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春节的美文

2022/12/04好文章

关于春节的美文(精选12篇)

立春

文/毕家祯

难道是梅花带雪绽放,泄露了春的消息?

当过年的气氛愈来愈浓时,春天迫不及待地抢在春节前,来到了人间。

去岁末,"霸王级别"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中下游大雪之后,一直是天寒地冻。人们在期待春节来临的气氛中,春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立春"在岁月的跑道上,发挥了"弯道"作用,超越了春节。我们在欢呼春天的身影提前闪进我们视线的同时,说不出的喜悦弥漫心底。

虽然,尚未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候,但"立春"毕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春天走向百花齐放的第一个音符。它在严寒中酝酿、集聚,滋生春天的丰盈。

立春时节,院子里拐拐角角的冰雪尚未融化,寂静的庭院显得宁静,空气很清新,阳光普照下高大的树木显得肃穆。太阳暖烘烘的,年轻人棉衣穿在身上有点燥热,但背阴处还是有点寒气。正如辛弃疾所言:"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春天的大门一旦开启,巨大的春的气息,携带着憧憬和希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渲染着春节的气氛,让人自然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这几天,江面渐渐变阔了,江水的水腥气浓了,泥土也散发出了清香,鸟雀的身影频繁地穿梭在林中、花园。

春风吻过的花草树木,似乎一夜间有了无限的生机。柳枝苞青、月季转绿、冬青变亮,假山上的青苔全都变得毛茸茸的,还有那花圃中许多不知名的野草、野花,一个个都挺直了腰杆,仿佛都在欢呼雀跃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面对"柳绿才黄半未勺"、"草色眺看近却无"的春态,春天那单薄的身影,犹如苗条淑女,随意地扭一下,便生机盎然。那些从玻璃、不锈钢等光亮的平面反射过来的一道道金黄色的光柱,让我的心中涌起了几多愉悦、几多激动。春天的阳光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箔,在大自然的王国里,万物在谋划自己的着妆和色彩,时刻为自己闪亮登场做准备。

料峭的春寒,却能振奋人的精神。虽然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日子,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春色,无数美丽的瞬间,就这样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们精神上有一种寄托,意念中有一种渴望,兴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到,"立春"这个节令,蕴含着多少祥瑞之气啊!

立春,是华夏先民为中华民族制定的自然法则,无论历史的车轮驶过多少年,只要大自然旋转的轴心不变,"立春"这个节令,永远是带领我们走进春天的唯一通道。

朋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年宵花

文/黄晔

高中语文课本里曾选过著名作家秦牧的散文《花市》,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广州春节花市的盛况,让身处内地小城的我心生无限向往。

那时候,因为生活水平以及园林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人家是没有条件用鲜花来装点家居的。我父母酷爱种花,可冬季寒冷,也没有可赏之花。后来经济条件好一点,春节会买一些五颜六色的塑料花回来,给家里增添一点春天的气息。塑料花物美价廉,我还记得隔段时间母亲就会让我们姐妹用清水清洗花束,以保持花叶颜色亮丽,这样隔年春节还可以继续使用。后来有了更逼真的绢花、纸花,再后来有了仿真花,只是价格更高,蒙尘后也不像塑料花那么容易清洗。

后来,鲜花走进了平民百姓家,年宵花的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春节元宵买花,成为一种时尚。

前些年,我们喜欢买长长的银柳回来,用六七十公分高的红瓷花瓶插着,再用细红绳挂一些小红灯笼、小红包在枝条上,喜气盈盈。银柳被人称为“飘香沙漠的桂花”,观赏期很长,我家现在就还有两三年前的枝条,颜色依然鲜亮。

最早走进我家的年宵花是蝴蝶兰和仙客来。花大色艳的蝴蝶兰是过年的鲜花标配,充满喜庆气氛。而仙客来,除了花色艳丽,更取其名的祥瑞之意。春节前还会到花鸟市场买水仙回来养,多的时候养了好几盆,家里到处都是凌波仙子的身影,很长一段时间都馨香馥郁。

记得搬进新家那一年,朋友送了一大盆朱砂根,用大红长花盆种着,靠近根部的那一丛丛大红色小圆果,用金黄的软丝绑扎成型,红红火火的煞是喜人。它还有名字叫富贵籽,又可以叫金玉满堂,真是好旺财的彩头。

转眼又是一年春节,除了购物,我更倾心于选购年宵花。花店里品种众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大花蕙兰、蝴蝶兰、君子兰、瓜叶菊、郁金香、杜鹃花,还有红掌、凤梨(有人喜欢另一个名字鸿运当头)……蝴蝶兰自然是要买的,造好型的不满意,那就自己动手。选几棵株型漂亮的,再选一个深黑色的釉面花盆,细心摆放造型,再来一株别名台湾山苏花的巢蕨,让绿叶显得更充盈,最后填土,整理干净,抱回家摆在间厅柜上,每日回家开门便看见翩翩欲飞的蝴蝶,好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

大花蕙兰端庄大气,瓜叶菊春意盎然,一定要买一盆金桔,春节嘛,图的就是吉利。可惜没有老家潮州的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不然也可以备几对,到时候做拜年礼物,送给几位有情趣的朋友,互赠吉祥,真是好生雅致的事呢。

备好年宵花,这个春节又是美美的了。

流浪的青春,流浪的年

文/国斌

在这个流浪的时代里,我们的青春也随着岁月的脚步一起在天漄流浪。于是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里,对于流浪的人们来说,也许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个春节是在流浪中度过。当我们偶尔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忆过往时,那在流浪中度过的一个个新春佳节就在心头散发出别一样的滋味了。这种酸酸甜甜的滋味,不亚于在青春的时光里那一段段从我们岁月的长河中走过的一幕幕酸酸甜甜的爱情。

正直又一个新春佳节,这个新春佳节又是在外面度过。于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新春佳节里,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一盏灯,一颗心就不为人控制的去回忆那些曾经在外度过的春节。一台电脑述说着春节的寂寞,一杯茶散发着春节的幽香,只是这种幽香只能我一个人孤独的品尝。虽然不愿,可是很多时候不是你愿与不愿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种人生吧。

第一个在外度过的春节是九七年那个新春佳节。那年我在广州的我们厂设的销售部工作,因为近春节时没有买到票,所以就留在广州过年了。那时我们销售部总共就五个人,那四个全都是江门人,回家是很方便的,因此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广州过年了。因为厂里也要求要留下一个人照看仓库,还有春节生活费和工资补贴,这样一来心里又多了一份喜乐。所以虽然是一个人在那里过年,但是心情还是愉快的。再加上那时我正和我的初恋刚刚进入初恋价段,又是才出来,加上那时父母身体都还硬朗,所以心里没有什么负担。更加广州那样的国际大都市,让我这个从山村来的毛头小子有寻不完的炫烂辉煌,有看不厌的梦景般的高楼大厦和童话般的歌舞剧院。

比如白天可以到处去逛花市,公园,看美女。哈哈,是不是有点花花公子的味道呀,没法,这美女的诱惑是不可抵挡的呀。广州最好看也最看不厌的就是四季绽放的鲜花和四季如花绽放的美女。而鲜花又是在春节最为繁多,四面八方的花农都在这个时候把花聚集在一起,整齐的摆放在公路两边宽阔的人行道上,绵延好几公里,就象一条无限延伸的锦缎。看着那些一盆盆的鲜花娇艳的开放着,就象那美丽的姑娘们聚在一起集体相亲一样。

而广州的美女更象鲜花一样没有季节更替,一年四季都是长裙飘飘,美艳动人,温文尔雅。广州话虽然对初来的人来说就象听外语,但是广州姑娘的声音听起来很是温驯可人,如笛动听。从她们口中说出来的话听起来都是一种轻言细语的感觉,就算有时生气起来说的话也是那么如春风拂面,绝对不会给人寒风袭人的凉意。

晚上可以去逛夜市,看电影,进歌舞厅。广州人有摆夜市的习惯,他们白天一般都不会出动,只有到了晚上才出来摆摊设点,各种商捕酒市都喜欢在夜色中跳舞。当你走在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夜市上,看着两边灯火辉煌的楼房,再配上四季碧绿的树木,你会自然而然的诵起郭沬若的《天上的街市》那首诗,甚至会联想到那里面的意境,你会感觉到这位文学大师漫步在夜市上的情景。

广州的歌舞厅一到晚上就象仙女吹笛一样飘渺瞭人的幽幽而起,就算你坐在室内,你也会听到歌声如雨自天而泻,在你屋顶上哗哗的流下。而当你走出房间,想探听歌声之来源时,歌声却又如同林隙之风,让你有些感觉不到方向。你只能凭感觉让自己的心灵在那些霓虹闪烁如梦,彩灯变幻如虹的高楼大厦之间飞旋穿梭。

当我逛完那些花市,留恋于那些美女:当我只身于那些如诗般的夜市,欣赏过如梦如幻的仙景,回到属于我的小房间时,就算是孤单单的一个人,可那脑海中的画面,心里所生的联想都会让你与寂寞无关。这时再打开日记本,写一篇当天的日记,就已经让我感到有些春困想眠了。而此时才突然想起,给我心中的她那封情书又只有留待明天再写了。

当然也有闲下来的时候,也许会感觉到孤单,那么我就会在电话亭去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或者和心中的她泡一会电话粥。这样,整天的思绪都会伴着花儿飞翔了。所以那个春节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寂寞。

当然啦,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人孤独在外,又处在广州那样一个开放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诱惑是很多的,特别是对生理上的诱惑有时候是很难控制得了的。再加上那时网吧还很少,我也还不会上网,就更加无聊了,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去逛街压马路。当你走在那些公园式的大道上时,就会有那样的女人来向我招揽生意。可能是那时候刚出来胆子过小的原因,虽然每天都碰上这种事情,心里虽然是有那么一点渴求,但是终究还是不敢付于行动。最后还是回到租房内,到夜深人静时深深的思念着心中的她,以此来消除因为生理渴求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波动。

第二个孤单春节是一零年在佛山里水那个春节,也就是去年。因为八月份才出来,觉得回家没必要,再就是自己没有一个属于我的小家,所以又只好在外面一个人过春节了。

也许是多年的漂泊流浪,对外面的事物见多见惯了,心里产生了一种厌倦,再加里水这个小城市没有什么让人感觉到新鲜感的事物,所以一旦闲下来时心里就马上产生了寂寞孤独的感觉。想起不远千里背井离乡的来到这儿打工,又是孤单一人毫无依靠,特别是想起几年下来钱没存上,婚姻无望,倒是浪费了青春,荒芜了岁月,那寂寞凄凉就如同冬日里的寒风,无可抵挡的从心底吹来。更加去年春节的寒风细雨终日不断,连绵数日不见阳光,多数日子都是呆在租房里,心中的烦躁和郁闷就如同一个架在热锅上的蒸笼,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虽然有台电脑,可是又不能上网,想到网吧上吧,又要办会员卡,又觉得不化算,还不方便。幸好可以用手机上网,于是就整天泡在手机上。

一个人孤独在外,有时候生理的渴求真的有些让人无可忍耐的走向坠落,很想去探求一下那些所谓的红灯区内夜色下那些用金钱交换的男女性爱内容,来填充空虚的灵魂,满足生理的需要。可是理智却告诉我不能那样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肮脏,可生理上的渴求又象一个无形的罪犯把我推向坠落。这样的心灵斗争最让人难受,但是又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控制这颗走到悬崖边上的灵魂。于是我就会在网上对我那些平时对我好的,能允许我乱说话的女网友说一些很色的坏话,和她们很肉麻的调情。有时甚至会说得我她些女网友骂我是流氓,是色鬼。嘿嘿,其实她们不知道,那是我利用她们来解除我此时生理的病痛,心灵的空虚呀。当我这样坏坏的,很色的对她们乱说一通,被她们骂成流氓色鬼后,生理平息了,心灵也安静了。

所以,在寂寞的日子,网络为我解除了许多烦恼和孤独,而且还给我带来了愉快和浪漫,虽然那是一种虚幻的愉快和浪漫,但是这种愉快和浪漫在心里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感觉,至少打发了我寂寞的时光。特别那个叫触不到的梦的河南女网友,她的多情,她的开朗,她的刁蛮,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映向,也给了我心境飞扬的网恋的感觉。可以说那个春节是她在远方,在网络的那一端陪我一起度过,当然还有一些在网上聊得来的网友给了我许多的网上幸福。大概就是那时寂寞孤独的原因,对友爱和情爱的渴望,而她们恰好在那时出现,和我在网络上相遇,并且给了我愉快浪漫的情感,所以我们成了彼此珍爱的网友。成了在寂寞时光里的精神支柱。是她们让我在孤单寂寞的春节里也没有在麻将桌上去消寂寞,更没有在夜暮小巷里去花钱买风流。

所以在这里,在今夜,我要感谢网络的伟大,感谢那些给了我愉快幸福浪漫的网上朋友。

最难熬,最心凉,最寂寞,最孤独的是今年这个春节了。本来是一心想回家过春节的,可是当我还在抓紧时间买车票时,因为家里嫂子的一个蛮横事情,让我突然决定放弃了回家渴望。那一刻,我真正的体会到加入了外姓的亲情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也许正是这心情的突然逆转,让我一时无法接受,心里就产生生了许许多多的伤感和无奈。

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那么他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家。就算他有姐妹兄弟,就算他父母健在。但是,如果父母没有了独立的家,那么,他就没有一个让他随时停靠的港湾了。而他,就成了一艘不能靠岸的孤舟,孤独又凄凉。所以,只有父母的家,才是他能够随时进住的港湾。如果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一个男人,那他的伙伴就只能是——流浪。

爸爸已离我而去,年老的妈妈只是我的一份遥遥相忆的思念,不能给我一个随时想回的家了。

我知道,我将要适应流浪;我明白,我将面对孤独。我要学会去承受寂寞。我控制自己不要去想家,因为越是想家,就越会感到寂寞。甚至在春节到来之际,我都不想上网聊天了。因为那些网友和一些熟悉的朋友一问就是问你回不回家,这让我很伤也很烦。有几次,当网友问到回不回家时,我甚至发了脾气,竟回她说:不要在我面前提起回家的事,我很烦。因为她们感觉不出一个很想回家,急着要回家,却又突然决定不回家的人的心里那种悲凉和无奈的心情。虽然这份心情只是因为嫂子的的蛮横而起的。

在这样的心情下,一个人独自在外过这个举国欢厌的大节日,天天看着电视上热闹喜庆的春节报道,感受着异乡春节的隆重,心里越发的孤单凄凉。有时候心里烦得发慌,慌到心里象电流通过的难受。会感觉到精神分裂的痛苦。这时候,还得去寻找解除这种痛苦的方法。

一旦闲下来,白天就变得十分漫长。有时候想写点东西却总是提不起兴趣和找不来灵感,一个人又不爱去旅游。这时候,我就会骑上车到附近的村子里,田野中,公园内去闲逛。当我穿梭在南国乡村的小村子里,看着那井然有序,统一规划而建设的居民区,就会感叹发达城市的先进与幸福。留恋在这些居民区内那些修剪有形,四季花开的庭院花园,就会感受着南国人民的幽雅闲情,休闲愉悦。当我穿行在田野菜园中那些交叉的小公路上,吸收着清新的田园空气,欣赏着被四周楼房围起来的有限而宽阔的绿野菜地时,除了感到心清神爽的狭意,还会感觉出来一个工业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仍然对菜园子的注重与合理规刬。这样在田野中毫无目的的闲逛几个小时候,你的心情就会自然而然的开朗起来,一切不快和郁闷都会在田野中随风飘散。回到租房里,动手做点喜欢的饭菜,兴致好时还可以来杯酒,看着电视,上会网,一天就这样充实而愉快的过去了。

南方小城的公园是最让人散心和休闲的好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四季常绿的树木,更是有那艺术性和豪华性的人工设计与装修是在我们北方所没有的。这儿除了每个小村都有一些可供人们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公共设施外,每一个镇都会有一个风景秀丽,设计动人,装修完美的公园。公园里花草芬芳,林木葱郁,曲径环绕,亭台楼宇,假山水池,点缀其间,互相映衬出一幅美丽幽静的人间仙境。当你畅游其间,感受着自然美景时,你不得不把身边的美丽富裕和自己贫困落后的山村小城相比了。这样的公园,在我们县城也是找不出来的。唉,有钱就是好,政府和私人在这方面几乎都一样。穷人和富人就是在外表看就不同,更别说对自己家的装修了。

感叹归感叹,但是身处其间,心情还是一样的被陶怡和感化呀。对打发闲时光阴最好不过了。

当然,一个人在外最难控的还是那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求,虽然去公园逛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释放,但是总会有那样的女人来向你招揽生意。比如那天走在里水公园,就有几个女人问我:靓仔,玩不玩呀?那一刻,心里真的有些把持不住的晕弦。但是最终还是控制住了,坦然一笑,溜走了。过后,还敢把这种故事说给我的一个同厂女员工听,还让她很很怀疑了我一通。不过庆幸的是,怀是让她怀疑了,但是心里却得到了少有的平静而安然。这种坦然的心态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就练成了呢?哈哈,算不算是一种高深的修为呀!

如果那天心情觉得很好的话,就不必出去闲逛了。就在租房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一边在头脑中整理构思一下那些闲逛的日子里留在头脑中的映象,灵感来时就敲打出一篇自己认为美丽的文字,也便成了一种收获和一天中的快事了。

这样一来,还在心中得出一点感想:原来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是不会寂寞的,因为他会懂得排解。而能够把文字组成一篇篇文章的人更是一种幸福和幸运了,他会把一切的烦忧编织成一幕幕的文字锦缎,就象唐三藏的袈裟,可以用来护体的。哈哈,我竟然就是这样一个幸福又幸运的人,那我还有什么寂寞呢,寂寞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了。

一个孤单的春节就这么心烦时就去外面闲逛一会,心情好时就在租房安安静静的写一会,不经意间一个月的假期眼看就快完了,心里还在感觉时间不够用呢。

当然,这种排解烦忧的方法是无奈而用之,如果有条件,谁不想回家过年呀。流浪的青春,流浪的年,其实这种流浪的生活真的只是一种无奈。现在国家都在大力关心和注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无奈在外打工的人了,在想各种方法和政策去解决这三者之间的矛盾。看来这些问题已经真正上升为国家关心的问题了。

唉,青春不想流浪了,年更不想流浪了。

回到父母身边才是年

文/徐学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在孩子们那嫩嫩的童谣声中已是越来越近了,一种想家的思绪也随之弥漫开来。

儿时的我对春节也是充满期盼的,那一天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还有许多的压岁钱可赚……如今,自己早已过了盼年的年龄,但是却有另一种盼望不知不觉地在心头滋长了起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像浮萍一样在城市漂流,只有过春节才有机会回乡下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相同的原因,父母对春节的期盼要远远大于我,一个月前他们就不断地打来电话问,春节回家吗?什么时候回来?能呆多久?想吃点什么?走时还想带些什么土特产……诸如此类。

至今,我还记得那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的情形。那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被自己所在的物资公司派驻上海办事处。万家团圆的除夕夜,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给父母打了电话。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只是告诉他们上海的大年夜是怎样的灯火辉煌,始终没敢流露出半点想家的情绪。接电话的母亲也显得很高兴,只是没有掩饰住话语中的哽咽。

等到春节过后,我突然出现在父母面前,还给他们带回了一大包糖果点心。就在自以为给了父母一个意外惊喜而暗自得意的时候,我才知道,自从听说我不能回家过年那天开始,父亲就整天阴着脸,甚至连年货都懒得置办。没想到,一向倔强而又坚强的父亲会因我不能回家变得这般脆弱。相反,我回家的第二天,父亲一大早便跑到镇上去置办“年货”。这个因为我而延后了的“春节”,在父母的操办下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知道了儿女回家过年对父母是多么重要。

其实,我是在外婆身边长大的,后来又离家读书、工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少之又少。青春飞扬的岁月里,我总认为父母不够爱我,然而一旦真正离家远了,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那份最无私的爱。而今,我在小城早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我仍然喜欢回老家过年,跟父母“索要”种种土特产,让他们欢天喜地地去筹办。

眼下,离春节一天天近了,思乡的人又该踏上回家的旅途了。回老家过年,只有回到父母的身边,那才算是真正的过年。

餐桌上的人间气象

文/王太生

春节的餐桌,绿肥红瘦。风、云、雨、雪、雾的人间气象,让这块方圆之地,情感凝重,泛起了白霜。在这样的地点,有亲人和朋友山重水复的久别重逢,家乡饭菜的冷暖,以及“胃”知的乡愁。

那年,二伯一家从济南来。大年初二,许多饭店尚未开门营业,父亲东跑西问,好不容易找了一家小酒店,订了大堂餐桌,早早地赶到,坐在那儿等候。

车多,路堵。当晚二伯姗姗来迟,餐桌上,一见秧草烧河蚌、野菜炸春卷、韭菜炒螺蛳头、青菜狮子头……熟悉的美食气息,让味蕾打开了记忆。二伯老了,人在北方,老是念叨着家乡淮扬菜。虽然父亲每次买了十几斤干爽的青菜,择干净了,用快递寄去,二伯在电话里总是唠叨,还是长江岸边,露天打霜的青菜好吃。

一个87岁的老人,在橙黄的灯光下,满头银丝,有些激动。离开家几十年了,乡音犹在,口味不改,住在济南城里,总是怀念故土原野上的那一棵露天青菜。

有人说,美食对于一个人,似乎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乡音跟味觉,代表故乡,总是熟悉而顽固。

时空阻隔的亲情,因为一张春节的餐桌,而山水相逢,父辈根,同辈情,水乳交融。一跨入过年的门槛,腊月里的所有日子,好像都是在为餐桌上的相聚作预约,等候一场亲情的大雪。

除夕夜,如果不能赶回家中,滞留在驿旅上,一个人的餐桌多少显得清冷和孤寂。

唐代诗人欧阳詹,除夕夜落脚在长安客栈。他在诗中吟:“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听着巡夜人敲更的木梆声,潸然泪下。可以想见,旅人的餐桌,孤灯寂影,郁郁寡欢,伤感失落。

春节的餐桌,是一碗人间烟火。

在梁实秋眼里,“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

林语堂一语道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春节的餐桌,就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亲人围坐,欢声与笑语,白发与青丝。头顶天幕上,有微风、阳光;喜笑盈盈,祝福和问好,一派欢乐祥和的人间气象。

又到春节思乡时

文/何小琼

每年春节将至,总会多了几分思乡情。它如一根纤细柔韧的线牵着远游的我,离开的距离即使是海角天涯。我也始终只是那迷离碧空上随风飘荡的风筝,稳稳让它牵引,不曾远离。而我,总喜欢仰望那美得非常纯净的碧空,想得很远很远……

记忆中的家乡,每到这个准备过年的时候。正是那一株株满树金黄的银杏傲然挺立、满山灿烂之时。山风乍起,只只“黄蝶”起舞翩翩,恰似仙女们身着黄衣婀娜袅袅。正在这时,远方打工的我们,手拎肩扛着大包小包,一路风尘,一脸灰尘。在疲惫中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梦中出现过千百次的黄金翠锦。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瞬间渗入了那熟悉的乡土。更是忍不住喊:“我回来了。”

又是一年新春到,耳边满是熟悉的乡音,眼前都是熟悉的亲人。到处是喜气洋洋的红,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字里行间有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母亲多了皱纹的脸笑得像盛开的菊花,父亲粗糙的手更显温暖。小侄子、小侄女们长高了,不住地围着我们要听城里的新鲜事!婶子伯娘们正为家人精心准备着丰富的饭菜,每个人都是笑吟吟的。新年的钟声响起,鞭炮声便震动山河,响彻夜空。而腾空而起的花炮更是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大地沉浸在烟花弥漫、炮声震震中。一声声来自家人、乡亲的祝福透着和谐和喜悦。

可每次,总会身不由己地回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为生活而忙碌。林立的高楼、陌生的面孔,让我一度感到紧张。每当夜晚来临,这里就进入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此起彼伏的灯光,争相辉映,光彩夺目得让人如坠云雾。一天的忙碌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草草吃过饭,想得最多的却是那远方的村庄和卫士般的银杏。南宁的冬天并不寂寞,可我知道,我的心中始终呵护着那一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家乡最深的思念,是我从小到大最深的记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走得越远,乡愁越浓。思乡是一杯绿茶,清香中带有一丝苦涩。苍茫的夜传来喜庆的乐曲,节日的鞭炮刺破长空,猴年春节的脚步更近了。

元宵月亮

文/李山

进入正月,年的气息达到最浓。那月也从初几的小芽儿,一点点丰满,不知不觉间圆亮如镜。在这宁静祥和的气氛中,人们迎来农历一年中第一轮满月,心中的欣喜是可以理解的。

人们对光亮有一种本能的敬畏,太阳自不必说,月亮可是旧时人们夜晚的眼睛和指针啊!尤其是朗明的满月,又在春节喜庆团圆的浓浓氛围中,就更使人兴奋。一家人不管天南地北,雨隔雪阻,能够在春节团圆,是一年中的幸事。故值此圆月团团、亮如明昼的元宵之夜,是要庆祝一番的。

得于圆月的启示, 人们仿照月亮的形状,早早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悬挂在门前和大街小巷;也早早做了饱满香甜、圆润如月的元宵,以喻示团圆的美好可贵和值得珍惜。

吃过香甜软糯的元宵,人们纷纷来到大街小巷的最热闹处,观赏动静有致、美奂绝伦的圆月和异彩纷呈的花灯,春节和谐团圆的寓意被表达、渲染到极致,也把节日里人们接春纳福的欢快情绪推向高潮。只有崇尚和平美满、注重人伦幸福的中华儿女才有这种美妙的创意、恒久的坚持和虔诚的奉行。这是完全中国式的文化、中国式的祈福,中国式的和谐与狂欢。

想想还有哪个时段能比十五、十六圆月当空的这两天,在时空与心理上庆祝团圆与喜庆更合适的呢?这是圆满的吉日,也是传递和乐与幸福的良辰。于是,几乎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到街上舞龙弄狮,击鼓鸣锣,释放一年的激情与兴奋。此时,千灯竞放,皓月当空。人们聚在热闹处,观灯赏月,图的是热闹,看的是人气。正是这种民俗成就了春节与元宵节的鲜亮美好。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让雪来凑一下热闹岂不更好,这是天意,更是一种心理期盼。圆月、红灯、白雪本身就是诗意的存在,把它们连在一起,不失为自然与人文相谐的另一个美好创意。

从腊月开始,不,原则上从冬至的那顿饺子开始,年味渐浓,至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年也就翩然眼前了。幸福祥和的10多天,祭祀、祈福、串亲、访友,在一片喜悦中完结后,要有一个收尾。人们意犹未尽,一下子结束,弯拐得太陡,无法适应,需要一个仪式再表达、展示一下喜乐,然后与“年”挥手,回复常态。

春节走到此,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勤快的农人此后便脱了棉袄,为心爱的麦苗浇水、施肥,侍弄田亩;上班族也收了心,回到有些生疏的办公室,正儿八经地盘算全年的大事了。春节大戏至此落幕,尽管还有稀疏的爆竹声,春联依然鲜红,一些人家的灯笼依然挂在门楼。但毕竟春意渐浓,布谷传唱,属于忙碌的季节已悄然到来。

新的一年开始了。

追忆邢寨村春节

文/贺书棋

记得自我少年时代起,每到春节,禹城邢寨村都要举办戏剧表演,这是村中的大事件,热闹非凡。那时的舞台是真正的草根舞台,演职人员由邢寨村民和小学师生组成。

随着春节临近,学生放假,外地工作的人们也陆续回到村中。那时候没有“海选”,大家根据自己的才艺毛遂自荐,只要有才艺,任谁都能上舞台。报名地点就选在邢寨村小学。学校老师安排节目,给演员们分配好角色,让大家利用春节的时间背词。到正月初六,彩排正式开始。紧锣密鼓地忙到正月十三,邢寨村春节演出正式拉开帷幕。

记得头一年的春节演出,由于时间紧,只准备了两台节目,没想到来了几百人观看。有了好的开端,每年春节演出就固定了下来。节目质量的提升与村民们的热心密不可分,无论是外地工作的工人干部,还是在外读书的学生,只要一看到好的剧本就买了寄回村里,这样演职人员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背词排练。随着演职人员表演水平的提高,节目越来越丰富,质量也随着慢慢提升上来。

邢寨村是个有着千余人的大村,周围临近的还有十几个村,每年正月十三这天晚上,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有时演员上下台都困难。为了满足村民们的需求,后来的春节演出由一场变为三场,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连续演三个晚上。

我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成了邢寨村春节演出的演员。每到寒假,文艺演出成了我假期的主要任务。那时表演的节目都紧跟形势,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如《小二黑结婚》《小姑贤》《献砖》《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为了配合“镇压反革命”,我们特别排演了节目《一贯害人道》。在这个节目中,只有我一个孩子,其他人物都由老师扮演,节目的效果很好,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出,反响热烈。

一直到中学毕业,我年年都参加村里的春节演出,在《井台会》《刘四姐》《智取威虎山》等节目中都出演过角色。这张照片就是在1954年春节期间照的,当时参加演出的中学生中只有我们几个贺姓演员,便利用空闲时间在禹城照相馆拍下这张合影。

照片前排左一是邢生祥,齐河师范毕业,小学教师,已去世五年;左二贺国臣,山东水利学校毕业,禹城棉纺厂干部,前年病逝;后排左一贺国新、左二贺国兴都是师专毕业,中学教师;右下角是笔者,山东体育学院毕业,教师。

邢寨村的春节戏剧演出举办了20多年,让村民的春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有意义,不少老年人谈起村里当年的春节演出,都无比怀念。

春节至,想念父亲了

文/中年男人

年的味道越来越近了,还有三天,2011年春节就到了。

今天,走在街上,看到一位耄耋老人,颠危危地走着,与我擦肩而过。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父亲——

想起父亲,是因为过年。遗憾的是,父亲,已走了几年了。

父亲是一位十足的农民,整天埋头于田里的活儿,对于家里的长短从来不过问,但一旦近了年关,他突然就变了样儿,最是重视个中的繁文缛节,就连对联挂得是否周正也要细致检查。小时候无法理解父亲的“反常”行为,现在才渐渐懂得背后的无奈——父亲,一生的脸朝黄干背朝天,自知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难以改变家里的贫穷,唯一的办法,大概就只有祈求上苍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一家的平平安安了。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也是祈福的最好时机。父亲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这次祈祷的机会,不要因为任何闪失而带来波折。

父亲就像长在地里的庄稼,无论刮风下雨都是一整天待在田地里,与父亲待在一起的时光少之又少,只有春节这几天一家人才难得地共叙天伦,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让我真正认识、感受到父亲的慈祥。家里家外,不苟言笑的父亲总是面带微笑,即使平时与母亲如何的闹不和,这几天家里也总是阳光灿烂一团和气。因为难得的世界和平,春节那几天,对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来说,便显得特别珍贵了。

春节至,小时候那份特别的感情便油然而生,父亲的形象自然便闪在眼前。很想很想跟父亲唠叨几句贴心的话:爸,我们的家,每天都阳光灿烂,你的孙子健康快乐聪明。然后,载着父亲,一家几口,到附近的公园晒晒太阳,或是,去泡温泉,甚至于,到白天鹅宾馆住上一晚,喝一次早茶……

只可惜,父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春节;不知道,天堂里的父亲是否开心快乐;不知道,父亲是否知道他的孩子正在想念他。

我永远的父亲!

我的春节

文/猫姐

过年于我来说,真正的喜悦是,忙乎完两家的团圆饭后,一个人独处。我是喜欢安静的,一个人漫步,一个人喝茶读书,一个人旅行……忙完妈妈家的团圆饭后,已是黄昏。披上大衣,带着狗儿,走在响着鞭炮的夜空下,雪花缓慢地洒落下来。因为缓慢,可以看清雪花的模样:六个瓣儿,灰白,剔透。用手接,一朵雪花轻巧地落在手掌上,来不及端详,就融化了。这时的我,心里是一份难以形容的喜悦,是卸下重负后浑身轻飘飘的舒服。

我是个喜欢背负责任的女人。在婆家,我是长媳,就觉得该担负起一些事情。比如,公婆的健康以及对他们生活上的照顾。每年的年夜饭,提前半个月,我就开始盘算。

我很疼惜婆婆,她不识字,有着旧时女人的所有美德,因太过隐忍,家庭里一些事情拿不起放不下。有些事,年关越近,情感越是受困,她常常急得满嘴起泡,夜里无法入睡,身体也开始不舒服。但她一直坚守在主妇的岗位上,不泄露任何迹象。吃过年夜饭后,我提出来给她刮痧治疗一下。她接受了我的照顾,并沉重地躺下来,而其实,她瘦得几乎皮包骨了。

她的男人,一生不会表达爱,看到老伴身上的淤紫时,默默地走开了。与公婆一起吃饭,最先打破沉默的人一定是我:嗨,爸,妈对你好吗?一口酒下肚的公公满面绯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婆婆就跟着笑了,亲人们也跟着笑。

结束了婆婆家的年夜饭后,我还不能松口气。初一,我要赶赴独居的母亲家。母亲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恪守着过年要在自家过的规则。近些年,她失去了不动声色就能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的能力。

每年,儿女们必须在初一这一天,齐聚在母亲家里。餐桌上吃什么,依然是我要操心的。有时,母亲的欢乐会因为一条鱼买小了而打折扣,也会因为菜的总数是单数而不高兴。

每一年聚餐,形式基本不会变。儿子们打扑克,女儿们蹲守厨房。母亲会时不时地到厨房来看看,挑剔些事情。我早已包容了母亲所有的挑剔,而姐姐每次都需要我的各种提醒,才能压制住难看的脸色。在亲人们中间,我一直扮演和稀泥的角色,亲情里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互相成就。若没有你,我怎会被叫姐姐;没有你,我哪里能知道做儿媳妇的滋味;没有你,我哪里知道,做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是生命的大苦大乐……

漫步在夜色渐浓的雪地上,今夜不冷,有春天的气息弥漫……

向鞭炮说再见

文/钱昀

坐车去乡镇的时候,发现农村主干道的马路上方有一个色彩鲜艳的广告牌:蓝天白云下,一汪碧水,雄伟的人民大礼堂、肃穆的解放碑、像三峡大坝的博物馆、皇冠似的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双子楼、彩虹般的大桥……很多建筑组合在一幅画面上,满满的都是重庆元素,中间一排醒目的标语引人注目:遵守禁放规定,呵护碧水蓝天。

回到城里,路过社区宣传栏,看见玻璃窗内张贴的海报换了内容:福字和灯笼营造出的春节气氛中,浓墨重彩地烘托出一行字:重庆城区烟花爆竹“限”改“禁”。它温馨地提示来来往往的居民们:这个春节是烟花爆竹“限放”改为“禁放”的第一年。
其实,我家不买烟花爆竹已很多年。在往昔春节记忆中,烟花爆竹给我们带来过欢乐,也带来过烦恼;带来了美好的视觉盛宴,也带来了空气污染。

人到中年,渐渐失去了对烟花爆竹的兴趣。那些放烟花爆竹的欢乐时光仿佛滞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想当年,鞭炮可是小男孩手中最喜爱的玩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春节少不了和鞭炮相伴。玩鞭炮是男孩过年最钟爱的游戏,手握一个红色的鞭炮,像一节小小的蜡烛,放在手上点燃,甩到天上,看着鞭炮在空气中炸裂,发出微弱的亮光;或是买一盒火柴盒大小的擦炮,取一根擦一下迅速甩出,发出响亮的爆炸声。玩鞭炮是个技术活,点鞭炮的瞬间,既需胆量又要灵活,没点燃火花就匆忙扔出会浪费,擦出火花不及时扔出又会把自己的手炸麻。有淘气男孩专把鞭炮往女孩堆里扔,传来一阵惊叫声和埋怨声。

小女孩最喜欢玩“呲花”,拿在手上点燃,像小仙女的魔术棒,在黑夜中闪耀着星辰般的光芒。随着手的挥动,“呲花”也随着旋转舞动,女孩常常会望着出神,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会放光的仙女。而拿在手上的魔术弹,则对着天空点燃,从细长的纸筒里冲出一团团五颜六色的光亮。最美丽的是长江之畔放烟花,一朵朵盛开在天空中的花朵,红红绿绿、耀眼夺目,火树银花、绚烂开放,江水倒映着烟花的亮丽,良辰美景令人如痴如醉。

然而,欢乐总是短暂,由此付出的环境代价和安全代价不胜枚举。且看那第二天街道上铺满纸屑和残渣,随风到处飘零,环卫工人成为春节里最辛苦忙碌的人。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鞭炮震天动地,让人几欲失聪,窗外浓烟滚滚,像硝烟弥漫的战场。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过春节不再只是放鞭炮了,守岁拜年,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喜欢听鞭炮响声的人,也有其他办法,把吹好的气球堆放在一起,大家上前一起蹦蹦跳跳地踩气球,气球破裂的声音与鞭炮声几欲乱真。听说现在还出现了电子鞭炮,声光色俱全,不仅安全,空气也不会被污染。

主持人白岩松说得好:“鞭炮声中有中国人的祝福和文化密码,既然从传统中来,它该走的终将会走。”

是时候向鞭炮说声再见了。

幸福长堤

文/孙成栋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过年了。而在过年这出“大戏”中,最吸引我的“ 情节”,毫无疑问就是去外婆家。

外婆家在蟒蛇河畔的一个叫张铺的小村。小村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条素朴的绢帛,别在母亲河的衣襟上,染透了在水一方的乡情,装点着贫瘠的原野,映衬着平白的四季,于淡淡的烟火气息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安宁与祥和。村子交通颇不便利,村民们进出主要通过一条依河而建的土堤。土堤位于村庄与蟒蛇河之间,约莫两米多宽、三米多高,由南向北一路绵延。一眼望去,不知何处是尽头。蓦然回首,亦不知哪里是起点。满目所见,只是密密匝匝的足迹。

小村人祖祖辈辈相伴着、守望着、依恋着长堤。在乡亲们心目中,它宛若一根从春天出发的青藤,在汗水的浇灌、风雨的洗礼、骄阳的炙烤下,向着秋天迈出憧憬的触须,蓬勃着永恒的生机。又仿佛是一根涌动不息的血脉,载着对明天的丰盈的祈愿,在岁月的峡谷里逶迤延伸,每一行杂沓的履痕里,都记载着落满雪花的青丝、沾满霜迹的裤管、写满牵挂的叮咛,都铭刻在被扁担压弯的肩膀、被月光拉长的背影、被晨曦映红的纤绳……

每年大年初二,父母都要领着我们兄妹仨去外婆家拜年。从我家启程,走过几段田埂,就踏上了魂牵梦萦的长堤。被春节的喜气浸染过的大堤,比平日里多了几分祥瑞、温馨、喧腾、欢快和妖娆,恰似一条闪烁着光泽的玉带,一次次萦绕于乡亲们的梦境。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明知经济并不宽裕,也要将平常咬紧牙关、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粮,取出一部分来,想方设法将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得红红火火。有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更是利用春节这个吉祥的时段,倾尽所能,将喜事办好,为新人酿造一个幸福的开端。

于是,走在大堤上的我们,就宛如行进在一部融视觉、听觉、味觉于一体的交响乐里。大堤上的行人比平时要多得多,来来去去的大都是走亲访友的“拜年人”,抑或是喝喜酒、庆添丁、吃寿面、贺置业的“ 出人情”者。映入眼帘的,是一身身粗布缝制的新衣、一张张绽满笑意的脸庞、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头花、一抹抹浸透风霜的红晕、一副副沉甸甸的礼担……一旁的蟒蛇河,会不时驶过红彤彤、喜盈盈、亮堂堂的新娘船,吸引着大堤上无数双艳羡的目光。另一旁的农家里,篱笆院墙上贴着大红的“福”字、“喜”字,被穿篱而过的阳光酣畅皴染,在大堤上留下道道丽影;而萦回于耳畔的,是爆竹炸响的欢腾声、喜鹊报喜的欢鸣声、春意融融的欢迎声、亲友相聚的欢笑声、唢呐齐奏的欢歌声、觥筹交错的欢庆声、情意绵绵的欢送声……这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天籁之音,为大堤注入了令人安心的韵脚。在鼻翼间氤氲、弥漫、缭绕的,是“大麦冲子”的浓香、花生瓜子的脆香、芝麻汤圆的甜香、堤畔腊梅的幽香、新娘发梢的馨香、百雀油的清香……那春节特有的气息,让大堤上的人们流连于扑鼻的芬芳里,沉醉在无边的惬意里,感受到贫瘠日子里的几许诗意。

如今,去外婆家的路早已变成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驱车前往张铺,十多分钟就可到达。每年春节,我依然会去张铺拜年。小舅家的新居已经远离大堤,可我每次都会到大堤上走一走,回忆儿时春节走过大堤的点点滴滴,回想外婆在大堤上守望我、迎送我的身影,回味堤畔农家于窘困之中追求幸福的达观,回眸那永远鲜活的一幕幕……

哦,梦中的长堤,幸福的长堤,你将永远绵延在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