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将军的文章 / 将军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蟹话连篇

螃蟹浑身披甲,面目狰狞,长得像夜叉,但恁地一身嫩肉却惹人爱煞。

蟹是人间的至味,谁说不是呢?咱的口福真好啊,一年到头,菜场上都有各种蟹卖,有什么梭子蟹、青蟹、大闸蟹、田蟹、岩头蟹(三眼蟹)、沙蟹等等,甚至还有棺材蟹——我们这里的人,把沙蟹中的“红钳头”称为棺材蟹,大概是取其身材像棺材板之意。早些年,梭子蟹名声在外,近年来,青蟹成了蟹中的名角儿,被誉为海蟹之王。宁波、舟山、台州的梭子蟹都很出名,但青蟹则以台州的三门为最。一说到青蟹,三门人往往口出狂言,搬出明代才子祝枝山的“真乃天下第一蟹也”这句话。这样,三门青蟹几成了三门的形象代言蟹,车子一到三门境,大凡眼尖的人都会看到路边竖着的巨大广告牌,上面写着骇人的一句话:三门青蟹横行天下!三门青蟹的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三门人当然有理由口出狂言,傲视群蟹。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无从考证,鲁迅先生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封为勇士是有道理的,因为螃蟹面目可憎,玉环人就把螃蟹叫作“唧唧鬼”,言其凶恶。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关中无螃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疟者,则借去悬门户。”关中人把螃蟹挂在门上驱邪,沈括戏谑道:“不但人不识,鬼也不识也。”不但关中如此,在江南,螃蟹曾被称为“夹人虫”,披坚执锐横行田中,糟蹋稻物,百姓叫苦不迭,急得对螃蟹哭拜,后来清官海瑞带头烧煮“夹人虫”吃,“民亦竞相捕食”,一吃而不可收。

不知从何时起,这“唧唧鬼”“夹人虫”被文人上升到“生平独此求”的高度:“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终其身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

螃蟹生前横行霸道,但死于非命后却极尽哀荣,“食过螃蟹有菜无味”,做蟹做到这份上也算功德圆满了。历代文人咏叹螃蟹诗无数,而厨子们对付螃蟹的方法更多,蒸焗煎炒,往往能弄出个七七八八。周作人感叹螃蟹无头无颈只能腰斩,或是囫囵蒸煮,认为这是一种非刑,但无从改良。

关于蟹馔,各地都有高招,广东有潮式冻花蟹,京菜里有芙蓉蟹黄,四川有香辣蟹,杭帮菜里有蟹酿橙,本地有年糕炒蟹之类,林林总总不下五十种。

除此之外,一些大酒店还推出鱼翅牛油焗珍宝蟹、蟹黄鱼翅、XO酱蒸蟹之类,我颇不以为然。螃蟹是至味,何必加鱼翅画蛇添足;同样,蒸蟹用花雕已极尽鲜美,难道用了XO螃蟹身价就更高?大酒店里做菜喜欢化简为繁,像汉赋和骈文,极尽辞藻华丽之能事。

青蟹的学名叫锯缘青蟹,有些地方叫它蝤蠓。刚工作不久,去饭店点菜,我还闹了个笑话:菜单上有道蝤蛑炒糕,我闹不清蝤蠓是什么,遂问服务员,服务员白了我一眼,说蝤蠓就是青蟹呗。我只能怪自己道行还不深,连青蟹就是蝤蠓,蝤蠓就是青蟹都不知。

芙蓉蝤蠓是我们这里的名菜,以蝤蠓、鸡蛋、青菜,加鸡汤、绍酒及调料烹成,色香味俱全。当地人视黄酒烹对蟹为大补——对蟹就是青蟹交配季节,雄蟹伏在雌蟹背上时被捕捉的一对鸳鸯蟹,把这对鸳鸯蟹用黄酒烹食,据说能治虚补肾。中国人相信像什么补什么。吃核桃补脑,吃猪蹄补脚力,吃交配的鸳鸯蟹则补肾。

青蟹汤面也是鲜美无比,选上等三门青蟹(别的什么蟹都烧不出这个味),将其腰斩,裹上淀粉,放油锅里过一下,然后待水滚时放入手打面和天萝丝。一碗面,有红有绿有白,其鲜无比,蟹味跑入面条,味道远甚于螃蟹炒年糕。

在新荣记吃过一道菜,叫蟹肉粉丝煲,我觉得它的“艺名”应该叫“银须将军”,螃蟹横行,有将军的霸气,而粉丝白而细长,如将军之银须。“银须将军”里的“银须”味道鲜美无比,它将蟹的鲜味全盘吸收,而且极为爽滑软嫩。

五月,蟹籽上市,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蟹籽炒咸菜。蟹籽粒粒饱满,入口有沙沙的感觉,甚是爽脆。温岭人很好这一口。

海边人做几个蟹菜不在话下,但山里人不太会烧蟹。外子是山里人,某日同学送他一箱青蟹,他一股脑儿扔进锅里,来了个一窝端。切开后,见不熟,便将螃蟹腰斩了重新煮过,弄得蟹黄满锅横流,烧落的蟹脚到处都是,我看了,痛心疾首,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青蟹、湖蟹味美,但价格不低。有些人嗜蟹,但出不起这个价,就拿溪坑蟹和蟛蜞下酒。

那些买不起上好螃蟹又想解馋的人,将蟛蜞糊上面芡,下到油锅里炸了来咀嚼,据说味道不错。作家阿成说它“小球球一样,可以一吃一口,吃在嘴里香香的,脆脆的,如同古怪的小吃、美妙的糖丸”。

从左权到武乡

文/王向力

晋东南区域正处于太行山脉的中段,这里的武乡县王家峪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总指挥部所在地,就是在这里,八路军酝酿并实施了历史上着名的百团大战。武乡县东临黎城,北接着左权。在这个区域内,眼见的是一个山峁连着一个山峁,山虽不高,人处其中,也有了入万山丛中的感觉,惊叹当年的伏击战正是因地制宜了,进能迂回攻敌,退可以迤逦藏身,又兼军民一心,倭寇岂不是陷入汪洋大海之中。而愈往深处走,便见奇峰陡起,壁立千仞,连绵不绝,而或峡谷幽深,仰头仅见天空瘦成一条线。看路上的行人,个头都不高,一脸的朴讷实在。如果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从这里的山水亦可窥见其人的性格,言语不多,待人温恭,却在性情内里透着坚毅执拗与刚硬。

在左权县,拜谒了左权将军的陵园。说是陵园,并不是将军的埋骨之处(左将军葬于晋察鲁豫烈士陵园内),是在1946年,左权县军民为将军专设的纪念之地,以志敬仰,此后原来的辽县即易名为左权县。左将军阵亡时年仅37岁,为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当时日军以3万之众疯狂围攻总部,敌机亦在空中盘旋轰炸,第一批炮弹投下,左将军以经验判断转瞬又有炮弹下落,乃不计个人安危,疾呼大家卧倒躲避,遂不幸以身殉国。

从彭德怀当年撰写的碑文上了解到,左权将军是湖南醴陵人,“幼聪敏,性沉静”,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继而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其人“戮力军事,埋头苦干,虚怀若谷,虽临百险,乐然不疲。以孱弱领军长征,倍见积极果决之精神。中国红军之艰难缔造,实与有力焉……”

照片中的左权将军个子不高,脸瘦削,清癯的面容给人温良敦厚的感觉。想象中左将军沉静少言,并不爱多笑。钢铁般的战士大抵都是这样。然而就又看到了他遗留下来的11封家书,有两封是这样写的: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左将军女儿,时年两岁)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儿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最后一封家书写于1942年5月22日,是他殉难之前三日所写。大丈夫亦有千转柔肠,亲情无一日不系之。可是正值烽火连天的岁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军则义无反顾投身沙场,伫马太行,将自身安危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深系为一体了。

夜宿武乡县城,半轮明月,清朗地悬在窗前。听到附近传来一阵阵弦歌声,循声寻觅,广场上有乐团正在演唱,说是“武乡鼓书”。见一瞽者,倚坐在圈椅里,怀抱一米多长的三弦琴,铿然弹动,仰面高歌;他的左膝下绑缚数页竹板振响而和之。这腔调悲怆激越,其间亦有婉转动人之处,不觉得就听得发了呆。想的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折不弯,砸不碎,摧不垮,虽历千百年而豪气永驻,这正是从民间孕育生成的坚忍不拔之精神,百折不回之气概,这也正是这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精神沃土与挺直脊梁的信心所在。

向杨将军致敬

文/王霞

暑假北上长白,经通化,全因为一个人:杨靖宇。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这个让日本兵都折服的钢铁汉子,牺牲在通化蒙自,此地建立了杨靖宇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浑江东岸树木葱郁的山岗上。从山底经过一段幽静的林荫路,就到了陵园门口。沿宽敞的台阶拾步向上,就看到灰白色宏伟的门垛,之上的拱形门梁上“靖宇陵园”四个大字异常醒目。

肃穆缓步入内。园里苍松翠柏俱是郁郁葱葱,民族风宫殿式的建筑,精巧不失庄严肃穆。正中,是一座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雄伟威武,昂首蓝天。走进后面的灵堂,正中悬挂着朱德同志“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题词。中央大厅陈放着靖宇的半身塑像。灵堂后面,高高的圆形陵墓就是烈士安息的地方。两侧陈列室展览着烈士的遗物。

慢慢走,细细看,思绪激荡。

杨将军抗战前,被派到辽宁抚顺进行工作,以做矿工为掩护。他带领矿工们同日本矿主作斗争,两次入狱,备受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抗战爆发后,我父亲王银财,也曾受地下党之命在抚顺当了伪警察署署长,专为搭救被俘的抗联战士。那些被俘者,多半被送到煤矿,为日本人挖煤。听母亲说,为了解救这些人,我家几乎倾家荡产。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常常念叨她那枚结婚时父亲送的镀金银戒指,那是她唯一的一样首饰。为了救一个姓张的抗联战士,父亲把这枚戒指也拿去变卖了,之后也再没能力买过。

杨靖宇、我父亲,一位是英名赫赫的英雄,一个是默默无闻的百姓。在国破家亡的日子里,用自己全部的力量,乃至生命,和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

其实,何止杨将军和我的父亲。每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那场战争中洒过血流过泪,甚至奉献了生命。想象着将军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在长白山密林皑皑冰雪中与日寇打到弹尽粮绝的惨烈。最终战斗到孤身一人,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悲不自胜:残忍的日军解剖将军遗体,将军的胃肠里竟然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正义,坚贞,顽强,造就了杨靖宇的英名!正是这样的高风亮节气魄支撑着这个古老的民族与国度,度过了那八年漫长的艰难血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时,今日。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在我安静温馨的书房中,翻阅着我在将军纪念馆拍下的资料照片。耳边仿佛一阵阵枪炮轰隆,脑海中一幕幕厮杀惨烈。可是,我没有丝毫惧怕的感觉。我想,有杨将军,有父亲给我们留下的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底蕴,我和我的同辈,以及我们的后人,都能战胜所有未知的险恶,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高傲地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