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学生励志文章

2022/12/13好文章

学生励志文章(精选12篇)

尴尬人生

文/蒋淑玉

尴尬人生

文/蒋淑玉

调进县城的那一年,县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公开选拔进城教师”的活动,除少数名额照顾边远山区工作者的家属外,大部分名额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三年教龄,大专以上文凭,45岁以下的教师均可报名参加,报名者抽签上课,评委打分,择优录取。一时间,一大批教学界的佼佼者光荣地进了城,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很惭愧,我是“少数名额”里的其中一个。人贵有自知之明,“鸡立鹤群”的我除了勤奋工作外,很少抛头露面。

一日,上面突然来人说要听公开课,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谁也不愿意领这份差事,教研组长费尽口舌在各个办公室游说了一圈,都没能把这件事落实下来。校长急了,见我挟着课本气喘吁吁地往教室走,便急中生智说:“小蒋,下一节听你的公开课,怎么样?”“行呀!”不知内情而又不谙世事的我居然爽快地答应下来。

事后想想,校长的那一招也真是绝了!把最差的一张牌打出去,保险系数最大:上得好,皆大欢喜;上不好,也不至于给学校丢脸。

那一天,我上了朱自清的《春》。对朱自清作品的钟爱,对散文创作的爱好和探索,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热情投入的教学风格让我占尽了便宜。几句“煽情”的话语,就把学生紧紧抓住,学生们配合默契、情绪高昂地跟我遨游一幅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如痴如醉地接受我真、善、美的熏陶。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超水平”发挥。最后,当我与学生一道关起课本把《春》背诵下来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课后,检查组的一位同志深有感触地对我说:“选拔出来的教师素质就是高!”

我只好如实招来:“对不起,我是‘照顾’进城的。”

他睁圆了眼睛,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换一种形式,你完全可以选拔进来的!”

我也睁圆了眼睛,奇怪地问:“为什么人们看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散文集《遥远的琴声》之《流萤岁月》

爷爷的戒尺

文/董步湘

我们一家祖祖辈辈都是面向黄土背靠天的农民。只有爷爷董真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化人。早在清末民初,他就是梅屯五里八庄数一数二的私塾先生。他严于律己,治学严谨,从不误人子弟。他常常说:“严师出高徒,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也。立规矩靠什么?那就是靠戒尺。”他在家里还是比较民主开明的,我到入学年龄时,爷爷对我爹娘亲和地说:“孙子该上学了,咱家可实行‘一家两制’,孙子上学堂,我仍教我的私塾。”

提及戒尺,必将激起成千上万人的童年回忆。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大文学家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在三味书屋都放着戒尺。就在我上的学校里,老师叫你背课文你不会背或提问你答不出来,先生就会用戒尺打你10大板,即使不肿,也会霍霍疼上半天!而人们外出旅游时,还喜欢买把戒尺带回家里作为童年的印记。

爷爷的戒尺十分考究,是用2指宽、50厘米长的竹板做成的。他在四周用楷、行、隶、草镌刻上《诫子书》《论语》《三字经》格言、名句和他制定的“勤奋、节俭、忠厚、仁义、诚信”家训,用油漆把字染上红绿颜色,视若家珍,随身不离。有时我看爷爷清闲,就凑到他身边想玩玩他的戒尺,他就抓住我的小手,扬起戒尺:“打2下,试试痛不痛?”我吓得拔腿便跑。据说有一个富家子弟,一天晌午在教室里大声朗诵道:“赵钱孙李,打只兔子,别在腰里,你猜是谁?原来是董先生的兄弟!”这时我爷爷一步跨进屋里。那个学生吓得夺门而出。爷爷气得怒发冲冠,上前把他抓住,扬起戒尺把那个捣蛋孩子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我爷爷急忙跑到家里抓起面粉、撕块白布对受伤学生进行包扎处理。接着心痛而严肃地对几十位弟子说:“教不严,师之惰,像这样无德的学生竟在教室里当众侮辱、戏弄老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如不管教,岂不误人子弟啊!”晌午放学时,俺爷爷主动把这位学生送回家里,向家长讲明事情的原委,得到家长的理解。中午到家,爷爷不思茶饭,且面壁半日,三省其身。我想爷爷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它一直影响着我的一生。

斯人已去,爷爷的一把戒尺,却永远铭记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家训家风

文/李嘉乐

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家风家训是每个人最先接触的教育,优秀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琅琊王氏家训》有云:“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如果可以经受过反复的考量和核查,他就达到了诚信的极致。我们的老祖宗说过:“人无信则不立。”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的话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由此可见诚信的重要性。在日本有一家餐馆,雇用了一个日本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洗盘子。酬劳是按件数计算的,每个盘子要求用水过七遍。中国学生每次都比日本学生拿到更多酬劳,日本学生就向他请教方法,原来他的盘子只洗五遍。一天,老板用专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洁度不够,中国学生却振振有词:“洗了五次和洗了七次有区别吗?不过少洗了两次而已。”最后中国学生被辞退了,他租住的房子也被收回,因为他的声誉对房东带来了影响,最后他不得不搬到另一个城市。

诚信带给我们机遇,带给我们成功的机会,而不诚信则只会让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一个家族只有节俭勤劳才可以兴旺健康。司马光小时候家境富裕,有一天他新得了一双蜀锦做的新鞋,便穿去给父亲看,谁知父亲要他马上把鞋子脱下来烧掉,并训斥他说:“小小年纪便只知贪图享乐,长大之后还不为祸一方啊?”司马光一生受父亲影响颇深,父亲教导他做事要勤快且一丝不苟,要愿意为穷人办事。做人要知足常乐,粗布麻衣亦可,粗茶淡饭亦可,切不可贪图享乐收受贿赂,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正直和清白。司马光正直廉明,与其父亲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不管富有还是贫困,都应节俭,而一个人只有勤于做事,不懒惰,他的身体也必然健康强健。

优良的家风家训世代相传,潜移默化惠及子孙,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留芳万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文/冷月流星星满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老师时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是要我们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而今,我在工作实践中便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作用重要性。因为在教学中我就遇到了当年我们老师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做练习,学生们几乎都没有主动做笔记的习惯,就算我在重点部分反复强调,多数学生依然无动于衷。

学生的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为了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我先给学生讲了做笔记的作用和好处,特别是上课笔记。古语云:学而不思则惘。这句话运用在听课上就是说上课做笔记可以让自己边听边思考,让大脑充分运转,另外,笔记可以有利于自己回顾和复习老师讲解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当然,也要学会怎样记笔记,那就是要懂得筛选重要信息。

给学生讲解了做笔记的习惯好处和重要性以及方法后,我在教学中便狠抓这一点,上课时提醒和要求学生做笔记,我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能够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的情况。慢慢的,学生们变得开始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由一开始只字不写,变成了我要求他写,他就写,到现在主动记笔记,这其中的变化是很大的。

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才能做得更好。

我向往的爱情

文/一剑天

看了妈妈咪呀,有两对夫妻,其中一对过18周年纪念日,其实他们结婚也就几年的光阴,而且夫妻双方都很年轻。他们是真的属于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那是我最向往的一种感情。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又有多少人能为这种坚持所打动。青梅竹马,在老师家长的眼里是早恋,是坚决要被制止的,这种承受的压力真的很大。有的老师保护学生的话,只是私下谈,让他们自己不要早恋,安心学习。而有的老师则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对于这种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视为坏学生,坚决要拿出来批评,晒在太阳光下,让无数人耻笑、谩骂,生怕他们的罪行达不到震慑所有学生的效果。可是,这也阻挡不了学生之间彼此的好感,阻挡不了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学生时代的感情才是最纯净、最真挚的,最值得纪念的……

新疆的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他执着的追求着,好像他的眼里只有这个姑娘,他的所有生活都是围绕这个姑娘,他 从小对她的追求一直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姑娘去哪里,他追到哪里。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感动,很感动,这是多么真诚的感情,什么都不图,我只喜欢你,我的眼里只有你,我就要看见你,我就要在你身边,永永远远的在你身边。当无数的挫折、考验过后,他那颗真诚的心终于打动了这位姑娘,爱的如此之深,爱的如此之诚恳。祝福他们这一生唯一的这一份爱情,是如此这样的完美。

都说自己想要的永远是自己得不到的,我真的喜欢这种感情。一辈子只跟一个男人谈恋爱、结婚、生子,什么都愿意,什么都能够,不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上初中暗恋的那个人,现在已经敢面对、敢表白、敢打招呼了,可是当初的那份感情早已不复存在了。上初中就喜欢我的人,费劲力气联系到我,找到我的手机、微信、qq,电话打了,信息发了,说什么呢?说我喜欢你,对不起,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你。从此,手机中多了一个喜欢自己喜欢的要死的人,而自己却从来没把他当过一般朋友。

我初中的朋友里有两个初中就在一起了,很看好他们。后来上高中也在一起,高中上完他们就一起出去打工了,我以为他们这一生一定会在一起。他们打工过了几年,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还在一起,我有了男朋友,他们也在一起,真的很看好他们……后来,他们各自结了婚。打听到的结局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可事实就是这样。在一起很久的两个人,还是分开了。一直替他们惋惜。

我喜欢这种感情,我也想要拥有这种感情,可是我却没有得到过。我向往的爱情,祝福你们,今生今世,只爱一人。

梦的追逐

文/常欣萍

从小就听身边的长辈说:长大后要上学,将来当老师,也可能是受亲戚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个梦就是考大学,当老师。时光匆匆,我已经长大了,也考上了大学,也开始了实习,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实现着自己的梦,完成着自已的愿望。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真正地追逐这个梦想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可是在自已的坚持与努力奋斗下也实现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当看见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时候,就觉得校园之所以这么美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天真的笑声充满校园,有他们激情澎拜的青春活力校园,校园才可以这么迷人。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声音,也不断地鼓舞着老师们,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也是幸福快乐的,虽然会累,可是因为有学生也会变得很欣慰。

在课间和学生们诉说自己当年的上学经历,感觉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一般,记忆犹新,跟他们说着这些回忆是心里是那么的快乐,学生们也很感兴趣地听你说着,感觉就像和老同学老朋友回忆一样,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青春奋斗不止,梦想的脚步也不止。每天讲课时就是在实现着自已的梦,感觉是那么幸福,传授自已的知识给他们觉得那么地有意义,有价值。作为一名老师是件多么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因为满足所以快乐,看到学生好好地在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就足够了,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好。

梦的路上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陪伴有学生的陪伴,这么多人都在自已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更加的坚定支持着自已,所以更加坚持不解的向前走,不断地在梦的路上奔跑,路途的风景也是那么的迷人。

在顶岗实习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老师这个职位,也越来越喜欢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课堂,也越开越享受这里的实习生活。

语文教师的样子

文/刘华蓉

与语文教师们一起交流时,谈的是语文教师的样子。

有千百个语文教师,就可以有千百个语文教师的样子。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该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心目中画个像:从外形的儒雅、谈吐的有趣到内心的丰富,从教书的能力到育人的老道,甚至从职称之高到著述之丰、桃李之盛,似乎都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名师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么高?盖因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文以载道,语文教师身上不仅担着传递知识的责任,更多的是道的传递、文脉的延续。客观地讲,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上,语文教师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许比别的学科教师要大得多。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不主动承担这样的责任,一个语文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我熟识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师,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了孜孜不倦的阅读,喜欢填词作赋、写作文,喜欢摇头晃脑吟哦,并每年集体出一本作文集。这个班级的孩子,因为语文学习而发生了整体气质的改变:爱阅读、爱思考、敢质疑、能表达、社会责任感强……这样的语文教师,尽管没有许多著述和到处登坛演讲的机会,不是有名气的名师,但很显然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的语文名师,就应当像这样能够用生命影响生命,让学生爱读书、爱语文,爱语文背后的文化和人生。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自己的积累得“厚”,心里得“清”,应该是一个“明师”。

我们提倡教师欲为名师,先做“明师”,做个明白教育、明白学生、明白人生的人。语文教师之“明”比一般学科教师要多得多。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得明“语”:对语言要有相当的掌握,教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明“文”:文章娴熟,明白为文之道,要有教学生作文、用文字语言表达情绪情感的能力;明“人”:好文章好书的背后,是人生百态、是世相变幻,能欣赏的语文教师必定对人之为人有更清醒的思考和了解,不“明”人,则很难让学生体悟到文章背后的人生。往近了说,语文教师要比别的教师更善解人意,更明白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明“事”:明白事理,了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能把这些传递给学生;明“势”:对人类命运、世界潮流、社会大势有判断、有思考、有理解、有悲悯和同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集文学素养、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培养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对人类苦难深切的悲悯和同情、对生命的珍视和自豪……语文教师,可以成为那个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站在学生人生拐弯处的指路人。追求做明师,而不是名师,追求做人师而不仅仅是经师,这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原点和起点。

清醒地成长

雨后黄昏,走在寂静清冷的校园里,雨打风吹后的绿草丛上,白花依在,我才明白有些事想忘也忘不掉,于是带着忘不掉的过去赶海。八月二十四日,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路无话,只有车轮单调的声响。海子有诗:“明天,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挥霍我自己的青春,然后放弃爱情的王位,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越是离家千里,所奋斗的城市越是大而不当,铁石心肠的决心就越坚决。这样心态的人越来越多。我也一直想绷出一张冷漠的脸来,半天才噗嗤地泄气——还没有挥霍过什么,那就莫慌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出门上学,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风筝,不管在远方的天空中怎样翻飞,总有一根线牢牢地抓在母亲的手中,而自己就像只候鸟,每年冬夏二季总会飞到母亲的身边。而这样的一根线,在经历了不到三个冬夏的变迁之后便会那样决绝的断开,那种怕自己再也感受不到季节感召力的凄清与荒凉便会油然而生。那时候,扯断了和母亲和故乡相连的脐带飞走,故乡是否会终成异乡?盛京会成为我的未来之地吗?我的下一站又会是在何方?那是一种在经历无数次彷徨、选择与迷茫之时都会从心底涌起的忧伤。

还记得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2008年在北大开学典礼的演讲中,不仅提到了自己是怎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也意外地提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工资来衡量前途固然功利而不公平。但是对于入学第一天就被成功学洗礼的大学生来说,似乎也没有其他更为高级的评价尺度。不同形态的青春,大家都只有“买得起房子”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梦想,也共享着同一份绝望。在高校录取又将进入新一轮的疯狂扩招之际,大学生们恐怕也只能用冷笑话来解嘲: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没有前途。” 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过退学,就说明对大学还有怀疑和迷茫,而不至于全盘信任。然而,对大学的迷茫,却不再是哈姆雷特式有些做作的,孱弱的,嗫嚅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经典的问题变成电影《禁闭岛》中的发问:“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去?”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大学之所以如此不可爱,却仍然可耐,大概是因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受了十几年更惨厉的中小学、高中教育。对于在18层地狱生存久了的人来说,17层半的地狱已是天堂,虽然那半层并不是什么升华,而仅仅是脱离了管制的一点喘息的空间。在17层半的地狱活着,就必须像怪兽一样活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种种弊端、猥琐、丑闻其实了解得最多。很多教授听起来都咋舌的事情,从大学生口中讲述不过略带一个轻蔑的微笑。而要存活下来,且活得好,恐怕必须把实用虚无渗入灵魂,熟练地借力体制并与之共舞,面带微笑;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悄不声张。即使无法做到这样演技超群,退学者也寥寥无几。一来,只有打破牢笼的希望被预见到时,所有人才会有行动的共识。二来,真的需要用退学,来证明教育的强大,可怕的大学终于战胜了么?选自《新周刊》2010年6月15日出刊325期推荐:本期另一篇文章:可怕的大学——大学是间坏公司(陈漠文) 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此例句网友水舞月影 考证:“刚才去翻了翻桌上的语文书。果然。八年级下,人教版,253页最下方。” 我想,也许老俞的话多少有些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吧。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吧,因为在这段话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蒋方舟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大学精神的失落更是唱衰了几十年,以至于现在再有人痛心疾首,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哀嚎:“大学太堕落!教育要改革!”观众都忍不住嫌他大惊小怪,还在演古装的苦情戏。早在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就说,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当年蔡元培要大刀阔斧除掉的大学的两大弊端,无论是来自意识形态,含蓄的围追堵截;还是源于功利实用,猖狂的穷追猛打,却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像认得回家路的幽灵,在近百年一次次被“改”被“革”之后,以更强大的形态强势回归。在大学教育近代史,这条几乎一条路走到黑的甬道中,我们倒也曾拥有过光明乍现的瞬间,有过少数真正实践“自由灵魂、独立思想”的几年,大多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稍纵即逝,似真还假,连时代本身都有突兀的愕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生王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的日子。”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于来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种缠绵得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青春的圣器被前所未有地举到最高。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青春的圣器从最高处被摔得粉碎,里面盛着的天之骄子狼狈地滚出,大家发现他们原来是那样不堪一击,也幼稚庸俗狭隘…… 在用一系列贬义词拼贴出罪状时,我却突然觉得语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资格使用“堕落”这个词,它是一个如此高级的词汇,暗示着曾有过的高贵,和曾经存在的高度,而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已经处在溃败后的底线,起点如此之低,我们甚至没有自由落体前腾起来起跳的高度。而对准备进入大学,或者已经读了几年大学的90后来说,好大学——甚至不那么可怕的大学,都是个伪概念:我们失去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哀歌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2008年,我大学入学。当时,隔壁北大的开学典礼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正在演讲,他是北大请过的第一位来演讲的校友,显然是觉得他的成功路径对大学生很有借鉴意味。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怎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意外地,他提到了自己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俞敏洪的话多少有些

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因为在这段话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绝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我想,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见过这句话。它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后几页,示范冒号的用法,被誉为课本上被隐藏得最深的冷笑话。中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这句话时,总会面露尴尬地说:“现在时代不同,这三者的命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要好好学习。” 看每年录取季的新闻图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驯服和隐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更多的,他们开心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未来的承诺,一个光明的前途,至少是一个区别于上技校的李萍,和当售货员的“我”的前途。然而,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是错的,知识只能延迟命运,而一星半点不能改变——“考不上大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业”。我周围许多同学也认识到这个悲凉的现状,他们攒眉抿嘴沉痛良久,又迷茫仰头望天半晌,才轰然叹气道:“那就读研吧。” 把未来推得更远一点,也许人生就好过一点。我小学的同学大多数都上的是三类学校,或者二级学院之类似是而非的大学。我假期回去和他们交流,总是被他们身上笼罩的巨大绝望所震撼。他们虽然上了大学,但没有半点优越,对未来也没有一点憧憬和期待。其中有些人,会做些务实的打算,比如为了好找工作去当兵。大多数人,过早就有了将来被社会抛弃的预期,拒绝去改变这种认知,可是又不敢去面对迎面而来的现实,他们变换各种花腔嘲讽大骂社会,既冷漠又易燃易爆。青春仅存的遗物只是戏谑冷笑的面孔。而内心已自视为泥土般,早就把身体平摊成一块让人踩踏的土地。而我的大学同学,就读于国内最顶尖的大学。相对于我“三类高校”同学的无所事事,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忙碌,有志,对前途胸有成竹,对自己胜券在握。无论是走在学校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听到我大学同学们谈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离以下任何一个:成绩排名、奖学金、推研保研,GRE分数……对于“未来”这个未知项X,这些是他们仅有已知的题设,好像完美解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担保导出一个美丽的X。这导致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好分数而学习,老师也无奈却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是为了累计个人资本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而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一个和苦累程度相应的报偿。大学里无论是学风森严还是严肃活泼的集体美感,揭开了都是学生对个人利益的锱铢必较。而具体到每个大学生,每个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和日程表,揭开了看,都是表演结束后的空虚啊都是空虚,虚无啊都是虚无。可近段时间,我发现,我忙碌有为的精英同学的绝望并没有比我的“三类高校”的同学更少。尤其是这段时间连续发生的名校学生自杀,更是让这种绝望日渐明朗。 去年9月,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西北大学全额奖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有六篇google学术收录文章,三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SCI目前是衡量国内大学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2000块的工资。 用每年的毕业季,当看到穿着学士服,优雅从容的拍照的毕业生,会觉得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四年的成长与蜕变,更是一种无可取代的刻骨铭心。每年的录取季,当看到手捧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时,则会觉得他们的高兴,不仅仅是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更有一种驯服和隐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之喜悦。而我,站在岁月的中央,经历着曾经的期待,也体会过曾经的迷茫,终于嗅到了那份走过大一的从容与淡定的芳香。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总会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不满,总会有人抱怨,总会有人迷茫,但终究会明白的是,不要为生命的意义而烦恼,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价值。多想无益,我们只需前行,只要步伐未停,路就在脚下延伸。如今我们大二了,那就不要想去想大四的事,不要想毕业后的事,将目标定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地方,过远的目标会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不要因未来的想象影响今天的生活。就像海子的诗,还没有“挥霍”过什么,就莫慌做铁石心肠的船长。悲观地思考,乐观地生活,我们既需要思考的深度,也需要生活的温度。

每天早晚,上课放学,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脚步匆忙、面色疲惫,但更多的却是那份带给我的锻炼与充实。一年了,努力过,收获过,也失败过,痛苦过,成长过,让我欣喜的却是那份跌跌撞撞之后的勇敢与清醒。记得不论是公众场合的开会,还是私下里的交流,自己总会告诉大一同学的就是,无论你在大学里如何去锻炼自己,改变自己,如何让自己与人打成一片般沟通,永远不要忘记的是:要时时刻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成长,才是一份真正清醒地成长。

然而,大学里想要“自由飞翔”, 想要没有父母“讨厌逆耳”的唠叨安逸享受的,“60分万岁”的…诸此种种,却也是一种常为人知的“大多数”。想要清醒地成长,必须要有脱离这个轨道的勇气。即使轨道之外,并不许诺成功。要相信,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要相信,除开道路本身,我们没有其他的目的地,除了老在途中,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所以,是走还是停,是快还是慢,是我们仅剩的能够决定的事情。之外,并不许诺成功。今年,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年轻人,一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有的高中生放弃了名校,去就读企图建造乌托邦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的大学生,刷海报、拉选票,去参选人大代表;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了,也放弃名校、外企这样的选择,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改造社会的事情。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一片原野。有跑的、跳的、在阳光下晒太阳的。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们,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2011年9月10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一年了,在学校里的活动也有很多,有些时候,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会少了很多。所以一直以来,我最羡慕的都是这段旅途上的那些慢行者,和那种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的神韵。换言之,则是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但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时便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因为这一年的日子毕竟是在我们的青春中,是我们自己走过的,是我们一大群人一起走过的。在这里,我收获了清醒地成长。

只因年少

他是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斯文,干净,喜欢穿白色的衬衫。但他的课并没有像衣服颜色那样单调。相反,他的课很精彩,很生动。别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两节课后交一篇作文。而他常带学生们到操场,围着几圈坐着,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开心的事。第二节课在教室,学生们个个文思泉涌。

他的声音很好听。喜欢给学生们朗读一些杂志上的文章,时而慷慨激扬,时而温柔软语。当他开口时,教室里安静的只听得到他一个的声音。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就连平时上课只睡觉的学生,也希望上他的课时,时间能走慢一点。

她是他的学生,也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她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她喜欢他读她的文章,喜欢看他发声时喉结上下滚动的样子,甚至把这种喜欢演化成了一种迷恋。迷恋上他的课,迷恋他的声音,迷恋他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爱上了他,超越了师生间的道德仁义,这种爱,是一个少女的情窦初开。

这要是在大学,没准会成为一段佳话。可这是在高中,更何况是在一心只为高考的毕业班。但她不管。她的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英雄,父亲是本市年轻有为的市长,从小的家教严明反而逼出了她桀骜不驯的叛逆。女人为了爱情很疯狂,而她本身正处于这样一个疯狂而张扬的年纪。

她开始不再叫他老师,而是直呼他的名字。而她交上去的作文本中,也从此多了一张纸条。

纸条上从来没出现过“爱”和“喜欢”类的字眼,而是这样一些话——“今天你的衬衫有一颗扣子没扣好,露出里面的锁骨。我从来没看过这么高的锁骨,很好看”;“今天你右手手背上有道小口子,在哪弄的?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呵呵”;“今天是我的生理期,中午睡觉时电扇开的好大,吹得我肚子疼”……这些话仿佛是恋人间的窃窃私语,调皮,也充满温馨。

可纸条她是怎么给他的,而他就是怎么还给她。作文本上除了对她文章的点评,再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

但她知道,纸条上的话他都看过。不然他为什么会扣好衬衫上的全部扣子;不然他的右手手背怎么会多了一张创口贴;不然他怎么会趁同学们读课文时,悄悄地把电扇调小……

这仿佛给了她很大鼓励。疯狂开始变得痴狂;热情开始变得热烈,她的直接,弄得全班皆知。可学校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她是全校分数最高的学生,他是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终于,他受不了舆论,去找年级主任,说想换班。年级主任说,毕业班临时换老师怕对学生有影响。他去找校长,说想辞职。校长说,签了合同的,你不能说走就走。最后没办法,他去找她的父亲,希望当市长的他能把自己调走。

市长听完他的阐述,大惊失色,一直忙得家都没法回的他,女儿出了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市长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地方,问他想去哪。他瞟了一眼,市长给他的条件很诱人,其中有一个地方,一个比他多七年教龄的老师申请了两次,都没去成。

他笑了笑,说,市长,我想去那。

他自己在纸上写了一个地名。市长看过后很意外,问他,是不是要再想想。

他说他早就想好了,这曾是他大学的梦想,一直很想去看看。

他的眼神坚定,市长没再多言,几个电话后,他成了一名支教老师。

她听说他去支教,有一点诧异。她明白,他俩现在不可能,但没想到他会走。她很失落,同时也开始为自己的爱情规划,考上大学,然后去找他……

高考之后,她全市第三,成绩可以填报全国的任何一所学校。但她选择了他曾经的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因为她想去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是不是还残留着他曾经待过的气息。

第一学期后,她没马上回家,而是去找他。这是她去年暑假的心愿,因为家里人的阻扰,这个心愿迟到了半年。

可到了他支教的地方,当地学校说他早走了。他母亲病重,他回了家。她心灰意冷,在路上的兴奋转眼被失望填满。家?他的家在哪里?打听到他支教的地方,也是她和父亲的约定。她答应考进全市前五,父亲才把那个地方告诉了她。

她带着满腹委屈回到家,却没有那份离乡回故里的喜悦。相反,她好恨,她怪他为什么没在那多等等她,她恨他为什么当初要这么绝情?可再恨再怪,他们见面的机会,也真得只能靠缘分了。

她烧掉了她曾写给他的所有纸条,也烧掉了他留在她作文本上的所有评语。与其痛苦的肠断,还不如痛快的遗忘。

大年三十的晚上,万家团聚的欢声笑语中,她一个人望着窗外满天的烟火,哭得好狼狈,好伤心……

转眼四年过去了,她也走上了讲台,她也学他时常给学生们读一些课外的好文章。可再想起他时,内心早已没有了那种澎湃。再多棱角的石头,也会被流水磨平;再激情浓烈的感情,也会被时间沉淀。大学里她也交过男友,谈过恋爱,可真正尝试过才发现,爱情里不仅有玫瑰和甜蜜,而且还有生活的琐事和柴米酱油盐。

如今,她在上课时,也能觉察到学生的目光夹杂着异样的暧昧。但她没躲避,也没点明,因为她知道,这种悸动,只是缘于他们的年轻。就像当初他一样,原谅了一颗在青春中冲动而明媚的心……

师者

文/苡薰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么几个人:父母,朋友和师长。父母和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个在家庭,一个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而老师则是带领我们学习知识,领悟人生的人。从刚刚踏进幼儿园,遇到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时,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就是“噩梦”的开始。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会这么觉得,因为最近这几年老师难为啊!什么学生跳楼事件的都层出不穷。老师们有时话说的重了,学生们都会以死相抗,吓得老师们都不敢说一些重话了。

虽然我是一个95后,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老师们可不是这样的。现在还记得当时小学每天抄课文的情景;还记得有同学因为背不过一篇课文而被老师罚站不能回家去吃饭;还记得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后去学校早读不一会儿就要去上早操的情景;还记得每学期开学初的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除学校长满草的操场、花园的小径乃至学校每一个长草的地方……我的小学就是这样度过的,不过我想许多和我差不多大小的人应该同我一样是这样度过的吧。这是我的儿时,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儿时。那是的我们眼中的老师是这样的:严肃,不敢顶撞。迟到几分钟在那时的我们看来好像都是天大的事,不交作业更是严重得不得了。

小时候有人问我想不想当老师,我的回答一定是不想。因为我本身就对这个行业没啥兴趣,也觉得带学生们好麻烦。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这个行业是有着巨大的魔力的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好老师在学术方面最大的成功不在于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也是我上大学这小半年最大的体验。

大学生贷款欠债百万跳楼身亡,错究竟在谁

文/断腿奔跑的猪

1

昨天网上爆出一段新闻视频,随后各大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学生欠债百万跳楼 校园贷款何以贷走人命?》

新闻里将一切的责任都归于贷款公司,而我心里只有一个疑问:

大学生贷款这么多钱,那请问钱花到哪去了?

我在写文章之前,并不敢肯定这个疑问,以为只是一篇报道没有交代。于是我将百度上数十个新闻网站,关于此新闻的内容都浏览了一遍。

当然根据我的网络经验,我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些媒体小编除了抓新闻热点,根本就不会核实真实性,更别说里面真正的原因。

新闻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责问贷款公司,还有一个就是那些上镜的大学生的苦脸以及该大学生自杀钱的忏悔。

似乎一切都是贷款公司的错,甚至新闻媒体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还“懵懵懂懂”。

未成年人保护也就算了,现在大学生也要来保护吗?

若真是大学生有理,那保护也就应该,但此次事件大学生真的有理吗?

2

并不是我要刻意去猜测,但媒体既然没有将我今天关注的核心问题说清楚,那就由不得我了。

我只关心一点,钱去哪了?

我们不能因为该大学生因为还不起债务,最后跳楼自杀就认为他是弱势群体;换句话说,长达一年,在刚入大学没有多久就开始贷款,并且父母都不知情,同学也不知情的情况下,还贷到了,那钱到底去哪了?

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去学习的,为什么会想到贷款来解决问题,是生活吗?

这不可能。一个月的生活费,父母都会给的。

是挥霍吗?是攀比吗?还是其他。

这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却是,他贷款了,他借钱了,有借有还,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换做如果我是贷款公司,别人找我借钱了,然后不还了,那亏的是谁?

换做是各位,各位怎么想?

当然,这里也有所谓的监管不严格。但是我依然要说,现在社会上,各种信用卡,民间借贷,各种解救你的资金,只要你想要随处都可以。这是人家的生存之道,这是这个行业的运营规则。

没出事的时候就监管严格了,出事了就监管不严,这是什么原因?

3

大学生,借款还不清,走上黄泉路,我无法想象到这名大学生当时的心情。但如果这世上有后悔药,如果这世上靠道歉,甚至是靠死亡就能解决问题。那还需要法律干嘛,那还需要国家干嘛?

媒体说: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还“懵懵懂懂”。

这跟我们圈子里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弱你有理。

这是一个道理。

你弱你就必须得到保护,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在国外根本就不存在。

现在的孩子早就已经早熟了,根本就不像几十年前那样。

就像那些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人杀人,强奸,最后都因为犯罪者是未成年人而放了他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的保护法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并不是说只看到这阴暗的一面,但既然存在极端的人群,那就应该有极端的对待方式,而不是将责任都归于较强的一方,殊不知强的那一方也是受害者。

4

首先道歉,死者最大。

我在新闻中采集到几点,该大学生的做法,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大学生该做的事,那他的死,也只能说他选择了一个错的面对方式。

1:父母不知情

我们认为父母是最大的,无论什么事我们都应该跟父母先商量。当然在我们叛逆的时期这种商量没有余地,但是数额如此巨大,该大学生有什么能力,又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一笔钱。

还是那句话,那笔钱去哪了?

2:同学不知情

隐瞒那么多同学,以他人的名义办理贷款业务,那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一个正常人,会这样吗?

3:大学生你在大学干嘛

父母送你去大学,是希望你读书学习,哪怕你不能成才,但也不希望你闹事。而你却选择了走上这条路,那是你的选择并不是别人。

写到这里,我又翻看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贷款的新闻,基本上都在责怪贷款公司,质问贷款公司是否合法。

据我所了解,没有什么行业是没有内幕的,合法不合法也就在有没有立法效应而已。

但是,如果说当一个人急需一笔钱,哪怕对方开出高利贷似的利息我想你也会要。你不能因为你还不起,就去责怪对方。那请问当初帮你解决这燃眉之急的时候,你怎么没有责怪对方呢?

5

大学本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也是一个亚社会,属于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根本就不能用懵懵懂懂来形容,我身边也有许多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

我想许多家长现在对大学也已经认识的足够清楚了,并不希望孩子一定能在大学里学有所成。

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曝光之后,那我想家长们可能会想:只要孩子平安就好,随便他在大学做什么。

并不是家长不希望孩子成才,但相比成才,家长更希望孩子安全。

这就好比退而求其次一样,那这样下去,本身就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大学生,更加会觉得原来大学就是这样的,混日子的。

6

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能因为该大学生跳楼自杀,就将矛头指向贷款公司。

一个角度:贷款公司是解救该大学生危机时刻的天使;

一个角度:贷款公司是送该大学生进鬼门关的恶魔。

天使与恶魔的共存,难道社会上的行业不都是这样吗?

客户给钱的时候客户至上,客户找茬的时候客户傻逼。

这本来就是人性,贷款公司有错,但错主不在它;也不在于父母,父母只有这么大的能力,给不了我们那些,但他们已经足够努力了。

错在大学生自己,在于自己没有认清这些事,在于自己没有看清这些人,这不是阅历的问题,这是自己心态的问题。

7

我无法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判断此次事件的发生,我只能从新闻里的一些文字进行客观的分析。

新闻里刻意逃避重点,如果说他能说清楚这比钱用做何用,我想我也不会如此。

十几万,拖欠至上百万,你真的错了。

祝:来世安好,阿门。

文/断腿奔跑的猪,QQ:823838548,93后创业者,今日头条,读者,简书,百家,散文网等专栏作家,写最真实的文章,记录最真实的记忆!

梦的追逐

文/常欣萍

从小就听身边的长辈说:长大后要上学,将来当老师,也可能是受亲戚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个梦就是考大学,当老师。时光匆匆,我已经长大了,也考上了大学,也开始了实习,站在三尺讲台上是实现着自己的梦,完成着自已的愿望。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真正地追逐这个梦想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可是在自已的坚持与努力奋斗下也实现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当看见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时候,就觉得校园之所以这么美好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天真的笑声充满校园,有他们激情澎拜的青春活力校园,校园才可以这么迷人。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声音,也不断地鼓舞着老师们,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也是幸福快乐的,虽然会累,可是因为有学生也会变得很欣慰。

在课间和学生们诉说自己当年的上学经历,感觉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一般,记忆犹新,跟他们说着这些回忆是心里是那么的快乐,学生们也很感兴趣地听你说着,感觉就像和老同学老朋友回忆一样,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青春奋斗不止,梦想的脚步也不止。每天讲课时就是在实现着自已的梦,感觉是那么幸福,传授自已的知识给他们觉得那么地有意义,有价值。作为一名老师是件多么快乐与幸福的事情。因为满足所以快乐,看到学生好好地在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就足够了,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好。

梦的路上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陪伴有老师的陪伴有学生的陪伴,这么多人都在自已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更加的坚定支持着自已,所以更加坚持不解的向前走,不断地在梦的路上奔跑,路途的风景也是那么的迷人。

在顶岗实习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也越来越喜欢上了老师这个职位,也越来越喜欢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课堂,也越开越享受这里的实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