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茶三酒四

作者: 支贤2023/09/22生活随笔

这半年,人际沟通变得简单起来。

朋友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坚持上班到现在。他说若在平时,参加各类会议就会让人疲于奔命,现在大量会议被取消,必须开的,也是短会,或以视频会议取代。许多工作均以微信、钉钉等进行对接,沟通效果也不错。

因为疫情,春节以来到五月中旬前,能不外出,尽量不外出,我本闲散,每年又有寒暑假的滋养,所以比较享受宅家时光。很多人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叹:最初一段时间宅家,的确不太习惯,但随着日子慢慢过去,发现原来有些行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还发现人与人之间,真的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沟通和联络上。网络时代,有效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和更加自由。你看,虽不碰面,各自近况,不会中断;以前碰面,要微笑要问答,最好能相谈甚欢,网络里,你不想搭讪或忙着,不吱声也没人怪你。

人际沟通新模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平时某些沟通模式的功利、急躁和喧嚣。最近出差潮汕,朋友讲起当地有句俗语:"茶三酒四踢桃二",意指茶必三人同喝,酒应四人为伍,游以二人最宜。我把它理解为简单交际。

酒文化与茶文化相比,我想其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饮酒的气氛总是豪放热烈,而品茶的氛围则是幽雅清静。所谓"酒四"是猜拳行令,饮酒作诗,四人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正好凑成绝句一首。品茶以客少为贵。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也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续水几次后,茶味渐薄,人多,后饮者只能喝淡薄茶汤了,故谓"茶三".当然,良朋好友三人,评古说今,香茗间进,品茶听琴,更深得其味。

试想,气息相近的两人喝茶,或高谈,或私语,无拘无束,时间流逝,惊觉,莞尔一笑,以茶结缘,算是"二人得趣".茶友得一斤上好老丛八仙,自己喝着觉得很好,自留半斤,给我寄了半斤,还讪讪道:才半斤。

最原始的纸包装,纸带茶香,送来最地道的熟悉感。迫不及待地试茶,一注沸水,升腾一缕宋种山韵。抿一小口,柔滑,水中带香。口腔泛起一股浓郁的蜜韵奶香,后有微淡苦味,一份回甘保存在舌尖久久不散。冷却又含一丝丝的清甜。别小看半斤的情分,这才是最真的情谊,最得趣的生活。好茶与话一样,无需多,简单、明白、舒服、率性即好。

二人游玩最好。上海博物馆外形设计如青铜器,自带厚重和传统感。馆藏珍贵文物十几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去年八月台风天偶遇两个大展览,与定居上海的小闺蜜,弃懒觉早早赶去,门前已是九曲十八弯的人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如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逛博物馆视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很多人来到一座城市,也开始将当地的博物馆作为旅行的第一站。

两人步调一致,喜欢风一般的日子,也喜欢远离喧嚣的宁静。看19世纪大洋洲土著物件,倾听终年与林、海相伴,在与自然顽强抗争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如风俗、神话、渔猎、战争……如果说要寻找一种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明史的物质载体,非陶瓷莫属,华夏民族犹然。你看,我国空白期的青花瓷,从小盏、梅瓶到大缸,各式各样,浓缩一个时期的继往开来……回到她的家,狂风大作,我俩抱着动画片一边看一边聊逛博物馆的感受。

一人得神。一个人也适合喝茶,沉思发呆。一人也适合宅家,看书做饭。一个人可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