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简短情感文字

2023/10/07经典文章

前言:简短情感文字(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简短情感文字1:酱香悠悠

文/储北平

时下新潮的网络词"酱紫、表酱紫",意指"这样子、不要这样子".我虽非新新人类,但因爱酱而喜欢此词,每次听到仿佛看到酱的颜色,闻到农家酱香。

老祖宗发明酱,应在三千多年前,因为在甲骨文里就有酱字。上部将,下部鼎。那时将还不指将军,而指场景,形容双手忙碌照顾病人。和鼎结合,表示在给病人做吃的。可见,古时酱就珍贵。

酱在饮食中,既是菜,又是调味品。酱增加食物风味,比直接吃或单加盐,味道更美妙。《论语》云:"不得其酱,不食。"孔夫子忙着讲学,还不忘点拨学生吃酱。"酱,八珍主人也""调鼎鼐,率众味",古人把酱视为百味第一。酱味绵延至今,发展为黄酱类、面酱类、豆豉、甜酱类、花生酱、芝麻酱等十余种。其被人喜爱之根源,在于承载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印迹,饱含了人类饮食文化的智慧。

俗话说:"富家一本账,穷家一缸酱。"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乡村几乎家家有酱缸,户户会晒酱。有酱,饭桌上即使没菜,嘬一口能凑合,吃饭喝粥有滋味。自制的酱,色淡而味鲜,市上买不到,母亲便是晒酱好手。从黄梅天到炎夏,都是做酱时令。

做豆瓣酱,先要将洗净的黄豆或蚕豆浸泡,待发胖后放入锅中煮烂,然后捞出沥水,撒上干面粉拌匀,再捏成酱饼块。待酱饼发酵,长出金黄毛,便是酱黄。酱黄经太阳晒透后,再捏碎放入酱缸,加入冷却盐开水,搅成糊状。此后,便将酱缸放在朝阳处,日晒夜露。一般都在缸口罩上纱布套,以防苍蝇、蚊虫、灰尘进入。但母亲不这样,而是编一个圆形竹框,中间绑上十字骨架,再粘上蜘蛛网,罩在缸口,既透光又挡虫。每天早晨,我便把竹框绑在长竹竿上,前屋跑到后屋,去网一层新蛛网。

晒酱时,要是淋到雨,酱就酸了。所以每到遇雨,母亲就要为酱缸加盖,或搬进屋内。为了酱能晒透,每隔两三天,母亲便在清晨将酱料上下搅拌。刚曝晒未冷却不能翻动,否则易变质。晒一个月左右,酱料由稀变浓,呈红润色,入口香甜,便可食用了。此时,母亲会用大碗盛酱,让我们姐弟挨家挨户送一份,让邻家尝尝。当然,邻家酱晒好了,我家也会收到馈赠。母亲还会在酱里放入黄瓜、辣椒、豇豆等,过一段时间,拣出来炒了下饭,清脆可口,是难得美味。

一缸经日月浸润,吸天地精华的酱,是农家主力调料。烧肉吸油上色,香气浓;烧鱼起鲜生香,能解腥;即便寻常青椒,放酱爆炒,就是美味虎皮椒。最普通的,是做酱拌杂烩。放些肉丁、小虾、毛豆、花生、菜帮和豆干等,和着新酱,热锅凉油,小火一炒。酱经油爆后的焦香,混合配菜之香,弥漫四溢,引人垂涎。尝一口,舌尖激活,咸中夹着丝丝辣,鲜中含着缕缕香,那温馨柔和,正是乡亲最爱。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如今物质丰富,超市里调味品琳琅满目,想吃酱,方便得很。再加上现代人都怕麻烦,农家晒酱早难觅踪影,当然也难见那份醇厚和朴素,更难闻晒酱时飘出的乡味乡情了!

简短情感文字2:瑜伽冥想

文/安心

盘好莲花坐姿,宛如一朵饱满的莲花,盛开在宁静的池水中,在悠然安恬的状态中闭上眼睛,自然呼吸,默默祈祷,先观呼吸,后观外物,再内观……从肌肉到神经逐渐放松,感觉身体慢慢伸展,头脑好像被抽得空空的,什么也不想;又好像是被塞得满满的,蓝天上舒卷的流云,湖泊中群山的倒影,绿意盎然的小路通向远方……

瑜伽冥想,心灵的召唤。

幸运如我,在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段,与瑜伽这古老而神奇的修炼方式相遇,身体在康健,心灵有归属,生命获得能量。

静坐冥想,先是5分钟的呼吸冥想,最后再进行10分钟的放松休息。每天能有这样一段美妙和喜悦的时光,如同置身云端之外,抛却俗事杂念,随着自己的呼吸与脉动,感受身体的舒缓和轻松,心灵的平静和清澈……

一次冥想,是一次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过程,也是一场自我领悟,自我延伸的旅程。瑜伽变幻无穷,冥想奥妙无尽。冥想的关键是把自己的心静下来,用内在定力,回归心灵的本质;用外在的收敛,回到生命的原点。

冥想唤醒知觉,通过洗心涤滤,消除人心中的杂念,从而进入平静、祥和的境界。

经过一段由内而外、由外及内的锻炼,身体日益灵活、柔软,喧哗的人群早就远离,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平静地接纳和消融,一笑而过。

简短情感文字3:独爱腊梅浅浅黄

文/钟芳

"独爱腊梅浅浅黄,疏疏落落不张扬。"寒冬腊月,飞雪迎春,又到了腊梅盛开的时节。一树一树的腊梅在风雪之中绽蕾吐艳,凌寒怒放,像燃烧的生命,热烈而激扬,把凛冽的寒冬晕染得冷香幽幽,给萧瑟的冰雪世界带来一股温馨和活力。

老家的庭院里,有两株颀长而挺拔的腊梅树,那是爱花的母亲从别人家移植过来的。每到寒冬,那些叶子落得光秃秃的枝条就绽开了花朵,满树都是金黄色,娇小可爱、层层绽放。远远望去,如同璀璨的金星缀满枝头,给寒冷的冬日捎来一丝春的气息,正是"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发笑东风".徜徉花树下,赏"疏影横斜"的秀枝,闻"暗香浮动"的醇香,竟有种乱花迷人眼的感觉。在一阵呼啸的北风过后,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沁人肺腑,令人流连忘返。

从此,每逢腊梅花开时,心中便多了一份期待。这些腊梅给我儿时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清晨,我还躺在床上,就被阵阵馥郁的香气唤醒。睁开眼,透过床边的窗户望去,灿烂的金黄不可遏止地映入眼帘。只见小小的花瓣没有绿叶的衬托,在底端花梢的举托下灿烂怒放,浓浓淡淡的幽香悠悠飘来,呼吸着腊梅的清香,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每天上学前或放学后,经过它们跟前时,我都要停驻一会儿。它们总是笑吟吟的开出最圣洁雅丽的花朵,诠释青春的芳华,张扬生命的价值。每当这时,母亲就会乐呵呵地对我说,瞧这朵朵腊梅花多像一只只小金钟,它们能把春天敲出来呢,用不了多久,绿色的春天就会来到……

听着母亲的话语,仰望着那迎着凛冽寒风,展开笑靥,风姿秀骨的簇簇花儿,我的心灿烂豁朗。傲骨铮铮,不惧风霜,不畏严寒,演绎着傲骨人生,是腊梅的品质,更是腊梅的操守和气节,我们人生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梅花香自苦寒来,磨难和逆境是人生成功的必修课,只要淡然处之,坚强面对,一定会迎来崭新充满希望的春天。母亲无形中给我的这种生活启示让我受用一辈子。长大走入社会后,每当我在遇到困难,人生最失意时,我就会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腊梅花,然后静静地安度人间困苦,品味沧海变桑田的快乐。

腊梅因花色似蜜蜡,腊月开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寒冷的冬天,所以,历来是高风亮节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文人墨客们用大量的诗词华章表达对她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多么豪迈,多么乐观,多么坚强,多么铮铮傲骨,无不凸现了诗人们的高尚情调,深深温暖着人们冬天的心灵。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大雪纷飞,腊梅怒放,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心动的意境啊。腊梅那栉风沐雪、高雅脱俗的莹莹冰心,又岂是其他花草学得来的呢?雪后初晴,踏着皑皑积雪,探寻悄然绽放的腊梅,在梅下听雪,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玉树琼枝的风韵,真是美不胜收。

腊梅花盛开的时节,是美丽迷人的,有着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经年离乡,黄亮亮的腊梅仍是我的最爱,每到腊梅飘香时,温暖而馨香的记忆便淡淡地氤氲开来。我一直钟爱腊梅,爱它怒放时的那份高洁;飞扬时的那份飘逸;抗击狂风暴雪时的那份品格。

简短情感文字4:秦王湖赏花未果

文/王晓建

那一年的春天特别美,与好友相约赏花,却久未成行。人间四月芳菲将尽,听人说秦王湖芍药正艳,下决心推掉一切家务,欣然前往。

那天是阴天,灰蒙蒙的偶尔洒落几滴雨,这点雨怎么能阻挡我们的行程?我们依然驾车驶出市区。太阳忽然从云的缝隙里露出了金子一样的光芒,却稍纵即逝,灰色的云又遮掩了它。在路上行驶好惬意,不冷不热的风微微地吹着,没有明亮的阳光刺你的眼睛。

地势渐高,丘陵地貌显现出来,远处云雾里的山就在眼前,脚下是层层的梯田。正是麦子疯长的时候,麦芒就藏在绿油油的叶子里,只等立夏一到,就齐刷刷地甩出来。偶尔还见到零星的野花,在春风里摇曳生姿,就让人的心那么一颤,愉悦的感觉。

刚刚还在云雾里的山渐渐真切。反而没有想象的美丽。山峰裸露着土红色的身体,碎碎的石头层层上去,很有点垒卵的意思。倒是不觉心惊,有贫瘠的感受。不一会儿两旁绿了起来。隔着车窗看到深深的谷,有一汪蓝色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秦王湖。

趁着暮色还未降临,踏上弯弯的石子路,感受太行的灵山秀水。真的是看景不如听景。景区的介绍总是迷人。其实,登过泰山,涉过九寨,眼里哪还会有这一汪小小的秦王湖呢?要紧的是心情。那个所谓的"长虹卧波"倒是有些别致。不过,湖水很浅,所以"卧"不到波里去。坐在尽头的观景亭,看四面小山环绕,静静地,蓝蓝的水面偶尔还有水鸟飞过。低头看脚下,水虽然不在,水痕却印在水草的身上起伏着。

太静了,秦王湖虽小,但面对两个女人,它依然深沉大气。而芍药园就在不远处的南山上。群山静默着,让我们再次感知自己的渺小。平素埋怨尘世的喧嚣,总想逃离,一旦实现,却发现自己早已身坠红尘万丈,处处尘埃,所以快乐也一定深深烙着俗世的印记。

暮色不紧不慢地下来,天气预报来了:中到大雨。想起路上看见的层层"累卵",没来由地想起"泥石流"之类的词语。这时我俩的电话都响起,原来留守在家的老公们听到天气预报,开始担心。本来已经在景区内宾馆定了房间,准备第二天登山去看芍药。我俩忽然心神不定,雨夜和秦王湖亲密接触是不是有些唐突了?"咱打道回府?"好友神情凝重地点点头。

细雨已经开始飘落,雨中夜行山路于我俩可是一大挑战。还没驶出山区,毛毛雨转为瓢泼大雨。车灯前面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左右是无边的黑暗和真实的深渊,雨噼里啪啦地叩打车窗,哗哗地响成一个声音。一会儿挡风玻璃上就是一层薄雾,模糊着视线。车载的除雾功能似乎不太管事,只有把车窗微微摇下一条缝隙。只一条小缝,雨水也马上冲进来……

车进市的时候发现情况不对。大街上水波汹涌,汽车们都像河流中的船,半个车轮都在水中,眼见得有出租车水中熄火。我们不敢大意,车一直在马路中间开,因那是最高的位置。行到某一宾馆时,看见保安在门口指挥,有车辆进去。我们决定不再回家,因为还要过地道桥,感觉有危险。于是赶紧地靠边,小心跟进。早有服务生送伞到车前。即使打着伞,到门口的几步也很快湿透了衣服。真的好狼狈,却莫名的激动。

那天的雨大得离谱,第二天才知道市中心的地道桥被水淹没、桥东桥西交通阻断、邢州广场工地塌陷。有人在回家路上跌倒并造成伤亡。可是我们两个女人,在暴雨中平安行驶出了山区,并且也没有把车开到桥下被淹没。我们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按道理说这是一次糟糕的旅行,芍药未赏,古迹也没有瞻仰。然而在过后的很多时间里,我都会静静地回味那次惊心动魄却又美丽的旅行。它无意中成为我人生的一个加油站,在我迷茫的中年,给了我努力的勇气。

简短情感文字5:一把红薯叶

文/刘传俊

秋天田野里的景色,纳入眼帘的是愉悦,收进心里的是充实。

放眼广阔天地,高粱被多情的阳光染红了半张脸;中间别着腰鼓似的玉米棒子顶端,五彩丝线自如地飘着;棉田里压弯了枝枝杈杈的棉桃,裂开了缄默数月的嘴巴,大口吐露绒绒的白絮;绿豆秧地里,微风轻拂,已由青变黄再变黑的"羊角豆"闪身在翻卷起的叶片间,引逗站在田埂笑眯眯的农夫;谷子、稻子垂下了趾高气扬的头颅,谦卑地弯着黄灿灿沉甸甸的颈项;默默无闻在土地里做着酣梦的红薯,伸伸懒腰,攒足劲儿揭开了一扇扇天窗;节节高的芝麻,上下挂着的亮晶晶的小白花儿,愈来愈稀疏,明显进入了打顶期……

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无忧无虑地飘忽;广袤田野间,麻雀结伴如约而至,从这块地轻捷地滑翔到那一块地,传递丰收的喜讯。我觉得,这时家乡的田野,就是一幅不用刻意着色的最古朴最美丽的中国画。

那时,村中生产队里有一溜7间坐北朝南的牛屋,牛屋偏东南有个常年高高大大的土末子堆,用于垫牛铺。土堆北侧有棵六七把粗的歪脖子楝树,召集社员开会、上工的那口铸铁钟,就挂在上面。只要钟声一响,男女老少便会闻声从四处往牛屋前的空场上汇聚,听队长安排农活。他们尊重土地,敬畏土地,理解土地,感恩土地,对土地有着独一无二的母子般的深情。整田,种植,收割,常年与土地如胶似漆,亲密无间。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是一切庄稼的主宰者。

可是,他们却难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尽管从天麻麻亮忙活到夕阳落山,但整日里还是为生计发愁。当时不许自己有菜园子,不许开荒,如有发现,便会被叫作"尾巴"毫不留情予以割掉。因此,秋季被乡人称为时令蔬菜的就是富含营养成分的红薯叶了。

红薯叶不要钱,由社员们亲手培育而成,吃起来心里踏实,不需看他人眼色。不过,掐红薯叶得分辨早、晚红薯。早红薯即芽子红薯,其上的叶子可任意采摘。那是早春从红薯池里的母薯上拔出来的芽苗,栽种到预留的春地里长出来的。晚红薯即秧子红薯,是割完大麦、豌豆及小麦后从芽子红薯秧上割下来的龙头,再剪成一截一截直接插在腾出来的地里,还处于旺长期,直到下霜时节。如果早掐叶,就会影响产量。

我们的村庄西边,有条南北走向的沟壑,被村人称为"西沟"."西沟"崖西,有块近20亩平坦且肥沃的早红薯地。这块地里的红薯秧,只要有需求,尽管采摘。我的母亲从西岗蜿蜒的田间小路上走下来,途经"西沟"的红薯地,捎带掐一把红薯叶带回家下锅。

舍不得喘息片刻的母亲,放下农具就进了灶火,有条不紊地依次和面、擀面条、添水、烧锅。锅里的水烧得滋拉着大铁锅圆圈时,就将淘净的红薯叶放进锅里,焯了焯捞在一个大粗碗里,先放食盐、葱花、姜末之类,再用筷子从上下小中间肚圆的浅棕色瓷罐里剜一疙瘩腊月间炸制出的大油,与冒着热气的红薯叶一起腌渍。面条下锅一煮,将腌渍过的红薯叶下到锅里。少顷,家人收工回来,母亲一揭开锅盖,满院子都飘荡着红薯叶面条的香味。红薯叶面条就着大蒜辣椒吃,犹如当下城里人的早餐——胡辣汤就油条,那叫"绝配".

红薯叶面条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饭,但我却百吃不厌。后来参加工作走进城市,当同事问我中午想吃什么饭时,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母亲做的红薯叶面条。因为那饭里有家乡的味道,有母亲的味道。

前些时,我因事下午乘火车回家乡,翌日凌晨两点到家。一大早,我就起床打扫老院老屋,修剪院内两棵遮挡窗户光线的桂花树枝条,拔除房前屋后的杂草。住在村庄东头的儿时玩伴,挎着菜篮子从我家大门前经过。我俩相见,互道早安,分外亲热。他放下菜篮子,非要让我拿几个洋葱调拌做早餐菜,然后又将手里攥着的一把红薯叶递给我,让我中午下面条锅,并说:"自家菜园里种的,绿色食品,无污染,在城里恐怕吃不到!"

此言亦善,此情亦真。我不再推脱,收下了那把带露水的潮乎乎的红薯叶,也收下了一腔浓浓的久违了的乡情。中午,我下厨操持真的做了红薯叶面条。可不知为啥,就是品尝不出母亲做的红薯叶面条的味道。我心里清楚,这绝不是梦幻。那味道,如同我的青少年时光,随着母亲的离去而飞逝了。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千呼万唤,却再也唤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