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牡丹花的文章

2023/09/27经典文章

前言:牡丹花的文章(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牡丹花的文章1:赏牡丹

文/李汝骠

"五一"期间,我与老伴欣然前往迎泽公园牡丹园,一睹牡丹芳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走进牡丹园,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一大片一大片牡丹花映入眼帘,有红色、紫色、粉色、黄色、绿色、白色、复色,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游人仿佛走进了色彩斑斓的世界: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似玉,粉的似霞。层层叠叠的牡丹花瓣簇拥在一起,美得秀韵多姿,游人无不沉醉在繁花似锦的牡丹世界里。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它雍容华贵,娇俏艳丽,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是人们心目中的"国花".老伴是画牡丹的好手,她给我介绍说:那是魏紫,花呈紫色,有点像黑牡丹;这是姚黄,为牡丹之王,花呈淡黄色,有点像白牡丹;那是赵粉,花呈粉红色,非红非白,十分娇媚,这是二乔,花呈复色,一朵花开紫红色、粉色两色花,俗称"姐妹花",所以以"三国东吴二乔"命名。此外还有洁白色的"白雪塔",黄绿色的"豆绿"……老伴津津乐道的介绍使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老伴这几年老年大学可没有白上,我从内心感佩。

牡丹园里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如今的人们"长枪短炮"加上手机,个个成了抢镜头的摄影爱好者;不少华发的老夫老妻牵手而至;孝顺儿女推着轮椅携老人前来观赏;一些绘画爱好者坐在牡丹花旁专心致志地写生。老伴请人给我们老两口在盛开的牡丹花旁拍照,留下珍贵的靓照。人们喜欢牡丹花,不仅因为它高贵艳丽,还因为它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荣昌盛的象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突然,在赏花的人群中,一群五六十岁的人叫我们"老师",原来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围上我们嘘寒问暖,让我们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位学生说:"李老师,您歌唱得好,给我们来一首吧!"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我唱了一首《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学生围拢我们,在美丽的牡丹园,留下了一张张难得的师生照。

假期赏牡丹,我们享受到和平、安宁和幸福,体会到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花美人更美。

牡丹花的文章2:我领大娘看牡丹

文/微澜

前些年牡丹文化节时,我还在孟津工作。一个星期天,我特意领着大娘,到王城公园看牡丹花。

大娘从济源山区老家来。她,七十多岁,长得白白净净,清瘦利落的身段,头顶咖啡色纱巾,身穿黑蓝大襟上衣,宽宽的裤脚打着绑腿,一双精致的"三寸金莲",不紧不慢地走在人群中。

公园里的牡丹花漂亮极了,一朵朵,一丛丛,有的含苞欲放、随风摇曳,有的迎风怒放、雍容华贵。

我挽着大娘的胳膊一边欣赏一边说话,不知不觉走到牡丹仙子塑像前。我告诉她,这是牡丹仙子,给她讲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讲电影《秋翁遇仙记》的故事。她的眼睛一直盯着花,不住点头,不知是故事感染了她,还是漂亮的牡丹花吸引了她。

她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牡丹花,总想伸手摸摸那娇嫩鲜艳的花朵,不住地念叨着:"花朵真大,颜色真多,真鲜,花骨朵儿像桃子一样咧着嘴……"

大娘是一个不幸的人,她二十多岁时,我的伯伯就去世了,她辛辛苦苦养大了堂哥堂姐,成就了一大家子人。我们没见过爷爷奶奶,大娘就是我们姐弟几个对老家的牵挂,老家就是我们寒暑假的乐园。小学、初中放假,我们都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她爱我们如同己出。

我的孩子小时候,她给我带过一段时间孩子。我们亲如母女。她耳朵有点儿背,经常你说这,她对那,让人笑得喘不上气来。她的手很巧,我和孩子们的棉衣,不管是新做的,还是换季拆洗的,都是她给做好。衣服做得精细,让人羡慕。她一口济源乡音,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邻居们都喜欢和她拉家常。我一直心存感激,总想着怎样才能回报她。

其实,她在农村老家不缺花看,每年都有杏花、桃花、梨花让她看个够;还有菜地里的辣椒花、茄子花、南瓜花,让她乐不完;更有那庄稼地里的豌豆花、玉米花、麦子花让她喜上眉梢,但大多不是闲情逸致地欣赏,而是期盼花开花落后的硕果累累。

大娘被眼前的牡丹花迷住了,扳着手指头数,白的、红的、紫的、黄的、粉的……还有两种颜色的?我对她说,那是"二乔".我领着她参观了绿牡丹和黑牡丹,把老太太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一直合不拢嘴,还不停地搓手。

我现学现卖,不懂装懂地向她介绍着,洛阳红、赵粉、魏紫、姚黄、白雪塔、酒醉杨妃、青龙卧墨池等牡丹品种。此刻的缤纷色彩和醉人花香,醉了我,醉了你,醉了大家。我不知道,大字不识几个的山区老太太看懂没有,听懂没有。不过,大娘满脸的笑容,足以说明她喜欢。

大娘喜欢牡丹花,更像牡丹花。她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勤劳善良、性格刚毅。我想,专门领她看牡丹花也是一次尽孝吧!

牡丹花的文章3:谷雨赏牡丹

文/郑学富

明代书画家唐伯虎有一首题画诗:"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诗中的"鼠姑"就是牡丹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所以牡丹花也称"谷雨花".民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已经绵延一千余年。

说起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雍容华贵。牡丹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象征着高贵、高洁、典雅的精神品质。大唐盛世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而牡丹便是唐王朝的国花。诗人刘禹锡有《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艳冠群芳的杨贵妃也极爱牡丹,在宫廷上苑遍植牡丹。李白有诗赞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牡丹具有劲骨刚心、不畏强暴的精神品格。《牡丹之歌》唱道:"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它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唐人舒元舆的《牡丹赋》说,武则天的家乡种有很多牡丹,玉笑珠香,而京城宫苑里却没有,于是她命人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栽到都城来。可见武则天极好牡丹。唐人张垍在《控鹤监秘记》中讲述了"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一个冬日醉酒后游园,突然来了兴致,即命婉儿拟檄,令百花开放。婉儿遂拟一诗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园中的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独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勃然大怒,便火烧牡丹,并贬至洛阳。而牡丹一到洛阳后,恰逢暮春,昂首怒放,花繁色艳,十分壮观。这段故事尽管是传说,但是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遵循自然规律,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品格。

牡丹正是因为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具有优秀的品格,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雅客绘画咏诗的重要题材。据史料记载,最早画牡丹者是南北朝的杨子华。此后,历代画家均有牡丹佳作,或润秀清雅,或泼辣豪放,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白居易《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爱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地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牡丹花的文章4:哥哥窗前种牡丹

文/吕玉莲

哥哥住一楼,窗前有块巴掌大的空地。秋末冬初,哥哥开始忙碌起来,除草,翻地,平整,施肥,种进去六棵牡丹。说是牡丹,其实不过是几根光秃秃的枯树枝。

我不解,问哥,这是牡丹吗?哥说是,是三棵白牡丹和三棵红牡丹。我还是不明白,又问,等春天牡丹发芽时买几棵来种多好!现在种几棵干树枝,过冬不怕被冻死?哥听了大笑,傻妹子,这你就不懂了吧!春栽牡丹不发根,牡丹是喜凉植物,最佳的栽种季节是秋季。哥停下手中正干的活,认真和我说起牡丹来。

我忍不住偷笑,果然像嫂子说的那样,只要说起牡丹,哥的话就像开了闸门,滔滔不绝。哥说,红牡丹又叫洛阳红,洛阳红还有一段凄美的神话故事哩。哥又说,洛阳一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牡丹生长,因此才有了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千年佳句。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厚厚的"被子"盖着哥的牡丹。正担心牡丹们会不会被冻死,哥发来了一组雪中牡丹的照片。呀,牡丹们迎着初雪,吐出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大小的玫瑰红芽苞。哥还配诗两句:"惺忪杏眼看红尘,轻启朱唇唤早春。"我又问哥,那玫瑰红的芽苞是牡丹的花蕾吗?哥说不是,是牡丹的叶子,牡丹的花蕾细胞就藏在芽苞的中心。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迎春花举起金色的喇叭,桃花一树一树地红艳。哥站在自己栽种的牡丹前仔细观看,那些红色的芽已长大,干枝变得柔润,不知何时"杏眼"已变成红色的"手臂",伸向春天。哥说,牡丹花季快到了,如今万事俱备,就等牡丹仙子吹一口仙气了。

终于,哥的牡丹开花了。先是绽开粉白色的花蕾,不几天工夫牡丹花开,花如满月,硕大而洁白,这是凤丹白。洛阳红也渐渐绽放了笑脸,红得像云霞,又像一团一团燃烧的火焰。哥天天站在楼下仔细观看牡丹,阵阵花香引来邻居和路人驻足观望。

四月,洛阳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整个城市为之沸腾。哥的牡丹淹没在一片花海里,没有预期的"众星捧月",没有想象中的"哗众取宠",却悄悄地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牡丹花的文章5:毛尖茶浸牡丹香

文/徐礼军

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而我的家乡就是信阳毛尖的正宗产地。

小时候,毛尖茶留给我的印象,是白天与母亲、姐姐一起上山采茶时的说笑,是晚上父亲、哥哥炒茶时的辛劳,还有乡亲们卖掉茶叶数钞票时的微笑。

长大后,我知道,茶叶里沉淀了太多茶农的心血和汗水,掺杂了太多茶商的奸诈和虚伪,浸淫了太多茶客的闲情和品位。

以前,我们那里几乎家家种茶,自己采摘自己炒制。我初到洛阳,需要求人办事、答谢亲友时,往往给人家一点毛尖茶,可那时有些洛阳人还没有喝茶的习惯,自然不识货,以为我这样打发他们太小气,哪里知道毛尖茶的价值。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茶叶日渐受到洛阳人的关注。每每提及我的家乡,就有人直言不讳:"把你们家乡的正宗毛尖茶拿出来让俺尝尝呗!"有的甚至要求我带他们去体验采茶、品尝好茶。我只是笑笑而已,不敢太当真,因为曾有深刻教训。

我曾带过几个朋友到家乡体验茶乡生活,他们吃完农家菜,就品起毛尖茶,连声夸赞,临走时大包小包带着茶,还说要再来。如此"体验"几次,我苦不堪言,因为一斤上好的毛尖茶,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一两斤还好说,多了我们就承受不起,一大家子人还要靠卖茶的收入过日子呢!

一旦不再带他们去"体验",他们也就嫌我小气,慢慢地和我疏远了。

所以说,像品茶这样的雅事,还是"酒逢知己,茶遇知音",细酌慢饮为妙,瞎起哄、凑热闹不仅有违茶道,弄不好也会伤和气。如今,我喜欢在闲暇时沏一杯毛尖茶,看那叶片在杯中上下舞动,茶水的蒸气袅袅升腾,让我仿佛回到家乡,心渐渐沉静下来。

品茶,很多时候是有闲有钱人的事,需要静、净、敬。在洛阳赏牡丹则不同,4月花事正盛时,人们往往呼朋唤友,在人山人海里穿梭,看花也看人,图个热闹。这正符合牡丹的性格——热情奔放、富贵吉祥,当然是人气越旺越好。

牡丹之于洛阳人,就像毛尖之于信阳人,是让人骄傲的家乡特产,也会带来烦恼。带朋友到信阳体验采茶固然成本很高,带家乡人赏牡丹也不轻松。几处著名景点和几大公园逛下来,再品尝洛阳水席,送一些洛阳特产,算一算,人均消费上千元。要是每年接待十几个客人,那花费就不是个小数目,谁不心疼自己的腰包啊!

当然,这样想太俗气,该花的钱还得花。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信阳毛尖与洛阳牡丹对于两地居民的影响和意义。

从品茶的静到赏花的闹,我在久处洛阳城的岁月中完成了这样的审美转折。这并不意味着非此即彼,而是兼容并蓄。在家品茶,在外赏花;静处品茗,闹中看花;独处呷茶,邀友瞧花,并不矛盾。

如今,福建红茶与洛阳牡丹联姻了,生下的"孩子"叫牡丹红茶。

我也要在心中培育这样的跨界产品,使豫南的茶精灵和豫西的花仙子在我的精神花园里开出更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