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包饺子文章

2022/12/05好文章

包饺子文章(精选12篇)

闹正月

文/王忠范

东北乡间老家那地方有个老习俗,凡过六十六岁生日的老人,都要抢在农历正月初六庆寿,这叫正月初六六十六,顺顺顺,寿寿寿。本家老叔今年过六十六岁生日,我们这些家在城里的亲属纷纷提前回到老家。老叔说,都来了,就多住几天,咱村闹正月比过去还热闹呀。

我想起儿时家乡的闹正月。那时候尽管贫穷,也要闹正月,图个喜气,有个奔头。正月里,大人小孩都穿新的吃好的,不打不骂,和和气气。正月初一吃新春饺子,正月初三吃送神饺子,正月初五吃破五饺子,正月初十吃土地生日饺子,正月十一吃“子婿日”姑爷节饺子,正月十五吃灯节饺子,正月二十六吃亲家聚头饺子。那年代最好吃的就是饺子,所以祖父说有饺子吃就是好日子。正月里办喜事的多,姑娘出嫁,小伙子娶媳妇,吹喇叭,放鞭炮,一片喜气洋洋。孩子们最乐意的是跟着大人坐胶轮马车去赶大集,买小小的花灯笼吃甜酸酸的冰糖葫芦看变戏法表演,特别开心有趣。

如今的老家都是青瓦盖红砖墙的起脊大房,水泥道路连接起村里村外,村里以前的场院早就变成了小广场,这里每天都有闹正月活动。来此跳民族民间广场舞,老年人占大多数,老婶是领舞的,动作柔美优雅,引得一片掌声。扭大秧歌是一伙一伙的,谁都可以参加,只要踩上鼓点就行。我和孩子们也加入行列,飞闪花绢,舞动绸扇,场面欢快融融。而表演乡村锣鼓的都是青年,他们的锣鼓敲沸了小村的正月也敲热了人们迎春的心灵。

正月里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闪亮之时,家家的大红灯笼陆续悬挂起来,形成小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老叔告诉我,晚上闹正月的活动都在农民文化室里举办,有演讲会故事会,有歌舞比赛棋类比赛,最多的就是表演节目唱年戏了。我跟几位亲属一起来到文化活动室看年戏,只见这里灯火辉煌,飞扬着欢声笑语。三通锣鼓过后,大幕拉开,开演了。先是老段子、小节目,或说或唱,都有趣都逗乐子,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热烈鼓掌,兴奋得不可抑制了。接着上演正戏,是富有喜剧色彩两出独幕地方戏《老瓜头网上卖瓜》和《年货风波》。演得逼真生动,唱得有板有眼,台下不时响起叫好的声音。农民演,农民看,心心相印,喜气盈盈,自然演不完看不够了。走出文化室时,我的小学同学刘国利拉住我,说正月十二有拔河迎春比赛,自愿组合,又叫劲又热闹,咱俩一起去上阵吧。我点了点头,特高兴。 

春韭

文/娄炳成

陇南市武都区属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海拔八百米以下,生长着茶叶、棕榈、油桐等南方植物。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反季节的大棚蔬菜,都是从外地贩来的。武都城里,上市最早的就是春韭了,正月里就有的卖,一拃长,新绿,清香。《红楼梦》大观园“杏帘在望”景点有联句云:“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在当下的早春时节,这两种植物同时出现,就连广西云南那些四季如春的地方也不大可能吧?而此时的陇南武都,却是“一畦春韭绿,十里菜花黄”的景象,昭示着愈来愈明亮的春天的到来。

《南齐书·周颙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遂有了“春韭秋菘”的词语。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春韭与秋菘,是人间最美的食材。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就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宋代诗人刘允成在他的《夜雨剪春韭》一诗里,赞叹道:“杜老情何恨,东风夜雨春。炊粱留客款,剪韭荐时新。”可见,春韭早就是古人们十分青睐的“时新”。

春韭就是春天的韭菜。春天的韭菜嫩生生鲜亮亮的,味道极其舒爽,因此,春天的韭菜是难得的美食。我的父母亲健在时,曾经单家独户的居住在黄鹿坝水电厂的水渠旁,勤劳的父母亲,在乱石硬土里开出了几分菜地,其中就种有韭菜。那时间,我父亲常常将春天里新割的韭菜,配以炒好的鸡蛋,加入虾皮等调料,做成饺子馅,包饺子吃,名为“韭菜三鲜馅饺子”,端上桌的时候,透过饺子皮就能看到饺子里面绿莹莹的韭菜,这种饺子不仅色彩诱人,而且咬一口香气扑鼻;再和着虾皮的味道,就更是鲜美了。这是一种民间的唯美食品,绝对能和杜甫写的那句“夜雨剪春韭”的诗相映生辉。韭菜鸡蛋馅饺子既有乡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蔬菜的味道,还增添了乡情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就凭这种美食,怎能不回忆故园?怎能不缅怀父母?故园春天的滋味是最长久的,最鲜嫩的,是生命中永远温暖着心田的春天。

春天的大幕刚刚启开之时,春韭便第一个闪亮登场了;在春韭的率领下,紧随其后而来的才是荠荠菜、婆婆丁、苣荬菜、羊角葱等山野菜,以及那婀娜苗条的蒜苔,青里透红的鱼腥草,就像是簇拥着公主的丫环、侍女一般。而这位公主并不浓妆艳抹,只是绿衣一袭,满眼春波,轻轻移动着莲步,携着春风沐浴春雨款款而来。真叹服杜甫诗中“剪春韭”的那个“剪”字之妙,剪刀轻合,丛丛鲜活的韭菜就乖巧地伏在手掌里,还不到一袋烟的工夫,便满手盈握了。

在这些早春的夜里,或者清晨,如果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起父母亲亲手种的韭菜了,也想念起那有着鲜美春韭记忆的的故园了。亲情是永恒的,剪不断的。我心中涌动的亲情的乡愁是浓烈的,一如春韭浓烈的香味。这时候我会想,做一个菜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我种上一片韭菜,在春天的时候,剪割下鲜嫩的春韭,吃一顿用自种的春韭包的饺子,该是多么幸福!虽然这个梦想不能实现,好在,我也是一个玩笔杆子的人,就以白纸为土地,文字为韭籽,心血为浇灌之水,种收精神世界里的春韭吧。让春韭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新绿,永远飘香。

闲话冬至

文/张小丽

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可喜可贺。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间。

冬至更是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皇家有“祭天大典”,民间也有各种“消寒”活动。

俗语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赶上隆冬季节,他在白河边看到很多流浪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由于天寒,耳朵都被冻烂了。医圣心里很难过,回家潜心研制出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煮熟。张仲景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棚舍药,治病救人,开张那天正是冬至日,因而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南方冬至日盛行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山东滕州等地则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驱寒。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汉高祖刘邦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异常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其实无论是水饺还是汤,都有用羊肉祛寒养生的功效。

记得上大学时,冬至当天校园里会贴出“冬至一定要吃水饺,不然会冻耳朵”的温馨标语,颇有趣味。各系自行发起包饺子活动,师生齐参与,买面粉、肉、大葱,剁馅、擀皮,人人有份,热闹非凡,仿佛有了家的温暖。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包出的饺子形色各异,吃到嘴里自然别有一番风味。至今想起,那样的冬至节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成为记忆长河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现今冬至吃饺子已成寻常,在严寒的冬日,这一习俗给人们带来丝丝缕缕温暖的记忆。又是一年冬至到,让我们来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驱驱寒气吧!

新年滋味

文/邓迎雪

每年元旦,我和家人都是在飘香的美食中迎接新年到来。

这两年,儿子喜欢上了吃火锅,于是元旦家宴就以火锅为主了。

我提前做好胡萝卜丸子、水氽丸子,在菜市场买了新鲜的牛、羊肉,让店家加工成薄如纸片的肉卷。又准备了海带、豆腐、粉条、鸭血,还有几样青蔬,再用半个上午的时间熬制了香辣牛肉锅底,至此,所有吃火锅的食材都准备完毕了。

元旦这天,全家人围桌而坐,在火锅的氤氲香气里,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闲话家常,说说新年的打算,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和不足。火锅越吃越有滋味,新年的努力方向也越来越明了。

新年第一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蕴含着人生希望。在这充满喜庆和憧憬的日子里,饮食与往日相比自然丰盛了许多。

小时候,每到元旦,母亲总会在这一天,精心包顿饺子。在母亲心里,元旦的饺子和春节的饺子一样,都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吃了饺子,一年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母亲往往在元旦前一天就从菜窖里拿出贮藏的青皮萝卜和芥菜疙瘩,擦成细丝,在开水里焯一下,挤出水分剁碎。然后放入肉馅和盐、葱姜末、花椒面、酱油、香油一起搅拌调制。萝卜肉馅的饺子是最普通的农家水饺,咬一口,入口鲜香,带有萝卜独有的清香。

我在洛阳读书时,每年元旦都过得极其热闹。元旦晚上,班里组织有联欢晚会,同学们风华正茂、多才多艺,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元旦聚餐。学校食堂在这天以寝室为单位给同学们发放聚餐菜肴,大家拿着干净脸盆,喜滋滋地去食堂领菜。聚餐菜品样数不少,有油炸花生米、凉拌腐竹、红烧茄子、白菜海带炖豆腐,还有凉拌耳丝、烧鸡、蒸鱼。我们寝室的碗碟齐上阵,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小小的房间里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同学们天天吃大食堂,饭菜缺乏油水。面对这桌美食,大家兴高采烈、大快朵颐,这也成了我多年后最难忘的回忆。

在我对元旦美食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还有邻居陈阿姨做的美味元旦年糕。

陈阿姨是父亲的老同事,对我像女儿一样慈爱可亲。每到元旦,她都会在家做年糕。陈阿姨说,在她豫北老家,有元旦吃年糕的风俗,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吃了年糕,新的一年会事事如意、生活步步高。那些年,每年元旦前,陈阿姨都会给我送来年糕。那些糯米年糕质白如玉,粟米面年糕色泽金黄,用油煎好后,外焦里糯、细滑甜香、滋味悠长。

后来,陈阿姨回乡下养老,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元旦年糕了。如今十几年的时光过去了,不知她现在一切还好吗?

我的老同学云说,她家每年的元旦聚餐都是放在晚上,我询问原因,她说,虽然正值寒冬,农田里没有什么活计,但她闲不住,又在镇上找了份临时工作,中午没有时间做饭。所以,就把元旦这天的丰盛饭菜放在晚上做了。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宁静的冬日夜晚,一盏温暖的灯火下,菜香酒浓,她和家人围桌而坐,聊着天,说着新年的打算。农家生活因为有了希望而美好,因为有了美食,日子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过了元旦,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一年的工作生活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元旦这天,让我们在香味缭绕的美食里,好好享受生活的安宁和美好,积聚能量,重新出发,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闲话吃饺子

文/阎锦文

走南闯北在外面吃得最多的要数饺子,吃饺子方便快捷,还经济实惠。四处漂泊的我,时常会顶着风或是淋着雨,寻找一家僻静的街巷店铺去吃饺子,馅自然是荤的一半素的一半。若是数九寒天,要一盆热腾腾的煮饺子再整瓶二两装的小酒,顿时会从心门口一直暖和到脚板底。

饺子又叫“角儿”、“扁食”、“煮饽饽”……除了最常见的水面皮饺子,还有油面皮饺子,在安徽合肥三河镇还有鲜为人知的米面皮饺子。

饺子的馅,按食材大类来区别,我想,也就荤与素。

饺子加热的方式大致是“南蒸北煮”。蒸,就是上笼屉。煮,则除清水煮、汤面煮之外,还可以放在火锅汤里煮。而油面皮饺子必须烘炸加热,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锅贴生煎饺,煎时四溢的香气和一咬油滋滋的口感绝对称得上垂涎欲滴。

无论你走到哪儿吃饺子,一小碟子的蘸料是必备的,蘸料的味道有鲜、咸、酸、辣、麻、怪之区别,因地而异,因人而宜,各取所需。镇江人吃饺子喜欢来一小碟儿恒顺香醋,饺子蘸醋,细嚼慢品,酸酸的,亦带点香甜。而我有点随祖籍的生活习惯,吃饺子绝对不会忘记剥几瓣大蒜头。

明清史料中说:“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民间风俗也说:新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吃白面做的饺子,是“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大概这也是人们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和追求。

饺子视其形,如偃月,更似元宝,过新年吃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新年饺子的馅不仅花样多且味道似乎会更加鲜美一些。小时候过新年家里包饺子,会在馅料里塞一枚小钱或是一截白线,寓意着来年发财和长命百岁,让你把对新一年的祈盼和祝愿都满满地填进心里头。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过年时又总爱称呼饺子叫“万万顺”,这是在讨来年一切都顺利的好兆头。

而今在镇江这个江南古城,好吃好喝的地方真的不少,就说这饺子,除了东北人和山东人开的饺子馆,专卖虾仁馅、鱼肉馅、鸭肉馅、鸡肉馅的就有好多家,“南蒸北煮”都搭,不出城也能品尝到西安风味的珍珠饺子。

小时候,我最喜欢挑纯肉馅的饺子吃,这可能与我馋肉有关。而如今却常常想吃妈妈亲手包的三鲜素馅饺子。饺皮子是老母亲自己手擀的,她是北方人。围着八仙桌子看妈妈擀饺皮,像是在欣赏烹饪大师娴熟的技艺表演,荠菜、香菇和黑木耳,加上精细的刀工,再用纯真的小磨麻油浸透的那种素馅儿,那饺子精致小巧,鲜香爽口,淡淡的,却很有味道。

守岁的记忆

文/郑学富

上世纪60年代,那是我的童年。小时候总巴望着过年,由于弟兄多,总是没有新衣服穿,过年则能穿上新衣服或吃上好饭食。那时尽管贫穷简朴,但也有一番情趣。

除夕一大早,太阳升起前,家家户户在大门外点燃一堆碎草末,叫作“熰狼烟”,是怕年兽殃及生命,有驱邪之意。既要有火,又要有烟,才是我们说的“人间烟火”,能驱除屋内过冬的百虫,我们那个地方叫“熰秽”。这时候,堂屋里的火盆里堆满了干豆秧,燃起红红的火焰,劈啪作响,一家老小围在火盆周围,一边烤火,一边吃年果。这时,母亲嘴里念叨着:“烤烤腿,烤烤腚,一年到头不生病。”

早饭后,开始贴春联,在老年人的床头上贴上“身体安康”,在大门对着的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在猪圈上贴上“六畜兴旺”等,门上边还要贴上剪纸做的过门钱子。到了下午,屋里屋外、院内院外、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耩子、犁耙、扬场锨等生产工具也摆放得井井有条,桌椅板凳擦得一尘不染。晚饭后,在大门外横放一条“拦门棍”,避免财宝外出。

劳累了一年的汉子们终于可以像卸了套的驴一样,舒畅地打个滚儿了,并且对老婆孩子放下了一家之主的架子。而操持家务的婆娘们,也都换上件整齐的新衣服,可以轻松轻松了。天黑下来,开始炸丸子、酥菜、炒花生,炸的丸子如果不盖满筐底是不能随便拿着吃的,那样会越吃越穷,小孩们还不能说妄话。

堂屋里的火盆烧得红红火火,那时候也没有电视看,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前,开始和面,一般是男人擀面皮,女人包饺子,边包饺子边守岁,饺子要包好几簸箕,留着大年初一早上煮着吃,初二熬着吃。

在火盆前烤着烤着,脸上热乎乎的,我们几个小孩便打起了瞌睡。父亲大声说:“不能睡觉,一睡觉岁就跑了,怪兽出来吃小孩。”为了防止我们睡觉,父亲就给我们讲起了吓人的传说。

听了故事后,我们都不敢睡觉了,烤着火盆,吃着炒花生,听大人讲故事。过了零点之后,就是大年初一,可以燃放鞭炮了。一直到大年初一的上午,鞭炮还“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当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的时候,母亲已煮好了一大锅饺子,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越吃越香。

越城街

文/金志伟

在我小时候,西门吊桥已经被钢筋水泥桥取代了。

但吊桥北边越城街一带,还是很热闹的。先是有一个“小猪行”,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这里买卖猪崽。后来,小猪行迁走了,这里又变成了菜市场,整天也是人声鼎沸的。

但最热闹的还是早上。小城的菜市场大都是“露水市”。一日之计在于晨,附近的菜农赶完早市后,还要赶回去开始一天的生计。

除菜市场外,这里早点店的生意也十分火爆。

早点店里有豆浆、油条,但最有名的还是大饼和米饺。

米饺又叫“大弯腰”,这是从形的角度来命名的。好吃不过饺子,这里的米饺不同于北方的饺子,饺子的皮是用米粉做的。对于庐江人来说,不管走得多远,这饺子里都有往事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我也常在早点铺里吃饺子。上世纪90年代,我在离县城五公里远的泉水师范上班,早出晚归。来回上班都是骑自行车,早餐很少在家吃,都是在早点摊上解决。因为我也喜欢吃饺子,就好这一口。

时间从容的话,我会要一碗稀饭、三个饺子。稀饭和米饺是绝配。米饺可以放在稀饭里泡着吃,一个字:香。时间紧的话,我就买五个饺子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边骑边吃。

早点铺里,天天都能见到有几个老人两个点心就三两烧酒,旁若无人地慢慢吃,慢慢品。仿佛他们品的不是米饺和烧酒,而是一份自在和从容。那时节,我常常想,等我哪天退休了,不需要这样风雨无阻地来回骑自行车了,我就天天来这里,三个饺子、一杯绿茶。也慢慢地吃,从容地品。我酒量不照,只好这茶。其实,茶也好,酒也罢,只要有那份滋味在,就行。

有天没事,我散步到早点铺,要了三个饺子、一碗稀饭。稀饭烫,心急吃不了热粥。何况那天我不急,我就边等边和几位喝酒的老人闲聊。我问一位老人:“这早上酒,喝了一天头不都晕乎乎的吗?”老人咪了一小口酒后说:“不喝才晕乎乎的。不多,就三两,多了也不行。”老人那天兴致很高,打开话匣子后告诉我,他像我这个年龄时也不喝酒。那时候,西门吊桥边上有两家茶楼。他每天早上是坐在茶楼上,就着一壶兰花茶,吃大饺子。

那天早上,趁着酒兴,老人和我说了许多陈年往事。

很早以前,庐江城最繁华的地方是位于城外的西门湾和岗上,俗称“金岗银湾”。西门吊桥,就是连接城内与“金岗银湾”的通道。城内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路桥和越城街。那时候的越城街还叫“月城街”。当年的月城街是沿城墙而建的。护城河流经柳树埂后,打了一个半月形的弯儿。后来,修筑城墙时便依河的走向而建,修了一段弧形的城墙,叫月城。于是,城墙下的这条街也就被叫成了月城街。

当年,小城的墨客骚人喜欢到西门桥头的茶楼上雅集。这里不仅茶好,风月也佳。“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这里没有剡溪,却有一条绣溪。每到雨季,春水上涨,急湍的河水从柳树埂那边流来。转弯处,河畔的柳丝被春水冲得失去了往日的柔情,一团团鹅黄嫩绿随波逐流。春潮带雨,也带来了诗情与画意。吊桥上的茶楼是最佳观景点。“瞧,绣溪春涨!”这是灵感乍现,更是神来之笔。于是,“绣溪春涨”不胫而走。后来,成为著名的“庐江八景”中的一景。

突然想到一句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的风景是美的。这桥,不仅承载着来来往往的人生,还连接着此岸和彼岸。一座桥,一下子就可以把我们渡回从前。

我沿着越城街走着。街两边,菜农的菜篮子里满盛着晨露与晨曦。我不知道,月城街是何时变成“越城街”的。虽说读音相同,但一字之差,何止是差之千里啊。“月城街”,多么诗意的名字。我不知道是先没有月城街的,还是先没有“绣溪春涨”这一美景的。

不可复制的何止是风景,还有赏景的心致心情。风景的失去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丢失了一份诗意,一份闲情。

月城街早已胜迹难寻。又过了几年,越城街也不复存在了。在原越城街那一块,有一个文昌路菜市场。菜市场边上,也有一个早点铺。早点铺里,有三五个喝早酒的老人。看来,不管小城的格局如何变化,就着两个大饺子喝早酒的习惯,还是生生不息的。闲谈中,我发现他们喝的不是当年我见到的散酒。他们告诉我,酒厂关门了,过去的那种散酒买不到了,现在他们喝的是一种廉价的白酒。

我买了两个米饺,不敢要稀饭。医生说,稀饭升血糖。其实,戒掉的何止是稀饭。现在的米饺也做不到原先的水平了。过去的米饺酥得筷子一碰,皮子就会一层一层往下掉,那是揉面的功夫。好多老味道、老手艺渐渐地都失传了。手艺手艺,手还在,“艺”已经看不见了。

“找不到过去的老味道了。”我跟妻子说。妻子说那是当然的,那时候,没东西吃,饺子是稀罕物;现在的日子好了,口味也吃刁了,饺子当然也就稀松平常了。

妻子的话有些道理。上回孩子们回庐江,我去买了饺子回来。他们告诉我:“油炸食品,少吃!”还是孙子给面子,一连吃了两个后,对我竖起大拇指,说:“好吃。”

我笑了。对妻子说:“还是有人喜欢吃。”

古都的年

文/李朝俊

洛阳是我的福地。

洛阳恋爱,洛阳娶妻,洛阳生子。

人生幸福始于洛阳,洛阳于我有恩,我视洛阳同故乡。

离开古都多年,洛阳的美景,常在梦中相见。岳母年前腊月廿四伞寿,我和妻还有孩子,决定离京驾车归乡,祝福老寿星。

洛阳家里,年味浓浓。和面儿的,剁馅儿的,蒸小酥肉的……我和岳母聊天,说起老城的年节,有趣有味又有些遥远。

说到开心共鸣处,大人笑孩子乐。一会儿旧年节,一会儿新时尚,内容千差万别,过年主题谁都有话要说。主说的,插嘴的,打趣的,较真的,说到洛阳新年记忆,个个有情,人人有趣。

旧时春节叫年关。啥叫年关?岳母一语道破:年关年关,富人的年,穷人的关。那年月国弱民贫,没几家像现在排排场场过年的。富裕人家才会杀年猪,过油蒸菜吃桌。一般人家,没人逼债就是福分,称上点面,割半斤肉,包顿杂面饺子,一家人围坐一吃,就算过了个好年。

民俗拜年是个大事,是流淌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温暖,也是辞旧迎新时绝不可少的问候。拜年礼数规矩,人人标准一致,这是咱中国人的文脉。施礼叩拜间,传递出的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初一天不亮,就要敬祖。按老幼尊卑,在先人牌位前跪下,念说祖先们的好,期盼先人福降恩泽又一年。祭拜祖先后,再拜家中长者和父母。完成这些礼数规矩,饺子也出锅进碗了,先老后幼再中年,这叫尊老爱小,家道长远。吃过饺子,大人小孩依规照矩,到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家拜年,大人磕头,小孩鞠躬。你串我家,我访你户,一片喜庆祥和。新女婿初二拜泰山,礼数一个不能少。到女方家中,拜尊者,拜长者,拜岳父母,还要拜兄嫂。

洛阳过年说吃,离不开饺子,离不开烩菜,更离不开水席。岳母说包饺子是包彩头。用普通话讲,有美好的寓意:包住了一年好运,包住了一家人的幸福。过去人常说,富裕家庭吃水席,贫寒家里有烩菜,城里乡下都过年。新风新俗新时尚的今天洛阳新年,女皇武则天独享的水席,早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平常饭。

洛阳春节年味是立体多元的,有古都的风,有皇城的雅,有城市新貌的颂,还有人们带来天南地北文化的韵,奏响千年古都振兴发展新曲。

在洛阳过年,过厚了亲情,融通了年俗,喝浓了美酒,踏访了古城街巷,在乡愁深处看伊河龙门,听白马寺晨钟暮鼓,观洛水春波里城市灯火,亲近甲天下的国花牡丹……

趣说冬至

文/周礼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冬至日的低吟浅唱。自古以来,冬至都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法,测定出了冬至大约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分界点。冬至过后,气温由舒适转入寒冷。九九歌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四季,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而冬至就是一九的开始,为真正意义上的寒冬拉开了序幕。

同时,冬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民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习俗。

冬至祭祀。《周礼·春官·神仕》中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故去的亲人祭拜,其目的在于祈求上天和家人的保佑,消除病灾,幸福平安。

冬至庆祝。《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吉利的好日子。所以在冬至前后,宫廷要挑选乐师,鼓瑟吹笙,以示庆贺。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辧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唐宋时期,冬至节更加隆重,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换上一身新衣服,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大家载歌载舞,互相祝贺,其热闹场面犹如过年。

冬至吃饺。陈志岁诗云:“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在我国南方地区,每逢冬至,人们都要煮上一锅汤圆(意为团团圆圆)。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边聊家常,一边吃汤圆,其乐融融,喜气洋洋。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冬至这天则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吃的饺子。

冬至进补。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讲求“养藏之道”。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时机,因为冬天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功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冬天吃些滋补的食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冬至静养。《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十分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认为冬至很适合静养,因此在冬至这天,朝庭颁布,官员要放假休息,军队停止待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人们要么走亲访友,以美食相赠;要么留守家中,尽享天伦之乐。

这不,那边锅开了,赶紧盛饺子了……

快乐需要一个过程

文/李金印

小侄女梅儿在客厅的地板上用积木搭房子,不停挥舞的手臂,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都说明她很卖力。可是,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搭好的房子,欣赏不到两秒钟,却又被小丫头推倒,重新搭建。我观察了一个下午,梅儿就这样乐此不疲地拆了搭,搭了拆,循环往复。

我禁不住好奇地问她:“你的房子好不容易搭好,又那么漂亮,怎么舍得这么快拆掉?”梅儿抬起头来,告诉我:“我更喜欢搭房子的过程呀!”哦,原来,一块积木一块积木地拼接,一点一点地设计,这个缓慢的搭建过程带给梅儿的快乐,远远大于最后搭建成功的结果带给她的快乐。

这让我想起小林与父亲的一段趣事。有一天傍晚,小林接到父亲电话,老爷子说:“小子,你等着,我一会儿给你送饺子过去!”接完电话,小林便美滋滋地憧憬起父亲牌饺子的味道。不一会儿,父亲果然来了,可是,小林却从父亲手上找不到饺子的影子,只有包饺子要用的面粉、韭菜和肉馅。小林疑惑地问:“您不会是让我和您一起现包饺子吧?”“你小子猜对了!”父亲爽朗地笑了。现成的饺子吃不成了,还得自己动手包,小林憋了一肚子气,忍不住抱怨起来。父亲却说:“吃饺子的过程固然好,可它哪有包饺子乐趣多呀!”

没有办法,小林只好跟父亲一起撸起袖子,包起饺子来。一边包,爷俩一边聊,从工作到生活,再到八卦,爷俩越聊越兴奋,越聊越高兴。吃完饺子,父亲起身告辞,小林却还沉浸在包饺子的快乐中。

小林说,父亲那次送饺子,让他明白了,其实有时候,快乐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结果再好也会稍逊颜色。

是的,快乐需要一个过程。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太心急,我们喜欢吃快餐,穿现成的衣服,用现成的经验。其实,我们不如放慢脚步,自己做一餐饭,亲手为家人做一件衣服,抛开别人的成果,自己去创新,我们也许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我们却会收获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饺子的遐想

文/镜心随行

说今天是中国人的饺子节,不足奇,也不足,因为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为什么?小时候,拿这个问题问父母,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再问:为什们会冻掉耳朵,而不是鼻子呢?回答便没有了下文。反正,至此以后,知道了冬至是要吃饺子的。

下班回家,刚进门,媳妇就说“我煮饺子吧”,“行么”我答道。灶台上一包速冻饺子已经打开,锅也架在了火上,黄蓝相间的火苗在锅底欢快的跳动着。冬至是个节气,算不上什么节日,不会有单位因为吃顿饺子给职工放假的。没时间包饺子,只得从超市买来速冻水饺煮着吃。

中午和同事在街边店已经吃过饺子了,味道也还行。可毕竟那不是和家人一起吃的,有点独享的感觉,不符合国人过节的习惯,晚上这顿饺子还是要吃的,团团圆圆。

猜想,今天集市上卖得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与饺子有关的食材,羊肉、牛肉,或者是猪肉,还有那不可或缺大葱、韭菜、韭黄,包括芹菜、大白菜和萝卜,等等。同样,商场里饭馆里也应该是买饺子的云集,吃饺子的盈门。想必今天谁要是没有吃到饺子心里头会不舒服的,毕竟与平时吃饺子的意义不同。

饺子是中国人是最喜爱的食物,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对饺子的偏爱程度已非言语所能表达。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有很高的地位和认知度。饺子是中国众多美食中最具创造力的独特美食,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食物,搞不明白馅儿是怎么被包到面里去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盘饺子会让中国人欢天喜地。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了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了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传说,饺子和医圣张仲景救人性命有关,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有人说,包饺子包的是尊重,是亲情。也有人说,吃饺子吃的是感恩,是珍重。就连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她爹杨白劳也知道,“家里再怎么穷也要赊回二斤白面包上顿饺子过年”。饺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种“高贵”的食物。包饺子、吃饺子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我望着摆在眼前的这盘饺子我却遐想不已。虽然这不是我和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似乎缺少了点亲手劳作的味道,但我依然觉得亲近。我以为,饺子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我想,我们为什们不可以为这道美食大书特书呢,为什么不可以为饺子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更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每年的这天举家团圆包上顿饺子而放假呢,哪怕是半天,以此纪念我们先人们伟大的发明。

这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历经千年不断被传承的美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吃罢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样的说法也只有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能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喝茶,口里的滋味儿完全变了,没有了饺子的余香;喝白开水,口清了,香味儿也淡了,只有喝饺子汤合适。其实,中国人关于吃得智慧又何止饺子这道美食,通过吃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国人最大的智慧。

中国人永远把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活一张嘴,会吃是福。为了吃,人们找到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人们可以大快朵颐的吃,可以浪漫温馨的吃。大吃、小吃、豪吃、简吃、荤吃、素吃,只要是为了吃,什么奇迹都可以吃出来。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吃走着的、吃爬着的,吃土里长的、吃树上生的;吃一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假如世上有三条腿的东西,国人也会照吃不误的。

民以食为天是为“吃”找了个理由,先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创造更是让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他们不仅找到了“吃”的理由,而且还发明了一套“吃”的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所遵从的必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寒暑春秋,四季轮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但先人们在劳作的同时,发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节气。人们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中,顺时生活,依节调养,望气候农耕。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白了人类的生息既要符合阴阳五行,也要与节气紧密关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的饮食随着节气的变化与时俱进,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生活,调阴补阳,顺节气饮食,滋养身心。这就是“吃”出来的理论。

一个小小的饺子,集智慧与哲理于一体,乃大美食也。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乡愁

文/左又谷

尽管自小就随父母在外地生活,但我一刻也未曾忘记我的家乡,那葱茏的山、那碧绿的水、那辛勤朴实的乡亲。怎么可能忘了呢?它孕育了我的生命,给了我最初的世界印象。我走到哪里都闻得着寒冷冬日夕阳西下时那股炊烟味,听得着在院子里等待喂食的鸡、鸭、猪、羊的“叫响乐”,看得着烈日炎炎下父辈们面向黄土背朝天、满身湿汗不停歇的场面。我的家乡,偏远落后,没有风流人物,没有名川大河,历史的笔墨从未触及此地。但是它有最肥沃宜耕的土地,它有最清澈见底的溪流,它有一代代善良勤奋、自强不息的子民。

最难忘的自是家乡的人啊。儿时的玩伴,天天在外耍到被大人骂还不愿散开。过家家、捉迷藏、跳皮筋、抓螃蟹,玩的是惊天动地、步步惊心、乐趣无穷、不厌其烦啊。从未感到过孤单,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孤单。玩累了回家喝口母亲在火炉子上熬得热粥,满腹米油香,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沉沉睡去。待醒来后,简单吃一口刚蒸热的松软馒头就着一块咸菜疙瘩,便在母亲的挽留中急急的拉帮结伙去了。在梦中还会经常见到那一张张挂着鼻涕的小脏脸及玩游戏时认真的表情,笑着醒来时总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那时候的那种毫无杂质的最简单的开心再难寻,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不知在何方。人这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段就是童年,而我那格外匆忙欢快的童年记忆全来自我的家乡。

每到大年三十,全家人齐聚一堂,在奶奶的四合院里点燃六叔从城里带回来的烟花,何其绚丽,何其耀眼,整个村庄似都在这片光明之下。村中的一部分大人孩子也都跑来围观,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奶奶那苍老黝黑的脸上,此时会绽放出满足而骄傲的笑容。这一环节过后,母亲和婶子们便忙活着煮饺子、做菜,而父亲叔伯们就坐在桌子旁抽烟侃大山。待饺子熟了,媳妇们边往上端饺子边一起讨伐自己丈夫懒惰的作风。奶奶一声快吃吧,埋怨闹腾声止,饭局开始,伴着屋外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在浓浓的饭香中,儿子们给老母亲夹菜、媳妇们各管各娃,一派家和万事兴的场景。后来随着奶奶的愈加衰老和孙子辈的成家立业,竟再没过一个人员齐备的团聚年。奶奶去世后,老家更是从此远伫在了记忆之中。可是当年那温馨劲,每每想起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亲人们,兄弟姐妹们你们生活是否如意,有没有像我一样怀念曾经那些顿年夜饭呢?

家乡,多少游子魂之所绕、梦之所牵,你是根,是家乡儿女永远的依靠。因着我对你的思念,我的笑容里永远有一抹擦不掉的哀伤。因着我对你的眷恋,再美的地方在我心中也远不及你。你可感受的到,那些离开故土在外营生的游子们在异地他乡,在无数个不眠之夜,虔诚的为你祈祷,愿你变得富足昌盛,愿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一生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