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桂林山水文章

2022/12/09好文章

桂林山水文章(精选12篇)

儿时味蕾中的桂林马肉米粉

文/自然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桂林人,跟外地来的朋友说到桂林米粉,总是满怀一种家乡的自豪感。我在书中也经常读到从桂林走出去的名人畅谈自己对于桂林米粉的印象,或是留恋,或是乡愁,抑或是让人愉悦的邂逅。我们谈论桂林米粉,在不经意间,我们交流的是一份桂林的地域文化,以及桂林米粉作为载体的历史痕迹。除了我们常吃的传统卤菜米粉,我儿时经常光顾的马肉米粉店,成为内心抹不掉的桂林记忆。

为什么对马肉米粉那么情有独钟呢?我不仅想找回已经淡忘的儿时的记忆,更想知道桂林马肉米粉的前世今生。据说,马肉米粉出现在明代,其全盛时期是在抗战后的一段时间。当时有几十万人为了躲避战乱涌入桂林,再加上战争时期马源丰富,使得马肉米粉成为那个年代重要的主食。说到桂林马肉米粉,用着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筱兰魁先生的话说是:“你千急莫讲,一讲口水就流。”连武侠大家梁羽生都在其小说《广陵剑》中谈到马肉米粉,在《广陵剑》第十九回里写道:“葛南威约陈石星去榕荫路一家小店吃桂林米粉,马肉米粉别有风味,食量大的人据说能吃三十碗到四十碗,云瑚开始还不相信,后来才不得不承认越吃到后来越觉得好吃。会吃米粉的人都不用叫唤店小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行家,就坐着,一个劲儿地吃,店小二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把鲜美纯正的马肉米粉端上来,让大侠们吃个饱。”梁羽生还在这里探讨了马肉米粉奇绝的原因,马肉用的不是病马死马,而是六七岁的马,马肉选得好,再加上好配料,才使得马肉米粉能够成为桂林米粉界中的奇葩美味。

马肉米粉关键是马肉的制作。制法在传统上分腌、腊、卤、酱等多种,目前采用腌、腊两种方法。腌制的马肉味偏甜,腊制的马肉偏香。将新鲜马肉切成条状拌好调料,置缸内腌三五天,取出后经沸水涮一下,再悬置风干十多天即成。用时以温水浸去灰土,切薄片备用。其色泽如琥珀,入口微甜,细嫩鲜香,肥而不腻,味比火腿。马肉米粉的配料不仅有马肉,还有马肝、马肺、马肠等上、下水。下米粉的汤系用马骨久煨而成,味极鲜美。按老规矩,盛马肉米粉的碗是特制的,很小,一碗米粉只有15克,一般要吃一二十碗,才算懂得吃。

说到马肉米粉,不得不提到儿时经常光顾的桂林马肉米粉老店——— 老明记。据传老明记的东家是桂林的老商号源昇昌,最早是在老盐街经商,在漓江东西两岸都握有大量地产和商业,米粉是其经营的产业之一。作为桂林马肉米粉的重要代表,老明记沿袭的是桂林米粉饮食文化,承载着桂林自抗战以来的历史的痕迹。儿时的味蕾一旦打开,即便近在咫尺也会有乡愁,我总想找回曾经的味道,填饱自己的思绪,接续上桂林米粉历史中重要的篇章。

六月六

文/王祥夫

城里的节日向来像是要比乡下多一些,有些日子虽说不上是什么节日,也竟让人喜欢,比如六月六,这本不算是什么节日,乡下这一天怎么过?鄙人是不得而知,但在城里,一是要晾晒衣物,皮毛棉麻,一起拿出来见见太阳。二是要吃一顿西葫芦炖羊肉——再差也要包顿西葫芦羊肉馅儿饺子。这就显出六月六和其它日子的不同,也竟像了节日,孩子们的开心还在于晚上可以看流萤,白天看蜻蜓。

民间所言,六月六,百虫出。吾家旧居紧邻护城河,蜻蜓像是多一些,但多是那种蓝蜻蜓和黑蜻蜓,即至看到红蜻蜓还是多年以后的事,京华护城河一带,到了夏日的傍晚,红蜻蜓成百上千,什刹海那边也一样。两年前在桂林,塘里的荷花早已开过,只剩下一塘的枯荷和残梗,却照样有红蜻蜓飞来飞去,桂林这边的红蜻蜓小一些,飞来飞去格外得红。蜻蜓是昆虫里的飞行高手,可以在空中飞飞停停,一动不动停在半空,然后再飞,这本事别的昆虫没有。蜻蜓的头大,而眼睛更大,水灵灵的,所以鄙乡有称蜻蜓为“水包头”的,想想,真是很形象。小时候喜欢蜻蜓,却总是让你捉不到,记得有一次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给我捉了一只蜻蜓来,兴冲冲地拿给我,现在想想,母亲是怎么小心翼翼地捉到的那只蜻蜓?只此一件事,总让人忘不掉。关于蜻蜓,还记着邻居家王姨有一只玉蜻蜓,但不是汉玉的那种,是首饰,翅膀会动。而真实的蜻蜓不惟翅膀会动,头也会动,蜻蜓的头和身子相连的地方像是有个轴,转着动,样子十分滑稽。

年轻的时候,曾梦想着去做一个昆虫学者,头上戴那么一顶巴拿马草帽,手里是捕捉昆虫的漏头形网,一边走一边挥动,蝴蝶蜜蜂纷纷落网。及至老大,再没了这种想法,但偶尔一两只蜻蜓飞过来,或忽然落于眼前,还是有要把它捉住的想法。还有那种叫豆娘的小蜻蜓,宝蓝色的身子,翅膀却是黑的,一旦落下,翅膀就会合拢收在背上,这和蜻蜓大不一样。蜻蜓落下来的时候翅膀不会收拢,只会稍稍向前垂着一点。

说到蜻蜓,其实真没有什么好说,有池塘的地方照例就会有蜻蜓,蚊子多的时候抓一只放在蚊帐里它会把蚊子全部吃掉,这真是比任何的药物都好。龙安堂堂主画家耀炜说下一回你该写一写蜻蜓了吧?我就觉得是该写一写。这真是很怪的事情。画了那么多蜻蜓,对蜻蜓以为了如指掌,但翻看昆虫图册,才知道还有全白的蜻蜓。鄙人画蜻蜓,多配以枯荷,不少不耻下问的朋友还屡屡问我荷花枯萎了还会有蜻蜓吗?这就又让我想起了桂林,桂林是个好地方,风光好是自不用说,螺丝粉之好是别处少有。北京街头也有桂林米粉店,味道可真是差之太远。用陈绶祥老兄的话是:那是米粉吗?那是味精拌面条!他有资格说这话,因为他是桂林人。其实以鄙人的经验而言,只为去吃一碗螺丝粉,也值得去一趟桂林。

当然,一路的坐船在漓江上还会看到许多的小红蜻蜓。

游桂林的古东瀑布

文/王敬礼

去桂林旅游,游览了桂林的古东瀑布。此瀑布层层叠叠,伸手可及,使人有亲近大自然,领略水乡自然风貌的感受。

桂林古东瀑布距桂林市区25公里,位于大圩镇和草坪白族乡交界处。是当地居民的一处水源林,溪水清澈,四季飞瀑。瀑布从山顶13级落下, 每一级都形态各异。 整个瀑布群全程落差90米,平均宽度为20米。 层次鲜明。块状的瀑布薄嫩平滑,光泽鲜亮,瀑水浑然一体,色彩一青二白,透过它可以见到后面的岩石,不知是石上水还是水中石,石水相融,意趣盎然。瀑布飞雪碎玉,飘洒在褐色的山间,朵朵雪花空中飞舞,粒粒玉珠滚落石面,阳光吻着飞雪呈现七彩光环,烟霞流霰,令人叫绝。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是天然氧吧。人们感叹,从山下到山顶,少说也有十里路,但大家都没感到劳累和气短。有几位拄着拐杖的老者也从容地爬到了山顶,他们在家恐怕连上楼都很费劲。怪不得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健康长寿,令人羡慕。

古东森林瀑布被称为“可以触摸的瀑布”。在这里,游客可以双手紧握索链、 穿防滑草鞋,攀爬在瀑布间,我们在此游玩时,就见到很多年轻人沿瀑布爬到了山顶,其中的惊险与刺激,对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只能望尘莫及了。沿瀑布而行,瀑布声、浪涛声,声声震撼;惊叹声、欢呼声,声声不断。 行进在天然的森林氧吧里,边呼吸清新舒爽的空气,边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读着沿途韵味无穷的文字,三块石头固定在柱子上,写着“情”、“爱”、“缘”三个字,并用三根绳子牵住, 组成一颗红心,让游客们回味着爱的美好、情的可贵、缘的奇妙。从而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提高了生活的乐趣。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正当大家为下山犯难时,忽然看到,下山的台阶上刻着很多桂林方言的释义,使人感到好奇而开心,竟然忘记了爬山和下山的疲劳,如“狗肉”是“朋友”;“妈拐”是“青蛙”;“炉子”是“男朋友”;“菜”是“女朋友”等等,地域不同竟然有如此多的乐趣。

年轻的游客乘坐溜索,几分钟就会下到山底,还有的人选择了坐小火车,在树林间穿梭,那阵阵刺耳的尖叫声,是刺激与冒险的炫示。

古东瀑布林区,古木参天,红枫在万绿丛中格外醒目诱人。森林里古藤缠古树,溪流漫古藤,野趣横生。还有仿古制作的树上木屋,挂在游亭上的牛头兽骨,山路上的吊桥,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受。林间花香鸟语,空气清新,使人流连忘返。

短短几个小时的游玩就要结束了,但古东瀑布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将会随着返回的飞机,带到北方,成为告诉朋友、家人、邻居的最美的故事。

吾本善良

文/原子

我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是在我的小山城“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修完的,由于是“本地胡椒”,让邻居奶奶闹了一个大笑话。记得第一学期面授归家,邻居奶奶从上屋她家跳到下屋我家,说:“孙仔,听说你在读广播电视大学,俺家的电视坏了,麻烦你帮修一下!”听了邻居奶奶的话,我啼笑皆非,颇费了一番口舌,才向她解释清楚。

解释完后,不仅无轻松感,反而还背上了一个包袱。看来,没真正踏进大学的门槛,还真的让人小觑了。带着这种想法,专科毕业后,我紧锣密鼓追星赶月,考入了首府的一所大学。

虽是函授,但这次大学的门槛已经迈定了。

初次迈入大学门槛,大学校园宽敞闪亮,大学校园的建筑设施富丽堂皇,真让人大开眼界。此前学专科,聘请的辅导老师大多是县里中师或高中的老师,尽管授的是大学课程,但心中总觉得有个难解的结。这次踏入了大学门槛,可以一睹专家教授的风采。第一学期面授安排在寒假,虽是腊月,但大学身处南方的春城,丝毫没有寒意。报到后,我到班主任那要了一份课程表,一眼看到本期开设的第一门“文字学”课,于是心里就鼓捣起来。我从一开始教书教的就是语文,之后又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文章,学此门课程肯定不难。

记得那天上午八点半,学员们早早候在教室,等待文字学老师授课。一会,从教室外走进来一个中等个头,体形清瘦的男老师。师生按常规行了礼,然后老师自我介绍。老师说:“本人姓邹,名本良,意即吾本善良。”他的话音一落,学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鼓掌,但却有我自己的想法。我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小学初中一路走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鱼水深情。但是,听许多读过大学的人说,大学教师冷漠,人情味很淡。几年的大学生涯,毕业后天各一方,视同陌路,何况我们还是函授学员!

邹老师的这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学员们听得饶有兴趣。他从汉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发展再讲到汉字的意义,直讲到我这个老语文老师窍门大开。原来我此前的教学只重视实践,而在理论这方面则是一片空白。看来,读与不读、读大读小还是大不相同的呢!邹老师面容清瘦,但那磁性男中音让学员们饱尝了一顿语言大餐。课间休息,学员们把邹老师团团围住问这问那,我也挤进去想和邹老师聊聊。根据我教语文的经验,再从邹老师的语音表现,我感觉到他很可能是桂北的人。我逮了个机会,和邹老师搭上了话,一问邹老师果然是我们大桂林的人。出到外市,见到近邻,乡情一下浓烈起来,于是我和邹老师旁若无人讲起桂林话说起桂林事来。邹老师讲到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人桂林的特产,等等。末了,他赞叹说:“我的老乡可厉害了,仅种香草一项超过我几倍的收入!”呵呵,邹老师工作在外,还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从桂北到桂南,两地的气候差别很大。很少出门的我,一下没注意就感冒发烧了。没办法,就向班主任请假到附近医院打点滴,一打就是几天。到了晚上,同学告诉我邹老师在问我病情。同学是轻描淡写说的,但我听了则五味杂存。都说大学老师冷漠没人情味,但邹老师言行却让我脑洞大开。我不过一个小小的学员,最多也只是一个大桂林的老乡,如此体察细微,我一生中还不多见。看来,人和人不会都是一副面孔的。

又过了几天,病情还是不见好转。高烧打了针退了,不打针又攻了上来。如此反复,让人真有点招架不住了。一天早上,正在愁眉不展时,邹老师托同学口信,叫我去他家一下。于是我拖着乏力的身子,进了邹老师的家。邹老师热情招呼我坐下,还给我端来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桂林米粉,米粉里的生姜和葱花香气扑鼻,让我食欲大开。邹老师说:“刚来时我也不适应,干掉这碗米粉,也许会好起来。”差不多一个星期没吃家乡米粉了,我三下五除二干完了米粉。完后,我辞别邹老师回到宿舍,蒙着被子发了一身臭汗。说也奇怪,粉到病除,烧退之后再也攻不上来了。

身体很快恢复,我又能坐在教室听邹老师上课了。邹老师那有磁性的男中音回荡在教室的空间里,他让我真正领略到当代大学老师的宽厚情怀:吾本善良!

走过东镇门

文/蒋忠民

一道尚存古朴气息的城门,不宽,不深。门内,是一条全然没有了当年气派的街巷,不长,也就两百多米样子,一侧被灰白的围墙歪歪斜斜围着,连同当年李济深旧居也围圈在里面;一侧,是有着明显现代建筑特征的楼房,有几分旧,然而不破。门外,古老的青石城墙下,是一段铺着青石板的路,不宽,可以过小车而已,不过不允许小车通行,经过的多为引车卖浆者,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之类。青石板路旁边,古树稀疏,漓江平缓地流过。江畔偶有貌似散乱其实根子里相连的青石,或蹲或踞或伏,江中亦是。

这就是东镇门。

岁月的痕迹斑驳地刻印在城门两侧的古城墙上,石缝里生长出来的杂草野树顽强地伸向天空。有些青石已经看不出原先的颜色,这道宋代修筑起来的城墙,见证了桂林城千年历史沧桑,默默地注视着城墙下青石板路上过往的普通百姓,记忆着发生在城墙内外的风风雨雨。

作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门,东镇门显得低调而内敛,不显山不露水,就像生活在城墙周边的普通市井人家一样,从不张扬,很少人关注。同为迄今保留相对完好的古城门,榕湖边的古南门知名度就高了许多,不仅市民经常到那里拍照,外地游客也有不少在导游带领下,到古南门前走走看看。而有多少游客知道东镇门并且到过东镇门呢?尽管每天都有游览两江四湖的游船从东镇门不远处的木龙湖与漓江相连的船闸穿梭经过,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与一座见证桂林城市历史变迁的古城门擦肩而过,更没有人知道这座古城门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丝毫不逊正阳门、古南门。

其实,东镇门很厚重,东镇门有历史有故事。在古代桂林,东镇门城墙用其厚实的臂膀,与其他几个方向的城墙一起,护卫着万家灯火一城繁华。东镇门为宋末广西经略使胡颖于咸淳四至八年(1268—1272年)所建的静江府城门之一。砖石结构,拱券及墙垣外砌料石,内填夯土,地面铺宽薄条形砖,南北城垣分别与今叠彩山、铁封山连接。胡颖同时在今铁封山与鹦鹉山之间修有北月城,以作护城之用。史载,南宋马将军及其部将娄铃辖曾在这城墙上抗击元军,接着马将军率敢死队与敌巷战,臂伤被俘,就义时“杀之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逾时始仆”。自从有桂林城以来、漓江上尚无桥梁之前,东镇门与其附件的木龙古渡一起,成为桂林城的交通要冲,南来北外的商贾行旅和市民,进城几乎都要经过这里。

东镇门内的东镇路在清代时称东镇门街,民国年间改称东镇路,为桂林要人的住宅区,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要人均在此建有公馆。李济深于1940年至1944年居住在东镇门内的东镇路。李济深在桂任职期间,在督战西南各战区的同时,支持我党及进步力量的抗日宣传活动,营救过胡志明等越盟盟员,皖南事变后保护过叶挺、廖承志,协助李克农、夏衍安全离桂。1944年10月底,日军进攻桂林市区,11月10日,桂林全城沦陷。东镇路的一间间豪宅被侵略者尽情享用一番后付之一炬,昔日繁华的东镇路疮痍满目。唯有古老的东镇门默默立于漓江边,记录了这段悲怆的历史。

不止一次从东镇门走过,这不算宽敞不算深邃的东镇门,总是给我心头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个冬日下午,天气晴好,经过东镇门时,刚好一位年轻母亲牵着刚从幼儿园接回来的女儿的手穿过东镇门。明亮的阳光将东镇门内外照射出一种强烈的光影反差。这对母女传过去时,立刻成为一幅质感特强的立体剪影。

这画面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沉默不语低调内敛的东镇门,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这样一幅剪影。

月牙山豆腐

文/黄伟林

如今,不知道桂林究竟哪道菜最为着名,但在抗战时期,最着名的桂林菜,可能就是这道月牙山豆腐。

1932年可能是广西声誉鹊起的第一年。我以为,这或许与两个旅行团游历广西有关。这两个旅行团分别是五五旅行团和广西旅行团,两个旅行团一前一后,分别于1932年5月和8月游历了广西。前者留下了《桂游半月记》,后者留下了《桂游鸿雪》。两本书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月牙山豆腐。

1932年5月12日,五五旅行团游历了月牙山,《桂游半月记》留下了关于月牙山豆腐的记录:

乘轿至月牙山,山不甚高,而绝顶一峰,挺若锋棱,故又名剑山。山半有岩石,如半月,寺即在其前。老僧某善制豆腐,得秘传。是午周师长招同人午饭山之飞霞阁,得一尝,味果殊绝,宜其驰名远迩也。

1932年8月22日,广西旅行团在月牙山宴请有关人士,主菜即为月牙山豆腐,《桂游鸿雪》如此记录:

是日游程,订约到月牙山晚食。时已薄暮,乃命驾而往。月牙山在龙隐岩北,石磴数十级,崖至半悬,望之如新月初生,故名月牙。石壁三面,琼花四出,如屏之列,如帷之张。诚有如龙嘉德游记所云者。岩上有倚虹楼、襟江阁等处。予等乃在此设席。……凡三席,均素食。月牙岩有老僧主持,其素食以豆腐为最着。献食至豆腐,则老僧亲出致敬。如寻常宴会时,主人之亲献鱼翅,同一礼数。

1934年,一位姓名崔龙文的人士在游历了粤北之后,游兴未尽,复作桂林之游,留下了《桂林游记》,其中亦提到月牙山豆腐:

由七星岩西行一里至月牙山,石峰矗立河滨,石磴百余级,均有石栏围绕,至山麓有寺,亭阁参差,楼高二层,题曰倚虹,颇宜远眺。寺僧以善制豆腐着名,住持留用膳食豆腐,因时间短少谢之。

1942年6月25日,叶圣陶在其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梁漱溟先生自港回国,留居桂林(梁本桂林人),近寓所中,现之、彬然导余往访之。状貌严肃,发言颇缓而沉着。坐少顷,现之邀往吃月牙山豆腐。月牙山在研究所附近,山前有素菜馆,煮豆腐尤有名,桂人所谓桂林三宝之一。三宝者,乳腐、月牙山豆腐及女伶小金凤也。余在店中几乎每餐有乳腐,豆腐则适然遇之,是已识其二宝。惟小金凤已嫁人,不复唱戏,此宝不可识矣。……吃豆腐,的确滑嫩鲜美。另吃素菜三色,各吃面一碗,而后出。

抗战时期,着名戏剧家熊佛西在桂林生活了三年,他在桂林期间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桂林的三宝及其它”的小品文。他虽然没有把月牙山豆腐列入“桂林三宝”,但他对这道名菜也很推崇,他这样写道:

月牙山的豆腐也很值得介绍,据该山住持巨赞法师云,月牙豆腐所以精美,完全由于做法不同,我们很希望法师大发慈悲,将制作月牙豆腐的秘诀公诸于世,使芸芸众生都能享受豆腐的美味,法师功德无量矣!

1942年,着名作家茅盾在桂林生活了9个月,在即将离开桂林的时候,1942年11月29日,柳亚子、田汉夫妇等邀请茅盾一家到月牙山吃豆腐,为他们饯行。1985年,茅盾撰文回忆了这次饯行:

月牙山为桂林一名胜,紧傍漓江,山上有寺,殿堂筑于山洞中,山前有一素菜馆,煮的豆腐远近闻名,被誉为桂林三宝之一。我们品尝着滑嫩鲜美的豆腐,远眺笔立的群山,耳听漓水的喧哗,不禁为这几年来国事之艰难,文网之森严,以及朋友们聚散之无常而慨叹。

着名报人徐铸成当年从香港到桂林,第二天就兴致勃勃地游览七星岩和月牙山,数十年后写《报海旧闻》,在《桂林杂忆》一章里,对月牙山豆腐仍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山顶一个小庙里,品尝了有名的月牙山豆腐,真是名不虚传。汤不过是蘑菇竹笋等佐料,豆腐却煮得实在好,咬一口,里面全像蜂巢一样,而依然鲜嫩无比。我一连吃了两碗……

上面几段引文,说到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是一位老僧,熊佛西的文章,则容易让人觉得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就是着名的巨赞法师。然而,另一位抗战时期生活在桂林的文化人李白凤,在他的回忆文章《柳亚子先生在桂林》中却让我们意识到,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可能并不是僧人,而是凡夫俗子。李白凤这篇文章写的是他们当年到一位李姓商人家吃月牙山豆腐的情形:

自从月牙山老住持圆寂之后,庙里的大厨师便被一个广东盐商李某请到他的公馆里去了,知道这情况的人,大多数已不再到月牙山去领略豆腐的风味,反而改到李某家中去作客了。

旧社会的商人和官吏一样,有两文臭钱之后便想附庸风雅,李某自不例外。李某既然有了一位好厨师,怎肯不以之炫耀于众?当时桂林文酒之风很盛,有的酒楼在开张的时候,都想方设法邀请文艺界的人士去吃一顿。这时,多半是以亚子先生作为团体的中心人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某因为和黄尧是老相识,听说黄尧的画展,亚老很肯帮忙,于是就通过黄尧,请亚子先生代邀几位朋友到他家里尝一尝豆腐。

李某的厨师既然名冠当时,亚子先生就应邀而去,并借此机会过漓江,畅游七星岩一带的风景。

那天同游的有田汉、熊佛西、端木蕻良等十多人。

李某的“公馆”建筑在半山上,三间客堂面临小东江,屋子里布置得尚为清雅,陈设也颇简单,竹桌竹椅,另是一种风味。黄尧是常客,由他敲门,开门的正是那位有名的厨师,经黄尧介绍后,大家就坐在客厅里闲谈,我们到时,主人大约是外出买东西了还未回来。

三点半之后,主人回家来了,是一个官僚型的商人,头戴礼帽,身穿灰色长袍,面孔上一片红光,一眼看去就看得出是一种营养很好的象征,一口广东话,动作微现粗鲁。

正在喝酒的时候,梁漱溟先生也到了,他并非闻风而来,据说是有事要找黄尧。大家看见梁先生来了,就邀请他入座,他十分客气地谢绝了邀请。这时,田汉就说:梁先生不喝酒。于是主人就殷勤请吃“豆腐”,梁先生也就不再推辞地坐了下来。

这次宴会上的豆腐果然名不虚传,我们一行都是吃过月牙山豆腐的,两者相较,轩轾已经分,主人在大家交口称赞之余,又将那位名厨师请了出来,向大家作了第二次介绍。

月牙山豆腐如此美味,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来历?有一位姓名郑宾的作者,写过一篇《月牙山的素豆腐》,称月牙山豆腐历史悠久,最少已超过百年。他还提到有人说,月牙山豆腐是明末栖霞寺住持浑融传下来的,因为栖霞寺用来盛豆腐的碗,是张同敞的遗物。如果此说成立,月牙山豆腐的历史就不是100年,而是300年。郑宾的文章说到了烹制月牙山豆腐的诀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月牙山豆腐必须要用花园村的老水豆腐。这个说法令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的舅娘就是花园村人。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每逢春节,我的舅娘就会给我家送一锑桶月牙山豆腐。当时我们只知道花园村的豆腐好,但没想到花园村豆腐如此之好,好到桂林最着名的菜必须以它为主要材料。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既有思古之幽情,也有用世之热心。我经常到七星公园散步,月牙山和月牙楼都是必经之地。每当经过月牙楼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此美好的建筑,为什么没有相应美好的经营呢?过去,我们在月牙楼还能吃上不算很美味但总算有特色的素面,近些年,月牙楼好像连素面都没有了,更遑论月牙山豆腐。从郑宾的文章推论,月牙山豆腐失传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真希望有一天,月牙山豆腐重现月牙山。

漓水草坪润如酥

文/蓝凡武

草坪的美景,自古就为人所钟爱。早在唐时莫休符就对草坪冠岩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山水之间亦有历代文人墨迹可寻。

草坪位于桂林市雁山区漓江东岸,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草坪地界起于碧岩阁终于冠岩景区,可谓一路漓水一路美景。水随山转,色从空生;处处即景,景景妙绝。

当地民谣云:“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白日千人拜,夜晚泊千舟。”漓江草坪段两岸的景观以及潜经的甜竹、大田的柿子、明村的黄皮果和草坪的干鱼仔皆盛名远播。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丰厚的人文历史。

草坪以潜经村回民居多,多白姓。村中有白氏宗祠一座,为清时建筑。从白氏宗祠里石碑上的记载,可知白氏迁徙至此不晚于明末清初。潜经村口矗立一巨石,壁题“白崇禧老家”。人或笑曰:“杜撰成性。”此论谬矣,有潜经村白氏后人收藏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二日桂林县县长于正民签字的布告原件为证。案由潜经白氏祖坟遭损,时白崇禧等人联名呈状到桂林县而颁布的告示,内文称“案据白完璧、白崇祐、白崇禧、白华、白先容、白瑛等呈称:为毁墓偷碑,恳示严禁事。缘职等籍隶桂林县,世住潜经村……”由此可见抗日名将白崇禧的祖辈曾在此落脚并繁衍生息,只是后来树大分枝而已。

抗日时期,白崇禧曾资助在此开办成达师范附属小学,并题写“兴教建国”四字,今刻石尚存祠内。白氏宗祠一旁原来有棵歪脖子树,横斜半浸水塘中,如虬龙入水;夏天光身的小孩喜欢爬上爬下,水牛热了也在水塘里游来游去。可惜现在的水塘被石块砌得四四方方,似乎很规整很干净,却失掉了天趣。潜经老村还有几排二三十座清未至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与桂北民居建筑无异。整体结构大多保存完好,井然有序,无论东西南北皆可通达。

草坪最古老的村落当属南亭上村和南亭下村。因元时设立驿站而名世。古时驿站是一个集信息传递、物流运输、军事防御、官员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官方机构。元时南亭驿有大船五艘,水夫二十五名。至明时水夫增到五十名,馆夫三名。公元1406年,明大臣黄福出使安南时曾留驻于驿站,他在日记中还提到驿站前有棵一本九枝的大榕树,自宋至明已有五百余年。

近年桂林市考古工作队在南亭上下村之间的江畔挖掘金钱寺遗址时,发现一条宋元时期的鹅卵石小道,或许此路便是通向南亭驿遗址的官道。当地一直流传南亭驿兴盛时曾有九十九道孔门六十六口水井,而今在南亭上下村沿江一带数里,探明的尚有十数口古井和多处大型生活灰坑的遗迹,田野里则随处可见碎散的明清瓦砾。在古码头遗址和沙滩上常能捡到结垢了的明清铜钱,山脚下亦能看到三五尊制作精致的石雕神像,由此可遥想当年南亭驿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清初南亭驿船只和人员间有增减,清中叶时则废置,随着南亭驿站的废弃,南亭一带渐渐没落。人流渐渐南移至今草坪街,慢慢形成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草坪街由此兴盛。至民国时民居已有两百余座,大商铺十三家,其中的泰和药房等多家已经营百余年,街道为丁字形,有三道门并设有炮楼。码头三个,平日人山人海,商船不绝。据街上老人述说日军侵占桂林时,逃难到草坪的船只和竹筏整整堵塞江面三天三夜,人们可直接从竹筏上走到对岸。草坪不仅是战乱中临时避难所,也是当年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抗击日军的活动据点之一。

经过历代人的努力,而今的草坪早已是闻名于世的休闲旅游主题小镇了。每年有近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而多以观游冠岩景区和草坪竹筏漂流为最。

冠岩亦称甘岩,唐宋以来历代行游冠岩者甚多,妙文者以明田汝成为胜,其《觐贺将行游广西诸山记略》道:“还舟遄发,过南亭驿,游甘岩。岩若剖甓,外窄中穹,轮广亩许,以舸艚入焉。西壁有泉侧出,渟汇岩中,深可二丈。下际沙碛,游鱼如指者三五百头,往来追逐,若与客戏者。大抵桂林岩洞,爽朗莫如龙隐,邃奥莫如栖霞,而寒冽寥寂,兼山水之奇,莫如甘岩。名义无取,殆以泉甘之故,而上人讹为官岩,不可解矣,是夕宿岩下。”几可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媲美。咏诗者甚众,亦多有流传。时在桂林为官的王宗沐与随从们游玩冠岩后亦题了“他年若问此山胜,莫道曾招墨客来”的诗句。近百年后,旅行家徐霞客在岩洞内看到此诗及众和诗时,或许看不惯附和者过于谄媚,非但没有赞许之意,而是直接打差评。他在日记中写道:“壁间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诗不甚佳,时属而和者数十人,吉人刘天授等俱镌于壁。”这确是一段有趣的公案。出了冠岩,徐霞客一路急步到南亭驿寻找渡船,连夜冒雨行舟回桂,途中泊舟于斗米滩与寸金滩之间的江面上。草坪胜境,日观尤佳,夜视甚妙。徐霞客中夜醒来仰视,发现“萤阵烛山,远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从而令其生发“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绘也”的顿悟哲语。在如梦如幻、一片静谧的暮色里,他集绚丽的景象和超脱的美学思想构筑了恍如红尘之外的灵魂栖所,成为后世许身山林者的美学经典格式。旅行家徐霞客以一生之功,浪迹山水穷览天下,成就了其“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而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间,迸发了他灿烂的许身山林思想光芒。这是他对桂林山水亦是对天下山水穷尽的阐述,而草坪恰是触发他思想火花的契机。

草坪如许,见者即缘。

福隆园与桂林三宝豆豉辣椒酱

文/钟毅

说起桂林三宝之一的桂林辣椒酱,先得知道啥叫福隆园老霉豆豉?据笔者父亲福隆园老霉豆豉传人钟建全老先生留下的老霉豆豉制作及其配方记载:“桂林老霉豆豉,以桂林东郊福隆‘钟厚隆’出品之老霉豆豉为最佳。因其炊浸洗豆时俱利用漓水,故制成豆豉透心柔软,无核香甜异味。物质精良,驰名中外,诚桂林特产也。其制法以黑豆或朱砂豆一百一十斛。先用水洗净,置于木甑,炊三小时许倒入冷水浸至靓身。捞起复用甑炊至大气上升,甑盖有水珠,即用大箕摊凉后,藏入霉房,用霉窝摊开压使之霉。越七日,以江水洗净,入落篓,又七日再入箕发酵,于早晨摊晒,用手捞二次,俟底面转靓便成老霉豆豉矣。”

看来,这老霉豆豉还果真是名不虚传的。

“钟厚隆”本名钟鸿才。“厚隆”含厚道、兴隆之意。乃是其给自家作坊起的名字。钟鸿才祖籍广东东莞客家,上世纪初年挑货郎担到平乐,后娶半边街王记豆豉作坊女儿为妻,据说,当年岳父大人给其女儿陪嫁的嫁妆,仅有一张纸片,其上就是老霉豆豉及酱油的制作秘方。后来钟鸿才为了不与岳父大人争生意,便带着新婚妻子辗转到了桂林的福隆园。于是,桂林便有了专门生产豆豉、酱油、辣椒酱的“钟厚隆”作坊。

桂林处南方,但到了冬天就阴冷潮湿,在此久居,易感脏腑沉寒氤冷,食欲不振,而辣椒乃辛热增津之物,大蒜亦辛温解毒,豆豉则解表除寒,三者合而食之,起到开胃消食、解毒散寒的作用。从古至今,桂林人制作辣椒酱,一般都是自制自食,不同之处只是添加的配料不同罢了。或偏咸,或偏淡,也有掺晒干的刀豆和生姜的,亦有油泡或带酸味的。直到民国初年,酱料制品厂(作坊)才在桂林陆续出现,创出了“福隆圩豆豉”一条街。厂家有钟厚隆、汤万泰、祐安栈、国兴顺、陈剑记等。每个厂家请工人5到10个,厂房晒坪占地三千平方米左右,其产品主要有豆豉、酱油、辣椒酱、食醋、三花酒等。当时福隆圩乃桂林农产品集散地之一,鲜椒与大蒜上市季节,货源充沛,厂家收购原料方便,而且河对面就是盐街,所以在福隆圩设酱料制品厂,有产、供、销的优势。

旧时交通不便,外销只有走水路,销量易受到限制,为便于运输,钟厚隆厂又创制了辣椒饼,以辣椒酱做成饼状,每个二寸大小,携带十分方便,很受欢迎。

抗战时期,桂林人口从原来的几万骤增至五六十万,号称“小香港”。战争时期人们生活困难,桂林辣椒酱就成了人们最好的下饭菜,因此桂林辣椒酱的销量也大增。当时从江浙一带迁来的企业也先后在桂林开设了万康酱园、上海大通酱园、上海酱园、老同兴酱园等四家。当年每天都有二十多人挑着这些厂的产品,沿街叫卖。这其中,就有笔者年轻的父亲、母亲。

解放后,1955年公私合营,先后有钟厚隆、国兴顺、汤新泰等九家私人酱料厂(作坊)联合组建了桂林酱料厂。因当时厂建在美丽的花桥边上,故桂林酱料厂后来出的产品均一直冠以花桥牌商标。

桂林辣椒酱的制作是极讲究的,辣椒一是要用桂林附近郊县出产的个大、鲜红、味辣的“天辣椒”。选出的辣椒要洗净、去蒂、晾干,配上去皮的蒜瓣,加上豆豉精盐,剁碎,末了,一定别忘了拌上适量的桂林三花酒。而后装坛封缸十天半月,让辣椒、蒜瓣、豆豉三味合一,再分瓶包装。这样一瓶瓶香辣味美的桂林辣椒酱便问世了。

桂林辣椒酱,以其味鲜可口,香辣醇厚,回味久长,风味独特而列为桂林三宝之一。多年来,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港澳和东南亚。这其中之上品,又首推花桥牌桂林辣椒酱。解放后花桥牌桂林辣椒酱曾多次荣获广西名牌产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还摘取了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据测定,桂林辣椒酱中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外,维生素A、B、D的含量也较高。同时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及钙、铁、钾、磷等微量元素。难怪用来做菜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若作蘸酱配肴,则可抵消食品中的异味和油腻,实为佐餐调味之上乘佳品。

寻找那棵桂花树

文/唐顺生

今年,桂林城的桂花开得晚些。前几天,远方一朋友一个电话,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他让我帮他寻找一棵桂花树,看看那棵树的桂花今年是否依然绽放,依然飘香。他说,那棵桂花树树干碗口般粗壮,树冠如雨伞。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阳,长在一条清澈见底的江畔上。桂林城,江在城中,城在江中,更何况桂林城有桂花树逾百万株。可以说,在桂林城每个角落,小巷、大街、山麓下、江湖畔,只要有土的地方必有桂花树。当然,这棵桂花树,我认为,踏破铁鞋也难寻。

放下电话,暗自发笑。这友人可能又小酌了数杯,在说醉话,要么不会开这类玩笑。半个小时过后,他“微”我了,并发来了一张图片。一看,那地方特熟,是我经常带摄影爱好者光顾的佳境。为啥友人要寻找那棵桂花树?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拨打电话,探寻缘由。

接电话的不是他,是他夫人。他夫人是位资深媒体人,语言表达比我那友人要来得简洁明了。我一直称她为嫂子,从海南岛喊到广州,喊了整整20年,所以很熟识。10余年前,她随友人调到广州,我依然在海南工作。只要到广州出差,每次都会去他们家做客,有时是应邀而去,有时主动登门拜访,以示感恩。说起桂花树的事情,嫂子喜悦中略带激动。她告诉我,他们与桂花树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三年前的一件事情。那年金秋十月,他们随团首游桂林。几天下来,桂林鬼斧神工的山,碧波荡漾的水,还有满城桂花的香,让他们一家子都舍不得迈出桂林城池半步。用嫂子的话说,有乐不思蜀的兴奋和想法,曾经还有股长期定居桂林的冲动,好看山观水闻花香。

其实友人所说的那棵碗口大的桂花树,就生长在国宾洞芦笛岩山麓下的芳莲池畔,那里有一小片桂花树,大都有碗口粗。友人所说的那棵靠近桃花江畔最边边。原来,那天他们一家子在芳莲池乘竹筏后,在湖畔拍照以作纪念。友人是个很讲究、很注重形象的军人,为了衣冠整齐,他顺手把手提包挂在旁边那棵碗口粗的桂花树枝丫上。因导游急催,他们拍完照匆匆上车了。“我的包还挂在那棵树上。”临近市区住处,他才想起他的包,情急大喊。

友人返回那片桂花树林,目光呆呆地停滞在树上,包不见了。先生,是找包的吧?一位十八九岁的美貌姑娘从旁边一家餐馆款款向他走来,落落大方,毫无半点拘谨。手提友人那小提包,一双丹凤眼盯着他,打量着友人那怪异的神情,嫣然一笑。等友人缓过神来,她已将包送到了他的手中,不及道谢,那丫头转身走了,走得很轻盈,很自然。一头秀发散发出的清香,再次让友人醉倒在那棵桂花树下。

国庆节那天,我对照图片,找到了那棵桂花树。两年过后,那树比碗口更粗些,枝更繁,叶更茂了,更难得的是眼下正是桂花绽放之时,香气四溢,扑鼻而来,香得醉人。那种醉比喝十年陈酿来得更猛烈、更舒坦。当我把拍摄的图片发给友人时,他狂喜得像个小男孩,并不时打听那小女子的现状。我告诉友人,小女子去年出嫁了,但就嫁在隔壁邻舍,因为她也不想离开桂花飘香的桂林城。

有人说,丹桂象征着桂林人的热情,不知我的友人是爱醉香的桂花,还是爱淳朴的桂林人?这个问题,我没有探问。我猜测,两者皆有。

桂花香满桂林城

文/李腾钊

“桂林桂林,桂花成林”。桂林因桂花树众多而得名。

目前,桂林城内种有桂花树20万株,在景区、公园、庭院、江畔、湖滨随处可见桂花树的芳踪。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掩隐在锦绣山城中。1984年,桂花定为桂林市的市花;1995年桂林正式确定市徽图案,其外形为桂花四花瓣相连,寓意桂林处在花环抱当中。每到金秋时节,秋风送爽,全城桂花怒放,尽吐奇葩,满城飘香,到处都散发着沁心入骨的桂花幽香,令人心醉神迷。“桂香”已成为与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相媲美的新的一绝。

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素有“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桂花之乡之称。桂花在桂林的生长历史可追溯到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就发现了桂花的孢粉。这是目前世界上对桂花存在的最早发现。桂花的栽培在桂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桂林府志》记载“桂山多桂”。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君住桂林下,日伐桂林炊”(李频《送友人之桂林》)。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桂林描写成桂树满城,连煮饭弄菜都可砍桂花树来当柴烧。清代诗人魏源在《漓江舟行》诗写道:“百里榕成海,千年桂作窝。”这里的“窝”是指“窝集”,也就是森林的意思,可见桂林桂树成林之说早已是名副其实的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现在桂林市内仍存留大量的古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最著名的是七星区唐家里村的一株千年古桂,该树高14米,冠幅14.7米,基围4.2米,曾经树干盘曲、古态龙钟,生长旺盛,繁花满树,花香四溢,是国内目前发现基围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桂花树(可惜该树在2012年死了)。目前,桂林的古桂花树还有:阳朔县高田镇龙门村古桂花,树高8米,胸径127.3厘米,冠幅东西15米、南北14米;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楠木村(下楠木村)古桂花,树高13.8米,胸径114.3厘米,冠幅东西20.5米、南北17.4米;雁山区柘木镇东开村古桂花,树高17米,胸径127.4厘米,冠幅东西19米、南北21米;兴安县白石乡鳌头村委荒田村的古桂花,树高9米,围径3.87米,冠幅东西19米、南北15.6米。

桂林的桂花种类繁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个品种群63个品种,种类之齐全,品种之多,位居国内的榜首。桂林的石山上还生长有桂林独有的石山桂、狭叶桂,更为桂林的桂花增添新的风采。

一提起桂花,人们就联想到桂林,桂花现已成为桂林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风景,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赞咏桂林桂花的佳句,如唐朝诗人曹邺从阳朔迁居桂林时写道“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园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坐世何曾说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移得天上众香圃,寄在梢头一粟金”。这些浪漫的诗句把人引入桂花盛开的缤纷世界。

桂花是桂林人心中最美的花。桂林除了广植桂花外,桂林的许多地名、街道、居民区、园林、饭店都用桂花命名。桂花园、丹桂大酒店、桂花香大酒店、金桂苑、八桂大厦等等不计其数。桂林的很多产品的商标也以“桂花”注册。连很多桂林人取名也捎上了“桂花”、“丹桂”、“桂丹”想沾沾桂花的吉祥意蕴。桂林的桂花制成了特色的桂花产品,有桂花干、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酒、桂花香精以及其他各种美味的桂花食品,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

桂花还是桂林友谊的使者,以桂花树相赠是桂林市对外友好交往的一种独特形式,在日本的熊本、韩国的济州、美国的奥兰多、新西兰的黑斯廷斯等异国他乡都种植有承栽桂林人民友好情谊的桂花友谊树,使桂林的桂花不仅属于桂林,更属于中国,也走向了世界。

拜谒日月双塔

文/杨庆生

每次到桂林,绕榕杉两湖步行是一件最为舒心之事。而绕行两湖的真正目的,则是怀着虔诚之心,拜谒“日月双塔”。

桂林,山水之灵秀,人文底蕴之厚重,民风民俗之淳朴,早已尽人皆知,享誉全球。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到桂林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慕名奇山异水,灵秀风光。而我,无数次到桂林,除陶醉在漓江一泓清流,饱览沿岸风光,体验江枫渔火,观尽溶洞大自然的造化,尝遍大街小巷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还是感悟她千百年来一脉传承的文化积淀,陶醉在她溢满中国古今的荟萃人文。

在遍及桂林众多人文典籍和人文胜景中,最让我觉得文韵高深莫测的就是耸立于杉湖中的“日月双塔”。我无意去考究“日月双塔”其名的由来,在我的潜意识里,提到“日月”两字的概念,或看到“日月”两字,就有一种神圣的、肃然的敬畏之感。在中华56个民族中,对“日月”顶礼膜拜的民族不是少数,仅凭这一现象,“日月双塔”其名就足以让人望文仰止。

记得第一次到桂林,朋友带我游榕杉两湖的情景。久违的朋友携着一腔盛情,让我感受到桂林人火一样的浓情。我们一行人沐浴在微风吹拂的盎然春意中,漫步在菁柳倒影、翠竹婀娜的湖岸。当我们走到杉湖边时,看到两尊高塔屹立于湖中。朋友介绍说:这便是桂林著名的“日月双塔” ,又称“金塔银塔”、“情侣塔”;“日塔别名叫金塔”,“月塔别名叫银塔”,所以也有“金银塔”之称。我驻足静观,看到“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共9层,高40余米;“月塔”为琉璃塔,共7层,高30余米;两塔之间相距10余米。朋友介绍说,湖底有一条隧道相连,两塔是互通的。

听朋友这一说,我饶有兴趣想了解一些详情,便请朋友带我去一看究竟。走入塔内,随行的朋友介绍说:“日月双塔”坐北朝南,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阴阳太极建筑群。据明朝邝露《赤雅·阳塘记》记载:“日月双塔”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从西向东流动的“金”水将其环绕包围,有“临水人家,粉墙朱榭,相错如绣”之势。“日月双塔”具有非凡的气势,它们高耸挺立,直指蓝天;同时,两个塔刹的相轮,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时刻加持着“双塔”所在之地。

“日月塔”曾焚毁于古代战火,2001年在唐代佛塔基础上进行重建。“日塔”为9级8角宝塔,高41米,共9层,为混凝土包铜结构。其塔什、瓦、画、翘角、斗拱、雀替、门窗、柱梁、楼梯、天面和地面等所有构件,都是由纯黄铜建造的,共耗铜350吨。通往“日塔”的是一个地下水族通道,长18米;通过拱形的玻璃,可以看到头顶上和两侧的锦鲤、锦鲫、花斑鱼、乌草……在湖底悠闲自得地生活。在“日塔”一层有祈福铜钟,可以撞钟祈福。同时,在一、二层还设有茶庄,可以品茗赏景。

“月塔”为7级8角宝塔,高35米,共7层,用琉璃装修,庄重典雅。“月塔”一层的面湖处有“太极鼓”,可以击鼓一展雄姿。

“日月双塔”置身于文化公园内,整个文化公园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园内规划有桂林市最大的释迦牟尼铜像、药师佛铜像、孔子铜像、老子铜像;有中国内陆第一部密宗“摩尼车”,在“月塔”地宫里有广西第一版“药师佛及十二神将”壁画浮雕;在小广场及“月塔”一层置有中国碑林奇绝的“竹叶碑”、“释迦如来足迹碑”、“画像碑”、“组字画碑”、“千年寿碑”。

“竹叶碑”是一块画中藏诗的碑刻。这块碑刻上的一丛丛竹叶,远观竹影婆娑,活脱脱一幅生动的墨竹图;近看则发现竹叶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碑的右方上角刻有“关羽之印”“汉寿亭侯”。这幅竹画,融诗歌、故事、竹画、金石硬章为一体,称得上是件令人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的绝伦艺术品。

“画像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碑刻立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三月,作者是郑王之子朱载堉。它主要利用变幻莫测的石刻技法,汇集中国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使一个人形同时幻化出三个头像。该图是由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合用一个鼻子的头像组成,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儒、佛、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图”,寓意非常深刻。

“组字画碑”是一似画非画、似人非人的组字画碑。此碑刻于清穆宗载淳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作者是马德昭,自称为“西蜀”人。他以孔子“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组成一幅“文魁”像并刻在碑上。碑上的“文魁”看起来正在手舞足蹈,巧妙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图无不使人叫绝。

“释迦如来足迹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佛国印度巡礼时,观礼过印度几处佛足造像遗迹,玄奘法师将其图案携带回国,呈给唐太宗,遂奉旨按图刻石予以供奉。佛陀弟子和广大僧众,对佛足如对佛本身一样敬重膜拜,虔诚供奉。且虔诚至“见足如见佛,拜足如礼佛”。

“千年寿碑”的作者是王元仁,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之后,擅作擘窠书,自称天下第一。道光五年(1825)任崇善(今崇左)县令时,书刻“寿”字石碑,细究由“千、年、寿”三字组成。这幅寿字主笔以阳刻形式雕成,然后每一笔画中分别阴刻有小“福”字,总共达整一千个,真草、篆、隶俱全,字体各异,无一相同。

桂林,不仅山川灵秀,自古就文人英才辈出。在这方地灵人杰的热土上,孕育出了诸如石涛、曹唐、赵观文等一大批文人墨客。这些为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传承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作出了不朽贡献,也为桂林这方神奇的山水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我想,“日月双塔”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独意义上的观景点,更重要的是它的创意者,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感召,赋予人们受传统文脉以灵魂的洗礼。

桂林的印象

文/清河继世

桂林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7年去订购设备。第二次是04年去参加全国弹簧学术会,每次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从两江机场乘机场大巴到市内,沿途看到的山景水景,活脱脱就是一副最美的水彩画,美不胜收。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一点也不假。美术写生还要选景,还要用取景框去观察,桂林就不用,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一个范围就是一副美景,就可以拍照,就可以直接入画。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造就了桂林优美的地形特点和山水美景。是大自然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伏波山是与独秀峰相邻的漓江边上的一个直上直下的山峰,山不大,但孤峰突起,特陡峭。景区内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等。集山,水,洞,石,亭,园于一体。是桂林山水美景的的缩影。沿着扶梯登上伏波山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沿漓江的叠彩山,独秀峰,普陀山,象鼻山,净瓶山,玉带般的漓江,江桥和江心岛上的村落,起起落落的小山,楼亭,满城的桂树,漪涟的湖水,漓江上的游船,竹筏,竹筏上的渔翁和鸬鹚,都尽收眼底。

芦笛岩是桂林一个雄奇瑰丽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景物极其造化,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构成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等景观。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焕。在灯光的照射下,犹如是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彻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和它齐名的还有七星岩等石灰岩溶洞。

晚间在桂林游漓江就更有一番风味。漓江两岸的灯火闪烁,江船穿梭。辉映在江水上的灯光,渔船,鱼鹰,和滨江道上如织的游人,汇集成灯火的海洋,游人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

不过到哪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第一次在桂林就遇到一位自称是老乡的东北人,听我们的口音是大连的就开始套近乎,还打听住在哪,我们告诉一个假地址,晚上竟打听找过来,估计是被跟踪了,说是寂寞要玩扑克赌钱,最后被我们赶走。第二次开学术会在桂林遇到出租车司机,说是行业十佳,可免费服务。我们一个参会同事正好有事要到附近去,就坐了他的车,等到第二天出租车司机过来要车钱,又变得不是免费的。原来十佳是假的,因为我们收到的大部分出租车司机的名片都写的是十佳,也不知桂林出租车行业到底评了多少个十佳,真叫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