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春节的文章

2022/12/05好文章

写春节的文章(精选12篇)

春节与饺子

文/尹荣方

茅台称为国酒,若套用国酒的说法,饺子大约可算“国食”了。作为中国人,可说地无分南北东西,馄饨、饺子是没人不知、不食的。饺子与馄饨,形状有所不同,大体说来,南人多包馄饨,北人喜裹饺子。古代称馄饨的,大约就是饺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馄饨”如弯月,指的应是饺子。不说馄饨,作为天下通食的饺子,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众多“饺子民俗”,尤其是春节,饺子成了必吃的节日食品。

古人吃饺子,要在除夕之夜,即子时,此时“一夜连两岁”,所吃饺子,也因此叫“更岁饺子”。馄饨、饺子象征阴阳不分的“混沌”,包容着混沌神话的主题,旧岁消失,新岁到来,咬嚼馄饨(混沌),象征着凿破混沌,时令与世界重新开始,新的时空创辟了。

新年礼俗多关乎开辟创世,但后人对其初义已多不解,这且不说。而新年食饺子习俗所包含的祈神敬祖,神人同庆的内涵也渐被人们疏离,让人感觉有些遗憾。话虽如此说,礼失而求诸野,有些偏远的地方,仍存用饺子等食物供奉祖先神灵后再食用之俗,人们相信吃了这样的饺子可获神佑。有些地方节日之饺子,分荤素两种,荤饺子家人食用,素饺子用以供神,取意一年肃(素)静、平安。春节供神或用米线、年糕,我有个学生,是闽南人,说他们那里春节要用米线煮鸡蛋、外加红枣等供奉神灵祖先,祭拜后家人分食,叫“吃欢喜”。江南很多地方春节用年糕祭神,然后分而食之。苏州一带将糯米糕叫做“撑腰糕”,意思是吃了这种糕可获神佑,能致身体肥健也。

祭拜天地神灵,为了祈福,各地饺子食俗,仍多存此意。北方地区人们常将钱币包入饺子中,食得者被认为能交好运。上海人除日包馄饨,叫“包财”。河南一些地方将饺子与面条同煮,称“金丝串元宝”,吃饺子也就称为“填坑”、“填穷坑”了。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元旦,家家包饺子(满洲人称为煮饽饽),富贵人家暗用金银、宝石藏于饽饽中。近代以来,更有以枣子、花生、糖块包入饺子的,希冀生活甜蜜,得享长寿。或将饺子包成麦穗形,是祈祝来年丰收之意。

有些地方传说包饺子意味着把一年的烦心事、灾难事都包在里面,含有送祟的意思。山东一些地方要在包好的饺子上放桃枝,也是取驱邪之意。叔伯妯娌平日喜欢吵嘴的,家中就包两个“对合”的饺子,叫包“和子”,寓意“包管和和气气”的意思。所以饺子不能煮破煮碎,因为那就意味着“破碎”,是不吉利的。北方有些地方,除了除夕,初五也要包饺子,称为“捏小人口”,寓意保佑不受小人的诽谤中伤。

春节饺子等的上述神奇功能,盖因春节饺子作为神享食品,乃是神圣之物,所以春节的食饺子,也具有不凡的意义,人们相信通过食饺子使人神沟通,人敬奉神灵,神灵则护佑人。河北等地,春节早上煮饺子不能数数;而东北不少地方,正月初二(也有初三、初四的)有“送神”习俗,也要煮饺子,称为“送神饺子”,饺子的神圣意味,在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从前节日食品具有神圣性,节日以及节日食品让我们进入慎终追远、神人共在的悠远的世界,它们拉近了我们与天地自然、祖宗神灵的联系;有利于人们增进家庭、家族甚至社会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它们模塑着我们的心灵,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则传统的春节用饺子祭神等习俗,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它们大体是值得传承的。

爷爷写春联

文/王加月

儿时的春节充满了乐趣,乡村里洋溢着浓郁的年味,这是我们美好的记忆。过年的时候,除了穿上新衣服、吃着美味的菜肴和零食之外,最让我难忘的却是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上新的春联,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春联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在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贴上暂新的春联更能把春节的喜庆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前农村的春联都是手写体,买几张鲜艳的红纸,按照门的尺寸裁剪好,然后请一位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人挥毫泼墨。我的爷爷上过私塾,毛笔字写得相当好,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整个小村庄的春联基本上都是爷爷写的。每年的春节前夕,爷爷总会找出他的宝贝 —— 笔墨和砚台。

戴上老花眼镜,泡一壶茶水,爷爷就开始写春联了,他先根据红纸的大小选择春联的字数,然后折叠成痕,拿起蘸好墨水的毛笔,挥洒自如地舞动手臂,很快,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每写完一副春联之后,爷爷总会很习惯地看两眼,我不明白,他是在找错还是在欣赏,后来才知道,爷爷既是在找错也是在欣赏,因为春联是马虎不得的,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会被人笑话的,爷爷做事情一向非常谨慎,所以,村里人都会把红纸拿到我家里来,请爷爷帮忙写春联,而爷爷从来不会拒绝。

爷爷写春联的时候,我们一般在旁边帮点小忙,比如按住红纸的边缘,比如给砚台加点水磨两下,比如把写好的春联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晾干。爷爷像个大领导、大明星一样,喝着茶水命令我们做这做那,他那种“派头”真叫人羡慕不已,如果我们也能写春联该多好啊!于是乎,趁爷爷离开片刻之时,我们便争分夺秒地拿起毛笔争先恐后地狂写起来......

爷爷的突然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他虎着脸、但很快又眉开眼笑地说:“写的不错啊,等爷爷老了,你们就来写,一定要帮乡亲们写好喽!”没被爷爷责怪,我们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赶紧热火朝天地帮着爷爷做事。

当邻居们来领取春联时,爷爷总是细心地关照他们:“这个是上联,贴在东边,这个是下联,贴在西边......”如果实在弄不清上下联了,爷爷就会在春联的反面标上“东、西”、“上、下”、或者“1、2”,乡亲们非常感激爷爷,总会递烟以表谢意。

后来,爷爷真的老了,再后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爷爷的生命。每逢春节的时候,再也看不到爷爷忙碌着写春联的身影了,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就好像缺少了一种特殊的年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爷爷留下的“宝贝”,学着爷爷当年的样子写几副春联,但左看右看,还是觉得爷爷写的春联好,怎么比都比不上他。

现如今生活好了,春联都改用印刷品的了,很少见到有人用手写春联了,我们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尽管如此,春节的时候,我总会用毛笔写上几副春联,追寻那些印在脑海里、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春节滋味

文/杨晓升

对我来说,儿时的春节是一年中最令人激动的节日。那时候是“文革”,物质极度匮乏。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无法离开的粮油猪肉布匹肥皂等物资,都是定额供应、凭票证购买。居民每月定量的口粮根本不够每餐吃米饭,只能每餐用少量的米多兑些水煮粥。粥当然是稀粥,水多米少,煮出的粥近乎米汤。好在那时候农贸市场上还有廉价的红薯。红薯切成块煮成红薯粥,粥不那么稀了;红薯还补充了大量营养。及至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才知红薯原来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二十多种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甚至有“抗癌之王”和“蔬菜冠军”美称,我才聊以自慰,感觉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时的那种万幸。

还是回到儿时的春节。一年漫长的365天,除了元宵、端午和中秋等不多的几个节日或平日里偶尔来了重要的亲戚朋友,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春节,因为春节可以天天吃白米饭,而且可以连吃数天,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天天如此。重要的是还天天开荤,一年中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蛋,还有潮汕民俗中拜神祭祖准备的各色祭品(都是潮汕特色糕点、各色菜馅的米粉馃和各种水果),春节期间也天天可以吃到。馋疯了的人们,仿佛报复性地选择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直吃得满嘴流油、饱嗝连连才甘愿罢休。也许是因为春节意味着吉祥,孕育着希望,再穷的人家也都要竭尽全力、倾尽积蓄买回各种年货,让自己的家人吃个心满意足。仿佛这么吃,才会有好头彩、好兆头;仿佛不这么吃,就会被世人小瞧为时运不济。

压岁钱则是孩子们春节中的另一种惊喜。贫穷人家,钱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奢侈。平日里,孩子们可不像今天的孩子这样幸福。如今的孩子钱可以随时找父母要,即使孩子不主动要钱,做父母的也会随时关爱有加地问孩子需不需要钱,唯恐孩子没钱出门受委屈,甚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平日里衣兜里很少有零花钱,偶尔有几个一两分或五分面额的硬币,那已是父母的极大恩赐,肯定是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父母高兴时偶尔的奖赏。那时候普通百姓的孩子,春节得到的压岁钱也不像如今的孩子,动辄数百上千甚至上万,父母给的压岁钱少则几毛,多则几块,一般都是事先在银行换好的新票子,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崭崭新新,整整齐齐,不留半点褶皱。如此崭新的钞票,孩子们拿了大都也舍不得花,大都小心翼翼地藏着掖着,唯恐丢失了或被别的孩子偷了,抑或生怕被大人们无意间拿走。有了压岁钱,春节里穿着新衣的孩子,底气更足了,情绪更加高涨了,笑容也更加灿烂。孩子们在一起耍闹追逐嬉戏的笑声,无拘无束,清澈爽朗,让“文革”压抑贫穷的日子有了难得一见的生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大人们日复一日的节目,当然是要带上自己的孩子。潮汕地区,春节串门走亲访友,给对方的老人小孩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当然双方必须是沾亲带故,要不就是平时来往较多关系较好的挚友。上门做客时,须事先备好红包,红包里装两角四角两元四元不等,多少都有,但必须是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客人给主人家的老人小孩送红包,主人也需要给客人带来的孩子回送红包,礼尚往来,这是人情世故中的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悠久的民俗文化。假若有谁敢打破这种平衡,比如只收礼不回礼,轻者背后会被责骂自私不懂规矩,重者会被世人鄙视冷落直至断绝来往。所以,春节串门带上自家的孩子,既是聚会凑热闹的需要,更是利益均衡的需要。假如上门做客红包只出不进,那可就亏大了。所以,春节上门做客的人一般都会带上自家的孩子,而且对方有多少孩子,自家一般也会带上数量相等的孩子。跟着父母串门做客,孩子们当然也乐意,好吃好喝、热热闹闹不说,还会收到装有压岁钱的红包,何乐而不为?

这个春节过得不累

文/赵自力

小时候,春节的快乐属于孩子,一串鞭炮几把糖果就能把小小的心塞得满满的。成家后,每年的春节都成了甜蜜的痛,路上的颠簸拥挤家里的忙碌回程的仓促,都让人疲于应付。对于春节,真的应了那句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年的春节,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农村的父母早早接到城里,吃过年早饭全家出发。避开了高速拥堵高峰,前往心仪已久的景点看风景去了。我们属于自驾游,全家五口快乐出发,先后看了龙门石窟、黄河壶口瀑布,欣赏了各地的庙会,饱览了一路的名胜风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自由自在,惬意无比。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带父母去看了大海,完成了他们多年的心愿。在返程中,我们还在山上的一座寺院住了一宿,在云雾缭绕中听松涛阵阵,顿时感到身心无比的澄澈和轻盈。初四的下午,我们返回老家,带着礼品和美好的祝福给亲戚和乡亲们拜年。初五回到工作的城市,准备上班,一切都轻松无比,再无过去的疲惫不堪。

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感到单调时,有时只需要换种方式,就像把苹果横着切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样子一样,带给你的是一种喜悦。春节也是一样,不要一味地抱怨过得太累,只要用心去过,必定过得与众不同。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气氛;出去走走,走的是一种心情。希望每年的春节,都像今年这样过得不累且快乐着。

童年的春节

文/王敬礼

春节临近,看到人们忙忙碌碌购置年货,总会勾起我对童年春节的回忆。

在那生活条件差,吃穿都不能满足的年代里,孩子们最盼望的 就是过春节了,因为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过年就这么简单。

记忆中的春节特别有年味,家家贴春联,户户放鞭炮。那时进了腊月就有年味了,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空中乱舞,鞭炮的火药味弥漫了整个腊月,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离春节还有二十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按照习俗,廿三祭灶、廿四扫房,廿五、廿六蒸年糕,还要赶集买年货,那个年代,年货不是很丰富,无非就是刀鱼,红糖、芹菜,还有肉。只有家道殷实的人家,才会杀鸡宰鹅的。但几乎每一家都会在那有限的鱼和肉上大做文章,炸刀鱼,做丸子,煮猪头。

除夕晚上我们家通常是煮猪头炖蘑菇。平时很少卖肉,要想实打实地解一会馋,也就是等着年除夕了。我们家兄弟四个,都是“吃饭没饱”的岁数,光吃猪头肉未必够我们打牙祭的,只好在肉里多加蘑菇。做好后,盛上一大海碗端上桌,香喷喷地扑面而来,我们便迫不及待大吃起来,这就是年复一年的除夕团圆饭了。

按照习俗,正月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一定要早起煮饺子,还要放鞭炮。当热气腾的饺子端上饭桌我们就像几天没吃饭一样一连吃上两三碗。吃过饺子穿上母亲、姐姐们做的新棉袄便跟在大人们后面挨家挨户拜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鼓鼓囊囊的两口袋瓜子糖果。拜年回来整天会捂着耳朵放鞭炮,忘记了天冷,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但过年那几天,也显得异常慷慨。桌上的笸箩里摆着花生、瓜子、糖,但是,许吃不许往外拿,这对于惦记着吃,又惦记着玩的孩子们来说,无异是极大的遗憾。只好趁家长不注意,抓一把,揣到口袋里,溜出去疯跑,吃完了,回来再偷一把。更美好的是,平时惹了祸、淘了气,少不了挨一巴掌、踹上一脚,而到了春节,家长们和气了许多,对你有什么不满,也基本上采取宽大处理的豁达态度,顶多瞪你两眼。邻居们见面也比平时亲切多了,拜年时各个脸上笑容可掬,把所有的不快和郁闷都暂时搁在一边,你就觉得春节那段时间,空气是清爽的,天空是明亮的,人是自由的……

过完除夕,春节过了一半,后一半就开始走亲访友或者接待客人了。从正月初二开始背上苑斗,放上几个饽饽去三姑六姨家拜年 。饽饽通常是不会少的,中午能吃上一顿好饭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六,年也过得差不多了。

现在觉得年味不如以前了,关键是生活条件好了,渴望过年的心情也没有过去那么迫切了,尤其是小孩子,以前过年盼着有新衣穿,有好东西吃;现在呢,天天像过年,所以过年的味道也逐渐淡下去了。 童年的春节是美好的,是终生难以忘怀的。

瑞雪飘春节

文/耿彦庆

三十多年前的节假日,娱乐活动简单,社会风气也单纯,各单位领导干部时兴在节日中只身走基层,到职工家送问候、送关怀。比如,春节时就兴团拜或挨家拜年。在我刚工作的第二个春节,我就遇到过我所在学校孙德迪校长的春节走家拜年,至今想起,虽然恍若隔世,但内心依旧一片温暖。

那是1983年,春节刚过,日子又恢复往日的平静。离寒假收假还有一个星期,夜里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到了早上,外面早已是冰天雪地,难以出门。“当,当,当……”一阵清脆的声音打破了雪天里的宁静。“这样的天气,是谁来了呢?”我带着疑问打开门。

“春节愉快!假期休息得好吧?”随着浑厚的朗朗问候声,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藏青色涤卡布中山装落满了厚厚的白雪,双手还扑扑拍打着;浓密的眉毛上也粘着几星晶莹的雪花;摘下帽子,夹着缕缕银丝的头发有力地向一侧分扬,透出一股勃勃的英气;慈祥和蔼的宽大面容,闪烁着微笑,有如春风拂面。“孙校长,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来的?”“踏雪骑车来的。”他边伸出手边说道,“假期里,我差不多走访了所有的老师家,到你这儿,是最后了。”说着,他伸出了宽大的手。我惊异地抓住他的手,心头上充满了感动与亲切:要知道在这风雪弥漫、道路冰滑的天气里,从他所在的胡家庙骑车到我所住的韩森寨,对一个年近五十的人来说,该是多么不易……

用不着太多的动听的话,孙校长亲切实在的举动照亮了我在风雪天里的灰暗的心。看着漫天的飞雪,我想到了开国伟人毛泽东主席一句美好的诗句——“飞雪迎春到!”

真的,当年的那番情景至今想起,依旧温暖与感动。

今年春节

文/风中的浅的痛

初四,疲惫的我带着疲惫的心去参加同学聚会。

说实在的对于这种活动,我基本上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我喜欢规模小一点的聚会,不要太多人,小范围更好,在春节这种时间段里,我更宁愿享受一下繁忙后的安静。

同学们见了面,免不了寒暄、拉呱、唠嗑什么的,无非就是谁升官、谁发财、谁家的孩子是学霸等等。我不善言辞、也不擅长交际,基本都处在一种聆听的状态。男同学收一收挺起的肚腩,女同学努力把自己向十八方向修饰。各种往事回忆、各种奇闻逸趣,好多是我上学时根本没有听过的,就当是补课了。

然后正戏开场,按规矩必须喝白酒。中国人真是奇怪,明明知道白酒伤肝、伤胃、伤消化道、伤前列腺,还是一个劲地往死里喝,“只要喝不死、就往死里喝”,我也不能免俗,话虽然说不了几句,酒还是能喝两杯的。几轮下来后,就是串桌敬酒的程序了,这时候几个善意的女同学就对我说:***,该你去那桌敬酒了。

因为那桌有个她。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她,惊为天人。种子就此播下,烦恼开始酝酿,青春期的纯情少年,按照现在的说法,绝对是可口的小鲜肉。爱意如同野草一般在心底疯长起来,无法控制,无法逃避。可惜那时候的我,也许是家教的原因,性格非常之胆怯、非常之内向(这种性格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是有点自闭症,虽然外表不明显),表白是绝对没有勇气的,用其他同学的话叫做严重缺乏恋爱经验,只能是懵懵懂懂用眼角的旁光,哦不余光,看着她的身影发呆。我一遍一遍地在纸上写下她的名字,然后一遍一遍地撕成碎片扔掉。我的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现在想起来也正常,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心思去看书?高中的后两年,完全在内心的自我挣扎中度过,虽然我也努力地去接触她,努力地去融入她的生活,但极度自卑的我,始终没有能够当面说出那一句话。其实她也是很内向的性格,两个内向的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的,何况我是男生。

结果不言而喻,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去了异地复读,她去了河南的亲戚家,书信倒是有过来往,好像我给他去过信,她回信中似乎过得很开心,但依然终究没能在我们之间捅破那层窗户纸。然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我们都已是社会人,我想应该可以尝试着交往,但有两次“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邀请被她不愠不火地拒绝了,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再后来听说她的一些传言,对方是个非常优秀的男生(现在已是她的先生了),其实非常想和她证实一下,但我的自卑心理再一次爆棚,终究没有能迈出步伐,这一拖延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彻底地失去了青涩的初恋,其实仅仅是单相思。

离开这段情愫后两年我都没能从中走出,自闭症的症状发挥地淋漓尽致,我写了好多怀念和臆想的文章和诗歌,然后撕掉来祭奠逝去的青春。也许读过几本书的人都是这么无聊,但我终究走出来了,却变得有些市侩和慵懒。期间也经历过一些不错的女孩子,但感觉没有了,故事也就没有多高尚。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个性似乎变化较大,不经意间成了小县城的名人了,虽然是工作原因,但出镜率确实不差,而我还在基层苦苦挣扎。我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不会有能力去支撑她走到现在的地步。一切释然,我恍惚间有种放下一切、再世为人的感动。接下来的同学聚会中,我终于可以做到坦然面对,心结打开了。

而这一次我却有点纳闷,听说她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似乎与社会突然间脱节了,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毕竟好像她的年龄还不大到足以心安理得享清福的程度吧。

我坐到了桌上,举起手中的酒杯:“兄弟姐妹们,敬酒了,一起走一个!”然后各种喝。

我又举起一杯:“这杯单独敬名人。”

她笑了:“你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没变。”

我知道她在恭维我,我的形象自己知道,我的发际线早就出卖了我的年龄。其实她也一样,仔细一看,岁月已经留下不浓不淡的痕迹,这就是青春的悲哀吗?

没等宴会结束,她和先生就提前退席了。临走时我开玩笑式地说:“握下手,再见。”

“我的手好冷的。”

握住她迟疑了一下伸出的右手,真的冰凉。很奇怪在暖气吹的我浑身冒汗的包房里,她的手依然没有暖和起来。

特殊的春节

文/★★★★★

人们的许多礼俗之形式,终究是仁爱之本质。而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喜乐,是我们在这个春节最大的期冀。

这个春节,万城空巷,每一个你我他都在抗击疫情的故事里。“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特殊的春节,家家门前都贴上了红红的崭新的对联、大大的“福”字或门神,大街小巷也已装扮一新。

春节拜年依然是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只是方式有所不同。此时,“动”的年节莫若“静”的岁月,聚集容易增加疾病传染的概率,人们选择了化整为零,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

停下出行的脚步,就是刹住了疫情蔓延。隔离病毒,但不会隔离友情、亲情,每个人的手机都不停的响着,一条条微信、短信代表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祝福,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拉近亲情、友情的距离。

大部分的中国人心里除了春节的喜悦以外,更是关注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进展,相关信息刷爆了我们的微信群、朋友圈。

面对疫情的威胁,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刀尖上的医务人员无法置身事外,正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白衣天使在挑战疫情这条征途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创造着奇迹,为患者解除着痛苦,使患者获得了新生。

面对疫情的威胁,人们有足够的信心讲“不用怕”,但我们也要保持理性与耐心,保持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并付诸正确的行动。

党和政府为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扩散蔓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行动起来。

各级政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第一位,视疫情如命令,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有利有效地发挥了联防联控体制机制优势,实行了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

各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行动了起来,强化了相关人员的管理和健康监测服务,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切都会好起来,重生之门的钥匙,是不惧黑暗萧瑟,不惧风雨寒霜,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中国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年前

文/音乐好客

这是个不由分说的年前功夫,腊八的过后就容易冲动了,掐指的这么一算立春着,继而之地就是二十三之类的年前一通的忙活,种种倒计时中的什么糖瓜粘、发馒头等等的招呼议事日程了,于是乎年前的景象未免红红火火地让人急迫着。

这是打从一九二九就容易数出来的节奏,调调地都是九九歌中唱着的还算是指望,投壶当中的无聊转眼就春打六九头了,不仅仅是阴历年的春节这么地让人蠢蠢欲动了,还有个九九歌谣过了大半的想起来就是明目张胆的乐呵的,于是乎年前一再烂醉了指望。

这个年前不前不后,2月份的中旬这么明晃晃地见诸于日历的,2月12日的大年初一如此中旬着,大略是算不上晚也算不上早,很有点朴素着循例了来的,只是今年的春节赋予了格外意思,不过是素净的春节第二遭,又是个通知当中的免去了俗套。

往日里的春节仿佛应卯点卯的,那种人堆里的扎着都有点敷衍了程式化的,不过是一年的春来到急吼吼地撕去了那一页的日历牌,并没赋予了多少格外的意外东西,只是2020年的开始疫情打破了惯例,倒是变得充分怀念起往日中烂熟于心的东西了。

春节的热闹大多都是交予了人头攒动,偏生地这么两天不走寻常路着,社交距离的一米开外让彼此间不再摩肩接踵了,广而告之的停了这个断了那个于是乎革命化着,静静地也只有梳理起曾经的想象过电影般地陶醉了,年前由此而变得只是一个惯例。

如此的既得利益变得几近可怜,于是乎春节的年前变得朴素了,不过是盼着七日的一周期不再被尘世所纠缠,随心所欲地吃饱了睡睡足了发呆,满足了心思的懒惰慵慵之中的无所事事,不再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不知所以然而已。

而今的年前用不着大动干戈了,什么的扫尘什么的发面什么的贴红什么的熬夜且是休矣,熬成了焦头烂额只为着那几日的穿新衣挨家挨户地串着拱手作揖,一杯淡茶几杯浓酒几页书香,聊做一番地慵懒时分,年前不过是倒计时的数着辛苦。

生活中的总结早已应付差事了,年前的计划还在纸面上,所有的瞩目都是集中在年前的这么几日撕去日历牌了,标注的无非是心思的饥渴难耐,生命时光的漫长拖沓地逶迤着慢慢吞吞地,不过是为着春节的转眼一晃就物是人非。

早已不是大年初一的抢着头炮,早已不是衣着光鲜地打着哈欠,早已不是压碎红包的欢喜兜兜,早已不是年长年少的旧有程式,年节的进化归于了放纵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写意中的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地,酬抚了只是个日子的标红那么昭彰。

2020年的春节犹在眼前,大年初一地武汉惊鸿一瞥着,蓦地就火红为之谢幕,延续到2021年的春节仿佛重演,只是心情的成熟见怪不怪了,只是压抑不住的渴望还是旧时光的老样套路,盼望着的心思依旧不改初心始终。

年前的魂不守舍还是使命着,这个七日当中的饥渴度让人情难自禁,心情的尤其是不成熟都是举世着的,口口声声地皆是个别来无恙地祈盼个重启华章的,于是乎年前的种种旧俗已改此心依旧,心情的张灯结彩门楣贴红早已是心不是止水。

漫忆儿时过春节

在北方,进入腊月门儿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起来。赶集逛街,准备年货。到了腊月二十几,开始扫房擦玻璃。照我们当地的风俗,扫房还得挑个吉日,星期四或星期五都是好日子。把家什被褥等等都搬到当院之后,父亲蒙上头脸,戴上风镜,举着大扫帚,划拉顶棚屋角旮旯,把积聚了一年的尘埃污垢清扫得干干净净,心也随着干净起来。擦玻璃一般是母亲的活,有时候我和妹妹也帮忙,在寒风中擦过的玻璃上,随即冻起一层薄冰。晚上,明亮的灯光照着明净的窗玻璃,心也跟着明亮起来。

母亲开始淘米磨面蒸豆包年糕。

豆包一般是黄米的,馅儿是芸豆或是小豆,煮熟了,和上糖精,搁盆儿里备用。我们就掀开那个小盖垫,来回抠一点儿抠一点儿地偷吃,香甜香甜的。金黄的豆包蒸出来,只吃一顿,剩下的要存到大缸里,留待正月里慢慢吃。有时候在外面玩儿饿了,就跑回来,伸手到缸里摸一个豆包,冰冷梆硬,石头蛋子似的,掐在手里跑出去,一口口啃着泛冰茬的皮儿和馅儿,就着寒风,觉着蛮香的。

接下来是做年糕。大多要等到腊月二十九或年三十儿,也多是黄米的,有时候是江米的,熟后出锅晾凉,切成一个个方块儿,白玉一般,上面点缀几颗大红枣,不用等蘸糖,光看看就流哈喇子了。

最后蒸一锅白白胖胖的馒头,预备大年初一早晨吃。

父亲的任务是做菜。

先把自个喂养的小鸡宰了,用开水烫掉表面的鸡毛,还要一点点细致地薅去密密麻麻嵌在鸡皮里的毛根部的小锥管儿。另一样费事的活儿是拾掇带鱼。开膛破肚剪鳍抠鳔挖鳃……弄得满屋子腥,招来好几只猫在外面乱转悠。然后就是炖鸡、炸带鱼了。再加上黄花菜、木耳炒牛肉或羊肉——初一早晨的菜一般就是这四大碗儿。

肉不充裕时,就在表面浮一些肉,碗底都用白菜衬上。肉充足的年份,还要另做一碗丸子。

年三十儿,我们小孩子没事儿,一天到晚就是拿火柴放炮仗。蜡笔粗细、比蜡笔长一点儿的小鞭儿,一角八分钱买一包,二十个,还有比小鞭儿更小的电光炮儿,五角钱一百个,噼噼啪啪,放老半天。偶尔也放双响儿的铁杆儿(二踢脚),胆儿大的用手拿着放,拇指和食指松松地捏着,另一只手拿从炉子里引着火的劈柴点燃火药捻子,在手里发出第一响之后,自个就崩到天上去响第二响。拿的时候有捻子的那头要靠下,不然会崩地下。妹妹不敢放炮仗,就放一些没有响声的烟花。

晚上一直玩儿。在村头稻池里藏猫猫,或凑几个人打扑克。等到午夜十二点整,站在门外看放炮仗:挂鞭、彩珠筒、闪光雷、地雷子、钻天猴、满天星……电闪雷鸣,满天里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耳朵里乒乒乓乓噼里啪啦,时急时缓时稀时密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

母亲没工夫歇着,打扫清理屋里屋外,把馒头和菜肴放在大锅的篦子上准备好,明早起来一熥就吃。

初一一早,我们特别兴奋,躺不住,天刚亮就从被窝里爬起来,嚷着快点吃饭,吃完好穿新褂子新裤子新鞋。母亲把花生瓜子装在一个盘子里,上面缀几块糖,旁边搁盒烟,等候来拜年的亲友邻居。

吃完一顿美餐,换上新衣裳,就去邻居和亲友家拜年。得了压岁钱,直奔商店,买糖、炮仗。只有这时候的钱是归自己支配的。

玩啊乐啊过了初五,还有一个热闹:去街里看“会”。村村都出节目,来街里演:踩高跷、扭秧歌、背歌、旱船、二鬼摔跤……我们村也出过,踩高跷,大家都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啥的。有个扮老丑婆的,满头白发红袄绿裤,扭得特欢,忽然间她高耸的胸脯塌陷下去,原来是扮演者塞在衣服里撑在胸前的一个破草帽滑落到地上了,引来周围一片笑声。

一气儿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儿才逐渐淡化下去。

在我一直生活的这个冀东北山村,过去的许多年里,过年大概都是这样一个流程。

后来家里条件好点儿了,有了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大年三十儿晚上,又增添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内容——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最怕的就是看晚会的时候停电。

这些年,人们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说主要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的“盼头”,苦累一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有到过年才能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玩点好的。现在呢,一身名牌服装、在星级饭店吃腻大鱼大肉的人们到处踅摸农家院去享受棒子面儿窝窝头。

过去,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现在呢,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大普及,天天想看啥有啥。

过去,孩子们吃喝穿戴玩乐的许多梦想都要等到过年来实现,现在呢,天天是他们的嘉年华……

要说如今的人们在这个传统佳节有什么“盼头”的话,主要就是盼望在这几天难得的闲暇里,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温习感情。同时调整精神、积聚力量,然后再去迎接新一年的忙碌和挑战,去进行新一轮的奋斗与拼搏。

酸甜苦辣都是年

文/张松

说起过年,每个人心里都有话说。在微博上,酸甜苦辣都是年成为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

过年的心酸。一个朋友家庭贫困,不得不入赘当上门女婿。平时关系很好,就像亲哥们一样,不分彼此,只要有空都会在一起,要么看书,要么打牌。总之,关系很铁这种。他有了心仪的对象。可是,对方喜欢他的人,不喜欢他贫困的家境,只有分道扬镳。后来说了几门亲事因为家里没有房子无疾而终。正好有媒人给他介绍叫他去做上门女婿,他二话不说同意了,毕竟年龄不小了。那天,我们聚在一起,他把自己灌醉,伤感地说,今年过年很心酸,我要去别人家过年了。尽管我心里有些失落,但还是安慰他,既然选择了,就用心去爱吧,我们来日方长,有的时间相聚。那种心酸的感觉我感同身受。

过年的甜蜜。他是一名新进员工,今年才加入公司。以前他工作的公司过年是不放假的,因为一到年底订单不见减少反而增多。以春节不能回家为由,他炒了以前的公司。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加班加点的,别人问他累不,他憨厚地笑了笑,说一点都不累。他的勤奋赢得了公司的一名女孩的关注。几次交往后,见时机成熟,他果断地牵了她的手。春节前,他们早早地准备了礼品,盘算着先回女友家再回自己家。他感慨地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过年的甜蜜。他和女友十指相扣,甜蜜写在脸上。我相信,这个年他们一定会很幸福甜蜜。

过年的苦味。一到春节,报纸上、电视上会看到很多打工仔早早排队买火车票,当挤到售票窗口的时候才知道,车票已售完。记得电视屏幕上有一个揪心的画面:一个中年男人捂着脸,嚎啕大哭,他动情地说,他在广州有好几年了,每年春节都没有抢到车票,他想回家。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很想念他们,想回去看看。这种苦味我深有体会,以前,在广州打工时,春节买不到车票是常有的事,一连几年回不了家。

过年的辣味。春节回家了,跟朋友一起打牌聊天,问起在外面工作的情况。我说,还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收入很低,说了每个月的工资后,立即引来朋友的不屑。有人说,这点钱还不够他一月的饭钱和烟钱。也有人说,这点工资还不如不上班。朋友的热情程度大减,我沮丧地回到家。妻子指着我的脑袋说,你笨呀,不会“吹牛”吗?我想了想,说多少工资合适呢。妻子说,在后面加个零,“吹牛”不会犯罪,但他们会对你另眼相看,春节一过,谁也不知道谁。果然,我给另一些朋友说了我的工作环境好,还坐办公室,每天不用日晒雨淋,收入可观。还真有的毕恭毕敬,端茶敬烟。我突然觉得心里辣辣的,有些难受。

酸甜苦辣都是年,不管是心酸还是甜蜜,回家了,陪陪家人;没有回家,好好工作,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今年春节有遗憾,来年争取圆满吧。

春节的事

文/胡竹峰

好闲

好(hào)闲,谁不喜欢闲情逸致?好(hǎo)闲,谁不喜欢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人是劳作命。我有个邻居,三天不下地干活,腰酸背痛。我自己三天不读书写作,心烦气躁。读书让人心静,写作让人气顺。但我还是好(hào)闲,喜好的好。闲得发困最好,近来睡眠不好,就希望昏沉沉大睡。

春节里我好(hǎo)闲。闲得无所事事,每一年的春节我都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双手互插在袖筒中取暖,游手差不多是抄手了,走在乡下的路上,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倘或在古代,别人还以为我走路都不忘施礼。

母亲说我回家经常失礼,不懂得敬烟,不懂得劝酒,不懂得奉茶。唐人张保嗣有诗说道:“抄手向前咨大使,这回不敢恼儿郎。”古小说中的酒店,有客人进门,酒保总要抄手问好:“官人要甚东西,吩咐买来!”“客官,您里面请!”“客官有何吩咐?”

抄手是真,但没这么恭敬,我很少小心翼翼。做人上总是随性得很,抄手的时候少,摆手的时候多,和很多人只是拱拱手,客气一下。做人上客客气气,呵呵一笑,这样很好。呵呵一笑的格调,在金刚怒目之上。我想。那握手呢?握手是现代社交礼仪,古人差不多就是作揖。作揖比握手格调来得高,我想。在交往上,今人不如古人,古人客气是真客气,客气得人情脉脉,今人客气是应酬,不过面子账耳。

这些年春节,和以前的年味不同了。年味是心境,不是年味寡淡了,而是心境变了。过年是一种心境。其实也蛮好,读书喝茶饮酒烧菜写字散步,人来人往,觥筹交错,能得闲趣。春节的好,不过好(hǎo)闲,可惜拜年太多短信太多电话太多祝福太多。祝福太多也是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年纪渐长,越来越好(hào)闲,精力不够,到底比不得少年时。这些年春节,特别迷恋一个人的茶时光。尤其在乡村,夜深人静,对着炉火,昏昏沉沉,木炭燃烧的气息在四周飘飘浮浮。火炉上放几颗花生、板栗,茶一开开喝下去,额头与脚心沁出汗来,须臾,背心也出汗了。炉火慢慢黯淡了,只有手心近触才能感觉微弱的暖,寒意渐渐围拢上来,睡意也渐渐围拢上来。

年食录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基本已拉开了春节的幕帘。讲究的人家,用杂粮做成“腊八粥”,红豆绿豆黑豆白豆麦仁苞谷小米山药,差不多就是八宝粥的样子。在豫东乡下,还有农民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祭祀五谷之神。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提前一天就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早上起床,陈设糖点果品之类敬供“灶神”。灶神原是天庭的厨师,因为偷吃饭菜,受罚坐在民间的灶台上。一个嘴馋的厨子,经年累月看人家烧菜做饭,大咽口水的同时,怀恨在心,心里多少有些想法,每年腊月二十三返天时,总要对凡间的事指指点点。老百姓知道了,就在这个日子里制一些糯米糕和饴糖之类供在那里,有将灶神嘴巴粘上之意。另一方面,吃人家的嘴短,灶神上了天庭也不好意思再说三道四。

农村里,小年这天,或者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会上祖坟,给去世的先人送肉送点心水果送纸钱,邀请他们一起过年。

鲁迅小说《祝福》的开头,写了绍兴腊月二十五举行的祭祀活动,报一年平安,求来年幸福。绍兴人家忙着祝福的时候,很多地方正在做年糕。将糯米浸泡以后蒸熟,再放在石槽里捣烂,拍打成一块块“米砖”,这是最初的年糕。年糕种类多,吃法不一。

祭过灶神,祭过祖先,人们开始忙着置备年货。年底的日子似乎比往常更快一些,在外工作的无论多远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里。一家大小忙着备年货,平日的冷清都被热闹代替。

转眼就到了除夕。

除夕的夜宴,无论是在家里做一顿大餐,还是去饭店定一桌好饭,饺子都是永恒的主角。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乐趣,过去人们还经常在饺子里包上铜钱,现在基本换成硬币了,抑或包上蜜糖,有些类似中彩的意思。

除了水饺,除夕这天,乡下人还蒸馒头(小馍)、大馍(里面放几颗枣)、小花(用花模子或用筷子盘做,用手捏,刻上花纹,上面放一颗枣),配点果脯,长辈们一人送一个。然后做团圆饼(一张圆饼上摆满小花,留待正月初五全家吃),再将各种形状的小花摆在团圆饼上,层层叠叠,摞得像小山。

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务必到齐,有人不能回家,作为家长的也要留一个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落座时,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白酒啤酒红酒果酒,会喝不会喝都会多少喝上一点。吃年夜饭,要关上大门,寓意关门发财。不仅如此,吃饭还重视“口彩”,称饺子为“万万顺”、年糕为“步步高”、酒水为“长流水”、鸡蛋为“大元宝”,鱼则叫“年年有余”;过去有些地方无鱼,就刻条木头鱼替代,这条鱼能看不能吃,名为“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