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作为的文章 / 作为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田野的呼唤

文/草地撷英__谷荻

作为城里人,我生活在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森林之中。这样的居住环境,实在是枯燥乏味得很,了无情趣。所幸的是,在我家的窗外,十分难得地生长着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杨树。在不同的季节,每当有风吹来的时候,满树的枝叶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动听的韵律,常常将我的思绪拉回烂漫快乐的少年时代,拉回生机盎然的故乡田野。

少儿时的我,常常独自伫立在空阔的原野上,静静地凝望东方。在那天地相接之处,低垂着一朵朵洁白如雪、柔软如绵的云彩,我的故乡就在那云朵的下面。我仿佛听见,熟悉亲切的乡音,在云团底下萦绕盘旋。间或,有一列墨绿色的火车,欢快地鸣叫着驰向远方的蓝天白云间。我就想,倘若能坐上这飞快的这火车,回到亲切的故乡,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在故乡居住生活的日子,总共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我却说不清楚,为何我会如此不可遏制地思念故乡、追忆故乡,写不完、诉不尽故乡之情。我是多么地渴望,从我的字里行间,能够嗅得出故乡泥土的芬芳、禾苗的清爽、树木的馥郁、鲜花的馨香。因而,我便常常不由自主地把风吹杨树所发出的响声,当成了来自故乡田野的深情呼唤。

当大树披上一袭鲜嫩的青翠,风吹枝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是春之田野温柔的召唤。它对我说,麦苗返青了,小草发芽了,花儿绽放了,鸟儿飞来了。我们可以脱去厚厚的冬衣,沐浴着灿烂的春光,一身轻松地奔跑在无拘无束的原野上,挖野菜、采春花、折柳哨、捉知了猴儿,放飞满怀的欢欣与祈盼了。

当大树换上一身浓重的墨绿,风吹枝叶发出的啪啪哒哒声,是夏之田野爽朗的欢笑。它对我说,桃杏熟了,瓜果甜了,青纱厚了,河渠满了。我们可以精赤条条,不知疲倦地出没于茂密的青纱帐中,哪管他满身臭汗。馋了,采果摘瓜;热了,钻到水中与鱼虾青蛙玩耍。我们的心情,就像夏日的田野一样,茂盛而丰满。

当大树闪出一片炫目的金黄,风吹枝叶发出的哗哗啦啦声,是秋之田野满足的絮语。它对我说,玉米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豆荚鼓了。我们可以踏着松软的落叶,心情舒畅地走向秋野。在丰饶的田地上,我们跑前跑后,一边啃着烤得香喷喷的玉米棒子和红薯,一边手忙脚乱地帮着大人们收获着金色的喜悦。

当大树裹上一层清新的洁白,风吹枝条发出的呜呜哇哇声,是冬之田野豪迈的呐喊。它对我说,冬日的大地其实并不寂寞,也不枯燥。雪后初晴的天更高、地更阔,是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我们可以踩着吱吱作响的积雪,走向银装素裹的大地,尽情地享受冰清玉洁的快乐,憧憬更加美好的来年。

这棵大树,以不同的容颜与装束告诉我,我有一个四季分明的故乡,实在是上苍恩赐于我的福分。而我的故乡也告诉我,不同的季节,拥有不同的美丽。我因此而明白,不管到了什么季节,我们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体会它、感受它、享有它,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多彩。所以,我不加选择地热爱四季、留恋每一个春夏秋冬。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乡一个个至爱亲人相继离去。如今再回故乡,乡音尽管依然熟悉,但我感觉得出,于热情之中,已有几分生疏;在亲切之后,尚显些许距离。如此,我的回故乡之旅,便只能是意犹未尽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大都市侵淫厮混得久了,虽说也不断地抱怨这里的纷繁、喧嚣、庸俗与势利,但我也很无奈地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很难摆脱这物欲的束缚与羁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尽管很令人向往,可是我却同许多人一样,既没有了归隐田园的条件,也没有了抛却世俗的决心。

我很清楚,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我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时常地来点儿精神还乡而已。于喧嚣的尘世之中,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构造一个温馨宁静的家园,从中寻求短暂的慰藉和安宁,倒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妨碍与阻止的。

于是,我便经常凝视窗外的那棵大杨树,在用心倾听它诉说和歌唱的同时,也将绿色的怀想与希望装满心间。

把痛苦作为一种营养

文/何永炎

人生中谁都有可能遭到一些不可预测的灾厄和痛苦,更不要说生活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失意。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灾难远离自己时容易超凡脱俗;但不幸降到自己头上,有可能格外清醒。

人生谁能无痛苦?痛苦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与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德国精神医学博士弗兰克写了一本《活出意义来》的书这样说:如果能在痛苦中发现其意义,痛苦却是值得承担的负荷。

有的痛苦是自然界的“惩罚”,如某人患不治之症,如某地发生大地震,这是无法设定、无法报复的。只能自认“倒霉”。但这种痛苦或可给医生或科学家带来新的发现,或可产生一种不可泯灭的精神力量。

丧亲、离异也是一种痛苦。失去可靠的人,离开可爱的人,自己处于一种清冷孤寂、孑然无助的境地,这当然是很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或可锤炼自己的意志,逼着自己勇于走向社会、走向成熟。因此,鲁迅说:“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意思是说,人若幼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们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人。

人生中谁都有可能遭到一些不可预测的灾厄和痛苦,更不要说生活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失意。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灾难远离自己时容易超凡脱俗;但不幸降到自己头上,有可能格外清醒。因为在这种需要直面命运的挑战的严峻时刻,一个人占测世道人心的能力会迅速提高,其内在的生命力、品质和素质也会得到清晰的逼视。

痛苦之所以叫人受益,是因为痛苦是人的灵魂的难度与真实。一个病人能够感觉到伤口的疼痛,这证明了他的神经的健全并有救治的希望;如果鲜血四溢却没有痛感,这将会预示着危机。痛苦应当是当代人最正常最普通的表情。任何人不能自外于时代而生存,这正是他的全部痛苦之所在。但人总不能沉湎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每当这种痛苦之后,理智的人又觉得这种个人感情上的痛苦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人是无论如何要接受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叫人无法承受的一点挫折和一点痛苦。人总是要在痛苦的反省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一定要活出意义来。人这一生要从无数的痛苦中找到奋斗的目标与价值。马克思说: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正是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次深刻的痛苦和危机之后,人才明白生活中到处都面临的种种困惑以及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难题。痛苦是人成长的催化剂。正如弗兰克所说:“痛苦暗含成就的机运”,“尔之经历,无人能夺”。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的,把痛苦作为一种营养,去浇灌坚韧与执着,人生之树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枝叶繁茂,开花结果。

沉默是病

文/于文岗

“沉默是金”作为一句朴素哲言,一种处世之道,自有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是有条件的,某些条件下,沉默非但不是金,而是病。

一是个人的病。“见事莫说,问事不知”,神经科诊断是大脑麻木呆滞,内科诊断为怯懦奴性综合症,骨科诊断属软骨病。人作为说话的动物,咬牙沉默无以宣泄,久了易得病。尤其是体制内的人,官场职场、人情世故的种种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很容易身心崩溃。

二是社会的病。面对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冤狱错案,社会群体若集体沉默,装聋作哑,都追求“烂在肠子里”之境界,说明患了某种病症,继而又会导致更多人得病。

三是文化的病。传统文化多奉劝人们隐忍受憋,所谓“言多语失,食多伤心”、“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等。明清《增广贤文》更是告诫祸从口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当今,许多“鸡汤文”和现代格言,教人“守嘴不惹祸,见人话少说”,说明沉默文化还在发酵。

缄口不言究可哀,明哲保身不正常。作为一个公民,面对社会存在的不公不平不义,自当该开口时就开口,担负起自己的言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