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更是的文章 / 更是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烟花的刹那是永恒

文/素己

风都在跟随你/而我失去了勇气/怕你不能了解/我一见钟情的心意……

她手中握着自己的手机,将耳机插上,静静的听着快男新歌《一见钟情》。也不知悠荡了多久,最后还是决定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今日是元宵节,正巧又撞上了情人节。

网上都传问“当元宵撞上情人会怎样”?众说纷纭。在她看来却不过是平凡得不能再普通的天一夜。除了早中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什么特别的?不用说,朋友们早在头一天就已电话预约,想着今日与佳人才子共度良宵。此刻是下午六点半,天空映着街上早已绽放好的花灯,也不至于太过灰暗。大街上、河道边游走的三两人群,以情侣为多。

她,就这样独自坐在风雨侨中,静静的看着面前过往匆匆又喜笑言中的情侣,脸上露出一丝静谧的笑容。路过的情侣见此,也不明其意的多瞧上几眼。或欣赏她冰霜美丽的容颜、或揣测她的神经……一位稍靓丽的卷发美女想着自己的男友嘲笑的说了一句“这人一个人在那傻笑,不会有病吧”!她呢?这话当然有听到。只是不予理会,任那话随过往的人群流散。她在嘲笑,在心底,嘲笑这些为情爱痴狂而炫耀的男女。而这份静谧的嘲笑,别人永远都不会清楚。

还记得几天前,好友拉着她:“海攸,你什么时候给我找个姐夫啊?对了,不如就2月14日吧,情人节!”现在回想起来,她还觉得好笑。从小,她就在家人的极力呵护下长大,或许是那种严密的成长环境,让她让她对男生有着抵触,认之为须眉浊物。更是不想自己也沉溺那种无谓的感情漩涡。在她的潜意识中,交男友是万万不可能。

“喂。”她接下突来的电话。好友邀她K歌,她没多想就推辞了。人心本就浮动,KTV场所更是杂乱,倒不如一个人看着四处闪着的花灯。

随着时间数字的不断变化,天色也越来越沉。四周各式的花灯映照得气氛愈渐浓烈。街上的行人一下子涌现,那些所能行走的过道都挤满了穿梭的人群。她起身,逆着人群流动的方向行走,寻找着不一样的感觉——独身闯过千崇万嶂。

穿行过拥挤的风雨桥,总算是得了一片空旷的地块。她站在一块大石上,向着另一头看去:那里一片欢哥。驻足的许多人中,有情侣在嬉闹;只只孔明灯携着美好愿望从恋人们手中放飞,为他们的山盟海誓做着祈祷。

从桥这头到桥那头,相隔有一定距离,却不是很远。对面有人在呼喊:“快看!”

嘭——

烟花如穿着古典纱裙的舞女一般奔到了夜空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或舒展皓腕,或摆动舞裙;自在的笑着,或妖媚动人,或清雅绝尘。扶摇而上,绽放最美丽的笑颜。

而她,于这布满烟花的夜空下、凡尘中静静的观望。她的心底有感叹、有期许,更多的是震撼——原以为,在这欢笑嘈杂中,就她一个闲暇之人。没料到,此刻在她身边站着的男子更是一派清幽。分明的轮廓、俊逸的五官,映着平淡的表情。眼角带着似有若无的笑意,好似天外之人在淡看这一场浮尘喧嚣。可他,却又是属于这个浮尘的。他的眸光闪烁,将着那一场盛世烟花尽收眼底。

她好想再靠近他一点,哪怕00.1毫米也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像今夜这般如此过分的想要看清他。对,是他!每一下的烟花散落发出的光芒都清晰照亮他的脸颊。闲逸,静谧!

她在心中纠结许久,终于,她鼓足勇气,向着他靠近一步。然而,却在那一刹那间,随着最后一声巨响,烟花消散中他转身向着那花灯尽头。漠然孤寂,孤寂漠然。

静静的看着远处没入灯火阑珊的背影,她长长的舒了口气,吐出心中的那一份不明的失落。从来,她对爱情带着一份嘲视,更是视须眉为浊物。而今日的他却使她心中晃荡不已。青莲有出淤泥而不染,而他便是那立于浊物之上的青莲。这算什么?是心动吗?呵呵,她自嘲,为她的自恃清高而自嘲。听说过的却从未相信过的在今夜为止,于她的心中彻底证实——一见钟情的美好。

茫茫尘海中,她终是一个凡人。纵使她有多么的不解风情,不懂人间情爱,可他却是实实在在地刻入她的心中。烟花再美终是瞬间,却也是那一刹那,带着她的一见钟情、她的黯然长叹深之永恒。

没想山花的美丽/天使魔鬼都着迷/我在风中听你的笑声/花儿盛开在笑声里

深情地活着

文/张燕峰

朋友虽已年过不惑,但是对生活始终怀着一腔热忱。他无论做什么都非常投入,对亲人和朋友更是怀着浓浓的爱意。

一个初秋傍晚,朋友一个人穿过公园回家,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看见一个盲人在拉二胡,那苍凉沙哑的乐音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他。朋友坐在亭子的一角,安静地听着,直至虫声四起,如水的月光给整个亭子撒下了乳白色的薄雾。盲人欲起身离去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赶紧起身拜盲人为师。于是,整个秋天的夜晚,朋友都跟这位盲人厮守在一起,学习,交流,切磋。

几年过去了,朋友的技艺在整座城市里屈指可数。现在朋友有三把二胡。一把放在家里,装着弱音器,只要关上卧室门,就不会打扰到家人;一把放在办公室,每天他都要早到单位半个小时,如醉如痴地拉一会儿。还有一把花了上万块钱,专用来参加各种比赛。当我们嘲笑他不就是个业余爱好,何必搞得如此隆重铺排,朋友玩笑道:“这三把二胡,让我有一种娶三房太太老地主的感觉,一房用来做饭,一房用来漂洗,一房用来管账……”朋友的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都被朋友对二胡的执着钟情所深深折服。

朋友干起工作来更是拼命三郎。去年,领导安排他美化围墙,结果他在大家下班后,一个人干到天亮。等大家第二天早上到单位后,围墙上已经爬满了亭亭玉立的竹子和藤萝缠绕的花树,绿意葱茏,葳蕤盎然。体育器材旁边,还画上了各种体育简笔画,墨涂得均匀,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大家震惊了,赞叹不已。领导也感动地说:“如果找人做,花钱不说,最少得一个礼拜,你慢慢干就是了,何必这样急呢?”

朋友爽朗地笑:“我原本只想干一个小时,结果干着干着就忘记时间了。不经意间抬头,啊,天边已经出启明星了。唉,索性一气呵成,于是就干到天光大亮了。”

朋友对家人更是情深义重。他侍候瘫痪在床八十岁的老母亲四年有余,每天背进背出到院子里晒太阳。对太太更是无微不至,每逢出去应酬,他必定先回家给太太做好饭才放心地去。对儿子而言,他更是一个慈父。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个周末,他必定要陪儿子去公园去电影院或者图书馆。他说:“我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散,为了心中不留遗憾,唯有珍惜。”朋友的话让我们汗颜,受他的影响,我们中的很多喜欢在外面厮混的人都渐渐回归了家庭。

前几天偶然读到一句话:在凉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顿时心有所动,这句话分明是对朋友人生最好的注脚。是的,深情地活着,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地沉醉其间,才能尽享事业的芬芳,亲情爱情的甜蜜,才能品出人生真滋味,才能无怨无悔,了无遗憾。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像一朵悠然盛开的花,坦坦荡荡,从从容容。

深情地活着,是人生的智慧,更是做人的境界。

栖身菊之下亦是一种幸福

文/1527313910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陶渊明之后,菊更是成为中国隐士的象征,中国的隐逸文化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菊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其形象也日益定义为“孤傲,高洁”的满腹才情的隐逸之士,尽管后来菊的意象有所增加,但是它的隐士形象还是在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我记得最早的隐士应该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宁肯采摘野果也不食他们认为叛乱的周朝的一粟,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一妇人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此之后二人连野果也不吃了,最终饿死。时人多称其忠义,但也有人认为二者很愚蠢,夏亡于纣的残暴,而文王素来仁义,由周代夏更是历史的必然,但伯夷叔齐不这样认为,他们始终把自己当作夏的臣民,认为武王灭夏是乱臣贼子所为,所以当夏灭亡后,他们选择了隐居,他们或许也知道周替夏是必然的,武王更是比纣王要好许多,但他们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就像当时的香港澳门台湾初被殖民者占领是一样激烈的反抗,后来却也慢慢接受了现状,甚至今天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与之有很大关系。伯夷和叔齐的隐居是他们文人气节的体现,因为势单力孤,因为知道明知不可为,所以只能选择这种看似最愚蠢的做法,但是这也恰恰体现了文人的一种质朴,思想的纯净,今天我们来看待他们应该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他们的立场来想问题,而不是以今人的思维来强求古人,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选择。

自伯夷叔齐后我印象中的隐士就是竹林七贤了,喜欢稽康的不畏强权,率性而为,也喜欢阮籍的狂放不羁,相较于稽康的无所畏惧,率性自然,阮籍明显要有更多的顾虑,表现也相对圆滑,山涛苦于摆脱官场的羁绊,向司马昭推荐了稽康,稽康却愤而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之激烈可见其对出仕的厌恶,但也由此惹怒了司马昭,后来有因钟会的陷害最终以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他的一生自由随性,连死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阮籍一直在躲避官场,但迫于司马昭的压力,阮籍第一次出山做官,做的是东平太守。官做得并不久,只有十余天。可在这十余天里,阮籍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简化法令,务除杂缛。之后,将官印高挂衙署大堂上,大摇大摆地再次投幽隐居。而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官令畅达,政通人和的东平。阮籍为官,犹如修剪盆景,一番端详,几剪下去,退后几步,审视几眼,满意了,便转身离开,做得潇洒风流。就连后世自视清高的李太白也禁不住欣赏他的这股潇洒劲,写诗赞道:“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清风。”

阮籍的第二次出仕相比第一次心甘情愿了不少。他主动提出要担任北军的步骑校尉。原来,他打听到北军营房有名厨师极善酿酒,并且还存有一窖陈年佳酿。阮籍嗜酒如命,于是堂而皇之地成了酒窑的主人。上任之后阮籍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管过。醇香的酒窖流进内腹后,他又寻山隐居去了。

这就是阮籍短暂而传奇的官史。既洒脱又对现实有一定的妥协,所以他得以寿终正寝,而不是像稽康那样早逝,无法比较他们谁更好,但是我想说他们都是努力追梦的人,隐居或许迫不得已但那种恬淡安谧的隐居生活同样也是他们所向往的,这就是他们的幸福。

使菊成为隐士的象征,隐逸文化大为发展的文人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做了82天的彭泽县令后毅然辞官,浑身散发着属于菊的清高,孤傲,和气节,为此有人欣赏赞同,也有人无法理解持否定态度,今人更是作了一篇《莫逃菊之下》来讥讽否定他,但是我想说一种选择,一种生活,不要用今人的思想来苛求古人,设想假若陶渊明不隐居,做个汲汲于官场权力的政客,还会有我们今天所景仰的那个高风亮节的文人吗?还会有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吗?世间事,有得必有失,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自然追求也不尽相同,何必强求呢!

有人说物质越充裕,人的幸福感就越低。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人们周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幸福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心灵更是充斥着各色喧嚣,这个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需要一个“菊之下”可供心灵休憩的地方啊,可惜这似乎成了一种奢望,红尘中的人想要跳脱方外,这多可笑啊,可是毕竟意识到自己心灵的真正需要了,怕就怕有的人嘴里呼喊着“莫逃菊之下”心里却早就逃到菊之下去了,可是现今这样心口不一的人还不少。

身处红尘却能从方外看红尘是有大智慧的人,敢于追求“菊之下”的人更是智慧与勇敢兼并的人,栖身“菊之下”,让自由的灵魂高飞,看得更高,更远,让自己的心灵容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