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游记散文作文

2023/10/08经典文章

前言:游记散文作文(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游记散文作文1:圣灯山探秘

文/刘志渝

之所以选择去巴南圣灯山一游,是听说此地与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有关。公元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果断平叛。经过三年苦战,叛军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相传他逃出南京前往滇、蜀避难,曾来到巴南圣灯山镇圣灯山隐居,躲避朝廷的追杀。因常登山远眺,后人亦称此山为"圣登山",山中至今尚存一古井,建文帝常到此井取水,后人在井旁立一石碑,上刻"圣井"以怀念这位落难帝王。

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巴南圣灯山镇圣灯山森林公园,进山门,拾级而上,迎面一座石牌坊高高矗立,横额上刻"圣山灵境",楹联是"佛照圣灯光泽化绿海 龙披花彩旺气成明珠"(相传云豁寺僧将一巨型油灯置于玉皇顶,夜间灵光万道,照亮四方,为迷路之人指引方向,为迷惘之人指点迷津,圣灯山由此得名),此联颇有几分普渡众生,祈盼天下太平的慈悲心怀。但我更欣赏牌楼背面的一副楹联:"出门路险要照顾好脚下,入世心花别失去自身",这副极富哲理的联句道出了做人要脚踏实地,稍有不慎就会摔跤的道理,官位再高也不要心花意迷而失去本性,横额"觉悟"二字更是彰显了道家参禅悟道的真谛。

我们由东山东面开始登山,沿途奇峰异石,令我们目不睱接,蝉鸣花香让我们神清气爽,山中的奇树、珍禽、怪兽富有天然情趣,真个令人大开眼界。圣灯山因奇特、幽美、古老、惊险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川东小峨眉".

我们循山势而上,前方一块大石上刻"蛇脱壳"三字,这是游人不可不来的一处景点。相传很久以前,一条白蛇在此修道,道行渐深,但若要修成正果,须穿越一极窄狭的石缝,方可前往云豁寺朝圣,而此处又是当时唯一通往寺庙的必经之路。在穿越石缝时,由于身躯较大,白蛇身上的硬壳摩擦岩石纷纷掉落,最终伤痕累累才得以钻出石缝。朝圣后白蛇果然成仙,蛇脱壳成仙的传闻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后人据此附会:人要经过层层磨难,方可脱去灾难,一生平安。大伙决定仿效白蛇,穿过石缝消除灾难。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挤出石缝,顾不得身体擦伤,纷纷击掌庆贺:"今天脱去灾难,明朝一生平安。"

圣灯山最险处莫过"舍身岩",此地山势陡峭险峻,高数十丈的石岩令人生畏地挡在面前。笔者冒险登上用拇指粗的钢条间隔2尺许嵌入岩石的"钢梯",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而上,攀上岩顶,回望脚下,不免后怕。从舍身岩下行便来到"狗钻洞",只见数块巨石阻隔道路,东、西、北皆是悬崖,崖高近60米,巨石垒迭下仅有一宽不足半米的窄洞可穿行,洞内难以直立,只可蹲立或躺卧,穿越洞内须双手触地脚蹬岩石,曲身猫腰前行或背枕石棱手脚并用一步一步朝前蹭。我们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极其艰难地爬出洞口,出得洞来,一块长方形巨石横跨在出口的两块岩石上,其上刻有"狗钻洞"三字,众人相视大笑不已:"我们都当了一回‘萌犬'."

继续下行,道路就宽广平顺了许多,两边参天的松柏、杉树,曲径通幽的石板便道将我们引向一高地,站在此处极目远望,云雾缭绕的连绵群山令人心旷神怡,云气氤氲的天空在晚霞的辉映下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呼吸着清新可人的空气,我不由想起清代诗人原敬德的诗句"断崖幽壑神仙窟,不数江南浅淡山",不正是圣灯山真实绝妙的写照吗?

据说圣灯山附近还有一处集惊险、刺激、好玩于一体的景点——佛影峡漂流景区,景区漂流段全长5公里,最大落差117米,最大垂直落差5米多,全程漂流用时2小时左右。那定然又是一处让人惊喜连连的绝佳旅游胜地,可惜时间已晚,只好留待下次再来体验。

沐着西坠夕阳的余辉,我们一行又驾车返回主城。

游记散文作文2:小寨沟散记

文/王玉红

站在岭上俯瞰暮春的小寨沟,小寨沟和诸多小山村一样,此刻正沐浴在一片声势浩大的花海之中,山山岭岭被淡紫色的桐花覆盖,其间夹杂着洁白的槐花及一片片绿色的麦浪。

小寨沟隶属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它像一条银鱼,游弋于礼河和掌礼两村之间,有三百多口人。

小寨沟有道深沟,沟里青石遍地,一泓清水从这里出发,漫过一道宽阔的青石坡,跌入一丈多高的山崖下的深沟里,聚水成潭。清水和青石相遇,它们的灵魂产生强烈的共鸣,一阵阵响亮的水声终日在沟内回旋,响潭沟因此得名。后来,人们在潭下筑坝,拦水成库,从此有了碧波荡漾的掌礼水库。

我对这个水库的记忆,来自两条小鱼。不记得是几岁,我和母亲、二哥一起去小寨沟的外婆家。二哥出去玩,带回两条小鱼,母亲把小鱼用面裹了,炸得金黄。这是我第一次吃鱼,味道鲜美得如初春的一缕清风,鱼就来自"外婆家的水库".母亲说,她年轻时,水库中水很深,雾霭霭的,那时的鱼能长到十几斤重。水库的水,被抽到山岭上,浇灌庄稼和蔬菜还有果园。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里,这个水库,让村民的日子不至于那么艰难。

走过一段羊肠小道,站在山崖上,俯视如今的掌礼水库。水库被树木和两岸的高崖拥簇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经历了长久的激情澎湃,那泓清水和青石都被岁月及黄土覆盖,沉入地下。响潭沟变得非常安静,只有无拘无束的风从沟里掠过。水位的大幅消落,让水库呈现出一半草原一半江南的风光:一半风吹草低,树木林立;一半水波淼淼,崖和树倒映水中。

和礼河村熙熙攘攘的游人相比,掌礼水库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极少有人去欣赏它的风姿,大概只有小寨沟的老人们偶尔会去想想它,看看它,回忆回忆它曾经的风光和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无常吧。

母亲不止一次对我讲起她的童年。每当她说起小寨沟那吃不完的黄杏、甜滋滋的柿饼、鲜红的大枣、红丢丢的苹果……都让我对小寨沟无限地神往。

顺着新修的水泥路进入村子深处。时隔几十年,小寨沟里的果树之多,仍是让我羡慕不已。古老的柿树、核桃树、樱桃树、杏树、梨树随处可见……这些果树,不是大片大片种在田地里,而是生长在庭院中,在房前屋后,在路边,在沟底,皆枝叶参差,根深叶茂,一座座房舍掩映在一棵棵果树之间。四五月,早已是花褪残红青杏小,二三月的小寨沟该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一定是桃花红,梨花白,樱桃花云一样落满沟沟坎坎。又不敢想象,到了收获的季节,它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盛景……

樱桃树是小寨沟最多的果树。村里历史最久的樱桃树,大都在沟底。好多樱桃树的年龄超过了一百岁。老院子是天井窑院,至今仍有许多人家住在老院里。倚着岭势掘出一孔孔窑洞,三五孔窑洞组成一个院子,院子外面就是一棵棵顺着山沟栽种的樱桃树。

一棵棵百年樱桃树,把沟底铺了个严严实实,你要站在樱桃树下向上看,一片被枝叶裁剪的天空也甭想看到。走在樱桃树的绿荫下,想起儿时吃的樱桃就来自这些树上,抚摸着树身,犹如挽着外婆的手臂,备感亲切。

表哥家的院子,是典型的天井窑院。院子正中种着一棵梨树,一株葡萄树发了新绿,正伸着长藤向着葡萄架攀缘。院子里放着一架梯子,这是表哥发明的摘樱桃神器。樱桃好吃果难摘,有了这个可以在果园里随意伸缩移动的梯子,长得再高的樱桃也逃脱不了人的手掌心。

去年冬天,村里新修了水泥路,一条路让村子旧貌换新颜。和许多农村一样,小寨沟的年轻人多在外面打工,很多在市区买了新房,有了小车。每年初夏,红彤彤的樱桃,唤醒了一个个游子对故乡的记忆。游子回到村口,遥遥望见一棵棵缀满果实的樱桃树,仿佛看到了亲人,因牵挂,在村头站立……

游记散文作文3:登长山

文/鲍明成

长山位于丹徒区的中西部,头东尾西,面积为30.27平方公里。据《丹徒县地名录》记载:该山位于县境南面,横跨西麓、蒋乔、石马三个公社(现为乡镇),因全长十二华里,故名十里长山。主峰海拔349.7米,为宁镇山脉东段高峰之一。登上长山顶还是儿时的事,一晃四五十年过去,听说近年长山山顶又多了几座亭台楼阁,再次登上十里长山山顶的想法油然而生。很快,我的建议便有五位好友积极响应。

登山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清晨6点10分时我们六人便集合到位,从刻有"十里长山"四个大字的路牌前出发了。

天气真好!天高云淡,一朵朵白云从头顶飘过,鸟儿叽叽喳喳叫着,路两旁绿树成荫,清晨的空气是那么清新,我们的心情也格外好。大家有说有笑,一边欣赏周边美景,一边议论着有关十里长山的事儿。一位好友讲了一个民间故事。传说若干年前,分龙岗下边是汪洋一片。有一条龙在这里兴风作浪,船只走到这里都会遭险遇难。由于这条龙作孽太多,玉皇大帝就把它打下凡尘,仍旧在分龙岗下边但却变成了山。这就是十里长山的由来。十里长山有两个形状相似的山峰,一个叫东凤凰,一个叫西凤凰,据说是龙的两个妃子。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当地有名的龙王庙。到了龙王庙,就再没有宽阔的柏油路了,只有通往山中的狭窄山路,我们选择了一条1米来宽的山路登山。前一段路还不怎么陡,大家登山还算顺利,到了半山腰,山路越来越窄,加上刚下过雨,泥土松散,不少石块裸露在外,路滑难行,大家只好低着头,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向山顶攀登。我看看好友,再看看自己,大家身上衣服几乎都湿透了。忽然,走在最前面的人高喊:"到顶了,快上来,景色美极了!"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登上了山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感受着阵阵山风,享受着登顶成功的喜悦,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远眺长山北面,壮美的长江上百舸争流,往山南眺望,四通八达的公路像绸带向远方延伸,一辆辆汽车穿梭其中,路边的村庄被绿树笼罩,明镜似的水面熠熠生辉。更远处,丹徒新城拔地而起,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十里长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学城……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我指着远处的几座村庄告许友人,这是元台,那是上下寺塘圩,近处是东湾村。清人李遵义《长山》诗曾提到两座寺庙:"上寺鸣钟下寺闻,东湾流水出西湾。"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沿原路返回时,我们有好几次差点滑倒。大家谈论起挑山工上下山的经验,有人找来一根木棍作拐杖,有人提议身子尽量向后。不让重心向前倾,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平安到达山脚。

一次登山,不仅欣赏了十里长山的风景,了解了家乡的建设,还增进了朋友间的感情,锻炼了每个人的意志,大家约定,下一站去登五州山,然后还要登圌山、茅山……

游记散文作文4:冬游唐山寺

文/丁德芬

初冬第一天,微雨的周日,午后的丝丝寒意包裹了整个身体,内心却被一个地方深深吸引,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山寺。

一方庙宇,隐于深山,多次毁于兵燹,饱经风雨。千年之后,香客不断。究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想起历任四川、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以及其族人。

唐山寺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城南十六公里的官港镇秧畈村,群山环抱,鸟语花香,绿竹掩映的放生池,清澈见底。闲暇之余的你,无论是只身前往,或与友人同行,皆能体会一种世外桃源的境界。乡间道路,曲折蜿蜒,黄色砂砾铺就的路面,没有泥泞,偶尔经过的水坑,溅起一串水花,将白色车身换个色彩。探寻唐山寺,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显露出与周氏家族无法割舍的渊源。

由于上午有事耽搁,所以我们去唐山寺的时间,选择在下午。今日之行,与其说是陪家人观景,实则却是为了研究会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抵达唐山寺时,忙活了一个上午的研究会同仁们,此刻仍在埋头苦干,我们也立即加入其中。

自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推进。最近接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余华林先生的邀请,下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题为"纪念周馥诞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讨会".周氏家族绵延五代,经久不衰,但凡是对晚清历史有钻研的专家学者,都会痴迷于这个家族的研究。而作为身在异地的东至学者余华林副教授,更是有着强于别人的情感。而作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不仅欣然受邀,更深感有必要做些什么,为这样的一个专题研讨会添色。于是,研究会的同仁们牺牲双休,冒着细雨,不顾寒风肆意,对记录着唐山寺始建、重建的各式墓碑进行拓片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同心协力,一张张拓片逐渐完成,小心的摆放在右侧空出的床上,清晰的字迹,或清秀或遒劲,详细呈现了周家数代为唐山寺所积攒的功德无量。

周氏先祖周访,因避其武则天代唐称帝之乱迁居,自此一脉在此生息繁衍,更有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离开此地却不忍家庙荒废,舍宅而建唐山寺。时隔多年,官居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回乡探望病重母亲,一声慨叹"贫不克养,贵则亲

亡,于世怎能心安"之后,便是居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周馥不仅解决林地纠纷,还发动当地乡绅捐资,将历经战乱毁于一旦的唐山寺予以重建。

就在今年的十月份,唐山寺迎来了三尊大佛的开光仪式,周馥元孙启晋先生,不顾古稀之劳顿,从北京赶回故乡,并为唐山寺赠送了其祖父周叔迦的《周叔迦佛学论着手稿》,此情深重,代代相传。

天外依旧下着毛毛细雨,在等待师傅拓片的间隙里,准备收拾返程时,陪同家人往新近开光的唐山寺走去。林间的树木,早已被深秋喷上了调色剂,路旁的那棵红枫,昨夜的秋风摇落了大半的叶子,一场从秋下到冬的细雨,为他们更添了几分灵动,虽绕满了树脚,却无意感受即将的逝去,反倒昭示着下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游记散文作文5:墨戎苗寨游

文/刘小明

仲夏的晨风非常凉爽,我沿着常吉高速,开车来到了墨戎苗寨,开启了少数民族村寨之游。

"墨戎"为苗语,意为"有龙的地方",属湘西古丈县墨戎镇龙鼻嘴村。全寨人口1568人,95%属于苗族,是一个地地道道、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村寨。曾被国家有关部委和湖南省有关厅局分别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午10时,太阳把它那灼热的光线播撒在墨戎苗寨的山水之间,苗寨周围群山披上了耀眼的墨绿色浓装。苗寨前,有一条很宽很直的河,叫龙鼻河,苗语为苗家人的河。河较宽,水很清,平均深度1米左右,河中有很多小鱼小虾来回穿梭,河上有一混凝土石板桥连接两岸。河对岸,依山随势、层层叠叠排列着大片大片的黑瓦木壁、有梭有角的苗家山寨,远远望去,鳞次栉比,房廊相连,好有气派。龙鼻河岸边,排列着长约100米的"长城",每个"长城"窗孔边,架设有土炮一尊,细数了一下有18尊,好不威武。心里寻思肯定是解放前苗寨父老乡亲为防止土匪而制作的自卫武器,顿觉对此地人民铁骨铮铮的民风和英勇剽悍抗争精神心生敬意。

欣赏片刻后,在当地导游引领下,向苗寨进发。刚进廊桥,四位身穿正统苗服的苗家姑娘,手里拉着一条彩色手工织品,横在我们面前。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苗家习俗,喝拦路酒,唱苗家山歌,敲响廊桥中端的大鼓,每个游客必须要做,表示对苗家人的尊重。我们在导游的指点下,一一完成了这些程序,顿感别有一番情趣。

走进苗寨,穿梭于苗民家中,顿感这个村落朴素、整洁、卫生,其家庭生活用具和传统习俗凸显了苗家特色。此地建有很多木楼,多数为三层。据知情人介绍:木楼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苗家生活的缩影,也是苗家世代习俗的真实写照。游览期间我们走进一个龙姓家庭,女主人名叫龙西琼,今年32岁,长得端庄漂亮,也落落大方。虽然年轻,却是3个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个典型的苗家居室,五缝四间,上下三层,东侧修有吊脚楼,除西房做厨房外,中间和上层全部都铺有木地板。男主人出去打工了,女主人在家留守和操持家务。细看她家的家具,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传统苗族木制家具,其中记忆最深的是银餐具和银饮具特别多,什么银筷子、银碗、银杯子等,也表明这个家庭比较富裕。龙西琼告诉我们,苗家是女主外男主内,家中的顶梁柱是女人。苗家最喜好的装饰不是金而是银,苗家先辈认为:银既是装饰,又含有一定的药理成份,既能除病消灾,又能强身健体。因此你看到我家很多吃喝用品都是银制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和家庭条件好歹分不开。龙西琼还告诉我们,苗家人最钟情的饮品就是绿茶,人人都喜欢,墨戎苗寨的绿茶很有名,很多游客来之后都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一些。游客们亲眼见证了龙西琼现场泡制的绿茶,几分钟后,杯子的绿茶发生了变化。细看,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茶色清澈;细品,滋味醇爽,香气持久。

不久,我随着旅游团队走进另一户苗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苗族妇女,名叫姜燕,今年41岁,育有两儿一女。但岁月的风霜和繁重的家务没有在她脸上身上留下痕迹,看相貌最多35岁。姜燕是苗家妇女中长得漂亮的一类,鹅蛋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特别有神,柔白细腻的皮肤特别有光泽。她带着传统苗家头饰,走起路来亭亭玉立,从那个角度欣赏和拍照都特别美。姜燕轻声告诉我们:墨戎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一直不变,甚至还发扬光大。例如,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想要找一个另一半,必须以"赶边边场"的形式进行,在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中,小伙子要是看上了某个姑娘,就会悄悄拉一下她的衣袖,或者轻轻碰撞她一下,以试探对方的心意。要是姑娘看上了某个男青年,也会一样行事。互生好感双方则会在回家的路上结伴而行,当然还有以歌传情寻找男女朋友的。姜燕停了停,喝了一口苗家茶,清了清嗓子进一步说:"男女相中是一回事,结婚成家还必须过三道坎,才能正式成为夫妻。第一道坎,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砍一年柴,除了吃饭,其它一切是没有报酬的;第二道坎,男方必须到女方家做一年农活,也是女方父母检验准女婿是否在行和勤快;第三道坎,男方必须学一年做银饰的技术活,今后可以为女方做很多银饰而不必劳驾他人。如果这三道坎女方父母满意,三年后就可以结婚做夫妻了".姜燕指了指手机中一个男人的照片,颇有几分自豪地说:"我的男人他可是被我父母考验了四年,各种表现近乎完美,所以最后圆满成婚".听了姜燕的介绍,我和同行游客对视了一眼,大吃一惊,摇了摇头表示不可思议,但毕竟是苗家传统,在态度上我们众多游客使劲地给姜燕鼓了掌。

墨戎苗寨有很多传统文化,如"边边场"、"四方歌舞"、"赶秋节"、"接龙"、"巫傩绝技"等。听导游说,苗寨今天给我们安排了巫傩绝技,可以一饱眼福。

从当地人窃窃私语中得知:苗族人从大迁徙开始到定居湘西,长期生活在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起。所以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不多久,我们到了一间比较大的苗家木屋,这里早已推进涌去,人满为患。我和同伴瞄准了人流中的空隙,挤到了屋子中央。此时,只见一个巫师盛装出场,他头带红黄相间的巫冠,身穿红、白、绿条格相间的长袍,脸上用红、黑油彩进行了描绘,目光阴森,显得巫气十足。他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男一女两个游客,让他们对面站着,递给他们两个约3米长的竹篾片两块,双手对握着,篾片与篾片之间隔有1尺左右的距离。此时我们双眼睁大全神贯注地盯着巫师,不知道下面会有什么戏剧效果发生。只见巫师双唇上下颌动,嘴中念念有词,不一会两个篾片就开始慢慢靠拢,随着时间的推移,篾片最终紧紧合拢在一起。"太神奇了",对眼前亲眼看见的这一幕不由得从心底里赞叹!我们是唯物论者,不相信巫术,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我们应该持包容和肯定的态度,以达到共同团结进步的目的。

中午时分,太阳当头,人有些疲倦也有些饥饿了,观赏中我们随大队伍来到一个厅堂,据说是要赴"宴"了。刚进大厅,就被这雄伟的气势给怔住了。厅里厅外,摆放了四条长桌,每一条足有30桌,远远望去象条"长龙",听导游说叫"长桌宴",中餐就是被安排在这里赴"宴"的。不到10分钟,大厅里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抢先坐到了一个位置。我也不"斯文",忙拉着同伴的手到厅中央的餐桌旁坐了下来。紧接着,几十个服务员推着6张餐车上菜上饭,仅6分钟时间就全部上齐了。定睛一看,好丰盛啊!有鱼有肉,还有苗家的乌鸡,而且还有我们喜欢的辣椒和其它齐全的小菜,色、香、味俱佳。我们边吃边品味,很快就把满桌的佳肴一扫而光。如此庞大的长桌宴,我还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品尝到,好开兴的。

天边飘浮出成片晚霞,寨子全部笼罩在金黄的光环之中。我们念念不舍的慢慢离开了墨戎,但它原生态的美和独特习俗却永远印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