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立春的文章

2022/12/02好文章

关于立春的文章(精选9篇)

闲话春卷

文/许承

心安寺附近的那一片山,野樱桃花、野玉兰花,灿烂得如美人头上的珠花。野菜没采到几两,遇到一群羊,一只小羊在吃奶,牧羊犬懒洋洋地趴在稻田里晒太阳。我也跑过去和它们一起晒太阳,分明清楚地“听”得羊儿吃草的味道,那是把春天卷起来细细咀嚼。

我也要学一学羊,把春天卷起来尝一尝。

中国人最有诗意,有一卷史书叫《春秋》,有一种点心叫春卷。《春秋》是写在竹简上卷起来的,不过春秋时还没有春卷。据传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始于东晋。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元代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出现春卷的名称。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

春盘似六朝文章,有魏晋风度,春卷像明清小品,显小巧隽秀。反正都是我喜欢的散文。

早点店常用的春卷馅料,有白菜的、韭菜的、荠菜的,我最喜欢荠菜春卷,城雪初消荠菜生,那是真正的早春气息。《诗经?谷风》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陆游大概很喜欢吃荠菜,我读过他写的四首有关食荠之诗,譬如“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那么我们还是回家做荠菜春卷吧。

正月里,高阳桥头天天都有现做现卖春卷皮的,十块钱一斤合三十五张。菜市上的野荠菜五块钱一斤,我在野外晃悠两小时才采到半斤,将心比心,不贵,买两斤。再买两块钱的陵阳香豆干,材料就齐活了。

陵阳豆制品是青阳一绝,其毛豆腐不输屯溪。西汉时青阳县曾叫陵阳县,九华山也曾叫陵阳山。熟悉青阳历史的浙江大学某教授曾大胆假设最早的豆腐工艺来自古镇陵阳。村上春树说有一种幸福叫“小确幸”,微小而确切的幸福,一杯清茶就陵阳香豆干,尽可得知。

焯过水的荠菜现墨绿色。墨绿和宝蓝,都是我喜欢的颜色,随和却不平庸,沉静却不喑哑,带着高雅的气质,一边从容,一边生动。

接下来练刀工,把荠菜切得极细,把豆干切得极细,珠联璧合,加少许盐,是为调味。若无把握,可试尝。古有神农尝百草,经验都是尝试得来的。

做春卷用的浆糊要不了多少,可多少都得自己用面粉熬制。记得外婆做千层底布鞋第一道工序就是熬浆糊。浆糊熬制有讲究,不可太稀也不能太稠,得在炉火边不停滴搅动面糊,不然疙疙瘩瘩。

超市卖的预包装春卷,模样比早点店的要俊俏的多。饮食和医学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为此早先我还从超市买过一袋春卷回家解剖。照葫芦画瓢,我的春卷作品一如纸包酥糖那般端正。一次多包点,放入冰箱速冻,以后可随吃随取。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饮食,我也是好色的,好在色香味及营养安全,缺一不可。我喜欢用山茶油炸春卷,炸上五分钟即可,春卷肤色如橙,咬一口,真是春到江南。

就一碗米水柔腻如一的红枣糯米粥,我一次可以吃六根春卷。一根立春,二根雨水,三根惊蛰,四根春分,五根清明,六根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

虎年寻春

文/殷秀玲

虎年立春这天,突然感到一切都美好起来了。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首。立春,预示着春的讯息,将一股脑儿地拥挤着奔涌而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今年立春是大年初四,除夕的雪还没完全融化。这天,我和爱人一起到小区附近的新开河边散步。当路过志成道快速路的天桥时,在旁边几棵榆树上,突然看见枝条上膨胀出一串串紫黑色的小芽苞。我兴奋地说,“春天已经藏在里边了!”爱人随手拉下一个枝条,用手捻了一下,里边竟是嫩绿的。那枝条也变得柔软起来,树干仿佛也升温了,皲裂的树皮也不似以前那样硌手。早几天见它们,还是硬邦邦的。杨树树梢的小枝条上也顶出了小小的尖尖的芽儿。河岸的柳树,似有似无的绿浸染着渐渐柔软而垂下的枝条。

在虎年立春这天寻春,感觉“春”已经在发出号令了——尽管没有“惊蛰”那一声雷鸣般的震颤,百虫依然酣睡着,等待着“闹钟”的敲响。虽然踩着未融化的薄雪,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大地之“春”的蠢蠢欲动,周围的空气闻起来也是清新湿润的。

河面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冰上有几个大胆的孩子在玩耍。河边有几处的冰已经融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水草正随着水流缓缓摇摆。突然从桥下飞来一只白色水鸟,像鸽子般大小,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到岸边欢快啄食,自在悠闲。又有一只像野鸭的水鸟游来,在水里扎猛子,一会儿从这里露头,一会儿从那里露头,一会儿扇起翅膀在水面上飞起,搅起一串串水花儿。这些鸟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迎接新开河的春天了。

今年立春,正值六九第一天。《数九歌》里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告诉了人们立春后的时节景致。我已看见沿河的柳树正在发芽、河水正在融化,春风呼唤着、召集着越来越多的水鸟……

傍晚,我通过电视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又看见了鸟巢体育场的“春天”,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春天”。演员们用十米长的绿色荧光棒组成小草图案,小草“随风”摇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如梦幻般绚丽的春天来了。当小草幻化为一朵蒲公英花,一个小男孩的剪影出现了,小男孩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种子飞向天空,形成绚烂的焰火,出现“立春”和“SPRING”(春天)的字样。虎年立春这天,冬奥会的圣火再次在鸟巢燃起,奥运健儿一起向未来出发。

春天来了。

春饼

文/祁建

气温开始回暖了,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赋予生机,立春这天四乡村民约定成俗,聚集于庙堂前,牵出耕牛,给耕牛披红带绿,锣鼓、鞭炮喧天,“打春”迎耕牛。此外家家户户食春饼,称之为“咬春”。吃过春饼,春天也就来了。春饼是人们心目中春天的象征,对于那些离家的游子,春饼或许还是一种浓浓的无法化开、无法忘记的乡情。

早在古代春饼作为“贡品”,与女蜗补天的传说有关,后来成为立春的时令食品。后来“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色白如云,皮平如纸,极富美感,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上古时期,女蜗补天拯救了人类,用的大地的泥土,制成了一片很大的圆形状泥饼,附于上天,将天补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蜗补天的功德,边在其补天的这天,用面粉制成一片片圆状的饼,大家嚼之,以示不忘女蜗补天的功德。我国宋朝之前,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挤女蜗补天的日子),这两天,人们读将春饼供于庭前,名为“熏天”、“拜天”。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生细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就是对当时情景的描写。

宋朝之后,春饼逐步用于立春的“祭春”,《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是日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类肉品,又炒各色炒菜,以面粉烙博饼卷而食之。”据说宋时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菜。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中说:“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藉丝长。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据说明朝第十代皇帝朱厚照非常贪玩,经常出游,不愿在用餐上耽误时间,侍从们又怕饿着皇上,特意准备了薄饼、卷上葱酱肉菜,既方便又美味,皇帝吃后大加赞赏,就将这种吃法带回京城,诞生了最早的“皇家快餐”。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春饼好吃在于它的配菜,各地物产不同,配菜因地制宜,种类繁多。北京的有酱肉、春菠菜、绿豆芽、韭黄、香椿芽、粉丝等,到了沿海就可以加进虾仁等海产品,长沙则有当地的特产腊肉,江南一带,会加进新鲜的竹笋丝,四川以及潮汕地区还有甜的馅料,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都是融进了当地的特产,富于地方特色。但突出不变的是要有鲜嫩的时令菜蔬,包括新鲜的野菜,紧紧的扣住春天的味道。春饼的食俗,主要有两种吃法,一是将面粉搓揉成面皮,包入馅芯做成圆形的薄饼,用油两面煎至金黄;二是将面粉擀成圆形的非常薄的面皮,然而放入平底锅内摊熟,成为薄片,另外用豆芽菜、干粉丝、火腿丝、芹菜丝、鸡蛋、肉丝……在一起炒熟,炒好以后,放入面皮卷而食之。

细数冬日,等着那立春的破晓

文/文明的小猫

夜冷。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香气,容易迷醉,却也易厌烦,因为味道太浓。总也喜欢清淡的东西,素净的什物。华丽锦绣的年岁,与素不搭调,却也别有风味。

是一个浮华的年纪,追求那些虚荣,深陷那些执着。锦缎的华美,划破一道裂口,多了千万揣测,其实不过如此简单。越简单越幸福,越单纯越幸福,幸福如此容易,没有光鲜亮丽的华服,只是朴素。

很想有机会,独自一人出走。或许是一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道,际遇陌生的人事;许是一条陌生的旅途,偶然遇上一两个熟人。出走,品味那一段路上纯粹的安静与孤独。学会一个人,默默的走。

安静的时候,习惯有音乐在身旁,还喜欢泡一杯茶。茶香袅袅,余音绕梁,流连一种静谧,感受一段心绪,一切都静得美好。

下午茶的时光,捧一本书,蜷在一张藤椅上,享受阳光的温柔。冬日,还会躲在玻璃窗后,逃它一个冷风突袭。随着书本的描写,或喜或悲,时而沉静,偶尔皱眉。一本小说,一篇散文,都落在那黄黄的书页上。看上什么美的,还会动手抄写下来。一直的习惯,从有心培养到习惯成自然。

那 一个心里的江南之地,如诗如画,大抵也似我一般的慵懒,不喜嘈杂之地。脑子里总是那么一个镜像,一个身着月白色旗袍的女子,执一团扇,或者是一把油纸伞, 且还是半打开的油伞,沿着那江南雨巷,哦,这时或许是没有雨丝儿的,悠悠地走着。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某个拐角处。这是一个美丽的背影,还是一张迷人的卷轴 画,迷醉了江南客。

看那一句“花若离枝”,支吾不出一句话来,好似于己而言,接下去,已没有任何语言可拼啜。大概,这也是一种残缺的美。

手指还是冻的发冷,在这个数九寒天的冬日末梢。细细数着,等着那立春的破晓。一个节气,并不暖和,只是一个春字,如一杯咖啡,四溢在人心,烘焙一种春的温暖。

听越剧的婉转,心也会跟着轻盈起来。那一声声歌喉的蜿蜒轻灵,会拨动心弦而奏。属于江南的韵味,从一首首越剧里四散开来。它的铿锵没有京戏的坚,它的柔美独一无二。喜欢一个戏曲种类,或许不是因为你身在何处,也或许不是你向往那个地方,只是喜欢而喜欢,这才是喜欢。

夜正浓,听一曲,入眠而去。

啃春

文/白守双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2021年2月3日,也就是阴历腊月二十二日那天是立春,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作打春,觉得顺溜。而打春这天,家乡人们又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啃吃几口大萝卜,免灾。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门前有个菜窖,有半间房子那么大小,要挖到冻土层以下,有一人多深,棚盖是用秫秸棚的,上面垛上柴草,用来保温,地窖还留个通风口,用来调试温度,已防大萝卜热着或冻着。

每年一到秋季,我们就把生产队分来的大萝卜用沙土埋在地窖里,除了平时吃以外,主要是用来来年打春了啃春。

啃春,我一直坚持着,这一啃,都啃70年了,不觉得烦。后来离开家乡上班进城了,有时赶上打春了,没有大萝卜,就用苹果代替了,从来没拉下过啃春。

小时候啃春,纯属于起哄,凑热闹。记得打春那天一大早,母亲用梯子下到地窖里,把大萝卜取出来,用水洗净,有圆形的,有长巴形的;有白皮的、有红皮的、有绿皮的;有白瓤的、有粉瓤的、有绿瓤的。我们挑选各自喜欢的颜色,每个人,抱着一个大萝卜啃将起来,那个画面,至今也难以忘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打旋儿,氤氲着……

啃春背后隐藏的文化一点也不懂,后来上大学了、上班了、工作了,才在资料里,看明白了啃春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心里更是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5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3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世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世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他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世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过去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有什么,几乎是天天在过年。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啃春的习俗,打春了,不要忘记啃几口大萝卜啊!传统文化不能缺失。

立春

文/兰泽斋主

一个人长相的漂亮与否和父母有关,和自己关系不大。

一个人脾气的好与坏,其实是相对的,是别人的一个感觉罢了,真正的好、真正的坏,谁又能说清界限在哪儿。

一个人是不是文艺青年,由自己的内心决定,和外人的评头论足有什么关系。

《立春》的镜头,顾长卫还是对准了几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平凡青年。只是他们除过教师、钢厂职工、群艺馆老师这样的社会身份之外,还是一个意大利歌剧、油画、芭蕾舞这样的文艺爱好者或者痴迷者,也就是说身上还贴有一个文艺青年的标签。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世上的太多人选择了“看别人样儿”又或是不得不“看别人样儿”的去生活。周围人怎样了,自己也就该怎么样。比如结婚,精神不到位就看感情,感情不到位就看物质,物质不到位就看长相,长相还不到位就看其他的。反正,别人结了,自己非得结才行。不结,那就是不正常。

所以一个人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那就是另类,恰好这个人是一个文艺青年,那么就是“变态”、“神经不正常”。

文艺,因其特殊的个人体验及欣赏角度等的不同,好与不好的分别有时也不是那么明显。就唱歌而言,即使相同的水平,也会因为机遇的不同而在名气的表现上差以万里,这不奇怪。

所以,一个人喜欢文艺,如果是真的喜欢,就不要刻意为自己设置一个标杆。可以为之努力,达不到也没关系,将这样的爱好作为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向生命的尽头走去。

喜欢唱歌就唱。

喜欢绘画就画。

喜欢书法就写。

喜欢电影就看。

真正的文艺青年该高兴,同样的生命长度中,因为文艺让我们的生活比别人多了一倍甚至几倍的感悟与体验。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生物的多样性除了造就不同种类的差别之外,还有变异的发生,所以,善待不清楚的事,珍惜不明白的物,宽容我们不理解的人。比如一个执着的丑人,比如一个善良的同性恋者,比如一个会流泪的瘫痪之人。

最喜欢电影里的几句台词: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没有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柔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深的感情只能是爱情。

诗话立春

文/赵怀德

忘不了家乡的谚语:“打了春,赤脚奔。”“春打六九头,家家不要愁。”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尽管还在数九寒天,但是人们对春天的到来都饱含着希冀和憧憬。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歌咏立春的美好篇章。

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诗人连用7个数字,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与立春之日巧合,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仿佛在扳着指头计数,盼望和欢呼立春之日到来的欢快心情。

杜甫的《立春》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可见当今“咬春”的习俗唐代就盛行了。“咬春”就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白居易的“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也是写“咬春”。人日,是指每年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江南则流行立春日吃春卷。如今镇江立春也有“咬春”的习俗,家家户户吃春卷或者汤圆,也有生吃萝卜的。

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春天来得何等急速!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形象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我们仿佛看到立春时节,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柳条,泥土中蠢蠢欲动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人们真是“心同草木乐春天”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春天,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还是朱自清说得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寻找春天

文/马蒋荣

春天是美好的。世间有无数个名言赞歌是专为春天而创作的,更有浩如繁星的诗词散文用来歌颂春天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当人陷于绝境时,如果有同伴说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常常能使大家信心倍增,坚持到涉险过关!问题是春天在哪里呢?如同“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答案同样是不确定的。

如果说从立春这天开始就是春天,那肯定是得不到大部分人支持的。不说此时的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我们南方长三角地区也还是寒气袭人,冬装素裹,“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牛”。有些年份,立春过了,天上还会下雪。记得几十年前的一个春节,那年还是“年里春”,春节在2月中旬,早过了立春节气。我到绍兴老家探亲,不想第二天竟下起大雪,把家乡唯一一条通往市区的公路给封了好几天,再不通车,我上班就要请假了。当时那个急啊,连春节的好心情都给搅了!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应该从每年立春以后连续五天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才开始的。这是科学的定律,应该得到大家的公认,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达到这个标准后,春天的温暖就普惠大地人间。有古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可以从河堤边条条垂柳爆出的点点嫩绿,从绿地、公园、滨江步道、农场田园吐露的各色桃花、杏花、樱花、牡丹花蕾中,寻找到春天的靓影。

不过,笔者小时候的春天是从听到班主任老师通知下个星期要组织去西郊公园春游那一刻开始的;后来啊,自己的春天是从自家的棚户简屋动迁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后体会到的;现在呢,全家的春天就是每逢节假日一起去全国各地旅游度假,可以时时处处都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温暖惬意!

连儿歌也因为追逐着春天的脚步而家喻户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春天的标识——风和日暖、花红柳绿固然重要,但当一个人的身体、境遇、前景、心情开始好转了,那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春天。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春天就在人们的眼睛里,在人们的心坎上!

立春

文/王琪

有一缕柔风,叫春风,有一个节气,叫。,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携带着时光温润的气息,流泻着岁月古木的馨香,每年的2月4日前后款款来到人间。她告别了一个秋收冬藏的故事,又开启了一段春花秋实的情节。在此之前,大地冰封,万木凋零;在此之后,东风解冻,百草回芽。那些蛰伏了一冬的虫蚁,期待破土而出,那些跃跃欲试的小草,期待春风吹又生。诗人们酝酿春天的诗句,农民们唤醒播种的耕牛。

岁月在成长,年华在老去。只有二十四节气,像长生不老的星辰,像历久弥新的童话,永远年轻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册页中。这个叫“立春”的节气,她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趟过隋唐烟云宋时雨,飞越明清的篱笆,一直碾转到今朝的驿站。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自秦代以来,就一直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到了汉代,曾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下了一纸公文,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便仅作为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厚重的民族文化雕刻在历史文化的皱纹里,许多的记忆在山水里留存,许多的风俗在时光中沉默,于万境的苍茫中遥看古老的人文风景,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那些精致细腻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在明亮的光阴里逐渐地丰盈。“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水,春官鞭春牛。”流传在华夏大地的这首民间歌谣,记载了远古立春时节,鞭打春牛的盛况。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立春举行迎春仪式的盛况,天子要在这一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源》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此后历代统治者都要在这一天举行鞭打春牛之礼,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来历了。打春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因受到当朝统治者的赞许而上升为国家行为。《燕京岁时记》云,“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可见在古代立春已超越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意义,而上升成为一个节日了,也就有了民间“立春大于年”的说法。而今那些“春娃”“春鞭”“打春”的习俗,那些称做“春卷”“春酒”的民间美食,依然在秦州大地依稀可见,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你的情怀,感动你的心灵。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声问候,是新年的第一次律动。她引领春天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子,踏过24节气的明月,踏过春华秋实的丰盈。长在土里的立春,开启年轮的转盘,把最真诚的祝福,呈献给农民;写在诗里的

立春,浸染翰墨的书香,把最优雅的诗句,奉献给大地。只有农民与节气休戚相关,与节气血脉相通。因此,节气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最可靠的知己,只有农民对节气理解最透,解读最深,年年岁岁他们挥舞着锄头,循着节气的脉络,播种、耕耘、收获,他们沿着季节的起伏,走过昨天、今天、明天。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立春时节,北国大地依然寒风习习,冰雪处处,但在农民心目中,这个时节意味着生长,象征着温暖,心中是鸟语花香,是耕耘播种。“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是他们休息的最后一天,从此,他们将鞭打春牛,唤醒农具,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走在四季的琴弦上,播种梦想,耕耘希望,收获理想。

万紫千红,总是在立春醒转后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从远古到今朝,从塞北到江南,一拨又一拨的人,都要在这个让让万物苏醒的节气里,越过立春的栅栏,匆匆赶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并种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许一个山高水长的诺言,然后,让他们依附着季节的枝头,生长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