忆的村庄必然有村志,一个有文化意识的族群必然有族谱,一个有文化成就的家庭必然有家规家训。像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曾国藩家训等。

说乡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曾经是在那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濡染和淬炼。那里的建筑,在我们的脑海里已形成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当时我们懵懂,但正像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将那些来不及消化的美丽建筑、雕塑、文字拍摄下来,有闲时翻出慢慢体味理解。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那片土地是我们开宗立祖的地方。那里有族亲,有发小,有自己第一声啼哭的祖宅,也有记载族辈和名字的谱牒和碑碣。那里是我们的童话世界。街巷里有自己捉迷藏、玩蟋蟀的脚印,学堂里曾回荡着自己的朗朗读书声,田园里曾有自己捡收麦穗的汗水,村头官道有自己奔向诗与远方时古树婆娑的呼唤。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是因为那里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启蒙,匡衡凿壁偷光是刻苦读书的榜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修身齐家的格言。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复习、消化和理解,乡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依依怀恋。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乡愁是文化意识的回归,是人文精神的慰藉,也是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乡愁是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满足于乡愁,就应该对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予以保护修复。古建筑是祖先智慧、技艺和财富的结晶,倾注着古代人的汗水和心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信仰的信息,保护好古建筑就是传承着文明。满足于乡愁,就应该让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口传心授,古籍和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魂,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主要是文字的代代相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发挥它们的作用。满足于乡愁,就应该挖掘民间的文艺形式、文化活动和地方戏曲。这些活态的文化,要靠时代不断输与它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满足于乡愁,就要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老百姓的愿望,都应该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满足于乡愁,还应该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让这些既有文化积累,又有经验见识;既有文化觉悟,又有开阔胸襟的社会贤达,积极参与文化创作。

乡愁是对文化的怀恋,乡愁也是每个人的文化情怀。乡愁是每个人经历过的文化萌动,乡愁也是每个人寻找童年的渴求。如果人人都能携起手来,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乡愁何愁!

有关乡愁的文章4:明月映乡愁

文/汪亭

八月十五中秋夜,皓月当空,漫步在月光如霜的庭院中,寒鸦栖树,冷露沾湿了桂花。思绪在这清冷的月色里游荡飘逸,不由使我怀想起故乡的中秋。

八月中旬,家乡正是五谷成熟收获的时节。乡亲们起早贪黑地站在田地里,摘棉花、打芝麻、拔花生。一片繁忙喜悦中,他们依旧不忘忙里抽闲,祭月庆丰收。

敲桂花,摘石榴,团团圆圆过中秋。儿时,每到中秋临近,奶奶便忙碌在院子里,把白布铺在地上,然后踮起脚,轻盈地敲打桂花。黄白的蕊儿像雪花扬扬飘落,顷刻间,满地沁人的花香弥漫农家小院。碎碎柔软的桂花,经过奶奶的巧手,晾晒两天,就变成了美味可口的桂花糕、桂花饼、桂花粥,从仲秋一直吃到冬至,香甜我整个童年。

月到中秋分外明,就在这花好月圆的夜里,搬出几案,放到庭院中央,摆上石榴、枣、葡萄等时新水果,祭拜月神。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听爷爷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

如今,在这合家欢聚的中秋夜,独自在异乡,推窗远眺,天边的一面玉盘月,遥遥地镶嵌在漆黑的苍穹上。月华如水,倾洒房屋、树梢和道路。远处仿佛飘来渺茫凄清的乡思调,温婉柔情地拍击着我的耳膜,顿时心中愁肠百结,伤感万千。举头望月,喃喃自问:乡关何处呢?

明月啊,明月,亘古不变的明月,千百年来,已经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旅思怀乡"情感的载体。它不但高挂在朗朗深远的夜空中,而且一直行走于《诗经》、唐诗宋词里,让文人诗客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意蕴中,发感慨,提出诘问。

其实,漫漫人生中,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悬着一轮明月。当遇境波折、悲伤无奈时,它便照亮旅途,慰藉疲倦孤独的心灵。

有关乡愁的文章5:一场雪温暖了我的乡愁

文/剑君

这些年,尽管在南方很难看得到一场像样的雪,然而,心里对雪的喜欢却一直有增无减。每年只要到了添加毛衣毛裤的冬天,我就在想快要下雪了,就期许某天早上一觉醒来,打开门或推开窗,一场久违的、旷世的雪会静静地呈现在眼前。然,这样普通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

说真的,栖息在南方城市的我,和所有人一样,都希望冬天与一片片纷扬的雪邂逅,即便是手上没有温暖,身子行动迟缓,也都心甘情愿地等候这片洁白的莅临,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的世界是干净的,也是我们为之欣喜若狂的。

花开草绿的2016年3月,我们在"倒春寒"里意外遭遇一场雪的到来,甚至让很多人觉得,短短几天时间,就像走过了春夏秋冬四季。

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雪,面对这映白了的城市天空,我们都在为这刷新南方城市雪迹的历史颇感惊奇,都不失时机地站在阳台上和窗口旁,尽情地感受雪的诗意。

雪,在窗外洋洋洒洒,一片一片,似蝴蝶、蜜蜂般往楼顶和人行横道上"飞",或者飘落在路边停靠的车辆上……我站在办公室窗口旁,与它们平静相望,完全没有了年轻人触及雪花时的冲动。

记得自己做孩子那会,一见到天空飘雪,就会不顾一切地夺门而出,然后英雄似的伫立在天地之间,伸出通红而胖嘟嘟的小手,让雪落在上面,再被体温慢慢的融化为水。有时候也会走进白茫茫的田野,去寻觅、追逐那些飞不起来的小麻雀,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有生命、那么有色彩。而当下,我所望到的,只是城市的一角,无法看到乡村一推门就可望到的景致。

城市下雪了,城市附近的乡村肯定也在下雪。我打电话给在白果镇乡村务农的表哥,表哥在电话那头告诉我:"院子里的梨树是锦上添花了。地里那些刚刚萌芽的苗全都披上了一层洁白无瑕的外衣,不晓得会不会被冻死……"我安慰他:"不会的。这场雪来得快去得也快,何况温度没有真正降下来,实在没有必要去担心。"表哥听我这样劝说,在电话里一个劲的大笑起来。

是的,表哥在春耕时节遇到这么一场雪,还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说不定一家人在这天又把收拾好的过冬衣服拿出来穿在了身上,又会把炉火烧得旺旺,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能够感受到一个家的浓浓暖意。

这一场雪虽然不能足以让孩子们去打雪仗,玩堆雪人,但仍然让他们开心着,尽享着雪的飘零与温柔。

雪,在漫天飞舞着,间隙还有阳光同行。这样既有雪又有阳光的天气,是城市的天空才有的么?一场雪,在与阳光邂逅的同时,又温暖了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