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昆明的文章

2022/12/08好文章

关于昆明的文章(精选12篇)

美哉昆明 爽适无伦

文/小不点儿

美哉昆明 爽适无伦

——读周善甫先生的《春城赋》

1988年春天,著名学者周善甫先生的《春城赋》横空出世,精彩绝艳,为当代都城赋写作提供了成功样本,唤醒了都城赋的复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云南民族学院(原云南民族大学)名誉院长马曜教授称赞它是“构思缜密,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精湛而清新的传世华章”。 老画家袁晓岑教授推崇《春城赋》是“能传世的名篇巨制”。语言学家杨焕典教授认为“《春城赋》是昆明的瑰宝,云南的瑰宝,更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文学家汤世杰赞誉《春城赋》是“新时代用古典文体赞美新昆明的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名作”。

《春城赋》是一篇都城赋史上的杰作,精辟地概括了昆明的特点: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敢为人先,领导风气;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祥瑞幸福;从古至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汇聚众美,爽适无伦,是“人间之福地,伊甸之乐邻”,举世无双。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文学文本把昆明写得如此美好动人。所以,《春城赋》被公认为是继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之后,吟咏昆明的一篇最佳文学名章。

《春城赋》首先发表于1988年6月20日《云南日报》的“花潮”副刊,当时《云南日报》全文发表赋体文这样古典体例的文学作品,可谓开全国风气之先,一时间洛阳纸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春城赋》先后为国内外数十种报刊、诗刊转载,影响波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随后,昆明南屏步行街、昙华寺公园、云南艺术家园、昆明呈贡三台山公园都有《春城赋》的巨型石刻,供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欣赏。《春城赋》已经成为昆明公认度最高的现代文化元素之一。它对宣传昆明、认知昆明,激发热爱昆明和建设昆明之情所起的作用,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闲来之余,重读周善甫先生的传世之作《春城赋》,诚惶诚恐地在其后做了点解读和译文,深感多余或画蛇添足,唯恐有曲解周善甫先生大作之嫌,在此心境之下,本文作者熬了几天的苦力,借助一些自己掌握的一点文史资料,去啃《春城赋》这一宏篇美文,累得头晕眼花。末了,把自己认为粗糙的一文摆在这里,示为滥竽充数吧。

《春城赋》原文

作者:周善甫

美哉昆明,爽适无伦!

山横水颠,开川原之奇局;钟灵毓秀,见先民于鸿钧。

南近回归,朔漠之寒流弗届;高拔千九,亚热之蒸暑不巡。四季无非艳阳;湖山莫不长春。况乃舒澄湖于高原,千顷似鉴;展绿野于山国,极目如茵。秀嶂环拱,爱雨林之畅茂;甘泉交注,喜物类之咸臻。于是, 阳和催百花,碧波跃锦鳞。孔雀舞,宝象驯。 金马绝尘,碧鸡来宾。信人间之福地,伊甸之迩邻也!惜乎云山莽莽,轮鞅莫至;急流汹汹,舟棹难行。去蚕虫而尤远,五丁抚膺;叹南荒之广袤,诸葛息钲。金印徒颁,“不毛”之恶谥莫白;玉斧轻画,夜郎之讽刺如黥。致令,长为戍客之哀牢,黄娥泪尽;久滋民族之纷扰,阿盖魂惊。 但布裙荆钗,虽遭嗤嗤之轻,而幽资令质,终存颙颙之诚, 璞玉真金,终待发煌其精英!是以开拓发展,历有俊杰之士夫;踵事增华,不无信实之录述。草莱既辟,楚庄跻始建且兰;池隍堂堂,凤伽异乃拓东都。尉迟恭韬之匠斧,双塔永峙,瞻思丁王之惠政,六河长哺。“壮丽大城”,马可波罗所目击;“凌云危构”,日僧昙演之羡谀。于焉,才俊继出,实至名孚。兰茂《本草》,先《纲目》而见重;三保远航,届东非以扬威。苍莽担当画,雄沈钱沣书,潇洒髯翁联,生动广修塑, 沉痛石淙诗,务实矿工图,振奋聂耳曲,华美孔雀舞。灼灼南天,俱祖国文化之明珠。世纪之初,略见繁庶。米轨接海隅,工矿乃得助。水电厂、无线电、自来水、航空署,领列省之先河;启引进于初曙。设堂讲武,振雄风于靡痿;联大办学,培桢干乎危遽。 五华山上,奋举护国之义旗;至公堂中,怒呵反动之狂狙。有“抗战基地”之盛名;获“民主堡垒”之美誉。

迨解放以迄今兹,遂乃脱颖而出。拨乱以还,发展尤速。 天衢九达,号航空之大港;铁道三始,居陆行之会突。攘往熙来,骈轮并辐;竞胜争华,高楼林矗。 学府列北廓,弦歌连绵;厂区布西郊,轮机绾毂。既开放以交流,名产涌现于方物:非仅白药奇灵,云烟芬馥,云子铮铮,雨铜鹘鹘,即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等高技产品,亦为世人所仰瞩。况乃聚磷盐以丰嘉禾;化云天而茂果蔬。引银鱼于太湖;交壮鸡以优属。织机繁响,毛棉充足。餐桌于焉丰腆;时装因衣文縠。 故尔生计从容,民情雍睦。怡颜多见,暴戾少瞩。广路覆绿荫,深巷罗草木。丽日高悬,大楼之贸易欣荣;华灯炫彩,舞厅之笙歌鼎沸。廿六种民族优游,三百万居户淳笃。不愧“名城”之称,应中“文明”之鹄。且也,美景如画,有口皆碑:岂离阛阓,即可掀翠湖之绿幛;只一旋踵,便克揽螺峰之林帏,细柳拂波,叹绿云之柔弱;繁樱蔽天,惜红雪之霏霏。赏荷柳荫,犹怜佳人袖薄;探梅崖畔,莫愁名士衣絺。 忽若丛莽猎奇,猿啼虎啸;恍然田园逸兴,鱼出鸥归。见山林于城市,免尘嚣之可诽。 至若,游艇南泛滇池,轻车西攀云栖, 则湖山双绝,犹当信其奇瑰。 人从危岩窦间出;山向平湖尽处稀。 或也繁弦急管,满船果饵待秋月; 或也疏钟缓呗,绕寺松楸迎春晖。殿阁干云,疑仙凡之无别;彩灯流波,似觉梦之俱非。西湖稍逊旷达;黄山略过块巍, 并依而兼其秀健,或庶乎其可几。 尚有,鸣凤密迩,五老非遐。看,铜殿巍峨、铜钟斑驳、铜旗高树、铜剑张夸, 黑水祠中,矫矫前朝嘉木;植物园里,比比异卉奇花。信符“植物王国”之誉;合称“有色金属之家”。如欲尽其奇奥,请劳出以巾车, 极尽皱、瘦、透、漏,应拜石林之嵯岈,

享领软玉温香,当浴安宁之名沸。“天下第一”果然;“世间无双”不差。胜慨美景,每兴难穷之叹嗟。加以艳阳常驻,霜雪稀加,遂令春风得意,春色修化: 众卉争妍,果然名种皆汇;四物独绝,信乎并世无它,纷若绣锦,三十六品兰蕙;灿若卿云,七十二种山茶,杜鹃遍林壑;报春漫天涯。名园幽圃,固争奇以斗艳;小廊高槛,亦随意而堪夸。 寻常无非胜慨;四时相继繁花。蝶追轮后芳躅;人醉杯中流霞。 时际盛世有据;世称“春城”不差。

漪欤兮,美哉昆明,爽适无伦!

参考译文:

美啊昆明,舒适无比。

山水环绕,真是高原上的奇景;山川秀美,祖辈们自开天之时便在此居。

昆明地理位置近于南回归线,海拔较高,北方的寒流到达不了,亚热带的酷暑到达不了,四季常春。昆明处于滇池平原,坝子中则千顷滇池一平如镜,碧波荡漾。还有广阔平畴,绿色覆盖。绿色的原野在山间平原伸展,极目远眺,植物茂盛,一片绿茵。美丽的山峰环绕在山间平原,周围群山环抱。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繁茂,甜美的泉水交汇奔流。这里雨量充沛,喜热类植物在这里生长,是热带植物适宜的天堂。于是,温暖的阳光催得百花盛开,湖里的鲤鱼跳跃翻腾。孔雀舞动,大象温顺。金马飞奔,碧鸡迎宾,这里真是人间的仙地,被誉为地上的天堂和临近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乐园。

可惜,昆明因为地处边远,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与内地往来困难,内地人不太了解情况,这里云高山大,杂草茫茫,无边无际,交通不便,车马到不了,水流湍急,舟船难行。去蜀国很远,五力士也捶拍胸口深感无奈,哀叹南中荒芜茫茫,诸葛亮也停止了征战。

于是赐以“不毛之地”的恶名,加以“夜郎自大”的讥嘲,如美人衣褐、璞玉蒙尘。诸葛亮征南中,到不了昆明。西汉中央王朝已经给滇王颁发金印,实行治理,但仍被视为蛮荒落后的地方。宋王朝不重视云南,宋太祖玉斧轻画,以大渡河为界,弃置宋境之外。把云南丢在国家的大门之外。夜郎自大的讥嘲就像刺在犯人额头的“黥”字,“黥”人的耻辱难以洗刷。“致令长为戍客,”云南成了流放罪人的地方。明代扬慎流放云南三十年,妻子黄娥泪流已尽。“久滋民族纷扰,”元朝民族之间的纷争。阿盖公主与段功的凄美爱情和云南妇女荆枝作钗,粗布作裙的朴素服饰。虽然遭到轻视和嘲笑,但昆明及云南人民以天资的禀赋和一颗心存肃静的诚心,是一块璞玉真金,终将发出耀眼的光亮。在南国的这片天地上熠熠生辉。并且以优美的形象和品质忠诚于国家。

所以,开拓发展,历有俊杰之士夫;追随、继续前人的事业,不是没有,如果你相信那是真的,那就不会是假的记述,开辟荒芜之地。昆明的开拓历程及人文底蕴,昆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化成就。昆明历史上的俊杰之士层出不穷。战国时庄蹻王滇,披荆斩棘,建设且兰城。开昆明护城河。唐代南诏王凤伽异经营昆明,建设拓东城,设为东都。唐宣宗年间大匠尉迟恭韬建造东、西寺塔,成为昆明标志性建筑。至今还在那里述说着昆明千年的历史。元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主政云南,疏浚海口,治理昆明六河,昆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屹立在昆明闹市的“忠爱坊”流下了昆明人民的深深怀念。马可波罗到昆明,称赞它是“壮丽之大城”。高耸的建筑直上云霄,惊讶不已。日本僧人昙演也羡幕奉承谄媚。从此以后,昆明的杰出人物连续不断地涌现。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出现并受到重视。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大扬国威。成了昆明人民的骄傲。担当和尚与钱南园的书画举足轻重。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潇潇洒洒,天下第一。黎广修的筇竹寺彩色塑像,生动逼真。坐落数百年。明代名相昆明安宁的杨一清的才华可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诗歌沉痛深沉,周思聪的《矿工图》,表现了日本侵略统治下的中国矿工受难者的生存状态。还有聂耳的国歌,振奋人心,刀美兰的舞蹈,华美柔软,水平高超,享有盛誉,灼灼光华耀南天,都是祖国的文化明珠。

近代,昆明自行开放,设置商埠,大量外国、省外商号云集昆明,推动昆明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初现繁荣富庶的景象。滇越铁路修通,打通昆明出海通道,昆明对外交往得到显著改观。于是工矿业大发展,开风气之先。中国最先的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得以建立,无线电厂、自来水厂、航空署等纷纷建立,居于周边各省领先的位置。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军事将才,消除萎靡之气,大振雄风。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创造高等教育奇迹,培养国家栋梁与危难之中。五华山上举起了护国的义旗,再造共和,彪炳史册。闻一多至公堂最后一次演讲,斥责专制独裁,震撼全国。云南和昆明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获得抗战基地和民主堡垒的盛名。

昆明解放后至今,脱颖而出。拨乱反正,发展迅速。道路宽广,交通畅达,昆明港称作国际航空大港,铁道早、中、晚,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劲往一处使,奋力改革,争先恐后,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系统。经济繁荣,人口密集,高楼林立。高等学府列北城,教育发展,莘莘学子,弦歌不绝。工业厂区建西郊,起着中心的枢纽地位。工农业兴旺,特产名牌众多,流通海内外。白药奇灵,云烟香气浓郁。云子铮铮发出响亮的声音。雨铜鹘鹘、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等高技产品,亦为世人所仰瞩。而且聚磷盐以丰嘉禾;化云天而茂果蔬。引银鱼于太湖;交壮鸡以优属。织机繁响,毛棉充足。餐桌从此丰盛 ,时装彩色绉纱 ,灿若文锦。昆明城市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三百万居户市民性情淳厚笃实,生活富足,治安良好,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昆明人脸上都有欢愉怡然的表情,很少暴戾之徒。昆明还是一座时髦的城市,大楼之贸易欣荣;华灯炫彩,舞厅之笙歌鼎沸。充满活力。

昆明风景名胜繁多,昆明美景如画,目不暇接。好一幅游春观光图。市内商业发达,街道四通八达,经济繁荣。游翠湖之绿荫、转瞬又见螺峰一林隅,细柳拂波,叹缭绕仙人之瑞云。圆通山繁樱蔽天,红雪霏霏,花潮似海,佳人名士赏荷探梅,只可爱她们袖薄衣絺,恍若在丛莽猎奇,听猿啼虎啸,忽然间醒悟是漫步于田园逸兴,鱼出鸥归的山林城市,远离了喧嚣尘埃。滇池里,游艇漂浮,乘西山揽车攀爬云端,一览西山、滇池湖光山色,风景双绝,真是奇异瑰丽,美不胜收 。人从危岩不连接的岩石出入,向滇池的远处看去有的繁弦急管,演奏齐鸣,满船的糖果、饼饵在秋夜的月亮下伴随。寺院里,稀疏的钟声和和尚缓缓的念经声不绝于耳。绕着寺院松树楸树,迎着春天温暖的阳光,殿寺直上云霄 ,彩灯流波,似仙境如梦觉。稍逊西湖,黄山略过。还有,靠近市区鸣凤山上有道教五位天神殿宇的金殿,看,铜殿巍峨、铜钟斑驳、铜旗高树、铜剑张夸;黑龙潭中,有唐梅、宋柏、明茶前朝的嘉木;植物园里,比比异卉奇花。有“植物王国”之誉;合称“有色金属之家”。如想看尽其他的奇景奥妙,可驾驶你的私车,去拜访石林皱、瘦、透、漏错杂不齐貌的景观。享领软玉温香,应当去安宁“天下第一汤沐浴”。昆明非常好的风景或环境,难以难穷,加以艳阳常驻,霜雪稀少,于是令春风得意,春色修化,百花争妍,山茶、杜鹃花、报春花、玉兰花四大名花独有,确信与世无双,繁花似锦,三十六品香草;灿若彩云,七十二种山茶,鲜艳夺目,杜鹃花开满林间山谷,报春花漫际天涯。名园庭园,争奇斗艳;走廊槛内,亦随意载培可夸。寻常无不美景;四时相继花开。飞蝶追着人的踪迹和花的芳香飞舞;人醉倒在杯中彩霞。盛世昆明堪称“春城”不假。

美,美啊昆明,舒适无比。

2022/3/27

昆明人的红嘴鸥

文/汾沄

提起海鸥,我最熟悉的还是红嘴鸥。

它是昆明人的红嘴鸥。

喂鸥人是昆明人中最虔敬的一拨。一早,当人们行色匆匆出门时,往海埂大坝、翠湖、大观楼等地方,好多交通工具都在向喂鸥的地方赶了。

他们斜挎着扎染包,一小红帽,外加一红马褂子,提溜个折叠凳,比上班族更上班族,这就是喂鸥人。他们有的是散着步来的,更多的是搭乘免费公交来的。他们带来的鸥粮是特制的专用饲料——但最初的时候,有饼干、蛋糕、酥饼、馒头,包子甚至粑粑。如果是定点喂养,那可就得骑上电三轮了。前篮、车把上、脚垫,连后座都吊着家活什儿,准备得充分又扎实。远远瞅见他们旌旗招展地穿梭在河道栈桥上,别是一番风景——骑在车上的人想必是相当地超凡脱俗、悠然自得。

红嘴鸥为何而来?在昆明官方公布的城市精神中,第一条就是“春融万物”。红嘴鸥愿意在这样一座充满爱心和包容性的城市落脚、生活,昆明人也把红嘴鸥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空气和水一样。

海鸥为什么要喂?以往水鸟类动物越冬的地区,如洞庭湖、巢湖等地,因城市化发展及农田开垦,许多湿地被侵占,红嘴鸥到南方越冬,没有了食物,没有了栖息环境。昆明人用包容留住了红嘴鸥,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红嘴鸥的故事,可能是与红嘴鸥的亲密接触,也可能是一家人喂鸥的其乐融融。

人鸥同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投食。您瞧,喂鸥人是不会吝啬鸥粮的,把他们的扎染包在经常喂鸥的地方一摆,摊开双手,这是“会鸥”。喂鸥人不仅与红嘴鸥心有灵犀,而且红嘴鸥相互也都有个默契。鸥群该往哪个方向集中,这得由头鸟作出决定。一只头鸟,总能在茫茫人海中发现那些熟悉的喂鸥人,围着他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接过抛到空中的食物,与喂鸥人的相处顽皮得像个孩子。

有一个搞鸟类环志的抓到只红嘴鸥,在它的脚上跗跖部戴上镁铝合金的环,想跟踪迁徙情况,不明真相的市民冲上来一顿训斥,虽啼笑皆非却温暖有爱,他还是成功了。

红嘴鸥是天生的舞者。饲料轻轻抛向空中,它们会迅速滑翔而过,一鸟一口啄着面包,一个飞过再接下一个。有时甚至只用把食物放在手中,把手高举,有的红嘴鸥便会停在你的手上啄食,有的甚至能短暂地“定住”,还有的借风力玩侧身滑翔!

投食的人都想与红嘴鸥有个约会,但红嘴鸥不都是红嘴鸥。有人管它叫水鸽子,因其体型和鸽子相似,喜水边出没。也有人把它当成濒危物种黑嘴鸥,因其有时会有一个黑色的头罩。“黑头罩”也被叫做“婚羽”。当红嘴鸥戴上“婚羽”,它就要和昆明说再见了,人家着急回家处对象呢!

因此,红嘴鸥的体形至关重要。若吃得太胖,会有飞不回西伯利亚的可能。后来研制出了富含动物蛋白的补充食物,在各大红嘴鸥聚集地发售。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保证红嘴鸥顺利过冬,政府组织人手戴上口罩每天两次投喂,生怕它们挨饿。

除了人鸥同乐,昆明人还将红嘴鸥当作“荣誉市民”。它们很懂季节变化,每年一来,报纸上就发消息,人们口口相传,红嘴鸥来了。潜台词是,冬天来了。

海鸥飞处彩云飞,早已成了昆明人迎接冬天的一种方式。

老昆明的机器水

文/赵计春

以前,昆明人把自来水叫做“机器水”,烧水、煮饭、做菜、烧汤,甚至是直接饮用,都用这种水,而洗衣服、洗菜就只能用井水。机器水要去很远的地方买了挑回来,所以是弥足珍贵的资源。

那时,距我家三四百米的河畔,有一个公用的机器水龙头。水管外围用一根直径15厘米的钢管包裹着,高度在1米左右。一根横接出的管子加一个弯头便成了出水口,开关水的阀门就装在水管的顶端。在钢管的顶端,还配有一个加锁的盖子。别看这个小小的水龙头,周围不下200户人的饮水问题都得靠它。

父母当时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下班回到家守水人也已回家了,所以挑水的重任不得不交给孩子来完成。那时的我不过十一二岁,哥哥姐姐各有各的事情,挑水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肩上。

守水人至少有七十岁了,人人叫她“李大妈”。每天下午四点多,她都会准时地从西坝河的桥上过来,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竹编的小靠椅、一个保温壶,壶盖是用来装水费的。这边的人早已在等水了,十多只桶紧紧地排着。李大妈过来,一开锁,一拧阀门,粗粗的水流便哗哗流进每个桶里。

记得当时的水费是一分钱三桶水,但挑两桶水比较方便,所以每人一般一次买两桶。那时候的人都比较节省水,挑一次可以管三四天。水费的计算虽然复杂,但难不住记忆力惊人的李大妈,即便过去两三天她还是可以算得一清二楚。

差不多到傍晚七点时,挑水者陆续没有了,李大妈也就回家吃饭了。有些时候,还会有人跑到她家去,她也会不厌其烦地过来给别人开锁。

刚开始挑水的时候,我就算挑两个半桶,也会觉得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走上几十米就得休息一阵子。等慢慢习惯以后,感觉就好多了,可以盛满水桶,不再那么吃力。有一次,在挑水回家途中,钩水桶的铁链忽然脱落,一只桶立马坠地翻倒,另一只桶也跟着倒翻下来,我的裤子和鞋子都被弄湿了。就像老话说的,扁担挑水两头塌。不过没办法,为了大家的用水,我只好回家修修桶,再去挑一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很多单位和院坝都开始引入自来水,排队挑水自然也成了历史,机器水这个词汇成为了旧谈。

往事如烟

文/徐惠智

人生中有许多难忘的人与事,时不时会萦绕心间,不能忘怀或释怀。十年浩劫中,我在一次“批斗会”上,知晓并认识了当时云南乃至全国鼎鼎大名的几位作家,为他们当时被错误批斗而欷歔不已。

记得那次回昆明翠湖2号云南省文联住地参与“斗批改”。有次开批判会,有当时的省文联主席陆万美,《边疆文艺》总编辑李鉴尧,散文家、云南大学教授李广田及电影剧作家王公浦、赵季康夫妇等。他们被监督劳动时,我常与其擦肩而过。当没有造反派监视时,我总要跟他们点点头,聊上几句。他们都会感到“受宠若惊”,连连感谢。有次李广田在湖边挂着黑牌扫地,我见四下无人,便说:“李老师,你的《山色》一文,写得真好,是大学的课文,把昆明的西山,形容成睡美人山,真是写活了。”还有次在厕所旁,赵季康佝偻着腰,拎水冲粪便,她突然一滑,跌倒在地。我赶忙把她扶起,说:“赵作家,你当心,多保重。”她连说:“谢谢。”我悄悄说:“你编剧的电影每部我都看过,真好。特别是《芦笙恋歌》的插曲《小河淌水》,几乎人人都唱。”她含着眼泪朝我点点头。那时她已50多岁,瘦骨嶙峋,步履蹒跚。还有次碰到李鉴尧,他正在除草。他又高又瘦,体力不支,但又不敢休息,直喘粗气。我说:“李编辑,你抽空歇会,别太认真了。你的‘马儿啊慢些走呀慢些走’,全中国人都会唱。”他朝我看了一下,直点头……

往事如烟,往事如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这些知名的大作家全部得到了平反。王公浦、赵季康夫妇编剧的电影全部重新公映。记得当时有一则新华社发的电讯:“昆明万人空巷,重新观看《五朵金花》。”

历史终于翻过那沉重的一页。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我感到特别的珍惜、珍贵,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海鸥,你吃饱了再赶路

文/小不点儿

北国召唤,鸥恋南疆,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海鸥低翔,鸥鸣人欢,一群爱鸥喂鸥的人们奔去了海埂大坝。漫天的海鸥似雪片飘舞,欧欧的叫声,向昆明人民发出着归航的鸣叫。善良的人们,向美丽的精灵讲述着一个最后的叮咛。

海鸥,你吃吧,吃饱了好赶路,带着不舍,留着期盼,给你喂上最后一次鸥粮。怕你饿着肚子离家,怕你在万水千山的路上没有了飞翔的力气,怕你在喜马拉雅的山顶顶不住狂风暴雪,怕你在崇山峻岭里没有充饥的食粮,怕你在巨浪的海洋迷失了返程。…… 美丽的红土高原,阳光灿烂的丽日为你送行,昆明的山山水水伴你启程。

你又一次飞来孩子的身旁,最后看一眼你的小伙伴,和他说声再见;你又一次飞来姑娘的身旁,落在了姑娘的肩上,亲吻姑娘的脸庞,呢喃的和姑娘私语,相约明年再见;你又一次飞来老人的脚下,和他恭恭敬敬地点了几下头,向他许下承诺,明年相会。你飞到了西上绝壁,向美丽的西山留下了最后一次舞姿;你飞向了碧波荡漾的滇池,留下了最后一次不舍的倩影。你飞向了城市的上空,给昆明留下了春天的一抹雪白。你飞向了居民的房顶,向昆明的人民道了一声真诚的谢。……

自从去年三月,你不远万里,回到了你的第二故乡昆明,给昆明的天空带来了满天的欢乐,给美丽的滇池带来了一湖的惊喜,给美丽的春城带来了漫天的飘雪。你的到来,令昆明的春天更加的绚丽,你的到来,令昆明的山茶更加的妩媚,你的到来,令昆明的春光更加的明媚。你的到来,使昆明的人民更加的幸福。

时光流逝,转眼间,北国已是冰融春暖,你即将踏上回家的路,你是昆明的孩子;你是昆明的天使。你把美丽留给了昆明;你把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精神留给了昆明;你把希望留给了昆明。故乡的人民相约你明年带着你的子女再次的飞来。来目睹昆明又一个灿烂的明天。

海鸥,祝你们一路平安!北国安好!

2022/3/31

在战火中读书

文/侯美玲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随后,许渊冲由江西出发,经湖南、桂林,一路辗转来到昆明。

来到西南联大的第二天,许渊冲就兴致勃勃地听了茅盾的一堂讲座。英文课上,他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杨振宁。西南联大名家云集,有许多大师任教,许渊冲的学识不断增进,英文写作能力也飞速提升。在这个中国当时最好的高等学府,许渊冲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知识。

但是战争期间,昆明屡屡遭受日军轰炸。有时候,日军几十架飞机在昆明上空轰炸,炸弹随时会落在校园某处,地面上到处是弹片炸出的大坑,从坑里炸出来的泥土,飞向四面八方,整个校园尘土漫天。好不容易跑回宿舍,四周也是一片狼藉——有的地方被炸出一个口子,有的墙面破损严重,被褥上落满了灰尘。

轰炸过后,许渊冲从硝烟中定下神来:一方面庆幸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又觉得战火中还有一片求学之地实在难得,所以他反复告诫自己:“赶快抓紧时间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许渊冲力争上游,争取最好成绩。在他的日记中,多次记录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俄文100分,法文99分,扣掉一分是课本上没有讲到的内容。

正是因为在战火中仍然抓紧一切时间读书,许渊冲的外语基础非常扎实。他能用英文、法文把唐诗宋词翻译出版,在翻译古典诗词方面首屈一指,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

一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漫无目的游,想起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的两年时光,颠沛流离的思想感随着自己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倾向于越走越远的记忆。

昆明,怀念,回忆,点点滴滴的片段,疯狂的涌现出来,像镜般一遍遍的回放,思绪随之像纹样一圈一圈的扩散。我沉浸在对这个城市的回忆中,或许,有一天我会再回到那里,会再仔细的安静的来欣赏她;或许,也会以一个游客的份偶然的路过她,然后匆匆的离去,不再复返。从此,只有越来越模糊的记忆。

十七岁那年,我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了昆明。 秋的里,我一疲惫的到达这里。尽管如此,第一眼,很是陌生: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来车往,我,足够用眼花缭来形容。

开始的开始,我带着希望与梦想在这里生活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适应了过来。才发现这里很干燥,很不喜欢下雨,偶尔一次,也会马是雨后夕天。

昆明冬天,很是独特。我觉得应该有点东西来装饰的,才不显得单调。嗯,雪花,多么美妙,很遗憾,两个冬天里我都未曾见过有雪花光临。不想在家时,进入暮秋,便是很浓很浓的霜天,随后的隆冬里,可谓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皑皑冰雪,漫无边际。可这儿,我只能在晨时的枯草叶看到些许的霜迹象,或是在早晨和里感觉到一丝寒意。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失去乐趣。实际这里很适合冬天居住。暖的冬季,千万的红鸥飞抵翠湖畔,闲暇的时光,我会像很多人样,欣然的去到湖边,寻找一份独特的快乐。也或在傍晚时分,枕着夕之,默默地享受落余晖,夕西下,慢慢的消逝在地平线。

冬天,我的整个冬天,我都在以各种方式度过寂寞的时间,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夹杂在匆匆的人群中出现在各个路,仿佛此地无冬,彼地暖。滇池,我很是陌生,只去过一次滇池畔。

至于大观楼公园,入园中也未曾仔细认真的浏览观赏过,也只是匆匆将足迹留在大观楼。毗邻的西山,睡美人山守候在滇池畔,只因一个传说,再次许下过不少承诺。我曾漫步上山,边走边观赏。盘旋的山路,道旁树木参天,透过丛林缝隙,或至高,一览目所能及之景物,滇池,粼粼。踏着古道,沿途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一览众景。行至龙门,凭栏俯视,悬崖峭壁;举目远望,海天一;昆明景物,收于眼底。往回走时,与路人沉醉在夕里。仿佛,朦胧的看见那个传说漾在滇池里。

闲暇时,我最去的地方,莫过于书店或是图书馆。

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物质与文化的结合。这种环境、氛围,引人入胜,即使不买,也可细细的翻阅。

住在这样的一个城市里是幸福的,可以把自己寄托在这里。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都是一个滋养人们心灵和文化精神的地方。来这种地方没有原因,或许只是消遣,但完全可以置事外,体会这种非奢侈的息,人人皆可享受。然而,纵使外面是怎样喧嚣闹的一个城市,在里就像与世隔绝般的静,人与人之间的呼吸。

终有一天,我会离开,默默地,就像我来时一样。

昆明,这个城市,我在这里留下足迹,她在我心里留下记忆。曾经的,不再,那些人,那些物,逐渐远去,逐渐模糊,那些驻足过的地方,早已落下帷幕。

昆明,记忆静静的在躺下。

此时此刻,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远离喧嚣,远离灯火,最亲近的是泥土,是自然。

昆明话——生活片段

文/小不点儿

1
昆明话:
昨日我挨老表克逛南屏改(gaī)。
买买三三,人多呢呵得我啦,背时呢是呢哈正值中午十二点,本来想克倒脖子,无奈只能克桥香园甩碗过桥米线,嘈耐呢是连点肉嘎嘎都某得。
我老表有点鬼火绿,嘈我是个崴货,鬼迷日眼捏只能来甩米线。
我说你不要这个日鼓给(ge)行,一天鬼喊辣叫呢。
我老表脚得这句话怕是使批掉,又赶紧来搓我说买烧包谷给我甩甩,还非要问我一句:烧包谷还是板扎呢,给活?
不知不脚就到了下午,至叠呢衣服贵呢某得普气,我伸手掏了哈钱包,发现!居然打失掉,我在团转找了半天,一样都某得,只好克找警察叔叔报案。接的么,用表哥捏钱买了两双盗版阿迪呢袜子就回家掉……

普通话:
昨天我和老表去逛南屏街,人太多了,吓死我了,不走运到了中午12点,本来想去吃饭,只能去桥香园吃过桥米线,恶心的是连点儿肉都没有,我老表气愤地说是我一个假货,鬼头鬼脑地只能来吃米线,我说你不要在这里生气乱叫。我老表觉得他刚才那些话说错了,又感紧哄我给我买烧玉米给我吃,还非要问我一句,烧玉米太好吃了是不是。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这里的衣服贵的离谱,我伸手掏钱包,发现!居然丢了,我在周围找了半天,啥都没有,只好去找警察叔叔报案,下来用表哥的钱买了两双盗版阿迪袜子就回了……

2
昆明话:

背景:家里
(我)晚些,到我街种脖子,你想甩点哪样,中午甩呢过桥米线整球不成。
(大妈)你挨你老表为喃样还斗嘴。
(我)毛有斗,他在那里日鼓鼓呢,一天鬼喊辣叫。扎哇的很,嘈我是个崴货。咦的起我不对,物俗的很,我请他种脖子他还神抖抖呢,他非找个香因店卖东西,只便宜几闻钱。结果,我钱包打石的拉,赶紧克找警察,警察在那里吹散牛,我向警察改释,警察同志咂烟,我恨不得括头,看到警察我抖零壳颤的,……
仔细一看,他色迷倒眼,憨眯日眼呢,日不脓耸的样子,憨贼儿,原来是个协警崴货。

普通话:

(我)下午,到我家吃饭,你想吃点儿怎么?中午吃的过桥米线不好,
(大妈)你和你老表为什么吵架,
(我)没有吵,他在那里气鼓鼓的,吵闹的很,还骂我是个假货,觉得是我的不对,讨厌的很,我请他吃饭他还神气的很,他非要找个便宜的商店买东西,只便宜几分钱,结果我的钱包丢了,赶紧去找警察,警察在那里闲聊,我向警察解释,给他递烟,恨不得给他磕头,看到警察我浑身发抖。
仔细一看,他模模糊糊,傻里傻气的窝囊样,憨贼,原来是个协警假警察。

3
昆明话:
(大妈)买买三三,今儿日,你们还敢献烟锅,外面病毒老火的很,你们不要尖皮大耳朵,不然好不生生,铆不脱。
(我)你说哪样,跟愣半倒的,鬼扯十扯的,啰里八嗦。上服你啦,模扯了。
(大妈)我说你们不听,烦米日眼,小砍头,斑鸠裹鸽子。
不说了,现在外面黑七麻乌呢,黑恰恰呢。该睡觉了。
(我)大嫫,你说的我认得了,模渣精了,我现在去洗脚丫巴,整整眼扎毛。晚上再吃点里儿、沙拎果,家里有八八没有,吃饱了,好钻被窝,明儿日,我还要去求靖、忆溪、米凉、过就。
(大妈)好…好…你少吃点赶紧睡,
(我)……哎哟,我肚子痛,
(大妈)你又要克哪点儿啦,
(我)我要上茅思改手窝屎。我的孩子呢,
(大妈)你怎么这么槽奈。
普通话:
(大妈)怎么会这样,今天,你们还敢到处逛,外面病毒严重的很,你们不要不听话,不然好生生的,会染病毒的。
(我)你说什么,东扯西扯的,说这些没用的话,反复说这件事,把简单说得复杂了。我求求你了,别说了。
(大妈)我说你们不听,烦人的很,小砍头,(骂人)分不清楚好坏。
不说了,现在外面很黑了,该睡觉了。
(我)大妈,你说的我知道了,别烦了,我现在去洗脚,整整眼睫毛。晚上再吃点梨、山楂,家里有没有大饼,吃饱了,好钻被子。明天我还要去曲靖、玉溪、宜良、个旧。
(大妈)好…好…你少吃点赶紧睡,
(我)……哎哟,我肚子痛。
(大妈)你又要去哪点儿啦,我要上厕所大便,
(我)我的鞋呢?
(大妈)你怎么这么恶心。

2022/3/19

昆明人吃“jer介儿”

文/小不点儿

昆明人吃菌子叫吃 “jer介儿”,我找了半天,这个字在普通话里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字来表示。发“jer介儿”这个音北方人还真学不了,在嘴里,舌头翘的高高的,还要往后缩,要学的像,还真费劲。学了几遍以后,舌头在嘴里累的酸疼,比吃菌子还难受。再学几遍,就像一个老妪在叫一群鸡的声音。说白了不就是一个蘑菇吗?或者叫菌子不就得了。

昆明人说的“jer介儿”虽然音不好发,但菌子的味道还是不容置疑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里,如数家珍的写到了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鸡油菌以及鸡枞菌的做法和吃法,总结出滑、嫩、鲜、香四字特色,看来老先生不但散文写的好,写的美食系列散文隽永绵长,十分好读。可还是一个美食家哩。对云南的野生菌情有独钟。

正常情况下,每年的4月底开始到5月初,受到大量雨水的滋润,云南大山里的第一批野生菌就会和大家见面了。如果你是一个吃货的话,届时就有口福了。

野生菌这种资源来自天然,按目前的技术还不能人工栽培。比如鸡枞。鸡枞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是一种由白蚁培育的野生菌。既然是白蚁培育的,要想人工培育,必须模拟白蚁培育鸡枞的过程。目前还没达到那个技术。干巴菌是云南省特有的珍稀野生食用菌、中国其他省份及国外都无法生长,至今仍未实现人工养殖。干巴菌在云南价格最高时要1000多元一公斤,可见价格不菲。所谓的山珍说的是它吧。不过干巴菌这种菌,在我看来吃的是功夫,一盘干巴菌要把它收拾干净,没有耐心还真不行。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吃干巴菌的情景:“菌子里味道最深刻(请恕我用了这样一个怪字眼)、样子最难看的,是干巴菌。这东西像一个被踩破的蚂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乱七八糟,当中还夹杂了许多松毛、草茎,择起来很费事。择出来也没有大片,只是螃蟹小腿肉粗细的丝丝。洗净后,与肥瘦相间的猪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味。干巴菌晾干,加辣椒同腌,可以久藏,味与鲜时无异。”

云南大部分地区有有干巴菌的分布,常见生长在马尾松树下,这种野生菌没有菌盖、菌褶,簇生如牛牙状,故群众俗称为牛牙齿菌。刚刚冒出土的干巴菌呈黄褐色,等过了一段时间老熟了就变成了黑褐色,而且身上还散发出一种酷似于腌制牛肉干的浓浓香味,所以被称之为干巴菌,多产于6-8月的雨季里,由于对于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所以至今没有实现人工孕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黑黑的表面下带有一层白色物质,而且味道鲜美无比,堪称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上等佳品哟。

在昆明吃野生菌的地方繁多,吃法多种多样,一到野生菌上市的季节,昆明的美食城都以野生菌招揽生意,吸引人们。一个陶瓷瓦盆坐在煤气炉上,倒一锅事先熬好的高汤,连肉带汤倒入锅里,各种新鲜的野生菌一股脑的倒入锅里,20分钟左右,一锅汤鲜肉美的野生“jer介儿”火锅开吃了。在云南吃野生菌未必只在昆明,如果你有时间和条件,带上你的家人,或约上你的好友,驱车去易门菌乡去品尝,那里的野生菌新鲜,刚从小贩筐子里收购来,各种野生菌刚从山上摘下,还带着泥土和露水,水淋淋的,让你顿感食欲大增。

野生菌虽然味儿美,但你要注意安全哟,每到新鲜吃野生菌的季节,不乏有些人不注意,中毒或丢了性命的人大有人在。不要一餐美食去了黄泉。那才得不偿失呢。

2022年3月29日星期二

鸿雁集沙渚 凫鷖翔汀州

文/小不点儿

——读元代王昇的《滇池赋》

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过汉朝以前昆明本土文献里有关昆明的汉文字记载材料。据此推测,当时昆明地区通用的语言应该是当地的民族语言。但是不排除在当时云南上层人士中与内地的交流时使用汉语的情况。

应该指出,在大部分中原文学家的笔下,云南是一个神秘诡异的蛮夷之地,而云南的真实面目就在这些臆想中模糊不清。

直到蒙古帝国崛起,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其非凡勇气和胆识、高超的军事战略思想,从中国北方甘肃突袭云南大理国,出奇制胜,一举占领了南宋政权的大后方,在中国军事史上谱写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忽必烈第一次发现,云南是一个美丽无比的地方,史料记载,他曾说过:如果能不当皇帝,他只要当一个云南王足矣!

这就使元代成了云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元代结束了自南诏至大理国五百年来云南封闭、割据的政治局面,云南第一次设立了从属于中央的行省。赛典赤。瞻思丁入滇时,带来了不少的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人、伊斯兰教徒。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入滇,如此众多的外来民族与云南当地人要进行交流,必须有一种通用语言,这就是汉语。同时,中原文化也进入了云南,昆明本土的一些有识之士步履蹒跚地开始了用汉语进行文学写作的文化工程。就在这不懈的努力下,一个土生土长的昆明白族文人终于登上了全国文坛,他的名字叫王昇!

王昇,白族,字彦高,号止庵。(1285年——1354年),生于昆明利城坊。他生卒的年代,恰恰是元朝这个100多年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忽必烈到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统治时期。他的家族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王昇的《滇池赋》第一次用文学手段,将滇池和昆明的美丽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更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精美绝伦的文字竟然是一个旧时代称为“蛮夷”的少数民族文人所写出来的!《滇池赋》使得王昇在元朝全国文坛声名鹊起,成了云南汉语文学的破晓之作! 从特殊意义上说,王昇及其《滇池赋》,被赋予了昆明本土文学发韧之荣耀。

王昇的《滇池赋》在家乡更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就有人把文中“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这八句景物描写列为最早的“昆明八景”,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本文怀着对昆明这一片美丽山川湖泊的酷爱,抖胆对王昇的《滇池赋》作一点属于自己的读解和鉴赏,鉴于本人由于古文字功底的能力有待提高,难免有错误百缪之处,指望大家指正。

王昇的《滇池赋》对云南700多年前元代的“高原明珠”——滇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开头就明确点出了滇池的地理位置和滇池碧波万顷,茫茫水域的气势。真可谓落笔不凡,大气磅礴。对滇的美景放眼开去,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仅仅十六字,给我们展现了滇池的宏大场面,大广角大视野,读来振奋人心。你可以大声的朗读:

“晋宁之北,中庆【1】之阳【2】,一碧万顷,渺渺茫茫。”

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白描手法,为读者展现了滇池湖中和岸边风景如画的美景。细腻地描汇了西山、昆明城、盘龙江、湖水、鱼翁、鳄鱼及水中爬行动物和岸边郁郁葱葱的芳香花草的景致。请看下面的描写:

“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3】而吞盘江。阴风澄兮不惊,玻璃莹兮空明。晴晖澹苍凉之景,渔翁作欸乃【4】之声。蛟鼍【5】载出而载没,鱼龙或变而或腾。岸芷兮馥馥,汀兰兮青青。”

寥寥几笔之后,又从滇池的来源和流向展开一段壮烈奔腾的宏伟画面,电光石火,抑扬顿挫。读来水声叮咚,溪流潺潺。河神惊讶,大禹赞叹。

“粤【6】穷其源,合众派【7】而为潨【8】爰究其流,乃自西而之东。不假乎冯夷【9】之力,不劳乎神禹【10】之功;自混沌之肇【11】判,经螳川而朝宗。电光之迅兮,不足以彷【12】其急;雷声之轰兮,未足以拟其雄。此滇池气象之宏伟,难以言语而形容者也。”

作者在交待清楚滇池的地理特点后,点出自己曾离开家乡,回到滇池故土怀抱时,眼前的景色更多了一份绮丽,小舟悠悠,秋天的滇池晴光潋滟,山色倒影,水鸟不惊。生物共生,人鸟和谐。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在抒发对滇池自然风光的爱慕。

  “予归自于神州,寻旧庐与林丘;怀往日之壮游,泛孤艇于中流。薄雾兮乍歛【13】轻烟兮初收,晴光兮浴日,爽气兮横秋。川源渺兮莽苍,江山郁兮绸缪。鸿雁集于沙渚【14】,凫【15】鷖【16】翔于汀州。睹景物之萧萧,纵一叶之悠悠。少焉,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当上下之天光,接灏【17】气之鸿濛【18】。”

随着作者弃舟登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视角在改变,作者淡然的心情随着一声长啸也在改变,他又登上了熟悉的西山,在华亭山、太华山上,作者居高临下,看到了昆明城四周的座座青山,在他的眼里,碧鸡山、金马山、玉案山、蛇山、五华山是何等壮丽妩媚。云南多山,云南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大山的儿子。故乡的山,在王昇这个七百年前的古人心中,竟然和现在我们心里的大山情结是一模一样的。

“叹濯【19】缨之靡暇【20】,乃系缆于岩从;发长啸于云端,寄尘迹于谾豅【21】,探华亭【22】之幽趣,登太华【23】之层峰;览黔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24】峭拔而岌嶪【25】,金马【26】逶迤而玲珑;玉案【27】峨峨而耸翠,商山【28】隐隐而攒穹。”

然而,王昇不止看见了山,他把思绪转到了市区,他看到了昆明城里的繁荣景象,三市街、东西寺塔、大德桥、云津码头,这些直到当代名称都没有改变的商业区的繁华景象尽收作者笔下,完全是一幅昆明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经济繁荣,装满货物的船只川流不息,一片祥和的景象。

“五华【29】钟造化之秀,三市【30】当闾闾【31】之冲;双塔【32】挺擎天之势,一桥【33】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34】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从《滇池赋》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王昇看到昆明这样美丽富足的面貌时是何等喜悦,这种感情,只有热爱家乡的赤子才写得出来呀。

在很多引用《滇池赋》的文章中,最后一段一般都不会被引用,因为作者在这里写了一大段政治文字,歌颂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幼稚地认为昆明的富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皇恩浩大所赐,所以也积极地向封建统治者朝贡个不停。

“迨【35】我元之统治兮,极覆载【36】而咸宾;矧【37】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迹而駪駪【38】,如此池之趍【39】海兮,亘昼夜之靡停。因而歌曰: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神圣膺【40】运兮车书大同。”

诚然,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不过,这里面也折射出了当时云南的一些历史信息。

注释:

【1】中庆:元代昆明置中庆路,中庆为昆明当时名称。

【2】阳:南边。

【3】龟城:旧时昆明城池形状似乌龟。

【4】欸(ǎi)乃:象声词,摇橹的声音。

【5】鼍(tuó):居住在水边的爬行动物,即扬子鳄,古称“鼍龙”“猪婆龙”。

【6】粤:同“曰”文言助词,用于句首。

【7】派:支流。

【8】潨(cōng)大水。

【9】冯夷:河神。

【10】禹:大禹,传说远古治水君王。

【11】肇(zhào):开始。

【12】彷:同“仿”,相当的意思。

【13】歛:同“敛”。

【14】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15】凫(fú):野鸭。

【16】鷖(yī)海鸥。

【17】灏(hào)气:天地之间的大气。

【18】鸿濛:东方日出之地,形容广大。

【19】濯(zhuó)缨:《楚辞渔父》:“苍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古代水名,在今湖北境内。濯:洗。缨:古代的帽子上系在颌下的带子。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而与之相对的,“濯我足”就是指保全自身,不问世事。整句话的意思是,当水清澈的时候,就用来洗帽子,洗衣服。当水浑浊的时候,就只能用来洗脚。这是生活的常识,也是做人处事的道理。

【20】靡(mǐ)暇:没有空闲的时间。

【21】谾(hóng):比喻长大的样子。豅(hóng):同“谾”。

【22】华亭:现昆明西山风景区华亭寺。

【23】太华:现昆明西山风景区太华寺所在太华山。

【24】碧鸡:现昆明西郊碧鸡山。

【25】岌(jí)嶪(yè):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26】金马:现昆明东郊金马山。

【27】玉案:现昆明西北玉案山。

【28】商山:现昆明北郊蛇山。

【29】五华:现昆明市内五华山。

【30】三市:现昆明市内三市街商业区。

【31】闾(lǘ)阎:原指里巷大门,此处形容市民聚集的地方。”。

【32】双塔:现昆明市内东、西寺塔。

【33】一桥:元代昆明市内盘龙江上的大德桥,明朝改名云津桥。位置在现在的得胜桥。

【34】云津:旧时大德桥附近是码头,又称云津码头。

【35】迨(dài):到。

【36】覆载:指天地。

【37】矧(shěn):况且。

【38】駪(shēn)駪(shē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39】趍(qū):同“趋”。

【40】膺(yīng):接受。

《滇池赋》原文

晋宁之北,中庆之阳一碧万顷,渺渺茫茫。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而吞盘江。阴风澄兮不惊,玻璃莹兮空明。晴晖澹苍凉之景,渔翁作欸乃之声。蛟鼍载出而载没,鱼龙或变而或腾。岸芷兮馥馥,汀兰兮青青。粤穷其源,合众派而为潨爰究其流,乃自西而之东。不假乎冯夷之力,不劳乎神禹之功;自混沌之肇判,经螳川而朝宗。电光之迅兮,不足以彷其急;雷声之轰兮,未足以拟其雄。此滇池气象之宏伟,难以言语而形容者也。

  予归自于神州,寻旧庐与林丘;怀往日之壮游,泛孤艇于中流。薄雾兮乍歛轻烟兮初收,晴光兮浴日,爽气兮横秋。川源渺兮莽苍,江山郁兮绸缪。鸿雁集于沙渚,凫鷖翔于汀州。睹景物之萧萧,纵一叶之悠悠。少焉,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当上下之天光,接灏气之鸿濛。叹濯缨之靡暇,乃系缆于岩从;发长啸于云端,寄尘迹于谾豅。探华亭之幽趣,登太华之层峰;览黔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闾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迨我元之统治兮,极覆载而咸宾;矧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迹而駪駪。如此池之趍海兮,亘昼夜之靡停。因而歌曰: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神圣膺运兮车书大同。

《滇池赋》参考译文

晋宁之北,昆明之南,滇池一碧万倾,辽阔无边,西山好似被滇池浸没在水里,在昆明的南面矗立着,从上往下看,昆明城形似一只乌龟,称之为龟城,盘龙江形似被龟吞在嘴里。寒风吹在滇池清澈透明、平静的水面上啊,风平浪静,湖水如水玉样啊空旷透明,美好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水波摆动,一片恬静、安然,没有了苍凉的景象。鱼翁摇撸发出欸乃的声音。鳄鱼出没,水里的爬行动物鱼龙在水里翻腾着。岸边美丽的花草葱郁芳香。究其滇池的源头,是众多的支流汇合成了巨流,于是自西向东的流去,没借用河神冯夷的力量和大禹的功力,从远古的时候就开始分开,经螳螂川注入的巨流,比闪电还迅速,比雷鸣还雄壮,这时滇池的气象之宏伟,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辞官回乡,去寻找曾经的旧居和山林,怀着往日游览滇池的心情,在湖中泛着孤舟,薄雾和轻烟刚刚散去,晴天里的阳光充满在秋天里,看河流的源头一望无际、草木迷茫,江河草木茂盛、香气弥漫、连绵不断。大雁聚集于湖中的陆地上,野鸭和海鸥盘旋于岸边,船在水里就像一片树叶在濛濛细雨中飘荡。一会儿,雪花在高空中飞舞,如雪的波涛越来越厚,面对着天空的光辉,合成了天地之间的日出之地。叹息我为官时,没有空闲的时间,于是下船上岸,把船揽系在岩石上,抬头对着天大声的喊叫,声音在天空云端上萦绕,依托于这长大空旷的山谷,去探访华亭寺幽雅的趣味。登上太华山的峰顶,一览滇黔高原的盛景,指点昆明八景的遗址,西郊碧鸡山高大险峻。东郊金马山蜿蜒曲折而小巧。西北的玉案山。巍峨而耸翠,北郊的蛇山。堆集成隐隐约约一望无尽。市内五华山。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市内三市街商业区。市民聚集的地方。市内东、西寺塔。直插云天,市内盘龙江上的大德桥,横贯如彩虹,千艘货船集聚于云津码头。万条船只停泊于岸边,从水陆到达了很多物品,富裕了昆明的民众,到我元朝的统治啊,天下所有的人都归从了,云南虽然地处偏远,但是不断向朝廷进贡特产,犹如滇池水一样日夜奔流归附大海。因而歌诵,万股河流,海内天下,神圣朝贡,天下一统。

2022/3/22

昆明的年夜饭

文/老马

我国自南北朝就有吃年夜饭习俗。大年三十傍晚,全家老小团团圆圆、喜气洋洋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叙天伦之乐,充满浓浓亲情……

昆明中等人家年夜饭多为“两锅”“八大碗(盘)”。

第一锅:什锦火锅。旺火把铜火锅里的酥肉(又叫黄条)、圆子、火腿、肉片、玉兰片、白菜、藕片、红白萝卜、豆腐皮(或油豆腐)、粉条等肉菜肴煮得滚涨……

火锅既寓红红火火,又寓大团圆之意。过年正逢冷天,菜容易越吃越冷。有了火锅放在桌子中间,肉菜可边吃边加边煮,全家人团团围在火锅周围,热气腾腾,既气氛热烈、吃得舒服,又越吃越热,一身暖和,喻示来年更加兴旺火热……

第二锅:气锅鸡。是把宰煺洗净的鸡和配料放进建水特制的陶瓷中空气锅里盖好并用绵纸密封,放在装有清水的器皿上蒸,利用蒸汽将鸡蒸熟,以“培养正气”。其蒸出的鸡原汁原味既好吃又营养……

第一碗:红烧全鱼,比喻“年年有余”。红烧全鱼先炸后烧,炸、烧的锅要大,才炸烧得透,炸烧得完整无损。

第二碗:什锦拼盘。主料是米线,配料有鸡丝、火腿(或卤肉、香肠)、木耳、冬菇、油鸡枞、青莴笋丝、红萝卜丝等,加上酱油、芝麻油、香醋等佐料凉拌。其色香味俱全,看看就眼馋,闻闻口水淌……

第三碗:千张肉。千张肉用带皮有肥有瘦的肉煮个半生不熟,抹上蜂蜜用油炸,再切成薄片,拌上佐料,整整齐齐围成圆圈放在圆盘里装有云南特有、切细的“冬菜”(咸菜)或“雕梅”(大理白族的果饯)上面,在甑子里蒸透。它酸甜咸适中,肥瘦“和谐”不腻,老少男女皆喜……

第四碗:八宝饭。昆明人家上好的“八宝饭”用鸡油、白糖、蜂蜜拌煮得半生不熟的糯米盛在碗里,上面放上莲子、白果、皂角米、桂圆肉、豆沙、大枣、蜜饯、红绿丝(染成红绿色的蜜饯丝)、芝麻等八宝,放在甑子里蒸透。其又香又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幼咸宜……

第五碗:“乳饼夹火腿”,在切成长方形薄片的乳饼中夹上也切成长方形薄片的红彤彤的火腿。“乳饼”是云南特产之一,是用羊奶做成的;火腿多用出名的宣威火腿。

第六碗:“青蛙抱玉柱”。“青蛙”是绿莹莹的蚕豆米;“玉柱”是绿油油的青蒜苔……

第七碗:炒三鲜。三鲜通常有鲜火腿(或鲜肉、鲜虾)、鲜笋(或玉兰片)……

第八碗:长菜:洗净的清白苦菜、青蒜、红萝卜等蔬菜不切,煮成一大锅,蘸酱油、香醋、芝麻油、花椒油、油辣椒等拌好的佐料吃,比喻“长吃常有”……

除了这十道菜以外,还有卤牛肉、卤豆腐等卤菜;炸干巴、炸花生、炸洋芋片(或虾片)、炸乳扇等下酒好菜……

总之,昆明年夜饭的菜肴各有千秋,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丰俭由己。

昆明的上海面馆

文/袁鹰

早些年,昆明东风西路有一家外墙涂刷成姜黄色的食馆,每天门前总排着长长一溜队伍。走进去,咝咝吸食面条之声、围桌站焦急等候的场景,立时灌满耳朵占据视野。

撒着葱花、冬菜的排骨面,不辣,还有点甜,这是粗略的感受。细品,最是那冬菜,与本地腌菜锐利的酸辣香不同,比较敦厚柔和,仿佛涵咏着阳光的暖香。

食物是异地生活的一扇窗,味蕾负责推开。我想,吃惯了小锅米线的昆明人之所以对上海面馆趋之若鹜,也许就因为它能纾解那年困居一地的人们窥望远方的渴求,舌尖上的旅游也是一种生命的松绑。

当然,也出现过这样的情景:一些昆明人到上海面馆都要自带一小撮油辣椒。这也算是给经营者的一种提示:有时候,在舌尖上种植一种新花,是需要进行本土化嫁接的。自那以后,面馆在桌上摆放的调料里会多一碟油辣椒。

时间走到1999年,东风西路进行改扩建,上海面馆随之悄然消失。昆明人只好把对它的留念装裱为一轴,搁置于胸中的某个角落。

去年春天,一位友人突然打来电话,说上海面馆重新开张了。于是相约择日前往。

那是昆明的一处繁华之地,远远就看见它于众多商店中低调而雅致的门面,看见它那风韵依旧、白底黑字的招牌,以及隐约闪现的店员身影,不禁想起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中的诗句:“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就像在攒动着的万千陌生人里,猛然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让人心中一热。

店内,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相对而坐。

只见男的正欲用筷子夹一箸面往嘴里送,却又有些踌躇。女的仿佛心有灵犀,站起来侧过身,用一把小匙从旁边的瓷碟里挖了坨油辣椒放进两个面碗,然后说:“这才是我们初见面时的味道。”

接着,那对老夫妻伸举着自拍杆与两碗面合影。虽已沟壑纵横,也曾风华流溢,两张脸在一瞬间就那么紧地贴在了一起。

这老俩是在对一个浪漫的故事进行反刍吗?原来在一座城市的舌尖上,还窖藏着一代人青春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