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感恩父母的文章

2022/12/18好文章

感恩父母的文章(精选12篇)

山坡是主人是客

文/唐泽洋

猴年的正月十四,五家人分乘3部车,又到了顶效老街背面的椅子山脚,逐座坟墓为逝去的亲人亮灯。

这是一年一度必须举行的祭祀活动之一,在这一片现已规划的墓区,既有我唐氏老祖祖的双坟,又有我去世24年的母亲、去世14年的父亲,还有我的胞姐、堂兄、内侄……时间,真是一味冲淡一切的稀释剂,年复一年,对亲人的思念渐趋理性,如潮的眼泪已如东逝的流水,从咆哮、奔涌、缓流,至细弱、干枯。为父母恭敬地点了香烛后,坐在坟旁的大石上,环视四周的土坡、山峦、树木、河流,似乎一成未变,山自高大水自流,树仍挺拔坡自斜,而我,自小牵着父母的双手,为祖父母亮灯、挂青,大有一瞬间,昔日的小儿已年过半百,轮到我呼儿抱孙为仙逝的老人们上坟了。

于是乎,右手两指间夹着的香烟,一下惊恐得掉下地:在这无限的大自然里,山坡等自然界物体才是主人,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时间的历史长河里,仅仅是匆匆的过客……

在我的直系亲属中,一九六五年,年仅十四岁的胞姐——小长弟,因害白血病而被病魔夺去了如花的青春年华,我和妹妹小满长大成人后,寨中老人往往会在我们背后议论:这俩姊妹,长得差他们的长弟姐太远了。令人惋惜的是,乡亲们也仅能描述长弟姐的刍形:一根油亮粗大的独辫子在腰际拖着,皮肤白白净净,对寨邻老幼都嘴甜地打招呼,成天背着弟弟帮父母勤快地做家务……遗憾的是,长弟姐未留下一帧那怕是劣质的黑白照片,我们对她的怀念仅凭一些零碎的记忆去幻想、构思,组合她短暂的一生。

一生命苦、瘦弱慈祥的母亲,在她含辛茹苦地带大我和妹妹后,于一九九二年因心脏病过世。谢世时,好强的母亲年仅六十岁。迄今,我们难予想象,体重从未超过一百斤,贫苦瘦小的母亲,是如何哺养从小营养不足的我们兄妹,又带大孙子的。母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身土布衣服哪怕洗得发白,一年四季总是干干净净;头发用一个丝网盘在脑后挽个发髻,哪怕用木梳沾清水,一天到晚总是一丝不乱般光光生生。与同寨的妇女显得很不一样,虽瘦小,但却打眼。

老实憨厚的父亲是二○○二年十月离世的,八十八岁的高龄,一百四十多斤的身坯,结实得如头牯牛。有时高兴,要我陪他喝酒,两爷崽干了两瓶,我都舌头打卷、眼神迷茫了,他还高声喊再干一瓶!并埋怨母亲舍不得我去当兵,否则,就不会文皱皱般软弱,缺乏男子汉顶天立地的气魄!年轻时,曾经给国民党区长当过警卫员的父亲,会熟练精准使用两把二十响手枪;解放后,又贩云鼠(免子)、贩牛到云南、广西,来往奔波,赚取那可怜的血汗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儿女读书的费用。父亲是无疾而终的,平静得没能留给儿女一句话,只是,在清理遗物时,才发现父亲枕下压着一把磨得锃亮的牛角刀!

就这样,母亲、父亲先后十年离我而去。如今,我已在县城工作了三十余年。没有了父母的抚慰,失去了故乡的愁绪,成了精神上名副其实的孤儿——融不进城市,回不去故乡,便成了一只在城郊荒野间迷茫无措的野狼,一只唯能暗处舔伤、仰头失声的孤狼……

在母亲坟墓前的大石包上,我吸了大半包香烟。不知不觉间,夕阳隐退,夜幕降临,亮灯的人群亦断断续续地离去,只有沿山的坟包前,还有残存的香烛、灯笼里的蜡烛还在闪着红火,似一个电压不足的偏僻乡村那样静穆,那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有人说,乡村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城市是商人种出来的,此言极是。

我一边低下头下山,一边还不时停下来,回望一下父母的坟堂。父母是孤独的,在那似乎一成不变的山坡杂草中;父母又是热闹的,邻居有那么多亲朋旧友朝夕相伴;作为独儿的我,是不孝的,一年仅有那亮灯、挂青的点滴时间陪父母默默相对,静静交流。我想,世上若真的有灵的话,那父母一定会像俩老在世那样,一定会并排站在老屋前,踮起脚后跟,依依不舍地倾情注视着他们的儿女的……

年过半百,该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了,撇开“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重大哲学问题,仅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减轻人生的缺憾呢?就普通的一介书生而言,一个人的一生,不外乎低头夹尾在天地间匆匆一刹那而已,至于时间长短,我们无法把握,仅仅是一位匆忙火急的过客而已。农村人爱说:一样生来百样死。知生不知死。今夜将袜子脱了,不知明早能够穿上不,还要另说等等,这些话,虽直白浅显,但要言不繁,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常与无奈,真情与残酷,侥幸与铁律。

于是,敬畏天地、自然、父母,珍爱生命、友情、爱情,传承桥梁、纽带、渡船的神圣天职,无疑是我们每个世间凡人该做和该思考的重大命题了。

山坡是主人是客。其实,对于世间平头百姓而言,天、地、自然万物,它们才是这宇宙的真正主人,我们除了敬畏、仰视、沉思外,还想怎么样呢?又能怎么样呢……

高原上的格桑花

文/韩亚伟

格桑花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它就是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在藏族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最普通、生命力却是最顽强的一种野花。因此,我深深的喜欢着它。每次看到、说到、甚至一想起格桑花,我就会联想到她。

她的微信头像就是格桑花。在她的朋友圈里,她会时不时的发一些自己写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她都会写:生在高原,长在高原,如一朵向阳花开的格桑花,写一切阳光向上的文字。她就是张丫丫。

我和丫丫的相识缘于微信公众号上她的一篇文章《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写的是她的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朴实的话语,动人的爱情,让我知道老一辈爱情是多么不容易。“手捧勋章,爷爷眼带泪花地将它放在了奶奶的牌位前,口中吟咏奶奶在世前常背的冯延已的《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是文章里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触动了我,让我很想对这个故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于是便在文末留言处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号并让作者加我微信。没想到,她居然真的添加了。随后,我们便成了“聊友”。

我经常问到丫丫,你为什么喜欢写文章。她的回答让我很感动,她说:“她答应了她远在天国的外公要做一名作家,她要兑现他的承诺”。因为在丫丫五年级的暑假,外公带着丫丫在小姨家玩,暑假正是高原最美的季节,外公带着她走遍了小姨所工作的村庄,要求丫丫每天把她亲眼看见的以及所想的都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于是她每天都按照外公的要求把日记写上。一个假期下来,丫丫的写下了厚厚的一本日记。作文成绩也得到提升,外公还给丫丫订阅课外读物增长她的见识。六年级的时候,她每次语文考试都在前列。一直到初中,高中,丫丫每周的作文在老师那里都会得到表扬。

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丫丫的父母已经离开她20年了,对于她来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她那可亲可敬的父母离开她已经二十年了,多少思念、多少惋惜、多少留念,全部化作点点相思泪,流进她的心里。她多想让时光倒流,回到那虽然清贫但充满欢笑的家。

1998年深秋的一夜,她说:“记忆中的那夜特别的冷,冷的让人无法呼吸。”也就是那一夜,丫丫失去了最爱她的父母,从此她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当她抱着父母骨灰盒走进家的那瞬间,她的心是碎的,她抚摸着冰冷的骨灰盒,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啊,为什么要抛下我和妹妹”。 那哭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亲人,也哭诉着对父母的爱与思念。明知道父母永远都回不了家里了,可是她还幻想着她的父母能够突然出现在面前再喊她一声“丫头”,她含泪跪求老天再给一次她们一家团圆的机会。然而,一切都已成为奢望。从此,她与父母天人永隔,父母成了丫丫心理永远的痛。

丫丫高一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爸妈我想对你说》。平日里丫丫不愿别人提及父母这个话题,害怕触动内心深处的疤痕。然而,在这次作文课上她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全写了出来,同时还哭诉老天对她的不公,结果语文老师在下面写了很长一段批注:“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走出失去父母的阴影,去温暖的阳光下面走一走、看一看,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文学,就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要因为父母的离开就自暴自弃。记住,不要因外来事物而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你要化悲痛为力量,用你的坚强来告慰天国的父母”后来,丫丫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微笑面对,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自学写作,还是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记录的不只是生活的琐事,还有对文学的挚爱。

丫丫告诉我说:“当一个人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起手中的笔”。2016年的父亲节,也是丫丫生日。她太想父亲,写下了《十八载阴阳两隔的思念》。“在这个称为父亲节的日子,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把你想起,深深地想起——我的爸爸!爱愈深,思亦切。今夜,望着窗外淅淅的小雨,我还在想你在天国是否已经安睡?独自一人的我,好想再次拥有你的陪伴,想扑入你温暖的怀抱!可现在,伴我的只有一行行一滴滴的眼泪。”看完丫丫的这篇文章,我哭了,我能理解她当时的心情有多痛。后来丫丫用这篇文章去参加中华文学网的比赛,并获得了新锐作家称号。

这小小的成绩让丫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更加坚信当年语文老师对她说的那句话“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了梦想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老师的指导下,丫丫的文章先后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她用一篇篇文字和一张张获奖证书告慰了父母的在天之灵。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丫丫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女孩,父母的离去是上天对她坚强意志的最大磨炼和考验。她融情于笔、化笔为剑,用心中情、手中“剑”,一路披荆斩棘,用柔弱的身躯在雪域高原上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她就是雪域高原上一朵美丽、动人、平凡、坚强的“格桑花”。我深深的、深深的崇拜着她。

卑微之人

任何一个人总会有他自己的生活,或高贵、或富有、或贫贱、或卑微,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贫富的差距越拉越大,再也不是那个可以用勤奋来弥补命运的时代了。

我就在这个时代卑微的活着,每天奔波在出租房与单位之间,为着那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和不到3000块钱的奖金,忙忙碌碌而又碌碌无为,突然觉得事业与爱情竟与我如此之遥远。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乡,拼搏在遥远的湖南,每每晚上站在阳台,望着都市繁华的灯光,想到在这万家灯火的长沙,竟还没有自己的一片栖身之地。也曾经不止一次的想当初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选择离开故乡,成为无根的游子。

孔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离家乡的我也终于成为父母心中的挂牵,求学时如此,工作时亦如此。最初的几年,尚且年轻的我竟然真的过起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生活,以至于父母竟打电话过来抱怨,虽我深知,父母的抱怨只是牵挂的一种表达形式,但却又不免的心烦意乱。

转眼间,来到长沙已经是第八个年头,远在故乡的父母又不禁的为我的终身而殚精竭虑,每每电话或短信总是离不开此事,而每每提到,我却也是无可奈何,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事业未成,何来爱情,无车无房,何谈终身。父母催的次数多了,也不可避免的跟父母吵起来,前几天又因为这件事让父母大动肝火。

本就是卑微之人,也不敢奢望轰轰烈烈的爱情,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没有经济的保障也就没有生活的保障,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真而现实的问题,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哪有心情去浪漫。爱情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幸福亦如此。当经济的金字塔底荡然无存,处于塔尖的爱情无异于痴人说梦。

卑微的人骨子里总是有一些酸腐,似乎像极了那个“知道‘回’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而我也不免落入此随套之内,曾经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子去疯狂,只想着总有一天我会成功,却不想不成熟的我只是将事情弄得越来越糟糕,以至于最后竟无法挽回。为避免再见面时尴尬,最后不得不换了单位。一年多时间已经过去,虽说时有电话联系,却再也没有见过面,虽说还是朋友,但再也回不到曾经。

前几日父母在山东由媒人介绍了一个女孩子,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见一面,因为催的急了,竟与父母争执了起来,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发那么大的火,印象中父母总是一副乐天的样子,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是乐观的面对,而唯独在儿子终身的事情上发了火,挂断电话之后心里很后悔,于是又拿起电话想要道个歉,却又因为一言不合爆发了更大的争吵,老庞和老大都过来劝解才终于没有使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事后老庞和老大说从来没有想过一向脾气超级好的我竟然会发那么大的火,而且还是对着自己的父母。或许是心里的那种卑微的情绪在作怪吧,我自己当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记得有次上班的时候丫头对我说其实我的脾气挺差的,只是平时没有表现出来,或许是吧,内在的心里的坏脾气也许只能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体现出来,因为在他们身边,我才有可能暴露我的卑微。

父母渐渐老了,而我也早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看着身边的人成双入对,说不急那是假的,但是现实让我非常的无奈,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依照父母的意思是让我找一个家里的女孩,过年的时候可以回家看望老人,等自己老了的时候也可以落叶归根。但是这又谈何容易,首先在长沙的生活怎么解决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回不去,她,过不来。怎么办?两地分居?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湖南找,两个人在一起倒是没问题,父母怎么办?难道就这么撒手不管了?好多人都劝过我还是在长沙找,然后把父母接过来,其实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是父母却不想老了却又漂泊他乡,再者说接过来住在哪里?一起住?即使爱人不反对,但房子够不够大?分开住?父母住哪里?二套房?真心买不起!

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有人说男人要以事业为重,工作有了一定成绩就会有女孩子青睐,话虽不错,但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漂泊者想要在城市里或者一定成就,尤其是在医院,至少也要35岁以上,我等得起,父母却等不起。

生我的时候,父亲已经40岁,母亲34岁,现在身体都不是太好,我真的不知道父母能不能等到我做出成绩的那天。

但我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奋斗不息,即使是在这个靠拼爹、拼关系、拼背景的时代,竟是我有的只有背影,但我依然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我要给所有的人证明,卑微之人也可以站在巅峰!

我虽卑微,但我不卑贱,我虽卑微,但我不自卑!

相信自己,我能行!

麦黄人忙

文/王晓

麦子一黄,人就变忙。从白居易时代就是这样的景象:“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南风渐暖,麦子渐黄,布谷声里,栀子花香,父亲开始磨镰刀,跨坐在长板凳上,顶头固定磨刀砖,父亲和镰刀伏在上面,重复前进后退,不时拿起镰刀,用拇指肚子试试刀刃,青色的镰刀刃白亮,父亲满意地放下,再磨另一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割麦前重要准备,马虎不得。磨好的镰刀放在厢房角落,我们被告诫:碰都不能碰,快得很,会割断脚筋。

镰刀磨好不急,父亲要去看麦浪。戴一顶麦秸秆编的宽檐草帽,迎着风,站在田埂上,金黄的麦子在烈日下默然静立,如待产孕妇,麦田里流淌着隐秘的喜悦。父亲折上一枝饱满的麦穗,按在掌心,两手揉搓,吹去麦壳,麦粒窝进嘴,慢慢咀嚼。新麦的滋味让种田老把式眉心舒展,眼神迷离。这个生产队长一声“开镰”,几百亩地都要喧哗,几百口人跟着忙碌。

麦收季节,赤日炎炎,风不知去了哪里,干热熏蒸掉麦子最后的水分。热烘烘并不长久,说雨就雨。这个季节的雨既急又猛,千万不能遇上。收麦要抢,三至五天,颗粒归仓。小时候,麦收季节,学校专门放忙假,让我们帮家里收麦。

父母四五点钟就去田里,趁早凉割麦。父亲一垄,母亲一垄,并排弯腰,锋利的镰刀刷刷舞着,麦秸秆咔咔断开,左手搂,右手割,从右到左割一抱,三抱捆一个麦把。割麦挑把,看不出女将男将的区别,一趟压一趟,喘气工夫都没得。

上午九点多钟要吃加餐,补充体力。田野小道,满是给大人送吃食的孩子,提着篮子,抱着罐子,篮子里有抗饿的油糍子、粽子,罐子里有解渴的绿豆粥、大麦茶,有人家直接用锅端,也有人家用热水瓶盛那些凉透了的薄荷汤。割麦的人早饿了,又饿又渴,娃娃们来得正当时,田野里呼喊声此起彼伏,欢快得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真的是这样。

父母身后已有大片割完的麦茬,我跟弟弟用扁担抬着篮子和锅子,里面是祖母为父母准备好的加餐。我们踩着新鲜的麦茬,向田块中间走去。八九点钟的太阳,威力不小,晒得人嗓子冒烟,小脸通红。皮猴子不晓得防晒,汗衫短裤,帽子都不戴,感觉到太阳晒得脸皮疼,也不当回事。把吃食提到父母面前,喊他们吃。他们休息,换我们学割麦。父母指点:两腿分开齐肩,弓腰伸手,镰刀抡圆,一下下要稳。我们怕镰刀,抓着刀把尾巴,割下的麦子一小撮一小撮。汗如蚯蚓,顺脖子淌,有从眉梢滑到地上的汗珠,被干燥起烟的麦地刺啦一声吃了。不时有麦芒扫到脸上,戳破了皮,被汗一腌,针扎一般。

父母让我们练手,是让我们晓得劳作辛苦,粮食来之不易。父母吃过喝过,让我们赶紧回家歇歇,不要中暑。天实在是热,地面烫人,麦把烫人,哪哪都烫人,一望无际的麦田裸露在烈日下,好似火焰山,父母是不畏艰难的孙猴子。我和弟弟也是。回去的路上,篮子里锅子里总会装满捡拾的麦穗。有一回,看到打水塘里有鱼尾晃动,我们堵住缺口,用锅碗舀干塘水,抓到四条大鲫鱼。晚上,疲惫至极的父母喝到鲜美的鲫鱼汤,眼里放光,夸我们能干、懂事。这个片段一辈子也忘不了。大地和父母都是老师,不经意间,我们长大。

割麦、挑把、装船……旧时水乡,没有机器,不见骡马,运输只有船。一船一船运到打谷场,压场打场争分夺秒。这季节,雷阵雨说来就来,麦子都干透了,淋不得雨。白天割晚上打,家家户户都这样。牛拉石磙碾压,麦粒离开麦穗,麦壳放松缠绕,大木叉将麦秸秆叉一边堆放,接下来要扬场。竹篙上挂只马灯,父亲往上风口一站,铲一木锨麦子往空中一扬,结实的麦粒沙沙落下,轻飘的麦壳草屑落到下风口,不一会儿,麦粒堆成堆,草屑也堆成丘,成就感满满。

新出的小麦真惹人爱,肚子上有一条细细的沟,饱满油亮,非常干净,黄亮铮铮。新麦满囤,家里总要欢天喜地吃几顿平时吃不上的面食,蒸馒头、做粑粑,麦煎饼、麦糊糊,要啥有啥。麦煎饼最香,新麦换的面,隔夜稀粥发酵,放糖精,甜滋滋的,放多多的油,煎出焦脆,诱人得很,咬一口,甜脆还在其次,那种新麦的清香,直往人肺腑里钻,唯有大口吞咽杀馋。

前两天大哥来电话告诉父亲,他承包的600亩麦子只用三天全收好了,今年麦子收成不错,划下来一亩1100斤。联合收割机助力,麦收不再兵荒马乱,倒有几分风轻云淡,拿着蛇皮口袋在机器下口等干净麦子就成。过程不同,丰收的喜悦还是一样的。麦收,一个令中国大地欢腾的季节,一个和中国人乡愁相关的字眼。

父母的一辈子

小时候的记忆时常想起,回忆起来酸酸的,发霉、带土的瓜干就是小时候的干粮,不想吃也得吃的滋味很不好受,父亲赶着星星,顶着月亮,每天扛着辘轳的辛劳记忆犹新。学生的我目睹了上级检查生产队晚上劳动,队长安排社员在地头锨把上绑上灯笼,坐在地上晃动锨把像劳动的样子,历历在目。

比起邻居的日子,那个年代父母的日子也算扎实,每年的秋天下来萝卜、辣疙瘩时,母亲咬着牙去姥爷家借几块钱,填满四个咸菜缸,以备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没挨饿的滋味就是靠这四个咸菜缸,熬到小麦下来,每人才分到几十斤,擀顿面条算是下来了小麦,根本舍不得吃,有的用1斤小麦更换1.4斤瓜干换着吃。

69年二姐奔着姐姐去了东北,我留下了二姐要我送没送的遗憾。殊不知姐姐的境遇更不好,十九岁的二姐去了很难回,思维不敏捷的姐姐知道二姐病了不去医院抢救,经济、愚昧的缘故导致二姐发烧至肠穿孔,姐姐用揉肚的办法直到二姐死去。那年代医院是贵人的地方。我也不想多怪罪姐姐。回忆、想起二姐来心里多少有点怨恨。

三姐比我大四岁,从小就很聪明,为父母过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时刻鼓励父母做邻居们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吃的虽然不好,但没挨饿。七九年秋天,三姐带领全家大胆的检、拾生产队包干到田收后的庄稼,从那开始家庭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以后娶媳妇打下了坚强的基础,记忆中的土墙、门楼焕然一新。

三姐带领全家收坡,收了足有两千斤玉米粒,彻底解决了粮食不够吃,垒院落、门楼的资金问题,这是特殊时期奴隶翻身从小记忆吃不饱的一次革命,这一行动也着实大胆。据后来和老大队书记在一起议论这件事时,原来多亏了我是新提拔的团干部,大队的干部告状多次了,老支书的阻拦避免了游街示众的风险。

三姐、母亲、我磨豆浆,做的豆腐起初父亲卖,第一次父亲推着小木车不好意思出门,那年代人们没做生意的观念,怕人笑话,真的难为了父亲,就只知道下苦力,父亲卖豆腐不在近处,大半天的时间。换上我专门在近处,用送福的话语、豆子、玉米更换的办法送货上门,计量是没人看秤的,我的信誉也到现在。

八零年的春天,院落都是红砖,那年代,老远就很夺目,说亲已不成问题,娶媳妇的资金无着落,三姐、母亲的建议做起了豆腐,这在当初的决策,也是非常了不起,所用的石磨、等工具和现在建工厂的干劲差不多,豆腐渣白赚养猪,每个豆腐利润三元,吃的是玉米饼子,在当时有种小康的感觉。

八零年的冬天,我被大队推荐团支书,自我感觉良好,带着美好的理想扎实的工作,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几年的时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干部,东营市新长征突击手,广饶县杰出的团干部。连年参加大王镇政府经商致富的鼓动会,我感到了时代的节奏,虽然搞了小打小闹的胶管加工厂不成气候,过日子到管了用。

73年家里翻盖房子,父母抽烟天天熬夜到黎明,我朦胧的睡意中父母的唠叨:资金、檩条、窗户、砖。眼睛模糊了算来算去钱就是不够,最后定盘的是母亲,决定檩条从大舅家借用(大舅在天津,当时的情况很难向娘家人开口)砖是三姐她们扒的坟砖,麦草是大姐、二姐、三姐生产队干活中午不回家割得草换回的,回忆往事值得家人感动。

我从小就唯有哥哥而骄傲,感觉很自豪。父亲论死理、光知道卖力气干活,说话不圆滑,因而常常受到挤压,因此,我知道有哥哥的力量。姐姐的缘故哥哥十六岁闯荡东北9年,后当兵回家,盼望的哥哥终于团聚,紧接着是结婚分家的结局。从哥哥婚后三天和父母说话嗯、俺的对话中,我的情感是亲哥哥不亲了。

我长大了,结婚了。和哥哥的来往几乎没有,我没有得到哥哥、弟弟的那份情意。其实哥哥也不容易,那年头结婚分家分的东西可怜,可是父母也是六十岁的人了,不可能把精力都放在大儿子身上,这样贫穷造成的儿子、父母之间有了深深的代沟。哥哥的自私,计较、不实情、说大话的基因真不知遗传的是那代人的。

我的大家庭观念很强,做事的原则把小事干好,办法用好,和人不计较、敬老、养老我都努力做到了。因此,贫穷、性格原因不走动的父亲兄弟四个,经过我的努力,也都走到一起来了,叔兄弟七个关系自然也好起来了。大家庭经过了婚丧嫁娶,我们团结一心,把不和睦的纷乱家庭成为了最和谐、人人羡慕的大家庭。

人都是这样,父母在的时候不觉得老,真的有了疾病甚至绝症时才知道醒悟,我也一样,97年父亲得病误诊肺癌的时候,我猛然间后悔没有孝敬好父母,虽然平时做的不错,但没经意的去做,从这时候我彻底的觉悟了,鸡蛋、奶粉,鲜鱼、老母鸡,结果是饮食害苦了父亲,高血压吃鸡蛋过多的原因眼睛有点不清。

经过多年的拼搏,我的日子逐渐好起来,渐渐的超过了哥哥,这也是三姐大家的愿望,我不记哥哥没弟弟的前嫌,主动联系哥哥,他不用花钱多看看父母就行,结果哥哥马虎做到了,借钱,贷款、我主动给钱的事也接着来了。为父母掏钱我很舍得,在父亲的最后的三月,哥哥、三姐、妹妹都付出了儿女的那份孝心。

父母一直跟着我,我从没有兄弟两个父母轮流的概念,97年,父亲重感冒在家打针一直不好,去医院检查,确诊肺癌,马上告诉哥哥,从没有问过父母的哥哥第一句是:你早干啥来,来东营检查吧,虽委屈为这句话也很安慰,结果是肺结核。那时候哥哥的日子很好,许诺的百分之八十,我拿百分之二十始终没兑现。

2000年,经过我多年的打拼,单位终于给了一套90房子,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不得了的事。离开父母前,我把院落、室内重新的装饰,买上冰箱,虽然鱼肉菜填的满满的,但也感到老人有东西也不会吃的境况,那年父亲78、母亲76岁,2003年的大王菊花展,在父母很不愿意情况下,我把父母接到了楼上共同的生活。

03年把父母接来后,首先和父母见见大海到了青岛、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往返北京都是坐着飞机去的,三姐也一同照顾,当我背着母亲上天安门城楼时,感动的警卫破例开了专梯,整个天安门广场基本是背着母亲走过的,终于圆了父母从小没见过的大海和北京。回家来我和三姐都累得不得了,多年的梦圆了。

让老人旅游的愿望实现了,小家庭的温馨也不能忽视,04年转而和妻子孩子们青岛、北京不同时间分两次旅游,我辛苦点换来的是家人的快乐,偶尔的浪漫,给小小的家庭带来了温馨,也是我创业路程中对家的依恋和眷顾。一个家,一个男人,虽然辛苦、拼搏,家带来的永远是温馨、快乐、幸福的港湾。

对父母再好,老人也不愿意困在楼上,几次要求回家到不愿意回家,这是身体的演变,老人也是聪明的,知道离开我生活就不那么方便了,07年前因我住五楼,我就安排父母住在和妹妹一个小区的二层楼上,07年后父母陪我搬到了160平方的一层楼上至今,有妹妹的感觉真好,配合我孝敬了老人,妹妹也是好样的。

孩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从小给予孩子灌输的思想,长大了会根深蒂固,不管儿子、女儿都是一样,以至于和他们的爷爷、奶奶互相关爱、融为一体的生活其乐融融。做人、做事、爱心、报恩的那份孙辈情在我的家里开花结果,把本来平常的事情做得有一个好的口碑,看似平常的事情做好了,这就是人间的那份爱。

父亲离去的那天,两个弟弟,外甥、孙子、孙女、侄子、女儿女婿、儿子二儿媳二十几人在眼前,88岁的父亲在2010阴历十月初九下午四点十五分,我抱着、呼唤着、父亲点头离去的,遗憾的是大孙子不在家,哥不想实现父亲的愿望和大嫂一直未送父亲的阴影时刻缠绕在我的心头,我领悟了哥是怎样走下坡的缘故。

母亲如今糊涂了,但她永远是我们的母亲,而且是伟大的母亲,当年把尿我爷爷的品格今天得到了回报,母亲该感到满足和自豪,自己前半生的不足都有儿女的尽孝来弥补,即是外甥,孙辈,儿女们,都把母亲作为至亲,彻底改变如今老人无人管,不和儿女同吃住,脏兮兮的境遇,勤劳先走的父亲放心吧。

孩子们大了,懂事了,家里的故事除了亲身体会,那就是言传身教。任何时候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拼搏,你才会永远是最棒的。这些还不够,做人要有起码的爱心。有感恩的心态,含蓄的话语,执着的精神才会让你走在成功的道路上。恩师难忘到永远、路在脚下任你行。

在外八年的侄子回家了,哥嫂人情懂的少,孩子对爷爷、奶奶很少亲近,从走前强壮到回家来的爷爷离去,看得出侄子并没有多大的痛楚和反应,在看过了奶奶后,就杳无音信了,就别说先到坟头上烧纸告慰爷爷已回家和陪奶奶的事情了,三十五岁的年龄,该有的传统、敬老的思想,我隐约感到的是未变的失望。

有父母的感觉真好,老年的确是负担,但责无旁贷。我们把对孩子的关爱留出几份,父母就会很大的满足和幸福,父亲长期的保健、就医、生活、卫生、母亲瘫痪在床三年,长期保持床上、室内清新,确实考验了儿女。每当给母亲做上可口的早餐、买上蛋白营养身体,洗澡,洗尿布,心里就觉得十分自豪和充实,但愿母亲活到八十八,这是儿女的愿望和期盼。

直到今天,我为家人和父母的付出无怨无悔。父亲的艰辛,母亲的伶俐,三姐的智慧,妹妹的辛苦,身体有病的姐姐有时也伺候着母亲,细想起来时刻感动着我的心灵,。现在,只有把他们对大家庭的付出,当成自己的动力,当家人遇到困境的时候,我定当相报,责无旁贷。

悔悟

文/曹藜

小时候,那些吸溜着鼻涕,挂着口水的细娃儿只要一见我,就会戏谑地叫父亲的名字,我恼恨的拿眼瞪他们,他们嬉笑着,嘴里却喊得更起劲。一种被嘲笑,被戏弄的感觉除了自个生闷气,却又无力作更大的发泄,还带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而我遭遇的罪魁祸首,又把它归结于我的父亲,因为我一出生他就把我送给了养父,所以才被人取笑。对父亲的恨意也是那时在心中生根。

与父亲见面是我极不情愿的事,可偏偏养父与父亲同在一个村,走路最多20分钟。养父家什么事都离不开父亲,栽秧挞谷,修房造屋,需要帮忙的事,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父亲从不拒绝。所以来我家的次数理所当然就很多,也因这而怨恨养父,可又无可奈何。每次在路上远见父亲,我会极尽心思绕道而行。到了家里无法避免,就尽量找理由抽身。

有年腊月,父亲家杀了年猪,叫我及养父母去吃泡汤肉。养父叫我头天晚上去,我死活不愿意,养父气得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打我,我撒腿消失在了暮色中,心疼我的奶奶弯着九十度的腰,深一脚,浅一脚的来追我,我抱着奶奶伤心地哭了个痛快。

上初中时,我向要好的同学袒露了身世,并讲述了村里另外一个被抱养给别人的孩子,那个女孩比我有脾气多了,她可以与姊妹交流,多年决意不与父母说话。同学坦言,“要是我的父母把我送给别人,我一辈子也不会理睬他们。”这让我对父亲的恨意更加有了底气。

初中毕业,学校要求学习几天的农技课才能拿毕业证,每个村要派两位代表参加。我们村的代表是父亲,我和父亲同坐一个教室,我像僻邪一样离他远远的。放学了,父亲追着给我钱去馆子里吃饭,我无意去碰触他的目光,也无视他的心情,甩头便走,留下木讷的父亲呆立在原地。正巧养父给我送钱来,我欣然接钱昂然而去。走时用余光扫视父亲,那张开始布有皱纹的脸,表情很复杂,也很落寞,而我心里却有了一丝快意。下午放学,父亲和母亲守在我必经的胡同,拦住了我,温柔而耐性的要我去家里吃李子,拿回姐姐给我准备的毛衣。虽然心里有恨,却没找出搪塞的理由。晚上,我和父母坐在月光下,父母细细的述说了把我送给养父的经过。

养母连续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有人建议把别人家的小孩领养一个,后面的才能养活。养父便找到父亲有了口头协议,把母亲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给他们。最后父亲肯定的说,如果你现在的爸爸不要,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你养大。我泪流满面,却想借助月光的朦胧,不想让他们瞧见。

那次家里变故,没日没夜的哭,感觉胸部好痛。以为是过于伤心引起的心痛,后来疼得起床都有些吃力,才发现前胸长了一个大大的瘤,去医院检查,还好是良性的,但需要手术。历来喜欢把人生冷暖深埋心底的我,自认是特别坚强的。可那一阵阵剧痛,让从未经历过肉体大痛的我显出了心底本能的柔软,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关怀,得到亲人的安慰。在电话中没控制住告诉了父亲,他说我和***过来,我淡淡的说,只是一个小手术,你们不用过来。第二天早上,我很早就去医院,办理好入院手续。在手术室外的等候区,眼睛却注视着医院的入口,倔强的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希望得到温暖。当医生叫我的名字时,我失望而心酸的站起来,正准备进手术室,却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是父亲那熟悉的声音。他和母亲从乡下天没亮就风尘仆仆赶了一小时的车来到医院。我的心踏实了许多,也感动着,带着欣慰走进了手术室。

父母其实对我做了很多细微平凡的事,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除了我,他有好几个能干的子女,内心是不会在乎我的,而我也忽略他们对我所做的一切。最终还是触动了那根血脉相连的神经。原来对父母的依恋一直潜藏在内心深处。

当养父母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走了,让我感觉生命不堪一击的脆弱,无法弥补的行孝,遗留给了我永无偿还的心情。我才明白,父母在,是一种幸福。从此告诫自己在与另一个父母最后告别时,别让自己留下太多愧疚。

曾有人说,你有两个父母,好幸福哟,现在才真正体会了这句话的实在。想想中央一台的《等着我》栏目,哪一期的节目不让人感动至深。哪一期的节目不让人泪流满面。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为爱寻找、为爱坚守。而我的父母就在不远处,从未离开关注我的目光,有何理由再拒绝他们的爱?!

世间最温暖的心

文/石兵

2014年7月4日,62岁的孪生兄弟龙尼·加尔约恩和唐尼·加尔约恩在美国的家中举行了盛大的party,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记者和公益人士蜂涌而至,向这两位传奇兄弟表达了最诚挚的祝贺与问候。

龙尼和唐尼是一对连体兄弟,在这一天,他们的寿命超过泰国的邦克兄弟,成为了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连体兄弟。62年的朝夕相伴,兄弟俩除了身体上的骨血相连,更令人肃然起敬的则是心灵上的契合与彼此守护。

加尔约恩兄弟出生于1951年,两人面对面而生,有独立的四肢、心脏和胃,身体中段相连,共用消化道、直肠和生殖器,出生后,考虑到手术分离的高风险,两兄弟的父母最终决定让他们保持原样。

父亲老加尔约恩说:“上天赐予了我两个可爱的孩子,却又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他们,他们的身体能否分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的心灵和灵魂都是连成一体的。”

对于父母的选择,两兄弟一直心存感激。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父母并未因他们的连体而流露出嫌弃、忧伤或是悲悯的情绪,他们一直将两兄弟称为“可爱的天使”,他们引导唐尼控制两兄弟共有的躯体,支持他们相互交流彼此的思想,鼓励他们平静面对路人的异样目光,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让兄弟俩掌握了谋生的技能,拥有了自强独立的精神与自尊自爱的品格。

虽然因为先天缺陷,兄弟俩没有上学,但通过父母的传授和刻苦自学,兄弟俩都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养,这让他们在公众面前谈吐自如风度翩翩,而且,从四岁起,兄弟俩就开始跟随马戏团在美国中部和南部表演,他们表演的魔术出神入化,很受观众欢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明星般的待遇。

父母为两兄弟所做的不仅于此,在照顾两兄弟的同时,他们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吉姆,身体健康的吉姆一生下来便肩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接过逐渐老迈的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承担起照顾两个哥哥的重任。

1991年,39岁的加尔约恩兄弟从马戏团“退休”,搬到弟弟吉姆家附近居住,以方便他照顾。2010年,龙尼因细菌感染引发了肺栓塞,虽然有唐尼的悉心照顾,但由于身体原因病情却持续恶化,弟弟吉姆立即将两个哥哥接到了自己家居住。

此时,加尔约恩兄弟的故事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很快,在公益组织帮助下,吉姆把家进行了改造,给哥哥们配备了宽敞的通道、超大号的厕所和淋浴间,一家医院还为他们送来了量身定制的睡床,此前,两人只有一张普通双人床,睡觉时一个人会压在另一个人身上,而这张特制的床有两个面对面的靠背,让兄弟俩可以更舒服地躺着。

在弟弟和公益人士的悉心照顾下,龙尼很快恢复了健康。如今,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两兄弟身体健康精神奕奕,生活起居都不需要别人帮忙。

面对面生活了六十多年,兄弟俩习惯了一睁开眼就看到彼此,虽然也偶有争执,但他们早已将对方视作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会一起去钓鱼、看棒球比赛、散步、下馆子,出门时,两人总会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偶尔也会有人嘲笑他们,但对两兄弟来说,心中早已波澜不惊,有时,他们甚至会和嘲笑自己的人聊上几句,而每当那些人面红耳赤地向他们道歉时,两兄弟都会相视一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又帮一个人找回了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温暖。

唐尼说,60多年来,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一种深深的温暖,那是一种源于心灵的温暖,我们知道,那是与我们心灵相连的父母和弟弟一生不息的爱,当然,还有那些关心我们的好心人,是他们的爱汇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温暖保留下来,然后再传递给别人。

伤痕

文/李淑珍

很多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轮到自己头上就成了变故。当一个健康的人突然间被病魔击倒,生命处于垂危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看着刚刚走出手术室的父亲,身上那深深的伤口,看着血水一点点从伤口渗出,一道道伤痕便刻在了心上。

原以为人生的路很长,原以为父母会一直会陪我们变老,谁知在人生的岔道口,会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但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只想做他们的小棉袄,温暖他们,关爱他们,抚慰他们。看着病床上曾经强健伟岸的父亲,突然间变得瘦弱不堪,看着家中年迈的母亲孤独寂寞的样子,心一点点地碎。那种痛,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任眼泪雨珠一样的不断滑落,伤痕布满了痛苦不堪的心。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离别”二字。不幸降临在谁的身上,谁才会有切肤之痛。

日月如梭,岁月更迭。父母虽然年迈,却很硬朗。一直以来,父慈母爱很幸福。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可以倾诉可以撒娇。虽然,他们已是风烛残年,却常常谈笑风生。虽然,他们已是风烛残年,却依然勤劳刚强。从来不肯为儿女增添一点点麻烦,更多的时候是在为我们分忧解难,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只愿所爱的人幸福快乐。家不大,但很温暖。钱不多,但精神生活很富足。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从来都不缺少爱,缺的是回报与补偿。中国的父母从来都是爱孩子甚于爱自己的。我的父母也一样,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对于儿孙后代却从来都是慷慨大方的,愿意奉献自己全部的爱。

路走到今天,步履维艰 。活着痛,如何快乐成了一个难题。父亲每次进食,都很困难也很痛苦,我们的心也被揪着无处安放。人世间最美的情,莫过于父母的恩情。作为儿女,我们问心有愧。想想看,多年来我们索取了多少?又付出了多少?我们泡在蜜罐里,却常常不知足,很少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过。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忙自己的家庭忙自己的事业,又有谁愿意放下一切,多陪陪父母?问问他们需要什么,听听他们想说什么?看着父母的满头白发,我们有什么资格埋怨什么?已快八十岁的父母,始终像年轻人一样活着,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需要人照顾的老人。他们关心我们的生活,关心我们的孩子,我们却没有像他们关心我们那样关心过他们。人老了,听力差了,反应慢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听一听他们的唠叨?人老了,牙齿不够好了,肠胃消化功能差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爱心,做一顿他们喜欢吃的软烂的饭菜?孝心孝行是什么?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是一句贴心的话。平时都是父亲在关心我们,直到父亲累出了病,住进了医院,被查出来是胃癌晚期,已到了危险期,我们做儿女的才慌了神,一时间手足无措。只有寄希望与医生,希望奇迹的出现。然而,事与愿违,父亲在肿瘤切除伤口愈合之后,还是一天比一天憔悴。在经历过种种病痛的折磨之后,曾经高大魁梧的身体,只能用形销骨立四字来形容。每每看到父亲消瘦的样子,眼泪总是忍不住滚落。然而,坚强的父亲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不愿意在儿女面前喊一声疼,他就那样刚强的硬撑着。遗憾的是,从发病到治疗的短短2个月零9天之后,父亲在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之后,突然离世,与世长辞。让做儿女的无以面对,伤痛不已。坚强的父亲在辞世的前两天,还在和儿孙们一起下象棋。他靠下象棋转移注意力,减轻病痛的折磨。临走前,他安静平和,一如往日一样慈祥,以至于我们都不相信他是真的与我们诀别。

痛彻心扉,最敬爱的父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再也无法得到父亲的宠爱,再也在无法亲耳聆听父亲的教导,再也无法向父亲倾诉生活的烦恼和快乐,再也无法见到父亲慈善的面容。天幕低垂,愁云惨淡,父亲的溘然离世,成了我们这一生的痛,一道看不见的伤痕,永远留在心里,今生永难愈合。肝肠寸断,却留不住亲人渐行渐远的身影,除了眼泪还是眼泪。一哭父亲在世之时,眷顾儿女,却不知心疼自己。二哭父亲,吃苦受累只为儿女,却忽略自己。感谢上苍,赐予我们这么好的父亲!若有来生,愿再做您的儿女。更愿天下所有的儿女慈孝,莫待行孝之时亲不在!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不受疾病的痛苦与折磨。为天下父母祈福,愿天下儿女慈孝。有最美孝心少年,更应有最美孝心中年。哪怕到了老年,也不要忘记做个有爱心的老头子或者有爱心的老太太。

带泪的微笑

我是真的下定决心跟他在一起的,可是他总能在我下定决心的时候打击我一下。他说,我只能尽我所能的说服我妈妈,如果不行,我要在你和我妈妈之间做出选择。他说,等我们定下来以后,你再给我买衣服吧,不然我们分了你话的钱多冤枉啊~原来,他一直都有为自己找退路的;原来,他的心从来都没有那么坚定的。或许,苗苗说的是对的。无论如何,一切的一切都是他说怎么地怎么地,我没有看到,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我想,我仍旧还是没有不顾一切的勇气。我想跟他说,把一切都说清楚,可是我自己总是总结不好。结果,我也不知道。 其实,他不明白,我的痛苦不来源于他父母的眼光,来源于他自己。如果,他自己不坚定信心,那么谁也帮不了我们。我总是在我们在一起时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我想,我们错了,至少我自己错了。他父母那边,反对的态度有多坚定,我必须得知道的。我们要么一起面对,然后想办法解决,要么……

除去他父母,我们之间也有好多的问题。或许在一起时间短是一个问题,但是还有好多的问题,好多。我不晓得,我们能解决多少。呵呵,看来我真的需要停几天的机来看看他的态度,我的心了~逃避了这么久,我仍旧还是得面对。笨蛋,十足的笨蛋。

爱有多深,言之过重了,我们之间,没那么深。那么我必须得再完全的陷下去之前,看清楚自己,找到路。伤害自己的事情,做一两次就够了。而这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我必须得想清楚了~

傻妮,笨蛋,加油~前面的路,无论难还是易,总有一条是自己的。

村里的结婚算日子的习俗

文/李村长的幸福天堂

过年那几天我和媳妇儿领了结婚证,本打算过几年再举办婚礼。但是家里的意思都希望我们早点办。于是就说定在今年办事。但是办事并不容易,很多东西都要确定。其中的一件大事,就是择日子。

择个黄道吉日自古是我国的传统。我们祖祖辈辈都比较迷信。如果日子选不好,总觉得会出事儿。这种东西,其实你明知道它是假的,但却愿意去相信,因为人们心里都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安定自己的内心。

然后我妈去找人算,结果那人说今年的7月1号最好,无论是匹配我和我媳妇儿的属相还是其他的,都不错。我妈这边算好了,让亲家那边算。结果他们算出来的是7月8号。说1号不是特别好。这下好了,两家算的不一样。而我这边又说除了那天,其他的都不太好。

其实我和媳妇儿都清楚,这种东西纯粹扯淡,怎么会有可信度呢?这个人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说,都说的头头是道,无非是自己看了些算卦的书罢了。可是没法子,父母信这个。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一定对就是好的。有时候让他错反而更能让大家开心。比如朋友之间一起聊天,某个人说了一个事,你知道他说错了,但是如果你此时据理力争,最好让对方承认自己错了之后,并不会让大家高兴,反而大家都很尴尬。因为大家的目的是在聊天,而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儿本身的对错。或者你孝敬父母,你可能觉得给他们买东西买贵的,买好多营养品,保健品就是孝敬他们,但他们不一定高兴。你必须清楚的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父亲就喜欢抽烟,你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是如果你不让父亲抽,他会不高兴,这就是不孝了。所以,在算日子的这件事上,我和我媳妇儿完全依着家里,不给任何意见,务必要使父母长辈都开开心心的,这样,也就是尽了孝道。父母能够开心安心顺心,不就挺好的嘛!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不能用对错去衡量。要学会审时度势,相机行事,这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做法。

其实农村人的愿望都很朴实,希望家里和和美美的就行,家和万事兴嘛!因此,如果能够让父母开心,就算有些事错了就错了,又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何必太去在意对错呢?

如果爱,多陪伴

文/李小白

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位老人,由于儿女极少来探望,他想出售自己的住宅,搬到养老院去。发布出售信息几天后,一位年轻人来到老人跟前,弯下腰对老人说:“我自幼就父母早逝,房子我是买不起,你能便宜租给我吗?我们合住,下班后,只要我有时间,会陪你一起聊天、看电视、散步,可以吗?”老人答应了。两人互相关心,亲密相处如父子,老人收获到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满足。

读后,笔者想,不知那位老人的子女会作何感想?天下的父母大都是这样,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又把他们像鸟儿一样一个个放飞了,最后只有自己蜷缩在空空的巢里。作为子女,怎可无视他们内心的孤单?

我也是老人,虽然我偶尔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与妻子的智能手机是儿女送的,我们的衣服鞋子是儿女买的,但其实我们并不在意这些,我们最大的愿望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多回家陪陪我们而已。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陪在父母身边就是最好的孝。我一个同学的儿子,事业如日中天,生活也很幸福美满。就在准备扩大公司规模的时候,他的父亲检查出了肺癌,住进了医院。于是,他毫不犹豫放下了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他寸步不离地守着,帮父亲剃须、洗脸,陪父亲说话。虽然父亲病痛难忍,但享受着儿子陪在身边的幸福,非常欣慰,最后含笑离世。而同学的儿子再回到职场,由于错过了机会,影响了很多收入。但他没有半点怨言,说:“赚钱的机会总是有的,而我庆幸自己能陪伴父亲,看到父亲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的满足和微笑。”

很多人总是感慨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却又不行动起来。既然已经意识到了,为什么不多留点时间给父母?如果爱,请多陪伴。

年夜饭

文/肖复兴

在我们中国过年,最看重也最讲究的,莫过于年夜饭了。无论贫富贵贱,大年三十夜里,那一顿全家团圆围坐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饺子,是年夜饭的主角,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民俗的传统和情感,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火鸡。哪怕穷得叮当响,只能包一顿野菜馅的饺子,那也是要包的。曾几何时,所谓的年味儿,就在那一顿大年夜的饺子里了。

年夜饭,无论丰厚满桌、饺子压轴,还是简单得只有一盘饺子,都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个准备的前奏,也就是要有个铺垫。以往过年之前,这样的前奏,这样铺垫,甚至有些繁文缛节。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粘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每一天都在为这顿年夜饭密密麻麻地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被一样,一层层地絮厚,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才会将年夜饭烘托得如同一出大戏里的主角出场一样,令人期待,并有着节日的仪式感。

二是必须全家人人动手,尤其是饺子,更须全家人聚在一起包。过去的年月,再大户的人家,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都不会到外面图个气派和省事。而且,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那样,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那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春节最动听的音乐之声。

四十三年前的春节,我在北大荒,弟弟在柴达木,家中只剩下孤苦伶仃零的父母。年夜饭,无人帮父母准备,父母也无心去做,但饺子总是要吃的呀;但是,我和弟弟都远在天边,无法和父母一起动手去包。而且,自从我和弟弟离开家,自以为是战天斗地,志在四方,已经一连好几个春节没和父母在一起了。这个春节的黄昏时分,我的三个留京的朋友,分别买了面、白菜和肉,跑到我家陪伴两位老人包了一顿饺子,一起吃的这顿年夜饭,过的这个春节。他们完全是出于友情,帮助我和弟弟弥补了这未回家过年尽孝的情意。

我无法猜想父母吃这顿饺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大概是父母吃的唯一滋味最特殊的年夜饭了。黄昏的时候,当三位和父母无亲无故的年轻人,想替代他们的孩子,来为他们做这顿年夜饭;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会是那个春节属于父母的音乐之声吗?我知道,尽管三位朋友的举动,会让父母感动和感激,但也会让他们望着三位和他们的孩子年龄一样的年轻人,更加想念自己的孩子,而让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多了几分伤感。

就在吃完这顿饺子以后不久,父亲一个跟头倒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花园里,脑溢血去世了。我不知道,父亲的死和这顿特殊的大年夜的饺子,有什么关联。我只知道,当我再回到家里,有了充足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和他老人家一起准备年夜饭,在大年夜可以和他一起包饺子了,他已经不在了。老天爷不再给我一次这样的机会。

四十三年过去了,很多个春节的大年夜里,全家热腾腾地端出那一盘盘饺子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个大年三十父母那顿特殊的饺子。如今,孩子已经长到和当年的我一样的年龄了。我对他说,珍惜每一年和父母团圆的年夜饭,而且,清楚地懂得年夜饭必备的两个条件:一起准备,一起动手。其实,这两个条件,包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它让你更深地体会到亲人团圆相聚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