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加拿大的文章 / 加拿大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笑”敬老人

文/佟才录

去年春天,我被单位派去加拿大渥太华研修学习一年。

6月的一个周末,我乘公交车去图书馆。公交车上人不是很多,我在一个老妇人旁边的空座上坐了下来。车子行驶了一段儿后,在一个站牌下停了下来,这时,上来几个“小丑”,他们一上车便在车厢里不停地手舞足蹈,口中还念念有词。

这是怎么回事?我被这突发事件惊呆了,心里思忖:“难道这几个人精神有问题?抑或想打劫……”这时,一个“小丑”径直向我的座位走了过来,我不禁有些紧张起来,紧握双拳、准备搏击。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小丑”停在了我座位旁边的那位老妇人面前,先是彬彬有礼地把右手放在自己胸口,紧接着又对老妇人鞠了一躬,随后他脸上不断变化出各种搞笑的表情,惹得老妇人开心地哈哈大笑。同时我发现,另外的几个“小丑”也分别找到车上不同的老人,在他们面前表演各种杂技绝活。随着他们的表演,车厢里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到了下一站,那几个“小丑”鱼贯下车了,车上的老人们都一脸的恋恋不舍,挥手和“小丑”们说着“谢谢你们,再见!”。这时,我忍不住问旁边的那位老妇人:这几个“小丑”是怎么回事啊?老妇人看着我迷惑的表情,笑着解释说:“今天是加拿大的‘老人节’,也称作‘笑节’。因为在加拿大,人们普遍认为,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使其‘开怀大笑’……”原来,加拿大政府规定每年的6月21日为加拿大的“老人节”,也被人们称作“笑节”。因为在加拿大人的心目中,晚辈在这一天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欢笑和开心”。

老妇人还告诉我,在这一天,不仅加拿大的年轻人会自发地有组织地穿着“小丑”服饰,到公交车、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去给老年人“送欢笑”,甚至有一些国家议会议员和着名的喜剧演员也会在这一天到老人院、社区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为老人们“送笑上门”。不仅如此,在各大书店里也摆满了各种幽默书刊、杂志,让年轻人选购作为给长辈的开心礼物。电视台的都市频道也特别在晚上老年人收视率最高的档期,安排幽默搞笑类综艺节目,同样是为了“博得老人一笑”。我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全社会“送笑总动员”啊。

是啊,在物质生活十分富足的当下,老年人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就是会心的欢笑。我认为,加拿大人“笑敬”老人的做法,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写到这里,我忽然心有所动:在今年的重阳节里,我也要“笑”敬父母,把“欢笑”送给我的父母。

在加拿大看龙舟赛

文/庞进

2011年6月,我赴加拿大探亲,刚好赶上了多伦多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国际龙舟节,就兴冲冲地与家人一起去观看。龙舟节的举办地在安大略湖湖心岛的中央公园,离我们的住地比较远。早饭后出发,先乘公交巴士到地铁站,接着乘蓝线、换绿线,再换黄线地铁,出站后再乘有轨电车至码头。到达码头的时候已近中午,但见人如潮涌,大家都在等着乘渡船。在我们的周围,是各色各样的人,白的、黑的、黄的、灰的……一些年轻人还化装了自己,头上戴着黄的橙的白的,或长或短,或弯或直的角状物,像出席嘉年华狂欢节。

中央公园很美,宽敞疏朗,绿树之间,有大块大块的草坪。草坪上,耸立有以中国龙为主图案的广告牌。稍远处,一队华裔年轻人在那儿舞起了中国龙,男着红装,女穿黄衣,龙是彩龙,看上去鲜亮醒目。他们的招式不多,动作也不娴熟,但很认真。我不禁走近他们,举起了相机。

湖边的草坪上有木制的条桌长椅,我们把自带的食物摆开来,开始午餐。这时候,一直在空中盘旋的海鸥,大概有数十只吧,一只接一只地飞落,有的干脆候在桌边,贼亮着眼睛,扑扇着翅膀,稍不留神,它们的尖嘴就伸到食物上,一叼而起。孩子将面包片撕屑喂之,越喂来者越多,或轰撵,嘎嘎叫着,飞起又旋来……

正在感叹加拿大的海鸥怎么如此大胆时,湖里的竞渡就要开始了。只见碧绿的水面上,一二三四五,六只龙舟相继划来,一字儿排开。我仔细看那龙舟,和在国内看到的基本相类:一样的细长舟体便于前行,一样的彩绘舟身以示龙鳞,一样的龙头高扬彰显精神;那龙头,也是一样的张口露牙,一样的瞠目翘鼻,一样的伸耳乍角。数了数,每只龙舟上有二十二个运动员,舟头坐一鼓手,舟尾站一舵手,中间是二十个划桨手。队员们的着装基本上是一舟一色,有红,有蓝,有绿,有黑,以红为多。参赛队员多为男选手,看上去个个身强力壮;也有男女混合的队伍,女队员看上去英姿飒爽,一副神气劲儿。

“砰——”,一声号令枪响,比赛正式开始。只见鼓手在舟头一边奋力击鼓,一边大声呐喊,划桨手们挥动臂膀,节奏明显地划着水,一下一下又一下,似乎越划越快,越划越有劲。于是,像弹出膛,像箭离弦,成语“争先恐后”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湖边两岸,聚满了各种肤色的观众,这时候也都激动起来,纷纷立起身,将目光投向龙舟,为参赛选手呐喊助威,场面很是热烈。

这样的情景,我在国内看到过多次,但在异国他乡观看,还是第一次。若说同,都是龙舟竞渡,都秉袭着来自中国的传统习俗,都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若说不同,一是环境不同,毋庸讳言,这里的天要更蓝些,水要更清些,鸟儿们也更大胆些;二是参赛队伍不同,国内的赛事,多是本国选手,即使邀请境外队伍,也不会太多。而这里的龙舟赛,据报道,吸引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一百七十支队伍,运动员多达五千多名。在此,我看到了龙舟竞渡的魅力、中华文明的魅力。

遇到一华文媒体记者采访一位满头银发的白人女选手。这位女选手说她已是连续第十二年参加比赛了,这次是作为加拿大老年龙舟俱乐部的代表出赛的。记者问她你觉得这项运动如何?她说:很好,不仅能够锻炼强健的体魄,还能培养团队精神。这样的回答,使我想到了出自中国某位哲人的名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如果要加上一句的话,就是:“国人洋人,感知无异。”

看了一阵龙舟赛,又去举办开幕式的中心会场,看了一会儿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表演;到一个“工艺坊”,欣赏了一番风筝、木偶、小型陶瓷品等的现场范做,还带着孩子玩了蹦蹦床、过山船、小火车等等……尽兴而归。回到住地,已是晚间。

浓浓书香

文/刘福琪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家有酒柜却没有书橱,这个国家或地区便不大值得过分称道。

加拿大同书籍的关系确实至为密切,加拿大人确实酷爱读书。行进着的公共汽车是某些人活动着的书房、教室或办公室。每次乘坐公共汽车,一道人文景观都绝无例外地扑入眼帘。一出微型喜剧就曾在渥太华某路公交车内上演。

车到某站,两位妇女跨步登车,情态腼腆而拘谨,一望而知,两位来加拿大不久。她们的眼神都在渴盼地搜寻,我不由温婉一笑。对面有两个空位,四条腿紧迈几步,落座,互笑,好奇地环视。身旁一位白人后生,一直在心无旁骛地默读速记勾勾画画。

“多哏儿啊!这加拿大,连公共汽车里都这么安静。”这位妇女高分贝嗓音一亮,车厢里显得更安静。“真逗!这加拿大。”那位京腔京韵,原本是清脆悦耳的,但在静谧如斯的环境里大声呼出,则完全消尽了它的音乐美。

白人后生继续埋头于他的功课,对身旁的喧哗似毫无感知。周围乘客,虽心有不悦,却多无外在反应。我倒有点承受不了,将右手食指垂直放于双唇正中,暗示二位稍稍敛声。二位立即做出了反应,说话的音调抬高了八度,似耳语非耳语地说:“不就比咱早来两天半吗?假洋鬼子一个。”我自然有几分气,但隐忍未发。陶渊明说得真好:“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加岁月愈久,了解愈深,愈觉加拿大图书馆了不得,不得了,大有可资参考、借鉴和学习效仿处。概而言之,一为“多”,二为“便”。

何为“多”?图书馆多,图书馆里图书多。若问渥太华有多少图书馆,至今不知确数,但布局和格局,却了然于心。

在渥太华,市中心的中心图书馆规模最大,馆藏最多,是全市所有图书馆的核心、命脉和枢纽。每一个社区,也都无例外地建有一座图书馆。渥太华的图书馆,并非单打一的图书之馆。游泳池、滑冰场、婴幼娱乐场、电影兼会议厅——多种设施齐备,多项活动皆可。

“便”,借书便,还书便,借来还去都方便。但馆方认为,尚有余力和余地,还应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馆方的思维路数大约是:还书日期已到,但是,风狂雨骤雷电交加怎么办?家务繁重孩子淘气怎么办?车出故障人生杂病怎么办?于是,他们居然想出来一条给自己施压加载的便民措施。按照规定日期和钟点,将类似集装箱的大卡车轮流开赴不同的居民小区,有书要还者前来还,愿借者视车内所有任意借。

有那么一天,风助雪势,雪借风威,休说行人行路难,大车小车都慢如牛拉。但是,来我们小区借书还书的大卡车肯定会正点到达。如果人人畏惧天寒,个个担心路滑,图书馆的大卡车岂不徒劳往返?人家的热脸不就白贴大家的冷屁股?想到这里,我偷偷翻出几本尚未到期的厚书薄书,悄悄溜出门去。

侧身行,弯腰走,顶风冒雪,总算登上了大卡车窄窄的台阶。女服务员甜甜地微笑着为我办理了还书手续,还说一声“谢谢”。我将路上搜肠刮肚想好的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英语,磕磕绊绊地抛撒给她们,拉开门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