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除夕的文章 / 除夕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与先人共守

文/史长生

这一天的神秘和肃穆,始于那帘晨幕初启之时。四野迷蒙,碎霾星霰,空灵的天象铺陈出别样的静谧寥远。流传了千年的古老仪式,因为雪的缘故显得更加凝重和庄严。

沿一弧泛着熹微蓝光的地平线,薄雾犹如缠绕阴阳两界的丝带,飘渺在松柏半掩的莹冢四周。起得很早的祖先们似很焦急,待与那一串杂沓的脚步会合后,便循着几点象征拜请旌幡的暗红香火,由孝子贤孙们虔诚地引领着,成群结队地踏着厚厚的积雪拥向村庄,走进他们曾经的家园。

高挑于门前的大红灯笼,照耀着寻常人家并不寻常的世代记忆。倒贴红福的庭门洞开,黄火飞烟里静默着恭迎的老少,用蒸煮丰年的腾腾热气为还家的尊长们洗涤望乡台边的风尘。因是一辈接着一辈、曾经而又曾经的门户主宰,如期归省的翁妪考妣毫不谦让地登堂入室,越过堆满供桌的三牲大献,朝着高悬旌表的堂皇世谱跃然而上,在满堂儿孙喝号祭拜的念诵声中危襟正坐,默然不语地注视尘缘。

随着城市即将包围农村的汹然大势,春节渗入了太多偏乎传统、游离经典的时尚元素,已渐次沦为娱乐、休闲、旅游的噱头。但是,人文不泯,古风犹在,值得人们怀想的依然是流行于村落之中的盛大年事,还有那淳如老酒的里陌情结。水自源出方流远,尽管路遥径曲,山瘦草黄,但乡村终究是天下所有人原始和终极的故土。故乡有紫槐红柳深埋的根须,有寸草枯荣逢春还绿的地脉,有离祖先最近的烫手的泥土,那泥土弥漫着天人合一的味道,容易叫人咀嚼往事,珍视恩缘,品咂亲情。亲情恰是无声的感召,让一年一度的除夕成为集结的良辰,聚起生死远近的一脉血亲,共享骨肉相拥的交融之欢。果真是岁月如酒亦如歌,这样的日子适合醉中圆梦,梦中言欢。同死去的亲人大都时隔太久,已经没有了眼泪和悲戚,团圆的情结大于生死的忌讳,于是年才显得丰盈饱满、喜气洋洋。正是应了天涯共此时的那句绝唱,乡村的除夕,千家万户灶台上推出同一道大餐,开启的是故人与今人聚首狂欢的盛宴。

天井中爆响一挂千头长鞭,犹如学堂上课的一串铃声。亲人们用鲜活的人气围定祖宗,接通起自远古的人伦信息,聆听关于勤俭持家、忠厚传世的主题教育。一番家训光大了尊祖敬宗的礼仪,满门共叙木本水源的佳话,重温那部值得骄傲的家族史诗。其间,大快朵颐的孩童好似突谙世事,将畏怯目光投向威严的台面,专注地瞻仰大红大绿的家祭风景,一脸诚挚地倾听长者讲述我们来自何方的根脉缘由。于是又一辈娃娃当堂开蒙,明白了一个个祖宗牌位上写着的不仅仅是先人的名讳,而是真实记录家族过往生态流程的音符,正在缭绕盘桓的香烟中循环播放着前辈的荣耀与艰辛,还有诸位爷爷奶奶们的旧日时光。诚然,沿一缕血脉而来的无数先祖,哪一个不是天地间活生生的男女,也都有横肩强背的身躯、秀眉朗目的生相。他们急切切一路走来,顶寒冒暑躬耕走贩,含辛茹苦举灶兴家,怎一番劳碌真真切切,又几场奋争轰轰烈烈。这些功德无量的家山凿匠,在各自的人生半径中累年奔波,靠诗书继世的信念齐家报国,用仁德淳朴的善行哺丁育后,把生命定式中几十年的演算,写在一方土地的烟雨之中,最终在完成了薪火传递之后,顶着勤劳一世的满头白发,任由沧桑淹没精彩,慈祥音容休止于岁月更迭之中,留下一串叫后人永远缅怀的故事。

古老的除夕,是后辈与先人共守的圣典,是最具中华民族礼仪底蕴的文化现象。匝匝叠叠,往而又复,为了延续一种不老的精神,寄托一种不息的希望,除夕才有太多的情感承载。走过春夏秋冬,数完三百六十五日,在岁月轮回的节点上,除夕,愈发演绎出梳理人伦道义、传承孝悌忠节的厚重定义。

一夜连双岁的红烛爆彩,炫耀着宝塔式家谱上博大的珍藏。作壁上观的祖先心满意足,再一次环览瓜瓞枝蔓,用世代不绝的家传秘笈,洗涤着春风又沐的儿孙心灵。

开天雷在庭院里炸响,落下半空岁月红雨。就是在这样一团红火的日子里,吾乡吾民的除夕样本展开着,吾老吾幼的生命花朵绽放着。

头枕唐诗好守岁

文/聂溪

守岁,就是熬夜守候“月穷岁尽之日”,迎接农历新年的来临。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过春节时一种饶有风趣的古老习俗。据古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至唐宋,除夕守岁更盛,诗人守岁情浓,赋诗迎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守岁诗,仅唐代就有许多佳篇,至今读来,仍令人回味无穷。

董思恭在《守岁》诗中记述了自己除夕守岁的情景:“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而杜甫《杜位宅守岁》对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描绘得更加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亲人团聚,笑语欢声,槽边吃草的马都受到了惊吓;而那红彤彤的烛光,竟吓飞了林中栖息的乌鸦。这些守岁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民俗风情,读来形象生动,令人向往。

诚然,守岁对于团聚的人们而言,是一顿亲情大餐,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对于一个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守岁往往会油然而生忧伤、思乡之情。戴叔伦在驿中度岁,写下《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述说了他在旅馆里辞旧迎新,只有寒灯相伴,悲凉情思跃然呈现。高适的《除夜作》词意平淡,并无意雕琢,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一语双关,今晚“我”在千里之外,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抒发得婉转含蓄,反映出游子思乡的深情。

相比之下,张说的《钦州守岁》就有所不同:“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这首诗虽然也大致写出除夕的特点,但在守岁的情绪上却大不相同了。张说当时在钦州任职,远离故乡,到了除夕,既感叹光阴流逝的迅速,又盼望新春早归,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宦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与民间不同,宫廷里的守岁更讲究排场,更有气派。“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这是杜审言的《守岁》,诗中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宫廷里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更耀眼:“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真实地描写了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除夕守岁时的奢华与铺张。

年年除夕,年年守岁。自古至今,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以庆祝的方式辞旧迎新,通宵达旦守岁。在除夕之夜,当璀璨的烟花渐次沉入梦境,独罢唐代诗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些守岁诗,然后头枕一卷唐诗,一定能够做个好梦。

难忘的除夕

文/黄群

人一生,活多少岁,就过多少次年。而1978年是我唯一一次在外地过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在蒲白矿务局马村矿工作,临近年关,工友们纷纷准备年货,筹备回家过年。由于煤矿生产是全年不停产,逢年过节必须有人值班,尤其是过年的日子,大家更是归心似箭,过年假期谁留下上班,谁来上除夕夜和初一的班,就成了队领导的头痛的事。那时候,我是井口班班长,井口是咽喉要道,责任重大,过年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因此,队长与我商量春节三天假的人员安排。经过分析,由于井口工作特殊,基本是中青年人。中年人家在农村的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媳妇在农村,见面机会少,老人孩子都盼着回去过年,需要照顾。因此,只有年轻人多排几个班,照顾中年人回家过年。我没有成家,理应留下上班。我们留下上班的年轻人开会商量,让家近的上白班,尽量回家团聚除夕夜,我家远回不去,又是班长,自告奋勇安排在除夕和初一夜班。

除夕夜,井口没有了平时的人来人往,偌大的井口寒风凛冽,看着罐笼在夜色中上下,天轮在空中转动,听着不远处的鞭炮声,想起了父母和家人,感到了寂寞,有着他乡的孤独。好在值班的矿长和队长交换着来井口检查,同我们说话聊天,拉着家常,很理解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感受。从交谈中知道了矿上各级领导,多年来都是除夕夜值班,成了规律,这也是示范表率作用。我们运输队周队长老家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就分配来蒲白矿务局,扎根在陕西,每年春节因为工作需要,从未过年回家与父母团聚。他说学校毕业时,党组织号召去艰苦的地方,要求好男儿志在四方,来到了煤矿一线,一干就是20年。我问他后悔吗,他说已经习惯了,自古忠孝就不能两全。那一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周队长就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人。除夕零点,我指挥罐笼送矿长与工人一起下井,矿长到一线给工人拜年。周队长和我也通过电话给机房、井下工友拜年。

下班后,我到食堂买了红烧肉和烧三鲜,拿着节日专供的太白酒,到事前约定的工友宿舍聚会。大家围着炉火,白酒倒到茶缸里,你一碰,我一敬,连吃带喝,好不欢畅。我看着他们划拳行令,大呼小叫,讲着自己的故事,说着他人的乐事,颇有大碗酒大碗肉的英雄豪气。宿舍之间闻声串门,拿起食品就吃,端起酒缸就喝,欢喜在一个大家庭里。天亮时,我摇摇晃晃回到了宿舍,没有脱衣服倒在床上大睡。醒来已是下午五点。起来洗漱后,去食堂吃了饭,又去上初一的夜班。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回忆起那晚,虽然没能回家过年,却经历了人生唯一的一次特殊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