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唐诗的文章 / 唐诗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在诗词中“避暑”

文/高志坚

夏日避暑,很多人选择旅游,去海边,去山林,去避暑胜地……而我喜欢“宅”在家里,吟读,或挥毫泼墨——用毛笔书写唐诗宋词……

这习惯还是少年时代养成的。那时候,一放暑假,我就成了野马,和小伙伴下河游泳、捕鱼捞虾,去果园摘果子,到地里偷西瓜,总之是变着法儿快活,时不时还闯祸……母亲特别担心我去游泳,因为我们村和邻村几乎每年都有孩子淹死的,父亲见我成天不着家,更是气恼……于是有一天,父亲厉声叫住了正往外溜的我,给了我两本书,一本是《唐诗三百首》,一本是《宋词选》,要我抄写,瞪着我,警告我每天必须抄写多少首诗词,才能出去玩,我自然老大不情愿,可是也不敢顶撞、违抗,只好神不守舍、心不在焉地抄写……少年时代的一个个暑假,我翻来覆去地抄写唐诗宋词,着实烦恼、气闷,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喜欢以这种方式来避暑了……

这是有原因的。一是我慢慢读懂了唐诗宋词,理解了诗人词人们的情感、思想,感受到了诗词的美,所以越读越有味,越读越陶醉;二者,只要挥毫写上几首诗词,或翻开书卷吟读一会,烦躁的心神就会安定下来,胸怀里一片澄明、宁静……而心静自然也就凉快了。

这天正是周末,午睡起来,洗了把脸,喝了几口茶,我便搬张椅子,往院子里的槐树下一放,坐下来,捧着本《唐诗鉴赏辞典》翻阅、“鉴赏”起来……天气虽然炎热,树荫下却清凉,耳畔虽然蝉声噪杂,心中却宁静、安详。漫卷诗书,和苏东坡、欧阳修、秦观他们交游;品读华章,与温庭筠、李清照、辛弃疾他们对话……时光悠悠,心神悠悠,真是说不出的愉悦、享受……不过,这样的悠闲只有周六日才有,平日里,我常常在夜晚,在灯下吟读,多数时候是书写唐诗宋词。握着饱蘸墨水的毛笔,在白纸上或一笔一划,或“龙飞凤舞”,书写着、品味着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情总是特别舒畅,那些隽永的诗词,不但消解了疲劳、燥热,也使夏夜情味荡漾……是的,唐诗宋词就像那“随风潜入夜”的雨,不仅带来了清凉,还滋润着心灵的土地;唐诗宋词又似醇厚的酒,“一杯一杯复一杯”,不觉就让人忘了现实中的纷纷扰扰……

就这样,在诗词中避暑,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就送走了炎夏,迎来了清爽怡人的秋天……

头枕唐诗好守岁

文/聂溪

守岁,就是熬夜守候“月穷岁尽之日”,迎接农历新年的来临。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过春节时一种饶有风趣的古老习俗。据古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至唐宋,除夕守岁更盛,诗人守岁情浓,赋诗迎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守岁诗,仅唐代就有许多佳篇,至今读来,仍令人回味无穷。

董思恭在《守岁》诗中记述了自己除夕守岁的情景:“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而杜甫《杜位宅守岁》对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描绘得更加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亲人团聚,笑语欢声,槽边吃草的马都受到了惊吓;而那红彤彤的烛光,竟吓飞了林中栖息的乌鸦。这些守岁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民俗风情,读来形象生动,令人向往。

诚然,守岁对于团聚的人们而言,是一顿亲情大餐,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对于一个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守岁往往会油然而生忧伤、思乡之情。戴叔伦在驿中度岁,写下《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述说了他在旅馆里辞旧迎新,只有寒灯相伴,悲凉情思跃然呈现。高适的《除夜作》词意平淡,并无意雕琢,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一语双关,今晚“我”在千里之外,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抒发得婉转含蓄,反映出游子思乡的深情。

相比之下,张说的《钦州守岁》就有所不同:“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这首诗虽然也大致写出除夕的特点,但在守岁的情绪上却大不相同了。张说当时在钦州任职,远离故乡,到了除夕,既感叹光阴流逝的迅速,又盼望新春早归,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宦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与民间不同,宫廷里的守岁更讲究排场,更有气派。“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这是杜审言的《守岁》,诗中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宫廷里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更耀眼:“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真实地描写了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们除夕守岁时的奢华与铺张。

年年除夕,年年守岁。自古至今,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以庆祝的方式辞旧迎新,通宵达旦守岁。在除夕之夜,当璀璨的烟花渐次沉入梦境,独罢唐代诗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些守岁诗,然后头枕一卷唐诗,一定能够做个好梦。

唐诗的冬天

文/李建国

今年又是一个少雪的冬季。盼雪的日子里,阳光和人都显得懒洋洋的,使人感到周围好像多了些萧条和荒凉,少了新意与生机。好在案头上放着的《唐诗集注》,使我走进了唐诗里的冬天。细细品读,才真正感受了寒冬风霜的唯美境界,找到了雪飞挥洒的诗情画意。

无雪的日子,尤回味大雪天亲友相聚的时刻。翻开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能慰藉雪中思亲的情怀:“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王维写雪,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接下去的一联 ,“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诗人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一个“独”字是点睛之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幅万里冰封、人迹全无的景象。有人说这两句颇有禅意,不管是鸟迹或人踪,此时皆归于无。其实这是诗人被贬永州,有意渲染出的一种“孤傲不屈”的境界。在永州的十一年里,伴随他的不仅是对故土的思念,还有对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政坛施展才华的梦想,诗中的渔翁无疑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漫天大雪之下独钓寒江的“渔翁”垂钓只是诗人的一种抗争,一种一无所得的抗争。因为在尘俗的视角里,寒江独钓,注定将空手而归。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唐王朝那个冬天的绝唱。

有寒冷的冬天,就有寒冷的诗歌,更有寒冷的诗人。孟郊就是唐代的一个苦寒诗人。一首千年咏诵的《游子吟》,使所有的中国人只要提到“母亲”这个词,就自然想到的第一首唐诗。寒门出孝子,孟郊饱尝了贫寒穷困的滋味,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反映贫困、饥饿、寒冷的诗篇,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少见的。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处在陋室里的诗人被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时,好心的友人送来一些木炭,于是诗人写出了“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的感叹,终于“吹霞弄日光不定,暖的曲身成直身”。难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说“(孟)郊寒(贾)岛瘦”,这里的“寒”、“瘦”固然指其诗歌风格,而孟郊之“寒”,却是有寒冷困顿的成分。

尽管孟郊贾岛等人的寒促苦吟使人同情感慨,但已没有了盛唐诗坛的豪迈气象,然而有一个人,在中唐诗坛寻回了唐诗的伟大和尊严,他就是“诗王”白居易。他写《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成为千古绝唱。他写冬夜饮酒的《问刘十九》,亦是体现诗人文人情调的经典之作:“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日,大雪将至,邀好友刘十九共饮,为朋友相聚创造一些小情调、小惊喜。于是,用一首精美绝伦的小诗作为请柬,相约喝酒、吃火锅。诗人用自然的物、自然的景、自然的话、自然的人,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冬夜好友相约又韵味悠长的温馨画面。

合上诗集,伏案回想:走进唐诗的冬天,怎能少了诗人岑参那首《白雪歌》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呢?岑参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独特的边塞生活经历及异国风情给诗人打开了一扇新窗。其妙就妙在诗人以春写冬,以妩媚的梨花写狂暴的风雪,严寒带上了春意,肃杀浸润了娇美,非心如孩童般澄澈天真,焉得此妙语?所以有人说,品味这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妙手回春。

唐诗的冬天,有雪,有酒,有花,有情,有守望。因为,无论今年冬天有雪无雪,冬天过去,春天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