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

2023/09/30经典文章

前言:关于清明节的文章(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1:清明时节

文/且听∮涛声

大地早就回春的了,看着远处的青山,路边摘一片嫩绿的新叶,感觉真的好的生机,大自然呵!可爱的世界如此转换着季候,春季是一年的开始,我们尘世的众人呢,是否可有了一段新的开始哩~~~~~~

可能最近有些迷糊了,对什么也提不上兴致,工作不好也清闲,只是不能进个钞票什么的,这般大的日岁了,算是一事无成,想到这些,总感觉自己真的老得不行,可是一想这不寻常人生路,一个庸俗凡子又怎能岂求老天的恩赐呢,于我于心我也不敢这般

心是人的神,我不断地游走在尘世之中,飘啊、浮啊、沉啊,短短的几年打工生涯里像是经历了好些风雨的洗礼,却也仍不见长进,与人无争,于世无争,我那敢的呢,想想:真一个苦笑哩!如此这般的人了:一副潦倒相,整日里春啊秋啊大梦,也不自量力,

其实写了这么多也不知自己真的希望什么,想了些什么,好象真的好乱,又好杂,可是呢!只有心这般真实、确切:人啦,无非想成就点什么,而现实呢,往往就那么不如人意,我是感受多了些,人之所以迷惘,我想应该也是想得太多,多了自然也就乱了,多了难免会有些把握不定,可是现在的我能简单得起来吗?

昨晚无意间梦到了许多年前外公去世时,长大到现在的我。醒来后想想外公去世时我还尝少,现在都这么大的人了,飘泊在外也多少年了,老人家的影像就不曾在我的记忆里了,只身在外的游子己为生机而费尽心力不说,那还有这般闲情逸致思念故土的风土人情的呢?

起床站在阳台看到远处嫩绿的树叶,思念家乡的感觉更是重了许多,是啊,都快清明的了,要是儿童时,这段时间大概也该随祖父或亲人们在故乡的山间地头给每一位祖宗扫墓堆坟了吧,想起这样些日子的时候,泪慢慢地浸湿了眼圈,呵,我多么可敬的老祖宗们,时隔到今日的你们的小晚辈我己经飘泊到很能远很远的地方了,没能亲自给你们上香进纸钱什么的,看样子今年的这个时候我也不回去不了的了,一来没脸见乡中父老,二来自己又没能给你们扬眉吐气,(现如今在外这么狼狈)怎么可以回去再见你们的呢,好了,我的祖宗们,你们安息吧,我会电话告诉我的父母,拖他们带去后辈我对你们的敬重的,后辈我何日能缺你们的保佑哦~~~~

在外的日子,虽不说经历了不少风雨,可甘苦总是会有的啊,孤身一人难免会有些小浪小坡,好在愚昧的我也一一漟过,也就没什么叫累叫苦的了,人嘛在外、成长总得经历点什么,也算是一点人生积累吧,祖辈们,也难得在外的我,你们不曾忘记,在清明时节仍拖梦给我,我何不曾感想的呢,好了,在此小小一记,忆起了你们对我的好,我的小小虚荣也有些满足,晚辈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啊~~~~~~~

无尽的思念过后又是现实的生活,而在现实的我还是这般无奈地守着这家只给我温饱的工厂,我是有几多的无助和困惑,但又能怎样,自己就这般能耐,怎可期望太高,"人在屋沿下,不得不低头"呵,人在江湖,岂有不为二斗米折腰的,那些都是无扯,这社会,这世道,就你们那点见识,农村封建思想,现在的社会怎可有我辈的容身之地哦,所以,我还得努力,拼啊、搏啊,说了这么多,也不知你们喜欢不喜欢,可能是最近在看小说的缘故,自己真的好想写点东西,但又没什么灵感,所以无乱画了这些,还真有些把心中所想记了一笔,可不要见外吧~~!~~

话说真的,现在我什么也没有,只这点爱好,我是不希望老天灭掉了我的最后的期盼了,当然也只好祭典苍天、成全我的梦。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2:清明时节好还乡

文/刘琼

清明节,父亲提出,要我随他前往山河水库(原山河村)扫墓。父亲生在山河,长在山河,那是我父亲的故乡。

上一次随父亲到山河水库扫墓已是二十多年前了。那次扫完墓在回家途中,我一路向父亲抱怨,走山路好累、好辛苦。此后,父亲再也没有要我随他去山河扫墓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离开太久,我也很想去看看。

有一首歌叫《山路十八弯》,而要抵达山河水库,那是要历经山路三十八弯。

到了山顶,父亲停下车,要我下车。遥望山下,父亲指着远方说:那就是和平村,那栋红色屋顶的房子就是我们和平村的家。

父亲接着说,这山上是我的根,我的家;那山下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你的家乡。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常回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源地看看。

停歇了会,我们继续前行,抵达山河水库,父亲让我下车看看壮阔的水库,父亲指着水库说:我就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虽然你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但你也是喝这里的水成长的,因为山河水库的水是专供城里的居民饮用。

我被映入眼帘的山水美景惊住了,水库四周高山环绕,远山薄雾弥漫,林木葱茏,如列翠屏。太阳照耀在水面上,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水是清澈的,鱼儿历历可见;水又是碧绿的,如无瑕的翡翠。

父亲说,今天天气好,所以想让你回老家看看。这里山好水好,让你来感受这一下这大山里的清新空气。

是啊,三月三日,清明之节,此时节的山光水色最为明艳,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踏青的时间。人们在祭祖扫墓的同时,还可以赏花踏青、山容水意,既是承载着遥念故人的哀思,也是及时饱赏了宜人的春色。

在山河水库停驻了会,我们继续前行,车子开到一个无法前进的山路停下,我们只能下车步行。父亲带头走在前面,山里根本没有路,父亲拿着砍刀,一路斩砍前方荆棘的枝条和倒落的竹子,开辟出可以行走的路。我们一路翻越山岭,劈荆斩棘,举步维艰,滑倒多次。这一路我的内心无比内疚、无比难受,这些年都是父母亲上山扫墓,我从未陪伴分担过,父母也都是60多岁的人了,如果是下雨天,那行走得该有多艰难啊!

走到一棵大树下,父亲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这棵大树下,被毒蛇咬了,走了100多米就晕倒。那时候,家里穷,十多岁都没有鞋子穿,很容易被蛇咬。我急忙问道:被毒蛇咬,很危险啊,住这山里面,您是怎么得救的?

父亲告诉我,家人把他送到村里的一个老中医家中,送到时,他全身浮肿,持续昏迷,在老中医家里治疗了近10天才好的。

我说道,父亲,您真幸运!父亲说,是啊,我很幸运,感恩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你更是幸运,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没有经历过挨饿、受冻、贫穷的苦,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做人、好好工作,要回报祖国、服务人民,不要辜负了这个好时代。

走到河流旁边,父亲指着一种草,说:以前家里的食物不够吃,饿了,就吃这种草。这种草吃多了,会消化不良。

我问道,这里有河,可以捞鱼啊。父亲告诉我,小时候去河里捞鱼,差点淹死在河里,从那以后爷爷就不让他下河里捞鱼了。

父亲的童年生活是贫穷清苦的,但父亲一直都是那样的积极、乐观,父亲身上有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勇敢和坚韧,而这恰恰是我身上所缺乏的。

终于到了老爷爷的墓地,父亲用锄头将墓地旁边的杂草铲除,献上鲜花,喃喃自语,神色庄严,领着我虔诚地面对墓地鞠了三躬!

父亲带我回到这大山里,追思故人,缅怀先人,更是让我体会到父亲少年时的艰辛和贫苦,体会到父亲面对困难生活的不妥协和不退缩。

我想,在往后的每一个清明我都要回到山河村,这里不仅仅是父亲的根,还是给予父亲精神和力量的故土。我希望我可以将父亲坚韧、勇敢、担当,乐观、积极、向上,临难不惧、永葆真性情的精神和力量一直延续下去!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3:清明节令话清明

文/小不点儿

清明,这个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一个普通节气,几千年来,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及神话的色彩。从老祖宗那里算起,代代相传,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已经成了一个大家共同默守的扫墓祭祀之日。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也写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看来,清明这个节令它特有的内容和习俗,亘古至今,千年未变。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传承了下来。至今还能抚摸到它的存在和温度。

其实,清明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一年之际在于春,清明是一个指导农耕的节令,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一个产物。"清明"二字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说的简单一点,它就是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往复做圆周运动所经过的一个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人们给它赋予了无限的遐想和寄托,以及形成了各地五彩纷呈的习俗和二十四个节令。它同时也是古代"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的生动体现和解释。

以上可能是"清明"二字在大自然的环宇天象里的科学解释了吧。但怎么又与扫墓祭祀挂上勾了,把它变成了一个 "清明节"呢?历史上有两说,一个是诸葛亮之说,一个是介子推之说。先看介子推之说吧。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重耳好心却办成了傻事。后悔莫及。成了一个千古的哀伤憾事,被人记忆和传诵。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成了"寒食节"的来源。也可能是晋文公的忏悔弥补吧。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一个多么深沉的历史说明和清明节挂上了勾。晋文公和介子推这一对君臣的佳话成了清明节的起源。影响了历朝历代,经久不衰,绵延至今。至于诸葛亮之说在此不谈了。

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大约在南北朝时成型。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于是清明扫墓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盛行一时,也成了清明节扫墓的历史渊源。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传说有关吧。

以上这些故事和传说有多少的可信度呢?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事情已经过去了近1000多年了。如果属实的话,1000多年里怎么竟没有史学家记载呢?更何况晋文公史称"春秋五霸"之一,这么显赫的人物没有提及此事。恐怕难以解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的来源牵强附会而来。只能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丽的需无罢了。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且在唐代以及宋代里的一些诗文里都有所反映。我们不免去找来慢慢的品读一番。就能发现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墓祭风俗就已经盛行了。同时不难理解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牵强附会成一个传说作为"起源"的历史说法。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一个人们臆断的一个美丽的话题。至于朱元璋的那个传说则带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更是人们后来杜撰出来的美言和佳话。

不管怎样,可以看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留或遗产,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里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直至今天还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民生冷暖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不能摒弃而理应继承,其实,后来的历史轨迹都是约定俗成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22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3日至4月5日。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是踏青扫墓的最好季节。清明,既然先人们把它传承了下来,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愿我们在扫墓祭奠逝者的同时,哀伤过后,也别忘了宋朝诗人吴惟信所描述的诗画世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往前走莫回头,噙住浸含的泪水,珍惜及活好当下的人生,走在万木葱茏鲜花盛开的春天里,去陪伴梨花俏枝、桃花含苞、樱花妩媚的美景。折一束柳枝,听着黄鹂在树上唱歌,踏着松软的青草,赏着美景,顺着唐代诗人李牧所指的方向,"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不去体验诗人李牧旅途中凄苦的风雨气氛,不如找一处盛景,赏着花喝着酒,去品尝一下"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的美食,(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或者带着儿孙遵循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抬头望着天上的风筝,在清风的吹拂下,就像看见天堂里的亲人,也可以亲人们坐在一起诉诉衷肠,亲情温馨无限。带着这份亲情和诚意去告慰九泉之下安睡的亲人。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4:清明哀思断想

文/曹光雄

我们认识一些人,然后告别一些人,我们经历着生活的欢与痛,然后又告别生活的乐与悲!

这个世界每一时刻,都有新的生命诞生,而每一时刻,又有生命渐行远去。

那些远去的亲人、战友、朋友,抑或不认识的人,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没有烦忧困苦悲伤……

而天堂有爱在流淌,飘坠在湛蓝的天空,纷飞而落,翔舞在人间,在你们亲人朋友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眉毛、黑色的瞳仁里。

我们都会有老去的一天,伴随自己一生最爱的那个人,数着白发数着皱纹,慢慢地老去。

曾经当那些至亲的人离开时,无言的伤痛无声的爱,总会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周围蔓延流淌,我们都无法抗逆上天的圣意。

其实,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我们至爱的人一直未曾离开,知不知道,他们永远会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该珍惜身边爱自己的和自己所爱的每一个人,好好地生活,让生命盛放更加溢彩至美的花朵,不枉在人世间旅游一圈。

来,这个细雨断魂的清明,让我们用并不华丽的文字,简洁地寄托我们对已逝故人无尽的哀思!

来,让我们一起收起华丽的衣裳,着上纯净的素装,隐忍黑色的忧伤,绽放纯洁的笑容,放飞手中的白鸽,祈愿世界少点战争动乱死亡,多点祥和稳定幸福!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5:梨花烟雨清明

文/韩星星

梨花风起清明,柳絮翻飞烟雨。清明是最词不达意的节气,也是最情深意重的节日。

作为节气,清明只是一个普通的"乖乖儿":"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如其名,天清地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然而,雨的如影随形,却让清明多了晦涩和弦外之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给"清明"定下底调和基色:雨纷纷,欲断魂。在这里,"它已越过农事与农业,而演变成了一个与华夏人人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雨的调和板上,清明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和谐、统一,看似名不副实,其实"情深深雨蒙蒙".

苇岸说,"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信誉与不朽的经典性质",在于天况、气象、物候在随着节气的更番而如约改变。清明却是例外,"清明多冽风、冥晦或阴雨;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或许吧,既然"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那就该算上先人,哪怕他们不在了,也要像还在一样。

清明雨声是絮叨的"雨言".那些天国先人生前没有交代完的话,借着雨,又叮嘱起来。"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柳条。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雨泪潇潇,时光的柳条上,后人都是先人春痕,隔着阴阳,只能月下相约,杏花梢见。或许,这也是杜牧断魂的原因。是谁在"雨纷纷"里说了什么?让他"欲断魂",急于寻醉、归约杏花。

伤心深处是泪流,梨花带雨可谓天地最汹涌的伤痛、最澎湃的泪奔。"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雨和清明,梨花和泪,怀想和追思,相得益彰。《清明雨》唱道:"清明雨打湿了衣服,清明雨打湿了脚步。……默默地走向你的住处。野花缀满那座土丘,多么美丽又寂寞的小屋。"其实,内心深处同样下着一场雨,打湿了在心上的归客。

清明雨,年年如期。雨纷纷,断魂为谁。路上人,知与谁归。

喜欢那首《清明雨上》: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我在人间彷徨,寻不到你的天堂。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人鬼殊途,阴阳相隔,清明雨却架起天地的桥梁,让时光穿越于一场杏花约。

清明雨上,梨花带雨的翻译,写满脸庞。泪拆两行,像天梯,在天上人间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