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春日鄂州行

作者: 史在新2023/11/16心情随笔

终于找到九曲亭

我的青岛老乡、鄂州的刘敬堂先生,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春满鄂城》,让我对鄂州留下美好的印象。辛丑年清明节刚过,春季的鄂州草长莺飞、群芳斗艳,我受刘先生之邀,从青岛来到鄂州,参加文友们的聚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尚未褪去,我却大着胆子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机场和车站乘客稀少,幸好我在网上预订了酒店和汽车,司机连夜把我拉到吴都武昌,也就是今天的鄂州市。

一觉醒来,当然是先吃早餐,没想到鄂州的早餐花样繁多,昨晚司机已经介绍过热干面,说外来者必须先尝。从下榻酒店到刘先生的寓所并不太远,步行过去就有几家小吃店,今天吃炒豆皮,喝甜米酒;明天吃油粑粑,喝咸米粥;后天吃汤包,喝糊汤粉……一周不重样,仅仅鄂州的早餐,就让我这个北方人大饱口福。

当文友们欢聚一堂时,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徐女士,也从北京风尘仆仆地来到鄂州。她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为这次聚会增添了许多快乐。

鄂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从,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称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城外的西山,也随武昌而驰名古今华夏。

疫情肆虐,我宅家不出门,因酷爱文明的大宋朝,正在撰写《光芒之下:苏辙传》一书。

苏辙与他哥哥苏轼的手足情深天下皆知,尤其患难之中,弥显珍贵。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弟弟苏辙也受连累,被贬到筠州任盐酒税务的芝麻绿豆小官。筠州和黄州往返1600余里,苏辙在被贬谪的五年中,至少三次来这里看过苏东坡。

元丰五年,兄弟俩从黄州来到一江之隔的鄂州,结伴同游西山,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苏辙望景生情,以淡泊平和的文笔,写出了流传后世的《武昌九曲亭记》。这次来鄂州,我要登上西山,走一遍"二苏"走过的山路,还要亲临那座让我魂牵梦绕的西山九曲亭。

第二天一大早,文友们一行十余人结伴游览西山。在离山门不远处的山麓,九曲亭坐落在柏油路边。天地巨变,沧海桑田,九曲的山路不见了,车辆可以直驶亭前。飞檐红柱的九曲亭,外有苏东坡所题楹联:"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亭内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苏辙所作的《武昌九曲亭记》,这篇不足五百字的文章,写出了苏东坡身处逆境乐而忘忧的豁达。文友们有的在逐字诵读,有的在合影留念,一起追思当年兄吟诗、弟撰文的美好场景,感叹兄弟二人的胸襟和人生。

我在亭中驻足良久,恍惚间,仿佛我已走近了我书中主人公的身边……

西山的春笋

鄂州西山虽然难以与北京的西山和昆明的西山相比,却有属于它的独到之美。

西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现代,有众多的历史人物来过这里,如楚国诗人屈原,晋代的陶侃,唐代的李白、元结、白居易,两宋时期的苏轼和苏辙、黄庭坚、陆游……他们登山览景,乐而忘忧,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鄂州的文友介绍这里是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飞瀑漱玉,是鄂州乃至湖北有名的风景旅游区。

文友们拾级而上,进入秀园。秀园小巧玲珑,汇松竹梅橘于一隅,亭阁廊榭,独具匠心。一行人去了松风阁,遗憾闭馆不开门,未能一睹黄庭坚书写的《松风阁诗帖》。望楚亭不大,居高临下,据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建。大家来到吴王试剑石前,只见两块劈开的巨石露天摆放,不知是孙权力大无穷,还是宝剑削石如泥?文友们纷纷拍照留影,不虚西山之行。

对我而言,忘不了西山的竹笋。竹林中褐黄色的竹笋,竟有一人多高,有的甚至更高更粗。这颠覆了我以往对竹笋的印象,过去只知道竹笋小而嫩,生长快速,是南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我在西山第一次见到了如此高大的竹笋,这与苏东坡当年在黄州画的细小墨竹,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东坡和苏辙兄弟两人一生爱竹、种竹、赏竹、写竹。"三苏"第一次在京城"贷款"买的南园,就在满是翠竹的竹竿巷中。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辙晚年在颍川建了遗老斋,东园就是竹林,他赋诗:"乐天种竹自成园,我亦墙阴数百竿。"竹是二人风雅高洁的写照。

文友们三三两两游览着,顺着上山的路径,个个兴高采烈不觉疲倦。遥想苏辙兄弟俩当年来九曲亭时,这里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他们住在山里几天,仍然流连忘返。如今那条羊肠九曲的山路不见了,游客也懒得去仰看群山,俯视溪涧峡谷,仅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看看景点而已。

故国神游,难免生出思古之幽情:古代文人寄情于山川形胜之中,才能得到身心的解脱。现代人呢?感到人生苦短,红尘滚滚,随波逐流,所以难得像苏氏兄弟那样潇洒地走一回。