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往往的文章 / 往往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只卖一杯咖啡

文/陈华娟

托马斯是一位美国小伙子,大学毕业后,酷爱旅游的他来到英国的考茨沃兹小镇游玩。因为他喜欢这里的自然风景,所以干脆留下来创业,筹集了一笔资金开起咖啡馆。

经过紧张的筹备,温馨幽雅的咖啡店终于开业了,令托马斯感到不解的是,尽管考茨沃兹小镇游客众多,到他店里来喝咖啡的人却很少,人们往往急匆匆走过去,懒得停下脚步。

冥思苦想后,托马斯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在咖啡店门打出广告:每天下午4点开始营业,每人限买咖啡一杯。原来,托马斯经过多次观察发现,每天下午4点以后,往往是游人们最悠闲的时刻,他们三三两两外出购物或欣赏风景,此时开始营业才是最好的时机。很快,有人发现了托马斯打出的另类广告,忍不住怀着好奇心,慢慢踱到店里来,当侍者将新鲜香浓的咖啡递上来,客人慢慢品尝时,发现这里不仅咖啡的味道特别纯正,还可以透过落地玻璃窗,欣赏到最美的落日风景,当他们流连忘返,准备再要一杯咖啡时,却被侍者礼貌地告知:“对不起,由于我们的咖啡是纯手工磨制,数量有限,每位顾客只能购买一杯……”顾客离开时,往往怀着小小的遗憾,忍不住会在第二天再来咖啡店。这样一来,每天排队等待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托马斯的咖啡馆很快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商场如战场,人们往往喜欢“薄利多销”,却往往忽视了“物以稀为贵”,聪明的托马斯正是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最终让自己的咖啡店成功走出了困境,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春夜读书美

文/许培良

旧居改造时,征求妻子的意见,特地开辟了书房,读书人不能没有藏书的地方。日积月累,书房里便充盈着数千册喜爱的经典书籍。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我认为只要家有存书,就要赶紧去读,书,毕竟是无价之财富,只有读才能融化为自己之智慧。

春夜读书,情致幽雅。书房内,白炽灯盏嘶嘶作响;书房外,花卉葱茏,枝条摇曳,暗影婆娑。我的心,与书共醉,与影共舞。倘若逢上夜雨潇潇,听窗外风声飒飒,那份情致与妙处,真是难以言说。

春夜读书,沁人心脾。坐在藤躺椅上,翻揭着心爱的书,那阵阵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时,偶有窗外花香入室,与书香交织在一起,那种感受更是美妙无比。

春夜读书,如饮琼浆。我爱读那些传记作品,譬如高尔基、海明威、鲁迅、巴金,他们的人生履历与非凡成就,令我心向往之;我爱读托尔斯泰、雨果、大仲马的鸿篇巨制,他们的气魄与思想,令我景仰至极!饱览书海之精华,领略人生之妙境!

春夜读书,心海徜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读的是心境。人在不同情境下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譬如读李清照,在顺境中去读,往往会更加注重其艺术性;在逆境中去读,往往会倾向于情感上的共鸣。春夜静谧,心随书而动!

春夜读书,境界旷远。读书,阔心胸增见识。人要走出自己,就必须读书。夜深阑珊,读《史记》、读《古文观止》,能让你了望更加辽阔深邃的夜空,其实,这夜空就是人生的视界!

寒冬已经过去,暖春业已到来,让我们舒展舒展寒噤的身体,张开双臂拥抱每个美丽的春夜,去捧读一本本温暖的书,或许那才是人生绝妙的胜景处!

捷径往往是条死胡同

文/马浩

那年,初三,新班主任就是丁老师,代语文,“老土”的绰号可谓大名鼎鼎。

上课铃响起,丁老师前脚一踏进教室,同学们齐刷刷地起立,他九十度地深深一躬,说一声:请坐!

丁老师站在讲台上,半转身在黑板上写个“丁”字,粉笔与黑板摩擦,吱吱有声,接着自我介绍道:“我姓丁,甲乙丙丁的丁。”有嘻嘻声在教室的一角发出,他环视一下大家,也跟着微微一笑:“别看我是丁老师,我要把你们都带成甲等的学生。”课堂一片大笑声。

这堂课,他只是给我们立了几条规矩。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未立规矩之前,他先讲了个小寓言故事,也就是此时,出于好奇,私底下,我开始偷偷地观察他。说偷偷地,是指我当时的心态。其实,我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盯着他看的,他高居讲台之上,是学生们的焦点。不过,我心里有个小九九——想破解他绰号的密码,目光不自觉就有了些飘忽,但见他上身着藏青色中山装,领口的颜色已变淡,隐约着一道白痕,风纪扣紧扣着,脚上蹬一双青灰色的简口布鞋……从他的穿戴上,我心底似乎有了答案。

他讲的故事是:话说有一条胡同,又窄又长,七拧八弯,胡同的隔街是个菜市场,过往行人,为了抄近道,都会走这条胡同,兴冲冲地往里钻,一脸无奈地退出来,原来这是条死胡同,本想走捷径、省时间,结果反而绕得更远、更费时。这条死胡同,不知让多少想走捷径的人撞了墙,碰了钉子。一天,一位着长衫的老先生夹着小布包走进了胡同,半天,折回头来,在胡同口停下了脚步,不急不恼,蹲身取下布包,掏出毛笔、纸墨,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贴在胡同口,纸白字黑,柳体,有筋有骨,方方正正。

故事讲完了,规矩也跟着出来了,丁老师慢悠悠地说,学习要刻苦,要循序渐进,不要企图走捷径,捷径往往是条死胡同。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就像故事中那位老先生,引导同学们学习,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那堂课,我听倒是听了,好像没有怎么入耳,老想寻觅他绰号的蛛丝马迹,以至于后来,他给我上了一堂更生动的课,才使我对他的“胡同故事”进行反刍与回味。

一天下午,上语文课,丁老师进班,班长喊起立。那时我坐在后排,自作聪明地以为他看不到,就躲在起立的同学身后没起立,以为这下赚大了,还跟旁边起立的同学扮鬼脸。照例,丁老师九十度的一躬,“请坐!”话音未落,我立马挺胸坐直了。

课前,丁老师问我们个问题,因何要起立?他说,老师一进课堂,同学起来,意思是说,老师,您讲课辛苦,请坐着讲,我们站着听,老师鞠躬示意同学们坐下,表示感谢同学们的美意,还是老师站着讲,你们坐着听吧!这是师生之间的礼节,事虽小,关乎做人的道理,某某同学,你说我讲得对吗?这某某同学就是在下,当时,我的脸刷地红到耳根。

时光荏苒,似乎是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翩翩少年已步入了中年,丁老师已是古稀老人了。有时,我走在胡同里,或路过校园时,会莫名地想到他,不觉地挺起胸来,放缓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