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理想散文

2023/10/03经典文章

前言:理想散文(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理想散文1:我的理想

文/王冠英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摘自《雷锋日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肯定都有自己的理想吧!我也不例外,我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生活上能替人们解除忧患,祛除病痛。

当一名医生是我从小的一个愿望。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要替大众治好百病,他们带着病痛来到医院,那我就会让他们带着欢乐走出医院,我要把幸福与温暖送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让老人能健健康康的享受晚年,让父母能开开心心的去上班,孩子们能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让每个家庭都是完整无缺的。

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不但要照顾好病人,我还要用鲜花来布置病房,让病人在病魔中早日康复,不管患者职位高低,我们都是一视同仁,一心为他人服务。我不会去接受病人的红包,更不会因为他们没钱就眼看他们深受病痛的折磨。我要刻苦钻研医学方面的知识,寻找治疗各种绝症的最新方法,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拥有像白求恩一样崇高精神的医生。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虽然当一名医生还只是我的梦想,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学习,打好基础,这就会成为现实。

理想散文2:烛照世界的理想之光

文/陈志宏

"所谓的理想,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依旧能够热爱它。"

喜欢九月的讲台。一群初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好奇,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目光,把校园都衬得明亮如春。第一堂课,我要求他们做自我介绍,必选四项:姓名、家乡、爱好和理想。

关于爱好,不少同学搜索枯肠,响亮地回答:"吃饭,睡觉。"真让人晕头转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理想。谈到理想,马上有人回应:"理想,现在还谈什么理想?嘿嘿,我没有!"也有人嘲笑:"什么是理想呀?"课堂上,一阵唏嘘。

理想像风中的烛火,不能让它熄灭,还是给他们讲个故事吧。

1988年,复旦大三学生吴晓波联合几个同学,准备怀抱理想,走中国,知天下。想走容易,成行却难,因为没钱。怎么办?拉赞助吧。他们几个跑遍上海滩,费尽周折,勉强筹集到1000多元,一部相机,几个背包。这些资金和装备难于支撑更长更远的行程。

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如此纯净的理想,感动了湖南娄底的青年企业家廖洪群。当时,廖洪群是一家小厂的厂长,却一次性给复旦年轻的学子寄去7000元盘缠。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要工作十年左右才能挣到这么多。他助力他们圆梦,让他们乘着理想的翅膀,寻路中国。

吴晓波一行南下娄底拜访廖厂长,才知道资助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像自己的兄长一样热心,重情厚谊。说到底,他也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群年轻人秉烛夜谈,以理想的名义,激情昂扬。临别,廖洪群对复旦学子们没有提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一路上多观察、勤思考,回去后,整理一个调查报告寄过来。

理想如烛,闪耀在他们寻路中国的征途中。

1988年3月8日,他们一行四人,从上海出发奔赴贵州广东海南等地,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吴晓波以行走之姿,品读中国,认识祖国,领悟颇深。遗憾的是,返回上海后,这群用理想之光烛照自己人生路的年轻学子,忙于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等诸事,除了发了几篇通讯稿,并没有写出系统性的调查报告,如约寄给廖洪群。

多年后,吴晓波成为着名财经作家,位列2009年中国作家财富排行榜第五名,廖洪群身为某锰矿的董事长,正筹备上市事宜。

2014年10月25日,当年的理想主义者吴晓波和廖洪群,再度聚首在湖南一个名叫洪江的小城。此举缘于吴晓波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只有廖厂长例外》。文中说,很多人问:"你见了那么多企业家、有钱人,哪个让你印象最深刻?"吴晓波说:"廖厂长。"时隔多年,吴晓波也记不太清了,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忘了,只记得他的姓。

——廖厂长是谁?一时间,如石落静池,涟漪激荡。

感谢互联网,此文发出不到两天,热心读者一番搜索,终于把廖洪群给找到了。于是便有了这26年后的久别重逢,吴晓波将自己出版的9部着作送给廖洪群,换一种方式,实现当年的承诺,把自己多年的思考,面呈廖厂长。忆及当年,他们感慨那时不谈成功,不打个人的小算盘,在理想的光晕下,都傻得可以。吴廖相见欢,不谈成与败,理想是唯一的下酒菜,是精致的餐后茶点。

理想是什么?罗曼·罗兰说:"所谓的理想,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依旧能够热爱它。"德莱赛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是啊,在太阳之下,"理想主义的傻瓜"是这个世界最贵的瓜,"理想主义的笨蛋"是这个时代最美的蛋。理想是光,照亮我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理想是电,驱动我们去了解这个时代;理想是火,在我们看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时代所容身的环境之后,还能让人心倍感温暖。

我希望我的学生以及我学生所能影响到的所有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理想的营养,收获理想的力量,并且始终相信:

——理想之光,烛照世界。

理想散文3: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文/王佳宁

进入高中,当大部分同学把目标定位到"考上一所好大学"时,我心中致力经济、强国富民的人生理想却越来越清晰,虽然它与充斥在耳边的"备战高考""高考倒计时"格格不入,却像一株顽强的小草栉风沐雨在荒野中日益葳蕤。

带着青春的迷茫与孤独,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我曾一度在黑暗中徘徊。没有人能告诉我: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和身边的同学一样,奔着那把衡量所有毕业生的统一标尺孤灯苦读题海鏖战,还是特立独行,依据自身所长心底所好博览群书积极实践?是紧盯分数,遵循"短板理论",对不擅长的科目一通恶补,还是注重能力,坚持"学用结合",在现实中探索知识的力量?

老师一次次苦口婆心地督促:第一学历很重要,一定要尽力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也一次次地告诫自己:老师说得很对,老师都是为我们好。然而,每次我都不由自主扪心自问:难道青春年少的我们十年苦读就为了一纸文凭?少年周恩来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气盖山河掷地有声,震撼、鼓舞了多少热血青年,为什么数十年后我们的理想竟显得如此苍白和无力?

我仿佛被禁锢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围城,看不清前方,寻不到目标;我感到周身涌动着无比的力量,却空无用武之地;我极度苦闷和无助,急切地期盼着有一位智慧宽厚的长者指引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看到光明找到方向。

虽然在黑暗中徘徊,在迷茫中行走,但是,我始终没有迷失与消沉,因为我随时听得到身体里热血在沸腾,激情在碰撞,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召唤:成我壮志,强我中华!我不甘心屈就现实停止思索,从此汇入高考大军像机器一样运转;我更不愿脱离现实放弃高考,让理想像断了线的风筝成为一纸空谈。

随着心底那份执着的理想日益清晰,切入骨髓,我煎熬着,挣扎着,探索着。我把书籍作为彷徨孤寂中最好的朋友,带着所有迷茫困惑向它倾诉;我将高考作为考验心志挑战自我的机会,在那条千军万马跻身其中的独木桥上挥汗如雨奋力前行;我以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为支撑,一次次努力创造实践机会,寻找着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多少次深夜无眠苦思冥想,多少个挫折失败爬起重来,终于,黑暗退去,曙光微启;雾霭散尽,碧空晴好。我看到理想仿佛一棵参天大树,不管脚下的土壤肥沃还是贫瘠,都深深扎根其中,唯如此,才能成长壮大,开花结果。

于是,我懂得了再美好的理想,都必须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从此,我便开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舍有度,行走自如。

理想散文4:理想的房子

文/冯唐

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要有十个要素。

第一,房间面积要小。一卧,最多两卧,多出来的一个卧房当客房,或者等小孩儿长到青春期要求自己睡时用,或者偶尔夫妻吵架需要分房睡时用。每个卧房不超过十平方米,乾隆帝的卧房也不过十来平方米,平常人王气更弱,不僭越。卧室里最好有大些的衣橱,常穿的衣服可以挂起来,旅行箱也可以藏到视线之外。一厨。如今的女性追求平等,做完饭不洗碗,所以要有洗碗机。要有烤箱,不做饭的时候可以烤鸡翅和羊肉。一起居室。一桌,六到十把椅子,吃饭、喝茶、看书、写作都有地方了。最好有个真壁炉,天冷的时候点起一把火,心里就踏实了。最好再有个宽大的单人真皮沙发,中饭之后,瘫在里面看书,被书困倒,被夕阳晒醒,午睡前看的内容都记到脑子里了。这样算下来,一百平方米足够了。如果嫌小,想想,多出来的面积和房间你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想想,面积小,好打扫。如果还嫌小,就减东西,一年以上没碰过的东西,理论上讲都可以扔了。

第二,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开花的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的。自家的果子长得再难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时打理再烦,每年开花的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上简单的下酒菜,开瓶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要有动物,大大小小的鸟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猫、鹿不定时地来看看你在读什么书。它们知道你没有杀心,见你靠近也不躲避,只稍稍侧身,让你走过去而已。

第三,要有好天气。不要太干燥,不要太湿,冬天不要太长,夏天早晚不要太热。

第四,要有景色。尽管你天天看,但是景色依旧重要,或许正是因为你会天天看到。如果你的眼睛足够尖,你会发现,尽管你天天看,景色每天都不一样。每天看看不一样的云,想想昨晚的梦,和自己聊一会儿天,日子容易充盈起来。

第五,附近要有公园。越近越好,走路三五分钟能到最好,如果开车才能到,不能算房子附近有公园。公园不用很大,有简单的草坪,一圈两三百米,能跑步就好。人过四十,不再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反而似乎总有拉不开的筋骨,跑步是解药。每天跑跑,三五千米,汗出透,整个人都好了。

第六,附近要有大学。最好走路能到,最好是个像样的好大学。有大学就有图书馆,有看不完的书可以蹭着看。有大学就有苍蝇小馆儿,而且开到很晚,一年到头都有便宜的好吃的。有大学就有教授,要张课程表,去蹭大课听。有大学就有女生,花落了,还可以在校园里看女生。

第七,附近要有足够好的生活设施。最好有几家好餐馆,开了几十年,食材新鲜,厨师可靠,菜好到你常吃不厌,懒得做饭了就可以不做。最好有几家好咖啡馆,豆子现磨,闻香进门,餐点都让人惦念。最好有一两家走路就能到的独立书店,时常能翻翻新书,每次能买到一两本过去一直想读但是没机会读的旧书。小学和中学都在走路可达的范围内,否则接送小孩儿上下学就会消耗掉你不多的自由时间。多数病都是年纪大了之后得的,老了之后,医院是必需的。医院最好走路能到,建筑不必雕梁画栋,等候时间不长就好,医生能不乱开药、能多和你解释病情、能体会到你的痛苦就好。

第八,所在城市要有历史。最好百年以上,连续不断。有很多古董店,家具、瓷器、餐具,买了就在日常的生活里使用。一年下来,在古董店买的东西比网购的还多。有不少博物馆,一些古迹,偶尔逛逛,觉得祖先并不遥远。

第九,一个小时车程之内有国际机场。人偶尔还是要出去走走,度假、会友、凑热闹。

第十,附近要有朋友。最好有很多朋友。朋友们就散住在附近几个街区,不用提前约,菜香飘起时,几个电话就能聚起几个人。酒量不同,酒品接近;术业不同,三观接近。菜一般,就多喝点酒;酒不好,就再多喝点,很快就能高兴起来。一生中,人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这第十点是最重要的一点。老舍先生您如果还健在,您在哪里,北平就在哪里,哪里就是北平。所以如果看上一处房子,买了下来,让房子变得更理想的捷径是鼓动好朋友们也在附近买房,共我山头住。

当然,这十点之前,有些更基本的要求:空气是干净的,水是能喝的,食品是能吃的,无论什么时候在街上走都是安全的,没有什么组织是能不依法就把你从你的房子里带走的。有时候,这些要求看上去是如此基本,但是有时候,又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

理想散文5:理想的方案

文/马科平

母亲托人捎话,家里的水井干涸了。我抽出时间回去,找人淘井。

夏季炎炎烈日里,天空里没有一丝风,气温动不动就蹿上30多摄氏度的高度。夏收后播种的玉米,没有落过透雨,沿途看到旱坡地的玉米苗,灰青干巴,蜷缩萎靡,长势很弱,田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纹。

干旱的后果很是严重,高温加干旱更可怕,更何况是持续了这么久的时间。乡下的土路,踩踏出厚厚一层浮土,轻轻走过,也会扬起浮尘。路旁的野草,低矮稀疏,枝细叶瘦,有些地方成片的焦枯。

路旁的菜园,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眼睛所看见的一切。泥土在太阳的炙烤下龟裂,远远看去像是一张张饥渴的口。西红柿刚冒出花蕾,叶子已经被晒蔫了;黄瓜蔓上吊着几个弯曲瘦小、还在顽强生长的家伙;茄苗叶子蜷缩,抽薹的蒜苗,蔫蔫耷耷,缺少精神。最惨的是小青菜,才出苗就已经被晒死,稍微大点的外层枯黄,只有芯子的叶片有点绿意。

机井不分昼夜"突突突"地响个不停,水流引进果园、麦田、菜园,也有乡亲们来机井给家里挑水吃。村头遇到黑脸八爷,顶着毒日头在麦田里锄草。我老远打招呼:"八爷呀,这么热的天,不在家里歇着,还在地里忙活啊?"

黑脸八爷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拄着锄把仰望干燥的天空,笑了笑说:"天热是天热,正好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不同的活路呀!你看看,天旱除草棵棵死,下雨点西瓜撒高粱棵棵活。哈哈,多好!功夫一点也不白费。"语气里充满成就感,没有丝毫的抱怨,充满了乐观。

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找来两位淘井汉子,正在作业,一人在井底挖掘,一位在井口绞泥。我换了身旧衣服,协助井口的汉子绞泥、倒泥,打下手帮忙。第一天井泥干燥,第二天挖出泉眼,井泥开始潮湿,慢慢变成泥水。又往下挖了一阵后,箍好井圈,这次淘井顺利结束。

久疏农活的我,腰酸背痛地返回城里。之后的几天,黑脸八爷爽朗的笑声时时在耳畔回荡,他那淳朴憨厚、顺应自然的心态,引起我一次次反思。人们常常怨天尤人,有太多的不顺心,老天爷似乎总是在戏弄人,干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难得有个好的心情。

原来这一切有理想的解决方案。既然无法安排老天啥时候下雨,为什么不去学学农人呢?天旱除草,下雨栽秧,多么简单、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