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父母的文章

2022/12/18好文章

关于父母的文章(精选12篇)

回故乡,寻找童年的记忆

文/吴庆钧

记忆中,故乡的秋天总是秋高气爽,异常干燥,忙碌的丰收季节,也是我们儿童最快乐的时光。离开故乡十余年,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直在异乡不停地游走,关于故乡和故乡的秋天,只有在梦里和回忆里出现。

从班车上下来,父亲已经在公路边等了很久,他瘦弱的身躯在我眼里那么高大、伟岸,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回家的路。只有父母在,老家才是真的家,每次回家都有父母相迎,这才是回家最幸福的事情。

回到家,看到院坝里晒了一堆核桃。核桃是自家的核桃树结的,每年秋天,核桃成熟,父母年迈,没办法爬上树去打,只得任其自然掉落下来,再去捡回来。我离开时,核桃树尚未结果,幼时常常抱着一本书,像猴一样爬上树子,坐在核桃树枝桠上,读得废寝忘食。一别十余年,这课核桃树长得高大繁茂,枝叶四展,代替我守候着村庄,守候着我童年的梦。

打开门,来到自留地里,成熟的玉米倒挂着,母亲已在地里栽种了菜苗,成片的玉米地呈现出金黄色,让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童年时光,与小伙伴在玉米地里躲猫猫,抡着玉米秆“比武”……往事历历在目,心里百感交集。随手折断一根玉米秆,放到嘴边,清甜的汁液流进嘴里,虽不及甘蔗甜,却是我们小时候最佳的“甜品”“饮料”,有时在山坡上放牛,总会跑到别人家地里,掰上几根,坐在大石头上

吃,当然,如果人家玉米还没有收的话,

总会挨批,农村人骂人粗俗,声音洪亮,

骂得再难听也不敢应声,没告状到家里

去,已经算是走运了;若是玉米已经收

过,那玉米秆即可随便吃够的。

在自留地里掰了几个玉米,放在柴火堆里烤得金黄,吃得满口香甜,还不忘拍照上传朋友圈,惹得像我一样远离故土的游子垂涎三尺。

夜幕降临了,村子陷进一片宁静中,我站在家门口,望着沉睡的村庄,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模样。小时候,每到秋收时节,农村人总会在院子里平整出一块场坝,白天晒粮食,晚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全村的小孩子不约而同聚到场坝里,打陀螺、踢毽子、捉迷藏、讲故事,玩得不亦乐乎,就连大人们吃过饭后,也会抽空来到场坝上凑热闹,整个小山村闹腾腾的,充满了生机和欢笑。可如今呢?村里的青壮年全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孩子留守着村庄,虽然很多人家修了砖房,买了高档家用电器,但儿时的记忆,永远回不来了,村庄空荡荡,心里也空荡荡的。

第二天,与同样回家探望父母的几个姐姐一起,到地里帮父母掰玉米。父母年纪大了,但一直坚持劳作,在离家近的地里种了玉米,每年都要养两头胖猪过年。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很少做过农活,幼年受父母与哥哥姐姐的宠爱,除了玩就是看书,上学后更是没跟锄头接触过,之后流落异乡,辗转奔波,故乡的土地成了梦里那模糊的景致。背着一小袋玉米,蹒跚着走在崎岖的乡间小道上,碰到熟识的乡亲,看他们依旧人背马驮地辛苦劳作,心里很不是滋味。

每次回家,都是匆匆一聚,帮父母收完玉米,又该离别了。母亲早就念叨着要我带些猪油、腊肉和核桃,这是我每次离家父母都要做的事情。由于我抽空去了大姐家一趟,第二天直接坐着外甥的车子走了,父亲再三叫我走时打电话给他,他把东西送到半路,但终究不放心,生怕我不告诉他们就走了,于是大清早的就将几大袋土特产送到我要经过的公路边,才给我打电话,那时,我在大姐家刚刚起床洗好脸。父母之爱,微小,却厚重。

再一次离开了故乡,望着公路边瘦弱的父亲,望着薄雾中的村庄,望着山腰盘旋的环山公路,望着这片让我在梦里时时疼醒的土地,我突然觉得好茫然,泪眼里渐渐模糊的景致,一次次的别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学会感恩

文/张蕾

成长的路上,并不永远是一帆风顺。我踉踉跄跄地摸索着前进,正因为身边有了父母、朋友、师长的搀扶,旅途中的我不再感到艰辛。当我顺利地留下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足迹后,我却忘了要向他们道一声谢。

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向自己父母说声“我爱你!”。我的家庭很平常,常年生活在农村的父母也并没有那么开放。平时不善言辞的我如果这么说,爸爸妈妈必定“受宠若惊”。我开始犹豫了。

那天晚上,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妈妈在看着电视,爸爸坐在椅子上翻看着报纸。他们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妈妈把电视音量开得最小,爸爸也不发出一点声响。而我却正陷入沉思:父母的爱我能体会得到,为什么我却说不出口,是我不爱他们吗?是我不懂爱吗?不,不是的。窗外的夜空沉沉的,它失去了往日的美丽,陷入一片沉暗。

最终,这句话,我还是没有勇气说出口。

第二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楼下的时候,透过窗户,看见妈妈的身影是那么的矮小,她松散的头发再也没有年轻时那样的乌黑发亮。我沉思了一会儿,突然,我大喊了一声:“妈妈,我爱你……”我为自己迈出了这一步而感到欣喜,而此时,妈妈回头看了我一下,她蠕动了一下嘴角说:“宝贝,其实我早就知道了。”顿时,我的脸像火烧一样,是那么的烫,那么的红。

爱是接受,更是付出。我缺少了付出,我的心仿佛是一片荒漠,父母辛勤地耕耘,却不曾有过回报,他们懂得爱,而我却不懂。

又过了几天,母亲节到了。没想到,这一天母亲却生病了。我没有给母亲送上祝福,也没有去表达我的爱意。只是微不足道地给母亲递上了一杯热茶,给她揉了揉肩,捶了捶背。母亲却对我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沉默了,或许,这才是我付出的真正的爱吧。

我终于明白,学会感恩,不需要语言,其实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即便如此,在这里,我仍要对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校园生活

文/李文勇

时间如流水,明代诗人钱鹤滩在《明日歌》中写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校园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但也只是几年的光阴,转眼就过去了。

小学的校园生活是童真的,在那时不要担心什么,因为会有父母帮我们承担,有老师无微不至地呵护。那时候我们尽情的玩耍,无忧无虑。

中学的校园生活是纯真的。伟人曾说过,在中学交的朋友是真心交的,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未曾会勾心斗角,我们期许着未来,憧憬着美好。

今天的我因中考受挫来到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刚到学校报名的时候,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是,戴着小红帽的学生会干事,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为我们引路。军训的时候很苦很累,但我们玩得很开心。我们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有理论结合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在这里,我们亲自拆装发动机和底盘,这所学校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学会了做事、做人。我想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中考受挫而来到这里读书的,我想对大家说,学校给了我们挥洒青春的舞台,我们不能辜负父母,辜负老师的厚爱,要用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回馈老师,回馈学校。

幸福的暖流

文/鲍海英

每到腊月,父母在忙年,儿女等过年。因为年底的忙碌属于父母,而过年的快乐则属于儿女。

记忆中,腊月刚到,母亲便把战场从针线筐转移到灶台边,一场以吃为主打的大戏便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其实,这段时间,母亲还见缝插针地洗洗衣服,清扫房子,不亦乐乎地忙,把家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时年底的情景,父母忙碌的身影,成了我记忆中最难忘怀的情节。父母的双手是年底的渡船,他们将儿女们的味觉和心情渡到快乐的彼岸,年底的氛围,就这样被父母们渲染起来,我们的心情也禁不住摇荡起来。

小时候的年,一晃已多少个年头了,可我脑海至今仍然浮现这样的情景:一觉醒来,已是深夜,忽听屋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我从温暖的被窝里伸出头来,哦,要过年了,母亲开始忙碌了,所有的声音都在传递口福和快乐的消息;夜里,我已睡了很久,醒来时,看见了母亲在昏黄的灯下忙碌的身影,心蓦然间流过幸福的暖流。

结婚后,每到年底的时候,我最快乐的事就是想象着父母为年忙碌的身影。在办公室,有同事说,他能想象老家的父母正在办着年货,他已经闻到香味了。他说这话时,总爱把鼻子一嗅,说,真的,我妈在忙着备年货,买菜,烧菜,她已在张罗年夜饭,等我们回家过年啦。

爱无言

文/笑颜

爱无言

女儿上了初中,随着学业的忙碌,青春期的来临,儿时围在父母身边,叽叽喳喳年少无忧的温情不见了,有时莫名的发火,无言的沉默,仿佛要拒父母与千里之外。我渴望与女儿沟通,为女儿抹去心中的烦恼。所以我常常思索,该如何面对女儿。

为了女儿,我又是调工作,又是买房,总算进了城。满心欢喜地把女儿送进了市里最好的中学。渴望为女儿创造最好的环境,打造最具实力的平台。但女儿的烦恼却因此产生了。

女儿说:她喜欢曾经的小站,绿野无垠,桃园芬芳,阁楼式的小木屋,高高耸起的麦垛,女儿的欢笑仿佛留在了那里。瞬间找寻女儿失去的不正是七彩童年吗?我感伤。女儿从小任性顽皮,胆大豪放,乡间的气息让女儿深深感受着自然的美。

城市化的生活虽然给了女儿拼搏进取的良好环境,但女儿的快乐也被锁定在高高的楼宇之间,女儿常常拿着望远镜,遥望着信息万变的城市,女儿说自己变小了。我常常在此时拥住女儿,告诉女儿:“我希望你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但每每回归日夜穿梭的岁月,望着女儿在凝成山堆的作业中奋斗时,我无语。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体味成长与奋斗的快乐啊。父母累点倒无妨,孩子累了,我们该做点什么?

今天早上,我用自行车带女儿去上学,走在路上女儿对我说:“妈妈,我这辈子跟定你了,你别想甩掉我。”一份久违的温馨在心间荡漾:“这就是缘,你是我的女儿”我告诉她。面对孩子我们不要再言: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不理解父母对她的好?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们也曾经年少过,迷惘过,颓废过,不思进取过,我们用时代的落后,生活得清贫解释给孩子听。可如今的孩子面对优越的环境,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她有为自己抱不平的理由吗?

就因为这时时的感悟,就因为这事事难料的时代变迁,我不再刻意地强求女儿。告诉女儿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只要努力着,奋斗着,快乐着就好。

餐桌上的品德传承

文/喻云

我们这一代物质生活实在太富裕,大家都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美食家,就连三四岁的孩子都当起小吃货来。但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保留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惜饮惜食的饮食态度。珍惜食物显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人品德传承的重要一环。

那是30多年前的一天,爸爸和妈妈晚上10点才下班回家,看到他们辛劳的样子,刚满四岁的我体贴地问:“爸爸妈妈,你们肚子饿吗?今天外婆买了新鲜手工虾子面,要她煮来给你们吃吧!”但爸妈两人打开橱柜,拿出一碗剩饭、一些剩菜和两个鸡蛋出来,不一会做了两碗家常炒饭。我问:“为什么要吃剩菜炒饭?虾子面好吃多了呢!”爸爸说:“剩饭再不吃就要变质了,不要浪费食物嘛!”我不解,接着又问:“放着好吃的不吃,偏要去吃那剩饭剩菜,真是不爽哎。”爸爸对我说了八个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我听清楚了,但是没有明白。今天,当年的小男生已成为两孩之父,也慢慢理解了当年父亲的教诲。我不但没有忘记父亲给我的那个“俭”字,而且把“俭”与“惜”揉在一起,在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演绎出来。我对“俭”的诠释可能跟父亲不尽相同,但当中的精神是同出一辙的。我的俭不是省吃俭用,而是应花则花,不为物累;我的惜不是视财如命,而是珍惜拥有,减少浪费。我希望把这“俭与惜”传承给下一代以及下一代的下一代。

现在的父母很多时候都在负面地想着自己成长的时候有什么缺失,小时候没有拥有这样、小时候没有机会做到什么等等。而我则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想到底在我的成长路上有什么遗憾,我没有问为什么父母没有大笔物质财富留给我。我反而常常怀着感恩的心,感激父母送给我的种种,包括那个“俭”字。他们的给与不给都是成就今天的我的重要因素。我努力学习着把父母给我的美好传承给一双儿女,而当中的“俭与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德元素。

身教远比言传有影响力,所以我让孩子看着我做,跟着我一起做:采购食材时需要多少便买多少,不因打折促销而囤积食物。因为多买的食物往往会在我们享用前变坏掉,结果我们没有节省金钱,反而造成金钱和食物的双重浪费,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准备饭菜时需要吃多少便煮多少,不因眼阔肚窄而多煮。其实吃饭要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才好,过饱反而不是享受!惜饮惜食的第一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剩菜剩饭的问题。

要是真的有剩菜剩饭,我会学着父母来做一个家常杂锦炒饭,加上母亲教我的炒饭秘招,我们家的炒饭绝对是香气四溢,料薄但味甘。一家人总是心满意足地吃完最后一颗米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吃着这个用家传方法炒出来的饭时,不但会想到它来之不易,总会想到“俭与惜”。要说这个家常杂锦炒饭是我们家族的美好传承之一,不为过。

你们家也有这种一代传一代的菜式吗?有的话要好好保留,好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也是凝聚一个家无形却又分量十足的力量。

秋夜之旅

文/由淑杰

车还没有出市区,天就下起了小雨,密密的雨丝在车玻璃上汇成水流儿,努力地向上流着。他不停地启动雨刷器,她回首那渐渐远去的繁华,觉得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发现它的美丽。

家,越来越远了,如果一切顺利,明天上班也许不会耽误。虽然在来之前,她已经洗衣完了明天要穿的工装和校服,而且已经甩成半干,晾好,但她还是很担心。十月末的田野已显枯败萧条,路边的杨树,瘦零零的耸立在暮霭里,树上稀落的叶子,在秋雨中瑟瑟抖动着,好像她此刻战战兢兢的心。她莫明地害怕,怕不小心车子在哪儿抛锚,特别是听到他说忘了带驾驶证……她的神经绷得更紧了,不敢多说一句话。

车子在公路上行驶,周围黑漆漆的,两边的树木鬼魅般在微明的车灯里晃一下就闪向后面。车子颠簸得厉害,她握紧双手,对于来自他的关切,她只用点头或摇头回应……好长,好可怕的沉默,她忽然想给他点支烟,他恰在此时自己点燃一支。她又想给他唱首歌或讲个故事,但却始终没有开口,只是望着他的烟花在车窗里一闪一灭的出神……

家里养车这么多年,这是她头一次坐他的车,跑这么远的路。以往他出车,抛锚是常有的事,时常三更半夜人才到家,为此,他不让她跟车。开始她很担心,也陪着半宿睡不着觉,可时间久了,渐渐的也就习惯了。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就越来越忙,他们各忙各的,很少有时间再去过问对方的事,所以他们对彼此的工作都很陌生。今日,若不是给父母送过冬的燃料;若不是她想尽尽做女儿的心意……说不定,还不会有机会坐上他的车,也就不会真正体会出车在外,原来这么没有安全感。此刻,她紧闭着嘴唇,除了信任他,别无选择。

车子上了高速路,即稳又快,各式各样的路标,闪着亮光,飞速而过。她问了很多关于路标的问题,有些答案简单的让人难为情;发现在这个领域里自己很低能;也发现他们好像好久没有这么开心地聊过天了。最要紧的,她发现自己已不像先前那么紧张了……远处的村落里,灯光点点,在朦胧的夜色里显得特别的温馨。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三个钟头之后,他们终于顺利的到达了娘家,父母早已等在那里。她陪母亲说了会儿话,他和父亲顶雨卸了煤车。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虽然来之前,已经吃过了,可她还是悄悄劝他坐下来,陪父母吃了饭。之后,又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秋菜装了一些,同时装上的,还有父母的关心和牵挂,他们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雨,依就浠沥沥的下着,他让她睡一会,她却越来越喜欢看他开车时稳健的样子。也许去了一块心病;也许是看到父母身体都很好;也许是心里没有了来时的那种恐慌……她整个人轻松很多,再加上夜深凉气比较重,意识渐渐的被嗑睡虫啃食,她缩在副驾驶座里,任由这匹野马载着她在雨夜里穿行……

永远保持对农活的热爱

文/对农活的热爱

我们这些40岁左右的人,如果出生在农村,刚懂事就会被带到农田里,父母挥汗如雨的场面深深地烙在心里。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主动走进农田给父母帮忙,慢慢建立与农活的感情。

我成长在县城里,但同样没有远离过农活:上小学时,每到麦收时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到收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一进农田,我们便撒了欢,个个热情高涨,互相比着干,看谁拾得麦穗多。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有时还会带我们到县城外的农田里拔草,这既是劳动也是郊游,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我们一字排开,用一双双小手与土地进行着亲密接触。

我们家所在的街道,当时每家有几分菜地,周末母亲要去打理它时,我总自告奋勇做她的帮手。我从不在乎流下汗水。菜地里最重的活儿在春秋两季,开春撒下种子前要先把地用铁锹翻一遍,等到了秋天,其他菜长势渐衰时,要清理出地的一大半,重新翻了种白菜和萝卜,记得上初中后这项翻地的任务就被我承包了。在菜地里,亲眼看着撒下的种子一点点长大,然后开出大大小小的花,慢慢结出令人期待的果实,是我最开心的事。

这些经历告诉我,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物质多么丰富,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农活的热爱,保持与土地和农业的亲近。

家教中的五种品质

文/陈东蕾

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家长应着重注意对孩子进行以下五种品德的培养:

快乐。因为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而且还会给人美好的回忆,尤其使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做父母的适当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尽情享受人世间的一切,并想方设法让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快乐和温暖;正直。因为正直意味着彼此互相不欺骗,言出必行。可以说,这种品质是极其珍贵的。作为父母,教导孩子正直的一种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目标。因为目标是人生的希望。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计划和愿望,无论这些计划和愿望显得多么幼稚,作为父母都应该耐心地倾听并给予鼓励。同时还可以向孩子敞开知识、音乐、艺术的大门,让他们在那里尽情寻找自己美好的愿望和归宿;勇气。因为一个人要承受住生活中的忧愁和失败,就需要勇气,所以,家长无需粉饰人生,应当坦白告诉孩子,痛苦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去正视而不是逃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气;被爱和爱。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持久的永恒的爱。父母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首先父母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爱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慢慢地获得爱心。

叛逆的青春

文/不与物喜不与物悲

仅仅一年的时间,十五岁的小达变了,变得超乎想象,变得不

近人情,变得不可理喻。性情中藏有一丝暴戾,行为中露出一些乖张,对老师的淳淳教诲,父母的殷殷叮咛,全然不与理会,反而恣意顶撞。

难道这就是青春期叛逆?

回想一年前的她是那么温顺!那么善良!那么富有同情心!

小时候刚刚会说话,母亲便买了一本她人生的第一本读物《三毛流浪记》,孤苦伶仃、聪明善良的三毛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重重地烙在她的脑海里。每当家里来人,小达总是飞也似捧出她心爱的《三毛流浪记》,兴致勃勃地讲给来人听。

三岁生日那天,大伯来看她,小达照例又在看《三毛流浪记》,刚好翻到《狼吞虎咽》一节。小三毛因救了一名落水儿童,落水儿童的父母出于感激将三毛一同带回了家,给三毛穿了一件开裆连体紧身衣,衣服有点小。由于三毛从未吃过那么香甜可口的饭菜,一口气将一锅饭吃了个底朝天,胀得肚子鼓鼓的、圆圆的,连体衣服后背上的扣子“呯呯”胀落在地,衣服敞开,屁股全裸。小达指着那幅画连连对大伯说:“三毛屁股在外头,三毛屁股在外头,羞!羞!”

大伯给她解释:“三毛没有爸爸妈妈,没人疼,没人爱,才没有饭饭吃,没有衣服穿……”

小达极富同情心,每次随母亲上街,总是要给当街的乞丐扔上一元钱,不管乞丐是真是假。

乡下的姥姥疼爱小达,每次来看她,总是给她拾元钱,让她到商店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小达每次都坚持不要:“姥姥的钱挣得那么辛苦,我如果要,会找我妈妈。”

有一天,小达随母亲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菜场中有一个七十多岁满脸风霜的老奶奶,已是五月天,老奶奶仍穿着厚厚的破棉袄,蜷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面前摆放着叶子蔫蔫的老菠菜和老莴笋,与旁边他人摆放的苍翠欲滴的蔬菜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径直走到新鲜蔬菜摊,小达则不依,紧紧地扯着母亲的衣角,执意要买老奶奶的菜,母亲懂得女儿的心思,便依从了她,买了很多,也没有还价。

回家的路上,小达默默地跟在母亲的后面。母亲柔声地问:“小达怎么不说话?怎么不高兴?”

小达闷闷不乐地说:“妈妈,我想不明白,这么热的天,卖菜的老奶奶怎么穿着个大棉袄,是不是病了,病了为什么不在家躺着休息?”

母亲轻轻摸了摸小达的头,叹了口气:“这就是终身劳作却没有养老保险的中国农民,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病得不很重,他们就不会闲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他们的写照。象这样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人,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你的姥爷、姥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过于温顺的小达处处让着别人,处处迁就别人。

小达和院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时,别人不愿扮演的角色总是她扮演;捉迷藏时,她的眼睛总是被蒙着,跑得满头大汗去抓别的小朋友;跳绳时,不是她跳坏的,也总是被狡黠的小朋友诬陷,说是她跳坏的,她被迫下来使劲甩绳子;玩石头、剪刀、布时,诡异的小朋友故意在她出手后再伸指头赢她。因此,小达也时常向母亲诉苦,母亲则用“吃亏是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些成人的道理开导她,她似懂非懂地听着。

小达聪慧而又爱劳动。小时候,母亲做家务时,看似在一边玩耍,不经意中她已悄悄学会。母亲洗衣服时,她会闹着要洗自己的小衣服,怎么放洗衣粉,怎么用清水洗干净,怎么用衣架晾晒,再怎么叠好放回自己的衣柜,做的有条不紊,做的一丝不苟,母亲有时都不得不佩服。

八岁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一次临时因公外出,中午赶不回家,打电话告诉小达,叫她别着急,母亲会给她带一份饭回来。

母亲匆匆赶回家时,客厅的茶几上杯盘狼藉。小达已吃罢饭在做作业。可能是灶台太高,小达够不着,便找出多日不用的酒精锅,在客厅的茶几上炒了一盘土豆片和一盘醋溜白菜帮。小孩子用酒精是很危险的,母亲从未告诉过她这方面的知识。母亲每每想起此事都心有余悸。再稍大一点后,寒假,暑假,周末,小达做好作业后便帮母亲做家务,洗衣,做饭,洗碗,擦桌子,拖地,倒垃圾样样都抢着干。

远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当专家医生的大姑和在市委做行政干部的姑爹来做客,都说小达性格太弱,说她们肖家的女人都是能干、泼辣的,都有怪母亲管孩子太紧的意思。

小达受母亲的影响爱读书,尤其爱看童话故事。她常常因故事中王子与公主坎坷遭遇而噙满泪水,又常常因故事有美好结局而欢欣鼓舞。

小达健康地成长着,温顺,听话,懂事又爱学习的性格一直持续到她初二结束。

放假的一天,她在街上唱着歌,快乐的行走时,被一个酒后驾驶的小货车撞断了锁骨,在医院一躺就是二十多天。

肇事的司机是个混混,蛮横霸道,竞不肯承担半点责任,也没到医院去看望她。小达变得心灰意冷,感叹命运的不公,加上身体的病痛,时时埋怨母亲:“小时候,为什么要我看《三毛流浪记》?难道不知道人善被人欺?”

病愈后的小达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身体也渐渐步入了青春发育期,个长高了,人爱美了,广交朋友,良莠不分,尤其是和一些毛病突出、不爱学习、惹事生非的差生玩到了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她也很快变得不爱学习,挑皮捣蛋,不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追求时尚、上网、看小说。为了朋友,她会对与她无怨无仇、素不相识的人翻脸。她再也不可怜当街的乞丐,她不再会怜惜卖菜的老奶奶,也不再体谅她的姥姥和母亲,她不再忍着别人,让着别人。

青春期叛逆有这么夸张?变性的小达成了父母、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也因此多次遭到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处罚。

成绩一向较好的小达,自此一落千丈,临近中考时仍然听音乐、玩手机、上网、看小说,不再做作业,不再听老师讲课,不再复习功课。

原本想上重点高中的她只考了个普高。

昔日和她成绩不相上下的小伙伴都考上了重点高中。想到仅仅一年,物是人非,她心里象吞了苍蝇般的难受,感到深深的失落。

小达闭门思过想了很久,最终以极大的勇气向母亲提出给她买重点高中,她一再承诺会痛改前非,潜心学习,赶超昔日的小伙伴。

母亲迟疑了很久,小达本质不错,只是短时间内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只要她真心改过,她会是一个好孩子。母亲坚信她能学好,只要她想学。因为她不笨,初二下学期时的语文书上,长长的古文,她一晚上能背诵四篇,灵活的应用题,她能轻松应对。母亲相信她。

最终,母亲掏出了多年的积蓄,为她花费二万一千元买了重点高中。

上高中的小达说变就变了。她再也不贪玩了。她说,她要变成一个让父母和老师都信得过的人,她说她要把高中三年的时光变成金色的,她说她要把握好生命中每一天。

她静了下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昔日的朋友来找她,她会挥挥手说再见。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学习上。劳累辛苦时,她每每想轻松想放弃时,就会想起母亲为她本不该花费的二万一,因为那里面浸透了母亲的血和汗,更有母亲殷切的期盼。她深知再没有机会游戏人生了,因为知识决定命运。她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除了坚持,她别无选择。

三年后,小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她向往的一所医科大学

爸妈那里有个家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每一个有爸妈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的幸福,来自妈妈的笑脸,来自妈妈在家中的守望。小时候我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外面疯狂玩耍,只有饿了,累了的时候,才想起回家找爸妈。

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妈妈,进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饿了,妈我渴了”。看到了妈妈忙碌的身影,听到妈妈的应答,心便安定下来。于是,开始找吃的、喝的。吃饱了,喝足了,便再跑出去疯玩。 

长大了,上中学了,远离了妈妈,远离了家。每周放学回家,踏进家门的第一件事情,依然是找妈妈。来不及放下肩上的书包,就满屋寻找妈妈。妈妈看见了,笑着说:“傻孩子,背着个包,也不嫌累”。也许妈妈不知道,见到妈妈的喜悦,使我已经忘记了身体上的累。

后来有了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小家,空闲地时候,便想到了爸妈,想到了回家。家,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守候。推开家门,妈妈不在,爸爸迎上来,便和爸爸啦家常。然而眼睛却时时盯着门口,盼望着快些见到妈。妈妈推门回来了,心里顿时踏实了。

无论身处何地,总是惦记着爸妈,惦记着那个家,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看见爸妈,看见家,心里就无比幸福。

随着年轮的递增,越来越感觉到,纵是岁月改变了容貌,纵是沧海变作了桑田,唯独不变的依然是那份对家的眷恋,对父母双亲的深深地牵挂。看着父母健康快乐,心里就无比踏实。心中永远有一个宁静的港湾,那便是家,那里有爸妈在那里为你守候。

有一个故事很令人感动。美国世贸大厦倾倒的那一刻,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商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到来时,他想到的不是他身后的财产,而是自己年老的母亲。在最后的时刻,他用手机发出了一句,世界上最美、最温馨的语言“妈妈,我爱你!”。 

人性的伟大就在于父母和家永远都不会远离你!即使是相隔千山万水,即使是远渡重洋,父母的爱总是伴随在你的身边。父母的牵挂,就是你穿越时空想回家的理由。人类最最不能动摇的情感,也许就是那深深的父爱、母爱。人们心底最深的牵挂,真真就是那生你养你的家。 

爸妈那里有个家,父母在,家就在!有父母的朋友,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干着多大的“事业”。请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陪陪父母。

亲们,请记住父母在一天天老去。你能尽孝的日子,也会一天天减少。莫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徒增许多的悔恨。请好好把握现在,珍惜当前,及时感恩,及时尽孝!

追忆酱香饼

文/麦芒

偶尔去街市的饼店给儿子买酱香饼,看看那些抹在面皮上散发着浓郁酱香的枣红色辣酱,使人回想起儿时自己家做的那种酱香饼。那是一种鲜活在记忆中我们自创的饼。人的记忆总是因为岁月久远的沉淀和过滤,留下来的往往愈加新鲜清晰,所以有记忆犹新一说法吧!我记忆中的酱香饼与现在的这种摆在饼店售卖的酱香饼有很大的差异。

儿时我们生活在农村,父母都要下地干活,要出劳力,因此就要做些饼吃了才扛得住饿,有劲儿干繁重的农活。做饼又要做菜的话很费事,又费油,白面饼合着稀饭也能吃下去,但寡淡的滋味让人觉得吃饭少了些乐趣!于是我们便想出做些有辣味的饼,让父母开开胃多吃点。

记得我们那时候做的饼是用面粉加水直接合的面,没有加发酵粉,也没有碱水,做出的饼有些板,有些硬,但很有嚼劲儿。做饼的过程也不是很讲究;把合好的面团擀成一大张薄薄的面皮子,然后抹上红红的豆瓣酱、碧绿的葱花,再撒上点花椒面和芝麻粒,滴上几滴菜籽油;把抹匀了佐料的面皮卷成筒装,让有佐料的一面都卷向里面,卷好之后再用刀切成拳头大小的面坯子,用手指把面坯两端的切口捏紧,再把面坯竖着压扁,用擀面杖擀成厚薄均匀的单个圆饼,然后把它们依次放入抹过油的热锅上,小火慢炕直致两面金黄酥脆。拿起一个炕好的饼,从中间掰开,尝尝掰开部位的面,如果吃起来不粘牙即为熟透。把这些麻辣鲜香的饼配上菜叶稀饭非常对胃口。像我父母那样出体力劳作的人可以接连吃上好几个。最令人高兴的就是听父母夸奖我们做的饼好吃。父母常对邻里大叔、大婶夸我们的饼可以和街市上卖的饼比美呢!我们小小的心灵也为着这点虚荣高兴得喝了蜜糖似的美呢!也的确是这样,现在想起来,我们买来的这种酱香饼软绵绵的,只抹了一成层辣酱,撒了点葱花,并未卷起来做成单个的小饼,就一整张大面皮子放进锅里炕,熟透了老板就会拿刀三两下给你切成并不规整的小块,装进袋子递给你算完事。吃起来没有丁点嚼劲儿,味道是截然不同的了。

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儿时的那种光景一去不复返,我们也懒了,谁还愿意劳神去炕几个饼来吃啊?我想即便再做出同样的饼,恐怕也吃不出同样的味道了吧?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得到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也在失去,比如说这这儿时的酱香饼!人生的历练,岁月的打磨渐渐让我明白了:厨艺再高超的大师也做不出我们记忆里那些儿时的美味,因此为追忆这酱香饼又添了些许感伤,或许,一切唯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会免去失去之后的空惆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